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武官制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

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

古代官职,汉朝官吏制度东汉官制 篇一:东汉官制简表 东汉官制简表 州 刺史(牧) 县 县令(县令) 乡 乡佐游徼三老有秩 亭 亭长 里 里魁 篇二:汉代官吏选任制度 汉代官吏选任制度 在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西汉王朝,最高统治阶层注意总结前人尤其是秦朝用人经 验和教训;根据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形,建立和推行了一套新的选官用人制度。

一、惩秦之弊,信用士人 “士人”、“士子”、“儒(生)”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俗称。

西汉创建者刘邦,由秦的泗水亭 长起家,曾经对“儒”等有识之士颇为轻视。

《史记》郦食其传载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 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称帝后,著名辨士陆贾劝导他,在马上打天下,不能在马上 治天下,应该依靠武力夺取政权,而以知识治理天下国家,“长久之术”在于“文武并用”。

刘邦 从此开始改变对士人的态度。

在倒秦战争中, 刘邦又亲眼目睹了秦王朝短命而亡的情景。

因此, 当西汉王朝一建立,刘邦便比较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吸取了秦朝排斥士人参政暴 虐而亡的教训,开始信用士人。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百端待举。

原秦博士、投奔刘邦的大儒叔孙通提出建议:制定朝 纲国典、礼仪制度。

刘邦采纳了,征集原鲁国地区的儒生 30 人,研究和制定国家礼仪,以明 君臣、上下的尊卑秩序。

刘氏朝廷因之威风肃凛,等级森严。

刘邦情不自禁地说: “吾今日乃 知为皇帝之贵也。

”他懂得了信用士人作用何在。

此后,西汉王朝政府对知识分子是比较信用 的。

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采纳后,儒家思想定于一尊,此 后长期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指导思想。

董仲舒做了一件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很不利的事 情。

但由于对汉王朝专制统治益处很大,所以备受重用。

从此汉朝君主已经不再存在信用士人 与否的问题,而是要更重用代圣立言的儒士。

汉昭帝死后一度掌管朝政的霍光,也曾深有体会地说:“公卿大臣当用有经术明于大义者”。

汉代文武官制

汉代文武官制

汉朝将军位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两汉时期的将军名号1、西汉将军名号:注:以下人物名录不完全,作参考用1)大将军: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将军同为大司马。

汉代史书知识点归纳总结

汉代史书知识点归纳总结

汉代史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汉代的政治制度1. 三公制度:汉代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别是太尉、司徒和司空,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九卿分别是太子少傅、太子少傅、大司马、少傅、少傅、奉常、卫尉、腾位和大理。

2. 郡县制度:汉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以郡县为基本单位的郡县制。

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负责管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民生事务。

3. 选官制度:汉代实行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以举孝廉为主要方法的选官制。

以举孝廉为官,官员们往往是京城名胜,并且是地方名士。

4. 赋役制度:汉代实行的农业征税和徭役政策是在实行赋租制的同时,对农民实施徭役,以维持朝廷的财政需要。

二、汉代的经济发展1. 农业生产:汉代的农业生产相当发达,主要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

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推行赋租制,保障农民的生活。

2. 商业贸易:汉代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主要是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贸易通道。

大量的丝绸、茶叶、铁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流向中亚、欧洲等地。

3. 工业制造:汉代的工业制造相当发达,主要是以冶铁、陶瓷、丝绸、盐、糖等为主要行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汉代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4. 货币制度:汉代的货币制度主要是以铜钱为主要货币,同时还有一些铜、银币流通。

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业贸易和经济交易。

三、汉代的文化艺术1. 文学艺术: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在文学方面有司马迁、刘向、贾谊、班固等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经学儒学:汉代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播时期,著名的儒家经典如《孝经》、《大学》、《中庸》等均产生于汉代。

3. 绘画雕塑:汉代的绘画雕塑艺术也相当发达,主要是以绘画、陶瓷、雕塑、刻印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4. 音乐舞蹈:汉代的音乐舞蹈也非常丰富多彩,主要是以歌舞、音乐器乐为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汉代时代特色。

1. 与匈奴的外交:汉代的外交关系中,与匈奴的关系比较复杂。

汉代文武官制

汉代文武官制
二, 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 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
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 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 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将军(马武)、威虏将军(冯骏)、越骑将军(刘宏)、复汉将军(邓晔)、辅汉 将军(于康)、辅威将军(臧宫)、武威将军(刘尚)、武锋将军(竺曾)、平 狄(一作平敌)将军(庞萌、朱鲔、孙咸)、赤眉将军(耿欣)、中坚将军(杜 茂)、宣德将军(梁统)、伏波将军(马援)、汉忠将军(王常)、度辽将军(明帝以后 常置)、荡寇将军(周盛)、讨虏将军(王霸)、破虏将军(邓奉、贾复、董卓)、破奸 将军(侯进)、刺奸将军(祭遵)、游击将军(邓隆)、楼船将军(段志)、孟津将军(冯 异)、都护将军(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忠义将军(陆康)、扬武将军(马成)、威寇 将军(杨茂)、偏将军(王霸)、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等。

