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孟母的教育故事:断织教子
孟母断织劝学的故事

孟母断织劝学的故事
孟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孟子的母亲。
故事说的是孟母在孟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为了鼓励他努力学习,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据说,当时孟母生活贫困,只有一件蓝色的布料,她决定用这块布料给孟子做一件新衣服。
然而,孟母看到孟子总是偷偷做游戏、游荡在外面,不肯专心学习。
于是,她决定采取一种劝诱的策略来引导孟子。
孟母开始在家里摆起了织布机,专心地对蓝布进行编织。
孟子很好奇地问:“妈妈,你在做什么?”孟母告诉他:“我正在织一件新衣服给你。
”孟子高兴地问:“真的吗?那我什么时候能穿上它?”孟母说:“只要你能考取举人,就给你做这件新衣服。
”
这个答案激起了孟子内心的渴望,他决定努力学习,争取考取举人。
从那天起,孟子放弃了游戏,专心致志地学习。
他每天早起晚眠,认真听讲,勤奋写作业。
孟母看到孟子的改变,非常高兴,也开始鼓励他更加努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孟子最终考中了举人,实现了他和孟母的愿望。
孟母见到儿子取得了好成绩,非常感慨地对他说:“我只是以布劝你学,你却能以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这是你自己的功劳,我只是起到了一点点的助推作用。
”
这个故事传颂至今,成为劝课学子的经典典故。
它告诉我们,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注重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同时,孟母断织也强调了孩子要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孟母断机教子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孟母断机教子
【故事】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读书很不认真,为此母亲总是很操心。
有一天,孟子早早地跑回了家,当时孟母正在织布机前织布: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我,我趁先生不注意,自己跑回来的。
孟子吞吞吐吐地说。
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一下子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娘,你这是做什么?难道出了什么事吗?
孟母摸着孟子的头,长叹了一口气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心处,孟母难过地哭了起来。
娘,您不要哭了,从此之后我一定好好儿学习,再也不逃学了。
孟子哭着说,娘,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操心了。
母亲的行为,使孟子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读书,为他以后成为儒家大师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启迪】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巧妙地把学习比喻成了织布,教育孟子好好学习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学东西要有恒心,特别是在改造方面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扎扎实实,这样才能以良好的改造成绩来回报我们的亲人,早日回归社会。
孟母断织的故事

孟母断织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靠织布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孟轲的母亲是一位十分有教养的妇女,她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盼望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因此尽管家中生活贫苦,她仍设法把孟轲送入学宫读书。
初到学宫,孟轲对学习兴趣很浓,也很用功。
但年幼的孟子并不懂得母亲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他在学宫里读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整天只知玩耍。
他爱上了*鸟,并自制了一套非常精致的弓箭来*鸟。
有一日,孟轲正在上课,人在课堂,心思却早已不在了。
他突然想起了村东湖中的天鹅,想*一只来玩玩,于是就再也坐不住了。
趁老师不注意,他偷偷地溜出了学宫,跑回了家。
正在家中苦苦地织布的孟母见孟轲又逃学回来,随手抄起身旁的一把利*,猛地几下把织机上已经织成的一块布拦腰割断了。
孟轲从未见过母亲如此生气,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母亲严厉地问道:
“这布匹断了还能再接起来吗?”
“不能。
”孟轲怯声答道。
孟母又说:“你不专心读书,半途而废,将来也会像这断了的布匹一样,成为没用的废物。
”
孟母说罢,伤心痛哭。
孟轲看看伤心的母亲,又看看被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一下跪在母亲面前,说:
“母亲,原谅孩儿吧,今后我一定不再逃学,好好念书。
”
从此以后,孟轲发奋学习,长大以后,又著书立说,积极传播孔子的学说,对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后来,“孟母断织”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母亲对子女的有益的教育训导。
断机教子的成语故事

断机教子的成语故事
断机教子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长了就厌烦了,经常逃学。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苦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
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断机教子的成语,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
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孟母断机杼的故事

