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合集下载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其原因和影响广泛而复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1.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是主要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和森林砍伐等,都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其中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氟氯化合物等。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 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城市化、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等活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些变化影响到了地球的自然循环系统,导致温度和降水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气候变化。

3. 海洋变化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调节气候变化的力量之一。

然而,人类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海洋酸化等问题,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些变化不仅对海洋生物产生负面影响,还直接影响到了全球的气候模式。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1.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和强度的增加。

例如,干旱、洪水、暴雨、强风等更为频繁和剧烈地发生,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损失。

2. 海平面上升由于全球变暖,地球上的冰川和极地冰层正在持续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低洼地区和沿海城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海岸线的退缩、海水倒灌和沿海盐水入侵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危害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也带来了威胁。

例如,高温导致中暑,洪涝导致疾病传播,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加等。

这些都对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制定并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和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强能源效率等都是有效的减排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引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生态危机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左右,这意味着地球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气候挑战。

这场气候变化对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也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1.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工业和农业等人类活动会产生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这些温室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一层保护层,阻止热量向外散失,从而导致地球的温度升高。

2.自然因素的影响太阳活动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因素也可能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岸线后退,海洋沿岸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些北极地区的冰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这使得核心地区的栖息地消失。

2.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都产生着显着的影响,造成多种动植物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3.自然灾害频繁气候变化引起的特殊天气现象——如极端天气,暴雨,洪水,风暴等——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上升,比如一些地区的水旱灾害就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关。

四、如何应对气候变化1.减少污染人类应该积极参与气候保护,减少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培育可持续地发展观念企业以及个人应该认识到可持续地发展意味着更长远的打算,为未来世代的生存做好准备。

3.政府行动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采取行动减少传统的化石燃料的使用。

五、结语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和个人共同努力解决。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一份责任。

未来的我们,需要从今天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的未来贡献力量。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随着全球发展的加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日益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的深刻变化。

而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人类的活动方式,如能源的消耗、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等。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成为当前全球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一.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许多直接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温室气体可以保持地球表面的温度,从而维持生物的生存环境。

但是,当温室气体排放量过多时,就会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目前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与天然自然排放相比,其含量已经上升了40%以上。

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氟氯烃。

这些气体的排放来源很多,例如发电厂、汽车尾气、工业生产、家庭用电、涂料和清洁剂等等。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快速经济增长,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迅速增长。

据统计,中国全球总排放量占比已经接近30%。

二.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以下列举一些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水资源短缺。

气候变化导致山区雪量减少、降水稀缺、水资源枯竭等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之一。

2. 自然灾害频发。

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例如龙卷风、暴雨、洪水、干旱等等,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3. 生态环境破坏。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深远,导致野生动植物灭绝,生态系统紊乱,环境污染等等,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有了极大的威胁。

4. 经济财富损失。

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例如农作物受灾、渔业减产、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等等。

三. 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措施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人类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分析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分析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分析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无论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基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人类本身的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不断开采化石燃料、进行大规模砍伐森林、进行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都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影响。

尤其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21世纪,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显著。

其次,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又导致地球温度的上升,从而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据统计,全球每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口死亡人数都在逐年上升。

比如,持续的洪灾、严重的风暴和旱灾等都直接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除了工业和农业等活动之外,城市化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地区的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城市随着建筑物、人流和车辆等热源的增多,夜间运转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这种现象会导致城市内部的气温比城市周边地区高出2-3℃,并对周边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在上述方面。

例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很多地区的水循环系统受到了扰动,造成了旱涝不均、降雨不及时等严重后果。

另外,人类也通过垃圾废弃物的排放、海洋污染等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及全球物种多样性。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是直接影响,同时也包括间接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疾病爆发、居住地变迁、粮食生产等多种问题的出现。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已经导致了一系列复杂的后果,这些影响给人类带来了重要的思考和应对挑战。

总的来说,人类的活动对气候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问题正呼唤全球社会共同行动,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需要加强合作,共享信息和技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动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等多种措施。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人类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愈发明显。

作为地球的主宰者,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我们的行为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我们的家园。

首先,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交通和能源使用的大规模发展,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的上升。

这种温室效应的加剧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例如干旱、洪涝、暴风雨等,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人类的过度消费和浪费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以及大量生产工业产品,都导致了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森林被砍伐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造成碳循环的紊乱。

