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

合集下载

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

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

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一、孟母教子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孟母,她非常重视教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于是,她每天都会教导儿子,让他学习诗歌、礼仪、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孟母的儿子非常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很多东西。

但是,他也有些懒惰,不太喜欢学习。

孟母看到儿子的这种情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在家里的墙上挂了一把剑,告诉儿子,只有当他能够背诵《诗经》三百篇,才能够拔出这把剑。

孟母的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开始刻苦学习。

他每天都背诵《诗经》,终于在三年后,成功地拔出了那把剑。

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德有才的人。

二、孟母教子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孟母,她非常重视教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于是,她每天都会教导儿子,让他学习诗歌、礼仪、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孟母的儿子非常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很多东西。

但是,他也有些傲慢自大,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

孟母看到儿子的这种情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让儿子去和一个比他年龄小的孩子比赛,看看谁能够更快地背诵《诗经》。

孟母的儿子接受了挑战,但是很快就输了。

他感到非常惊讶,也很生气。

但是,孟母告诉他,这是因为他太傲慢自大了,没有认真学习。

她希望儿子能够从这次比赛中吸取教训,更加努力地学习,成为一个真正有才有德的人。

三、孟母教子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孟母,她非常重视教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于是,她每天都会教导儿子,让他学习诗歌、礼仪、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孟母的儿子非常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很多东西。

但是,他也有些任性,总是不愿意听从母亲的教导。

孟母看到儿子的这种情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让儿子去和一个比他年龄小的孩子一起学习,看看谁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

孟母的儿子接受了挑战,但是很快就发现,那个比他年龄小的孩子学习起来比他更加刻苦。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任性是在浪费时间。

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德有才的人。

孟母教子故事

 孟母教子故事

孟母教子故事
孟母三迁:孟母教子乐而不淫
有一位女子叫孟母,她有一个儿子,家里贫寒,为了求学的机会,家里的双亲让他和孟母一起出去让孩子求学。

于是,孟母带着孩子,跋山涉水,经历了三次搬迁,最终来到了晋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安居。

晋阳处处景色宜人,孩子终于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了,孟母把他送到宫里,给他挑选了一位特殊的老师,叫王羲之,他是当朝第一大臣,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的谷梁子。

王老师很满意孟子的能力,便把他招进皇宫,孟母也欣喜异常,虽当时的宫中内务很繁琐,但孩子爱好学习,孟母也很有耐心,把自己所学的经过反复地教给孩子。

三年后,孟子已是一位满有学问的小学子,孟母又将孩子带回了家里,并特地用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来教育他:
勿窥淫色,勿聆香语。

玩乐不能耽搁,而今又满月。

身行以礼待人,言行以礼为先,
挥斥方遒,叩苍天!
孩子记住了母亲的话语,努力做事,也从未犯过乱。

孟母也感到非常高兴,毕竟,这是母亲的努力和孝顺的收获。

后来,孟子得到进入科举的机会,孟母再次把他带去参加考试,孩子也很快就在科举考试中考取了大概率,考取了官职。

没想到,考取官职,也使孟母受到了诸多红利,家里也渐渐变得富裕起来,这也让孟母感到非常享受和满意。

最后,孟母传下"孟母教子乐而不淫"句话,传唤着许多母亲。

她觉得,唯有让孩子乐而不淫,才能当母亲好好体会到幸福快乐之感!。

第一课 孟母教子

第一课  孟母教子

第一课孟母教子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注释】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邻:邻居。

处:相处、居处。

子:即孟子。

机:指织布机。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讲故事啦】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

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

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

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

孟母忐忑不安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思考一下】
1、你能背诵原文吗?
2、你觉得孟母是个怎样的母亲?。

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孟母教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中国教育的典范。

孟母如何教育孟子,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孟母在孟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他的精心教育。

她常常告诉孟子,“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她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孟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她告诉孟子要谦虚谨慎,要尊敬长辈,要尊重师长,要孝敬父母。

她还教导孟子要勤奋好学,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博大的胸怀。

孟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孟子的一生。

在孟母的教导下,孟子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品德。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成绩优异,深得师长的赞誉。

他待人诚恳,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事谦和,处事公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孟母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在家庭中培养的。

孟母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孟子,她的教诲和榜样成为了孟子做人做事的指南。

她教导孟子要有仁爱之心,要有知识之光,要有健康之体,要有坚韧之志,要有刚毅之行。

孟子在孟母的悉心教导下,成长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教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母子之间的感人故事,更是中国教育的典范。

它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孩子也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虚心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家长们要像孟母一样,用爱心和智慧,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孟母教子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真谛,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愿我们都能像孟母一样,用爱心和智慧,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华的人,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

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导读:有关孟母教子的历史典故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孟母三迁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

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文言文孟母戒子的意思

文言文孟母戒子的意思

文言文孟母戒子的意思摘要:一、孟母戒子的背景介绍二、孟母戒子的故事概述三、孟母戒子的寓意及启示四、孟母戒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正文:【提纲】一、孟母戒子的背景介绍孟母戒子是古代中国一则著名的教育故事,出自《孟子·尽心上》。

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孟母)为了教育儿子孟子,三次搬家,终于使孟子成长为一个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孟母以其智慧和毅力,树立了母教典范,成为后世尊崇的母亲形象。

【提纲】二、孟母戒子的故事概述孟母是孟子小时候的母亲。

她原本住在离孟子学校很远的地方,为了能让孟子在学校附近居住,方便上学,她三次搬家,终于搬到离学校较近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孟母还对孟子进行了严格的教育,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孟子成年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受到人们的尊敬。

【提纲】三、孟母戒子的寓意及启示孟母戒子的故事传达了以下几点寓意:1.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孟母为了让孟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成长,不惜三次搬家。

这说明我们在选择居住、学习和工作环境时,要重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母爱伟大。

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智慧。

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母教典范。

3.自律与修身。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使孟子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这告诉我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自律和修身是至关重要的。

【提纲】四、孟母戒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孟母戒子故事中汲取以下启示: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

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2.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

培养孩子自律、勤奋、善良等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学习孟母的智慧。

家长可以借鉴孟母的教育方法,关注孩子的需求,因材施教,助力孩子成长。

4.弘扬母爱。

我们要学会感恩母爱,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传承孟母教子良方。

通过孟母戒子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母爱、自律与修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孟子三迁_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三迁_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三迁_孟母教子的故事【--母亲节祝福语】导语: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有背过三字经,里面就是说孟母交字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欢迎借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

孟母对这个独生子毫不溺爱姑息,从小严加管教,精心培育。

历史流传下来的孟母教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

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

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

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

孟母忐忑不安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沽肉示信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孟母教子全文与解析

孟母教子全文与解析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

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

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孟子名孟轲,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

《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 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 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 品德教育的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 正在织布,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 (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 母(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 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 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 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 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 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 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 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早到晚勤学不止, 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 .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 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 “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 “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 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 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 之,明不欺也。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 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 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 悔她自己说的话,说:“我怀着这个孩子 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 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 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 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 肉给孟孟母杀猪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 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 ], 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 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 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 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 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 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 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 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 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 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 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 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 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 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 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 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 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 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 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 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 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 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 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 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 母 教 子
孟母教子的典故主要讲述了孟母施教 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 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 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 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 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 而稳固的基础。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 “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