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吟诵系列《三字经》故事原文出处
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

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引言:《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启蒙读物,是许多孩子的第一本读物。
为了使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三字经》被改编成了儿歌形式。
本文将全文朗诵《三字经儿歌》。
正文:一、天地人的创造宇宙万物的创造,天地人的起源是这首儿歌的开头。
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的起源都源自于上天的创造。
而这首儿歌以浅显的语言直观地将宇宙创造的过程讲述出来,让孩子能够对宇宙起源有初步的认识。
二、人的内在品德儿歌继续讲述了人的内在品德。
《三字经》强调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善礼让的重要性。
这些品德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的基础要素。
这些道德观念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更加深入人心,让孩子们在快乐儿歌中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人。
三、六艺与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六艺和礼仪的概念。
这个儿歌通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简单解释,介绍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基本内涵。
同时,它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明白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礼仪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四、国家治理与社会责任《三字经儿歌》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责任。
这首儿歌从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开始,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它告诉孩子们,一个国家需要有好的政治制度和明智的领导,而一个良好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些都是培养孩子们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方法。
结论:《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是一部融合了儿歌唱腔和经典教材的作品。
通过儿歌的形式,它将经典的《三字经》内容进行了简化和重组,更适合孩子们的理解和接受。
这首儿歌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它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宇宙的创造、人的内在品德、六艺与礼仪以及国家治理与社会责任等重要内容。
因此,这首儿歌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辅助教材。
《三字经》全文(含注音、诠释版)

《三字经》全⽂(含注⾳、诠释版)2021-11-09 作为⼈⽣中的第⼀个启蒙经典,《三字经》以这样的⽅式⾛近孩⼦,让孩⼦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于中国⽂化,才更深⼊⼈⼼。
⼩编今天为⼤家带来《三字经》全⽂,⼀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下来原本都是⼀样,但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从⼩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个对社会有⽤的⼈才。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不变坏,最重要的⽅法就是要专⼼⼀致地去教育孩⼦。
〖启⽰〗百年⼤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事。
要想使孩⼦成为对社会有⽤的⼈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的教育,专⼼⼀致,时时不能放松。
xī mèng mǔ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昔孟⺟择邻处⼦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的⺟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次孟⼦逃学,孟⺟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
〖启⽰〗孟⼦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学问家,是和⺟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成为⼀个有⽤的⼈才。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míng jù yáng窦燕⼭有义⽅教五⼦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窦禹钧教育⼉⼦很有⽅法,他教育的五个⼉⼦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字经》注释完整版

《三字经》注释完整版
《三字经》注释完整版
《三字经》自南宋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创作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
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
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以下分享三字经全文完整版,带拼音、注释和解读的。
rén zhī chū 人之初,xìng běn shàn 性本善,xìng xiāng jìn 性相近,xí xiāng yuǎn 习相远。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全文《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_《三字经》_原文_解释_翻译_相关故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出处】
《三字经》
【解释】
祖莹和李泌二人,小小年纪就表现杰出,一个会吟诗,一个会作赋。
大家都觉得很奇特,称他们为神童。
你们这些刚起步的年轻学子,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效法他们才是啊!
虽然天资的高低是无法强求得来的,但是,一个人的成功绝非侥幸,而是靠不断地努力。
人们往往只看见别人的成就与光彩,却忽略了背后他们付出的努力与流下的无数汗水。
【故事延伸】
李清照填词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有一篇名叫《声声慢》的词这样写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8岁时嫁给大学士赵明诚,原本过着恩爱无忧的生活,只是碰上“靖康之难”,赵明诚病死,家产散失。
李清照就在这国难家愁中,度过孤寂的晚年。
赵明诚与李清照兴趣相投,都喜爱文学。
婚后明诚出外游学,清照填了一阙词寄给明诚。
赵明诚想胜过清照,便废寝忘食三天,填了50多阙词,请朋友指教批评。
朋友看了他填的这些词,吟诵了半天,之后说:“都不错。
但有三句真是绝妙好句。
”
赵明诚连忙问:“哪三句?”
朋友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而这三句正是李清照寄来给明诚那阙词中的三句。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全解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有关《三字经》作者归属,有四种说法,大多学者认为出自宋元之际宁波大学者王应麟之手。
三字经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xiāng yuǎn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xī mèng mǔ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_《三字经》_原文_解释_翻译_相关故事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出处】
《三字经》
【解释】
对于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作,应能熟读并通晓其文义,之后再读各朝代的历史书。
研读史书时,要好好地研究有关历代皇帝传承的系统和秩序,观察各个朝代如何建国又如何倾覆,了解历史事件的始末,从中吸取教训。
【故事延伸】
三皇的传说
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史称三皇,他们都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也是当时的发明家。
伏羲氏发明了弓箭,教会人们饲养六畜。
神农氏教会人们种庄稼、采草药。
黄帝的发明最多,据说盖房子、造车、造船、做五色衣裳都是他发明的,历法和货币也是他的创造。
他的妻子嫘祖还是最先养蚕取丝的人。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叫仓颉,创制了文字。
在黄帝的率领下,他的部落越来越强盛,他带领自己的部落打败了凶猛野蛮的蚩尤,后来又打败炎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所以,现在我们把黄帝与炎帝的后代,也就是我们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三字经》原文(完整版)