孟母断机杼的故事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母亲被后人称为“孟母”。
孟母在孟子小
时候,就用故事来教育孟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孟母断机杼”的故事。
相传,孟母在教育孟子时,常常告诉他关于古代贤人的故事。
有一天,她对孟
子说,“你看,这个机杼断了,这是一个坏事。
机杼断了,就不能再纺线了,这对我们家来说是个大问题。
”孟子问,“那怎么办呢?”孟母说,“只要你用心维修,就能把它修好。
这样,我们就能继续纺线了。
”孟子恍然大悟,他明白了母亲的用意,于是孟母就告诉他,“一个人的品德就像这个机杼一样,一旦断裂,就会失去作用。
但只要你用心去修复,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就像机杼一样,一旦断裂,就会失去
作用。
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修复,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孟母希望孟子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关乎一个人的成就。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她用心地教导孟子,希望他
能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孟母断机杼的故事,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的经典范例。
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需要不断修炼和提高的。
只有用
心去维护和修复,才能让自己焕发生机,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关
乎一个人的一生,关乎一个人的成就。
我们应该像孟子一样,用心去维护和修复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让自己不断焕发生机,取得更大的成就。
孟母教子五篇

孟母教子五篇第一篇:孟母教子孟子幼时家居墓地附近,耳濡目染的尽是些丧葬礼仪的事情,他就和小朋友一起模仿着挖墓筑坟的祭奠。
孟母感到长此下去对儿子教育不利,于是就搬家了。
新居靠近集市,孟子又学商人如何做买卖,怎样和人讨价还价,孟母不愿自己的孩子长大成商人,于是又搬家了。
第三次的新居在学校附近,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诗书礼仪,揖让进退。
孟母认为找到了理想的地方,于是决定在这里长期住下去。
由此可见,孟母深知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When Mencius was young, his family lived near a cemetery, fully exposed to funeral ceremonies.He and his playmates imitated burying and mourning proceedings.Mencius’s mother thought the surroundings were not good for his education so she decided to move.They moved to a place next to a fair, and Mencius began to learn the ways of business people, bargaining and haggling.His mother didn’t want her son to be a businessman so she moved again.This time they moved to a house next to a school, and Mencius began to learn the classics and etiquette along with students.Mencius’ mother thought this was the right place for her son and she decided to live there for good.This shows that Mencius’ mother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These are the stories about how “Mencius’ mother moved three times”.孟子逐渐成长,一次未到放学时间就回家了,孟母把他叫到织布机旁,让他看自己织布。
孟母断机成语故事

孟母断机成语故事
孟母断机成语故事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
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
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
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
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
孟母转身到织布机旁边,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
梭子断了就没有办法再织布了,孟轲见了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生气,母亲说“你学习知识,就象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一尺,好多尺凑在一起才能织成布匹,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才,你学知识,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天天积累,不分昼夜,才能长进,你现在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
我折断织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
孟轲听了。
恍然大悟,满面羞愧“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你的谆谆教导,以后光大门楣”。
从此孟轲不再懈怠,非常勤奋,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孟母断织的故事

孟母断织的故事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给他树立了一个
很好的榜样,那就是孟母断织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孟子的母亲在家里织布,孟子在一旁读书。
有一天,孟子的母亲
发现他在读书的时候总是很专心,而一旦有人来了解他就会分心。
于是,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断掉了织布的线,孟子便停止了读书,问母亲为什么断织。
孟母告诉他,“织布就像读书一样,如果你不能专心致志,就会像断了线的织布一样,无法织好布。
你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须专心致志地读书。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她通过这个小小的行为告诉孩
子们要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这也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的一个典范。
孟母断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故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家长们也应该像孟母一样,注重孩子的教育,引导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定的意志。
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孟子一样,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有所成就,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之,孟母断织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长要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而孩子们也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孟母的教育故事:断织教子
孟母的教育故事:断织教子
一、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
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
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
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
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
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
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
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
”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从此,他走
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
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
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
”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
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
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
的。
”“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
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
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
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
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有《孟子》七篇流传
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拓展延伸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⑴学而归,孟母方绩⑵,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⑶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⑷。
孟母曰:“子⑸之废学,若我断斯⑹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⑺名,问则广知,是以⑻居则⑼.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
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⑽,旦⑾夕⑿勤
学不息,师事⒀子思⒁,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⒂矣。
注释:
⑴既:已经。
⑵绩:把麻纤维披开再接续起来搓成线。
这里指织布。
⑶以刀:用刀。
⑷故:原因。
⑸子:古代指你。
⑹斯:这。
⑺立:树立。
⑻是以:因此。
⑼则:就。
⑽惧:恐惧,惧怕。
⑾旦:早晨。
⑿夕:泛指晚上(夜晚)。
⒀事:侍奉。
⒁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常�字子思。
⒂道:法则、方法。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
剪刀剪断织好的布。
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
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
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
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
避免祸患。
凭什么跟织布为生不一样?(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