寡人之于国也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逐字逐句翻译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逐字逐句翻译

主要内容 基本途径 根本途径 正确态度
论辩方法
连锁推理
由浅入深 比喻说理 对比说理
分析
不违、不入、以时→不可胜食,不可 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纺、畜、农 → 教 岁也/兵也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殍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 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 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 孟子注意到了
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 泽而渔。
语言技巧
手法
例句
效果
排比 对偶 比喻
...不可...也;...可以...
七十者衣...,黎民不.... 狗彘食人...,涂有饿殍...
丝织品
五亩 之宅,树 之 以 桑,五十者可以 衣 帛 矣;
名作动, 种植
畜养 通“毋” 小猪 猪 饲养 不要
鸡 豚 狗 彘 之 畜, 无 失 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宾语前置 错失 繁殖的时节 百亩之田,勿 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违背 耽误
畜养
错失 耽误
形作动, 认真从事
教化
反复陈述
敬爱兄长
第二课时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3)分析文中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运用文本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子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其现实意义;(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理解文中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2)孟子观点的深度剖析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儒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性;(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文中的生僻词语,解释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孟子观点的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观点的合理性;(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阐述各自的观点;(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4. 深度剖析:(1)详细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2)分析孟子的治国理政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孟子观点;(2)强调孟子的治国理政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在其他篇章中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作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

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内容部分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知识链接】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

一、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3、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四、类比和对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一)翻译课文第三段: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江苏省2021届高考语文专项温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练习(2)

江苏省2021届高考语文专项温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练习(2)

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2) 1.下列句中“直”的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B.系向牛头充炭直C.理直气壮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⑥⑦⑧ C.②③④⑥⑧ D.②③⑤⑥⑧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A.涂有饿莩。

B.直不百步耳。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 王好战,请以战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金就砺则利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因遗策,南取汉中⑤术业有专攻,如是算了A.凶恶靠近快依托解决B.灾祸就职猛烈原因学习C.荒年靠近强沿袭研究D.荒年留、取锐利依据医治6.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吾尝成天而思矣D.小学而大遗7.下面句子中对“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②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③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安抚)④离山十里有王平扎营(安置、安放)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什么、怎么)⑥衣食所安(养生)⑦既来之,则安之(使……安)8.下面句子中对“被”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禹汤被之矣(经历,通过)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④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⑤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⑥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3)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掌握;3. 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 孟子论辩艺术的分析;3. 文本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孟子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难点句子,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

6. 情感升华:总结孟子民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备课堂交流;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背诵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注释;2. 相关案例:古今中外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典型事例;3. 多媒体资源:孟子思想介绍、历史背景资料等;4. 网络资源:有关孟子民本思想的论述、论文等。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2寡人之于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树:名→动,栽种,种植; 之:音节助词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以:介词,凭借 衣:yì ,穿,名→动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食:sì ,吃
• 夺:耽误 • 百亩之田, • 谨:形→动,重视,认真做 勿夺其时, 事。 数口之家可 • 庠、序:古代的学校 • 申:反复陈述; 以无饥矣; • 孝:尊敬父母 谨庠序之教,• 悌:敬爱兄长; 申之以孝悌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之义,颁白 • 颁:通‚斑‛ 者不负戴于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道路矣。
全文分三段 一、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l)发展生产 不违农时 不竭鱼鳖 王道之始 不毁山林 五十者衣帛 2)养化百姓 七十者食肉 王道之成 数口之家无饥 颁白者不苦 不检(反面) 3)不施虐结构思路
学习第一段内容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 出文章的重点字词与疑难语句。
•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 于:对于。
• • • • • •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内容逻辑关系
① 民本思想的核心
- 重点知识点:民为贵,君为轻
- 词句阐述:孟子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② 仁政主张的具体内容
- 重点知识点:民有恒产、民有恒心、王道
- 词句阐述:
- “民有恒产”和“民有恒心”: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保障百姓的财产和思想道德建设,以维护社会稳定。
- 学术数据库和期刊文章,用于拓展阅读
4. 教学手段:
-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创建
- 写作练习和口头报告
- 互动式白板和投影演示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行“王道”,即以德服人,以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
3. 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寡人”、“国也”、“民为贵”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理解孟子的论证思路。
4.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孟子在文章中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通过对比“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来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2024年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语文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使学生能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返回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 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越国以鄙远 答案:D 返回
例题1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在这些义项中,由“辞让”“不受”引 申为“推辞”,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 由“言辞”“言语”引申为“口实”“借 口”,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因为 “借口”就是找理由说出的话。由“言辞”
(2)亡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韩非子· 说难》) ③亡羊补牢,未未迟也。(《吕氏春秋· 去尤》)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
胜: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 ) )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④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 ) ⑤驴不胜怒,蹄之( ⑥材木不可胜用也( ) )