《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zhu)。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zhuo),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ti),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wen 乱)。
稻粱菽,麦黍(shu)稷(ji)。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shi)。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pao)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dou)。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yong),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gu)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cuo)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xun)杨。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xi)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经典吟诵系列《三字经》故事原文出处1.戴封感化强盗(改编自《后汉书》)原文:戴封字平仲,济北刚人也。
年十五,诣太学,师事鄮令东海申君。
申君卒,送丧到东海,道当经其家。
父母以封当还,豫为娶妻。
封暂过拜亲,不宿而去。
还京师卒业。
时同学石敬平温病卒,封养视殡敛,以所赍粮市小棺,送丧到家。
家更敛,见敬平行时书物皆在棺中,乃大异之。
封后遇贼,财物悉被略夺,唯余缣七匹,贼不知处,封乃追以与之,曰:“知诸君乏,故送相遗。
”贼惊曰:“此贤人也。
”尽还其器物。
2.泯然众人的方仲永(改编自《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 孟母三迁(改编自《列女传》)原文: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4. 孟母教子(改编自《列女传》)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5. 窦氏五龙(改编自《宋史》)原文: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
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
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当时号为窦氏五龙。
6.严师出高徒(改编自《列子》)原文:甘蝇,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后,虽锥末倒眦[zì],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máo]悬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jìn]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ǎn]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fǔyīng]曰:“汝得之矣!”7.少不读书的吕蒙(改编自《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8.黄香扇枕温席(改编自《后汉书》原文: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
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
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9.孔融让梨(改编自《孔融家传》)原文: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
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日:“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10.大贤大孝的舜(改编自《史记》)原文: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
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11.亲尝汤药的汉文帝(改编自《二十四孝》)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12.商鞅立木为信(改编自《史记》)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13.高山流水话知音(改编自《吕氏春秋》)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4.相亲相爱的异母兄弟(改编自《晋书》)原文: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
祖仁,青州刺史。
父融,公府辟不就。
祥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
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
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其笃孝纯至如此。
15.唐太宗与魏征(改编自《新唐书》)原文: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16.孔夫子问志(改编自《论语》)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7.曾子杀猪(改编自《韩非子》)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父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
18.韦编三绝(改编自《史记》)原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19.孔子读《诗经》(改编自《论语》)原文: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20.黄帝战蚩尤(改编自《史记》)原文: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候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21.大禹治水(改编自《史记》)原文: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22.成汤伐夏(改编自《尚书》)原文:当是时,夏桀为虐政荒淫,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
23.烽火戏诸侯(改编自《史记》)原文: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平王立,东迁于邑,辟戎寇。
24.问鼎中原(改编自《左传》)原文: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氐(dǐ)止。
成王定鼎于郏(jiá)鄏(r ǔ),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25.“贪财”的名将王翦(改编自《资治通鉴》)原文: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
”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26.四面楚歌(改编自《史记》)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7.三顾茅庐(改编自《出师表》)原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8.南朝四百八十寺(改编自《梁史》)原文:乙巳,帝升光严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舍身。
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
29.孝文帝迁都洛阳(改编自《魏书》)原文:澄曰:“陛下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众也!”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参顾问,敢尽愚衷。
”高祖既锐意必行,恶澄此对。
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车驾还宫,便召澄。
未及升阶,遥谓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论之。
明堂之忿,惧众人竞言,阻我大计,故厉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