汉朝的中央官制

汉朝的中央官制

汉朝的中央官制### 汉朝的中央官制汉朝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先秦时期制度的影响,同时也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汉朝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官职等级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官员管理制度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 1. 官职等级制度汉朝的官职等级制度主要分为九品和十八等。

九品官位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卿、大夫、士、庶人等。

十八等官位则是在九品基础上细分,例如公卿又分为三公、九卿等。

每个等级都对应着不同的权力和责任,随着官员的晋升,其等级也会相应提升。

#### 2. 官员选拔制度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采取了举荐、考试、推荐等多种方式。

其中,举荐是指地方官员或权贵推荐有才能或背景的人才担任官职;考试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在汉朝虽然尚未完善,但已经初具雏形;推荐则是指皇帝或朝廷官员直接提拔人才担任官职。

这些选拔方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汉朝官员选拔的多元化机制。

#### 3. 官员管理制度汉朝的官员管理制度注重选拔与考核并重。

一方面,官员在任职期间需要履行一定的职责和义务,如果有失职之事,可能会受到处罚或调职等惩罚措施;另一方面,汉朝也重视官员的表现和贡献,对于有功之臣会给予嘉奖和晋升的机会,以激励其更好地为国效力。

#### 4. 官僚体系的特点汉朝的官僚体系具有严密的等级制度、复杂的选拔机制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它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允许人才的涌现和流动,为汉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总的来说,汉朝的中央官制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体制特点和运行机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生活,也对后世的官制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汉文武官职表

东汉文武官职表

东汉文武官职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东汉文武官职表汉朝武官一品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

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六品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六品护军)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文官精编版,因为每个管都有很多属官,所以列出重要属官。

【历代官制】汉官制之中央机构官职

【历代官制】汉官制之中央机构官职

【历代官制】汉官制之中央机构官职中国古代有官职名称,早在商、周时代,从宰相来说:“成汤居毫,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

”《礼记・曲礼》中说:“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

”《尚书·周官》中说:“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这都是散见于各科古籍中,但记载比较完整的一套官职制度,是《礼经・周礼》。

《周礼》中有六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在这些篇章中,对治理国家的官职作了分工。

明确分掌的任务,规定了编制人数,为中国2000年的封建统治机构奠定了基础,从秦到清,治理的机构虽有变革,官职的名称虽不断更改,但其实质内容大体都在这基础上变化。

《周礼》虽然规定了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及官职,但在有周一代是否真正的贯彻过,还没有明确的资料,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在各地割据自立的情况下,各有一套自已的统治机构,官职称谓,不可能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封建集权制,才建立一整套机构及制度。

此后封建朝代更迭交替、分合,有20多代,时间长达2000多年,机构、官职名称变化较多,现在只能选择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的变化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汉官制先谈汉代的中央机构、官职。

汉承秦制,一般的官职名称都沿袭了秦代的制度。

宰相:宰相之职,助皇帝理万机。

相就是助的意思,宰相是通称,不是官职名。

宰相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称呼,秦未统一中国前,在秦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樗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始皇即位时(前246)立吕不韦为相国,宰相名为丞相,相国由此而起。

汉高祖即位,初设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

《史记)中有《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就是萧何、曹参。

汉惠帝吕后时置左右丞相,即王陵、陈平。

到汉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将军执政,则丞相又名为大司马。

西汉末期御史大夫孔光进为丞相,元寿元年(前2)改名为大司徒,则大司徒为宰相。

偕同相国、丞相共同执政的在汉初为太尉,太尉秦代时就设置,主要是执掌军事。

汉代文武官制知识分享

汉代文武官制知识分享

汉代文武官制汉朝将军位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两汉时期的将军名号1、西汉将军名号:注:以下人物名录不完全,作参考用1)大将军: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将军同为大司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文武官制汉朝将军位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

以上为禁卫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两汉时期的将军名号1、西汉将军名号:注:以下人物名录不完全,作参考用1)大将军: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将军同为大司马。

韩信、窦婴、卫青、霍光、王凤先后担任此职。

2)骠骑将军:武帝元狩二年置,与大将军同列大司马。

霍去病曾任此职。

3)车骑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靳歙、卫青、张安世、王音等曾任此职,掌宫卫禁军。