此外,过度捕捞和过度畜牧业的发展,导致水域和土地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影响气候平衡。

同时,人类的城市化和土地过度利用也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和农业用途,这导致了大量的地表湿地和自然栖息地的破坏。

这些湿地和栖息地是维持气候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破坏将导致碳循环的异常和物种灭绝,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直接影响。

除了以上的主要因素,其他人类活动也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塑料污染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也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此外,全球化带动了贸易和交通的发展,大量的航空和海运运输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促进了气候变化的发展。

面对这些影响,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采取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发展环保科技,加强工业污染的治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我们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调整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和过度消费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无论是科学家、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

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类似温室效应的作用,阻止热量逃逸,使得地球的平均温度不断上升。

这种升温不仅直接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和飓风等,还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和极地冰层逐渐融化。

其次,人类活动也对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颗粒,包括尘埃、烟雾和颗粒物等。

这些颗粒可以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工业排放和农业活动而释放到大气中。

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因为它们既可以散射和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球的表面温度,又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加热大气。

此外,气溶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云的形成和性质,从而影响降水模式和气候变化。

接下来,人类活动也在加快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森林砍伐和土地转变为农业用途等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这些变化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加速了气候变化的恶化。

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的重要功能,但是大规模砍伐导致了二氧化碳的释放,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继续上升。

同时,森林的减少还导致土地干旱化和土壤侵蚀的风险增加,影响农业产出和人类生活。

最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干扰也加剧了气候变化。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吸收和储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然而,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不仅导致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降低了海洋碳汇的吸收能力。

随着温度升高和海洋酸化的加剧,海洋生态系统进一步受到威胁,这将对地球的气候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前两章所论述的现代气候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探讨现代气候变化的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气候变化的史实地球形成为行星的时间尺度约为50+5亿年。

据地质沉积层的推断,约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大气圈和水圈。

学界所公认的气候周期变化有: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动:时间尺度为几年到几十年。

从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来看,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一1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历史时期气候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

近代气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球古气候史的时间划分,采用地质年代表示。

在漫长的古气候变迁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

在表81中列出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一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图8 1)。

这三个大冰期都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发生的时间也比较确定。

震旦纪以前,还有过大冰期的反复出现,其出现时间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

1、震旦纪大冰期气候。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前。

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都有震旦纪冰磧层,表示这里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气候。

而在目前黄河以北地区震旦纪地层中分布有石膏层和龟裂纹现象,说明那里当时曾是温暖而干燥的气候。

2、寒武纪一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

发生在距今约3-6亿年前。

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

当时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树木缺少年轮,说明当时树木终年都能均匀生长,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没有明显季节区别。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工业污染、城市化、交通运输、大规模畜牧业、农业和森林砍伐等。

这些影响导致的气候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影响一: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最明显的影响是气候的变暖。

随着人类的增长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大气温度上升。

温度上升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威胁着沿海地区和岛屿的居民,还会带来干旱、洪涝和飓风等极端天气。

影响二:海洋酸化人类活动还对海洋的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排放物会在水中溶解,形成碳酸,这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很大影响。

酸化的海洋水还会影响珊瑚的生长和繁殖,这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相关产业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影响三: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业和城市化造成了生境破坏,导致了很多植物和动物的灭绝。