凶:①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②攘除歼凶,兴复汉室( )

③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
返回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敲起鼓来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王〗称王 返回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 了“有”的前面。
返回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 过。
返回
D.他对“牧”、“林”的要求是:

E . 是 结 果 呈 现 的 美 。 好 景 象
[提示:1.D(够,足够)2.C(何不,为什么 不)3.C 4.以民为本的思想 5.①以:介词, 按照,根据;种树:两个动词连用,种植。②务: 从事;畴:田地。③彘(zhì ):猪;期(jī)年: 一整年。6.A刘安的总看法是(用原文答):食 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B 他对“农”的要求是: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 用人力;C他对“渔”的要求是:不涸泽而渔, 网罟不得入于水。鱼不长尺不得取;D……?他 对“牧”、“林”的要求是:丘草木之发若蒸气, 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 也。E 群生逐长,五谷蕃殖 ]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 C
返回
三.知识扩展
1.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的 一种现象。由于文言文里以单音词为主, 一词多义的情形就更多,尤其是常用词。 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有的关系密切, 有的不很密切。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 注意这种现象,并每学一篇文章,就要有 意识地积累几个常用词。下面举例分析。
(1)辞
①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 五蠹》) ②辞曰:“臣之壮也……” ③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 ④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⑥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⑦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 战》)
“辞”在①句里的意义是“辞让”“不 受”;第②③句里的意义是“推辞”“不受 命”;第④句里的意义是“告别”;第⑤句 里的意义是“言辞”“言语”;第⑥句里的 意义是“命令”;第⑦句里的意义是“口 实”“借口”。
加: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②大王加惠( ) )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走: 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②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 坚战( ) ③水出于山而走于海( )
负: ①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②如释重负( ③负隅顽抗( ④身负重创( ) ) ) )
《孟子》一书全面地反映了孟子地思 想。孟子的思想有比孔子进步的地方,主 要表现在以民为重的君臣关系上。孔子将 君臣关系,只是说:“君使臣以礼,臣事 君以忠。”而孟子则说:“君之视臣如手 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雠。”孟子而且更进一步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 “民贵君轻”论,反映了他的“民本思 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
18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关于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今山东省邹 县东南)。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据《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 魏等国。这些国家的国君认为他的学说 “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合事宜),不予 采用。于是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讲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 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网罟不得入于水。 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 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 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淮南子》) [注释] ①墝——qiāo,土地贫瘠。
②阪——bǎn,崎岖不平之处。 ③畋——tiá n打猎。
④麛夭——mí ǎo小鹿,小野兽。
1.对文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常。恒产, 稳定的产业;恒心,指安居守分的善心)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规定)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凶, 庄稼收成不好。凶年,灾年)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赡,赡养、养 活)
2.对文中虚词解奚暇治礼义哉(奚。哪里、哪有) C.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盍,为 什么) D.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 哪,哪里)
3.“请”字作表敬副词时,“请求”的意 义显得比较虚,以下“请求”的意义较实 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B、战则请从
C、曹刿请见
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4.这段文字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
答:
(二)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 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 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长,五谷 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 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 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
《孟子》中的文章善于雄辩,具 有其实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 风格。其文章中往往采用多种方法进 行议论,逻辑严谨,论辩力强。同时 善于运用比喻和语言阐发事理,辩论 是非。
二.阅读理解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读准字音 粟 曳兵 数罟 洿池 胜食 豚狗彘 畜 庠序 饿莩 鱼鳖 衣帛 鸡
答案 D
返回
例题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返回 答案 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 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国也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答案 A A.①⑤/ ③/② ④ B.①⑤/ ②③/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返回
练习巩固:
解释下列词语。
数: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③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⑤范增数目项王( ) ) )

⑥妇人疏字(生育)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 )
发: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②使人发书送赵王( ③书未发,威后问使者( ④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 ) )
(2)读清句读: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语言现象
通假字 名词活用作动词 宾语前置 意动用法
返回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⑤ 安 能 屈 豪 杰 之 流 …… 发 其 志 士 之 悲 哉 ( ) ⑥舜发于畎亩之中( )
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②屈原正道直行(
③争曲直,屡当死(


④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 耳( )
⑤系向牛头充炭直
兵: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可汗大点兵( ) )
③兵者,诡道也(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时种树 以 种树
②务修田畴
务 畴
③彘不期年不得食 彘 期年
6.刘安是西汉时(前179——前122)的著名文 学家和思想家,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发展农、渔、 牧、林等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A.刘安的总看法是(用原文答限20字): B.他对“农”的要求是:
C.他对“渔”的要求是:
⑤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⑥不负厚望( )

四.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 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 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 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 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 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 其本矣。……”(《孟子· 梁惠王上》)
④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 梁惠 王上》)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