4)卫将军:汉高帝时就有,王恬启、宋昌、张安世等曾任此职,掌南北军。

5)上将军:吕后七年时以吕禄为之。

6)前将军:武帝时赵信、李广曾为之。

7)左将军:武帝时公孙贺、荀彘曾为之。

8)右将军:武帝时苏建、赵食其曾为之。

9)后将军:武帝时李广、曹襄曾为之。

10)中将军:武帝时公孙敖曾为之。

11)游击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陈豨、苏建、韩说曾为之。

12)复土将军:文帝七年以张武为之。

13)将屯将军:文帝七年以属国悍为之,武帝时王恢为之。

14)骁骑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李广为之。

15)护军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韩安国为之,诸将皆属之。

16)轻车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公孙贺为之,后李蔡曾任此职。

17)材官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太中大夫李息为之。

18)骑将军:武帝元光年间以公孙敖为之。

19)伏波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路博德为之,击南越。

20)楼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杨仆为之,先后击南越、朝鲜。

21)戈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严为之,击南越。

22)下濑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甲为之,击南越。

23)横海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韩说为之。

24)浮沮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公孙贺为之。

25)匈河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赵破奴为之。

26)十二部将军:武帝元封元年置十二部将军伐匈奴(?)。

27)拔胡将军:武帝元封四年以郭昌为之。

28)因杅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公孙敖为之,因杅为地名。

29)贰师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之,征大宛。

因贰师城而得名。

30)浚稽将军:武帝太初二年以赵破奴为之,征匈奴。

因浚稽山而得名。

31)强弩将军:武帝时李沮曾以左内史为之。

32)度辽将军:昭帝元凤三年以中郎将范明友为之,因度辽水而得名。

33)虎牙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田顺为之。

34)蒲类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赵充国为之,因蒲类泽而得名。

35)祈连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田广明为之,因山得名。

36)破羌将军:宣帝神爵元年以辛武贤为之。

37)护羌将军:王尊曾为之。

38)奋威将军:元帝永光二年以太常任千秋为之。

39)建威将军:元帝永光二年以韩次君为之。

40)步兵将军:平帝元始五年以执金吾王骏为之。

41)文成将军:武帝元狩中,以少翁为之。

42)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元鼎四年,拜栾大五利将军,并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43)天道将军:封禅书中说,天子刻玉印为“天道将军”。

2、新莽将军名号: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官职改动甚多。

新朝以四辅、三公、四将为十一公,其中四将为更始将军(曾改宁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

另设置不少杂号将军,如:司命将军、五威将军(五威中城、前关、左关、右关、后关将军)、九武将军(九人,均以武为号)、虎贲将军、厌难将军、震狄将军、振武将军、平狄将军、相威将军、镇远将军、诛貉将军、讨秽将军、奋武将军、定胡将军、田禾将军、著武将军、平蛮将军、填外将军、捕盗将军等。

王莽始建国三年,曾令七公(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六卿(纳言、作士、秩宗、典乐、共工、予虞)号皆兼称将军。

地皇元年又设前后左右中五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

3、东汉将军名号:东汉大致沿袭西汉,将军可大致分为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

重号将军不常置,比公者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职;位上卿者有前后左右将军等。

光武帝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

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

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

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

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

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

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

以后,大将军常录尚书事,东汉外戚多以此职而秉朝政,如梁冀、窦武、何进等。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初为大将军,后让大将军位与袁绍。

除以上将军外,明帝初所置的度辽将军,职掌护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以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东汉前后的杂号将军甚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

杂号将军中加“大”者权力也大,常节制数路将军。

有史可查的东汉杂号将军以及担任人员有:骠骑大将军(杜茂、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佑)、强弩大将军(陈俊)、虎牙大将军(盖延)、征南大将军(岑彭)、征西大将军(冯异)、河西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横野大将军(王常);骁骑将军(刘振、樊崇、刘歆、刘喜)、建威将军(邓寻)、振威将军(宋登、马武)、强弩将军(陈俊)、积弩将军(马音、傅俊)、积射将军(焦进)、征西将军(耿秉、马贤、司马钧)、征虏将军(祭遵)、诛虏将军(刘隆、王霸)、捕虏将军(马武)、威虏将军(冯骏)、越骑将军(刘宏)、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康)、辅威将军(臧宫)、武威将军(刘尚)、武锋将军(竺曾)、平狄(一作平敌)将军(庞萌、朱鲔、孙咸)、赤眉将军(耿欣)、中坚将军(杜茂)、宣德将军(梁统)、伏波将军(马援)、汉忠将军(王常)、度辽将军(明帝以后常置)、荡寇将军(周盛)、讨虏将军(王霸)、破虏将军(邓奉、贾复、董卓)、破奸将军(侯进)、刺奸将军(祭遵)、游击将军(邓隆)、楼船将军(段志)、孟津将军(冯异)、都护将军(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忠义将军(陆康)、扬武将军(马成)、威寇将军(杨茂)、偏将军(王霸)、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等。

其实以上这些还很不完全,据《通典》记载,还有征东将军(汉献帝初平三年以马腾为之,或云以张辽为之)、征南将军(汉光武建武二年置,以冯异为之)、镇东将军(后汉末曹操为之)、镇南将军(后汉刘表为之)、镇西将军(后汉刘表为之)、安东将军(后汉陶谦、曹休曾为之)、安南将军(光武元午以岑彭为之)、安西将军(后汉末段煨为之)、平北将军(汉献帝以张燕为之)、鹰扬将军(后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为之)、讨逆将军(后汉末以孙策为之、凌江将军(后汉置,以罗献为之)等等。

西汉官职表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

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

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