气候变化也会改变生物群落,导致物种消失和区域生态平衡的破坏。

影响四: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系列的水资源问题,包括干旱、洪涝和海平面上升。

干旱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洪涝则可能破坏农作物和居民的住房。

海平面上升甚至会淹没一些海岛和沿海城市,影响当地的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力。

结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极为直观,同时也极其复杂和深远。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各国齐心协力,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降低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城市环境和改良农业生产方式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春分点的移动: 春分点沿黄道向西缓慢移动,大纣每21000年,春分 点绕地球轨道一周。春分点位置变动的结果,引起四季开 始时间的移动和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变化。地球近日点所在 季节的变化,每70年推迟一天。大约在一万年前,北半球 在冬季是处于远日点的位置(现在是近日点),那时北半球 冬季比现在要更冷,南半球则相反。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震 旦 纪 暖 冰 第一大间冰期 期
石 炭 二 叠 纪 冰 期
第二大间冰期
第 四 纪 冰现 期今 全 球 年平均气温
15 º C 冷
距今6亿年前 图8 地球6亿年来经历的三大冰期和两大间冰期示意图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和我国温度变化的比较
地球距今6亿年以来经历的三个大冰期和两个大间冰 期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示意图。由图可知,从地球发展形 成的时空史来看,我们现仍处在全球第三个大冰期即将结 束的阶段,即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之内。此图还表明地球 6亿年以来大部分时间年平均气温都比现今要高。
2.地轴倾斜度的变化: 地轴的倾斜是产生四季的原因。由于地球轨道平面在 空间有变动,所以地轴对于这个平面的倾斜度(f)也在变 动。现在地轴倾斜度是23.44°,最大时可达24.24°,最 小日寸为22.1°,变动周期约40000年。这个变动使得夏 季太阳直射达到的极限纬度(北回归线)和冬季极夜达到的 极限纬度(北极圈)发生变动如下图所示。
第三节
气候变化的因素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和制约,下图表 示各因子之间的主要关系,图中C.D是气候系统的两个主 要组成部分,A、B、F则是外界因子。
一、太阳辐射的变化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迁与到 达地表的辐射能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引起太阳辐射能变 化的条件是多方面的。 (一)地球轨道因素的改变 地球在自己的公转轨道上,接受太阳辐射能。而地球 公转轨道的三个因素: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的倾斜度 和春分点的位置等都是以一定的周期在变动着的,这就导 致地球上所受到的太阳天文辐射发生变动,引起气候变迁。三、近代气 Nhomakorabea变化特征
归纳: 全球气候变化特征:
全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在22亿年到1万年 以上,以冰期和间冰期的出现为特征,气温变化幅度在 10℃以上。冰期来临时,不仅整个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甚 至导致地理环境的改变。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近1万来, 主要是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的幅度最大不超过 2~3℃,大都是在地理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近代的 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近百年或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 振幅在0.5~1.0℃。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史实
地球形成为行星的时间尺度约为55±5亿年,但是地球气候史 的时间尺度,目前可以追溯到的约在20亿年左右。在地球史中是以温 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为基本特征的,而温暖时期约占整个气候 史的9/10。据分析,世界和我国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几十年到几亿 年为周年的气候变化,现在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至少有: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对 气候的影响
一、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 二、气候变化的史实 三、气候变化的因素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在研究气候变化时,可分两大阶段:一是地质时期的 气候变化,一是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前者从时间上来说 要比后者长得多。
第一节
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
研究气候变化最好要有长时期的气候观测资料,但是 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只有几十年,最多亦只有二、三百年的 记录,因此仅凭仪器观测的资料是无法了解地球长期气候 变化的规律的。由于气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大气过程发 生变化时,其他组成部分如海洋(海水温度,海面升降等), 大陆(岩石、土壤等)、冰雪覆盖(冰川、大陆冰原、海冰 等)和生物圈(植物、动物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在 地球表面遗留下它们变化的痕迹;为人们研究地球气候变 化的主要依据。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自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约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期开始,全 球进入冰后期。挪威的冰川学家曾作出冰后期的近1万年 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图8-7)。从图上看来,近1万年雪线 升降幅度并不小,它显示冰后期气候的变化是相当明显的。 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 文为纲,简述我国近五千年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于下: 在近五千年的最初两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 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2℃左右,冬季1 月的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
(1)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千万年到几万万
年。
(2)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十万年。 (3)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 (4)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 几百 年到几千年。 (5)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动--时间尺度为几十年到几百年。
温暖期: 1)公元前3000-1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时代和河南安阳殷墟时 代); 2)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秦汉时代); 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 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 1)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 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年(明末清初)开始。
1.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 由天文辐射原理可知:到达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天 文辐射强度是与日地距离(b)的平方成反比的,地球绕太 阳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现在这个椭圆形的偏心率(e) 约为0.016。目前北半球冬季位于近日点附近,因此北半 球冬半年比较短(从秋分至春分,比夏半年短7.5日)。但 偏心率是在0.00-0.06之间变动的,其周期约为96000年, 以目前情况而论地球在近日点时所获得的天文辐射量(不 考虑其他条件的影响)较现在远日点的辐射量约大1/15。 当偏心率e值为极大时,则此差异就成为1/3;如果冬季 在远日点,夏季在近日点,则冬季长而冷,夏季热而短, 使一年之内冷热差异非常大。这种变化情况南北半球是相 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