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

《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

本文部分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依据!谢谢。

《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
小编希望《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文章导读:《三字经》用简短的言辞道出了不少历史典故,其中尤以劝学立志的典故为最。

这些小故事中,有勤奋的学子,有德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母严父。

《三字经》里面的劝学立志故事
《三字经》用简短的言辞道出了不少历史典故,其中尤以劝学立志的典故为最。

这些小故事中,有勤奋的学子,有德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母严父。

《三字经》希望通过这些古人的故事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坚持勤奋的学习,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

那些古人可以做到,你也一样。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学了一些丧葬的事。

孟母想这儿不适合孩子居住,就搬家到街上,新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一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再次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学校,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让孟子背诵当天学的内容,。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授基础知识和社会道德。

其中,蕴含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被视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故事吧。

第一篇故事:吾日三省吾身这篇故事是关于严于自律的重要性。

它讲述了孔子经常自问:“我今天做了什么好事?今天做了什么坏事?明天将怎样做才能做到更好?”这种反思的方法,尤其是对自己行为的批评和改进,非常重要。

我们在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言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二篇故事:人之初,性本善这篇故事强调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即每个人都有种善良的内在本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诱惑和外界压力的影响,逐渐远离自己的本性。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发挥人类内在的善良本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三篇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篇故事主要强调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有“学习”的态度。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他人身上学习知识、思想和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故事:温故而知新这篇故事提醒我们,要经常回顾过去的经验,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以便在未来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更加娴熟地应对。

此外,也应该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才能。

第五篇故事:穷则变,变则通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就能随时应对突发的变化。

无论遇到任何挑战,我们都应该拥有自信,并寻找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第六篇故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篇故事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和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深刻了解对方的思想、需求和动机,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成功。

第七篇故事:勿以恶小而为之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捉虫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小事”往往会带来大后果。

励志的典故及寓意

励志的典故及寓意

励志的典故及寓意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感人的励志故事流传至今,这些故事饱含着智慧和勇气,激励着人们前行。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励志的典故,感受其中的寓意。

孟母三则《三字经》中有“孟母教子,立身以孝”,这里的“孟母”指的就是孟子的母亲。

据说,孟子的母亲把孟子送到私塾时,曾对先生说:“愿您对他严格要求!”好在私塾在靠近家门的位置,孟母就在家门口簇拥着孟子大声问道:“孩子啊,你坐得正吗?”孟子自然说他坐得很正,孟母接着说:“要是你愿意走到这条街尽头去学习,我就非常放心了。

”于是,孟子便在去学塾的路上学习每一天,终于成了大家所知的孟子。

孟母的教诲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引导孩子自觉学习,努力奋进。

另一个著名的家训是“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让孟子多学些知识,三次搬家离学塾更近,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这些孟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给予榜样和引导,引导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稼轩之事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稼轩的士人,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却刻苦努力,勤奋读书。

稼轩虽然是贫穷之人,但他却志存高雅,勤奋努力。

后来,稼轩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这个传说至今流传,成为人们传颂的励志典故之一。

稼轩的事迹告诉我们:不论环境如何,只要心存善念,踏实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身临逆境时,更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学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源自《红楼梦》,原文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句话比喻学习之难如同逆水行舟,如果不努力前进,就会退步。

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学如逆水行舟”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人生就像逆水行舟一样,没有前进就是后退,我们要努力学习、进取,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结语励志的典故,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关于三字经的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励志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励志故事1、《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

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

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通用20篇)《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1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2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3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

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

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范文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范文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范文《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是一本儒家启蒙读物,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三字呈韵的一百句古语组成,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其中有不少经典励志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可以受到启迪和感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一、“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的开篇,也是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它告诉我们,在人类的本性中,是有善良的本性存在的。

只是由于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人们的性格和行为有所不同。

这启示我们要善待他人,挖掘自己的潜能,用善良的本性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是《三字经》中的一句经典励志语,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追求进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孔子的名言,同样被收录到了《三字经》中。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需要勤奋与恒心,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获得成功。

四、“勤有功,戏无益”“勤有功,戏无益。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工作,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成功。

虚度光阴,消磨时间只能让自己更灰暗。

因此,要珍惜时间,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五、“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认识到道德质量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方向,追求真正成功。

六、“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离家,老大回。

”这是《三字经》中一句经典的家训。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始终想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不要断了与家的联系。

是家庭爱和关心给了我们力量,帮助我们在外面闯荡,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坚定自己。

七、“躬耕于中,奇谋于外”“躬耕于中,奇谋于外。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邻家子,学琴棋。

足以为学习的故事。

孟母选址居住,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好邻居的影响下学习。

孟子不学习,就割断了织布机。

而邻居家的孩子则学习琴棋,这就足以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马可波罗,游天竺。

学道者,不耻下。

马可波罗游历了天竺,学道的人不以低微的工作为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时就会有灵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与优秀的人为伴,跟随他们学习;与不善的人为伴,改正他们的错误。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可以做老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不考虑远方的问题,就会有近处的忧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义。

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传不义之言,三者不友。

为人谋划而不忠诚,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传播不正义的言论,这三种行为都不是朋友应有的品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的将领可以夺取,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能被夺取。

故君子,不器。

君子不是器物。

小人常忧乎事,君子常忧乎道。

小人常常为琐事而烦恼,君子却常常为道义而忧虑。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学者是为了自己,今天的学者是为了别人。

孔子学鼓琴,而不成,为之歌。

有一次孔子学习弹琴,但是弹不好,于是就唱了起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与优秀的人为伴,跟随他们学习;与不善的人为伴,改正他们的错误。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在庭院中跳舞,这是可以容忍的,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是我乐,得是无礼乎。

齐景公接待孔子,说,如果我高兴,那就是没有礼仪吗。

三思而后行,再思而后言。

三思而后行动,再三思而后说话。

言必信,行必果。

说话要诚实,行动要果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里的以《三字经》为素材,由52个小故事汇集而成,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部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从阅读中得到一些启发。

【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李泌赋棋】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

《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

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

’说因曰:‘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张说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名诗人,被时人称为“燕许大手笔”,他与李泌的这两首小诗都是即兴之作,相比之下,七岁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远远超过已经五十多岁的张说的作品。

也难怪诗成后,“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

”(《新唐书·李泌传》)其后,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常器重。

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孔子相师】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

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

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什么城里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没有字儿?项橐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有门闩,舆车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萤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橐的聪明。

项橐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橐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竹心坚实吗?孔子知道项橐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

这就是孔子师项橐的由来。

【赵普夜读】一个人即使已经当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学不懈,「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说的「在职进修」,进一步追求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学问。

不是为了晋升,而是为了工作能够顺利的推展,对老百姓更有利益。

下面就举赵普的故事来说明:赵中令是指宋朝的赵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书的中书令这个大官,白天处理国政,晚上仍然不忘读论语。

古人读书,有些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考中进士,求得一官半职,而赵普已经做了那么大的官了,为什么还要读论语呢?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因此驾临赵普家中。

看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的说:「论语小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赵普回答说:「论语中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以前我以半部论语助您平天下,现在以另外半部论语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论语是一本最为简要精粹,不可多读的好书,一个平民百姓读了可以修养身心,成为正人君子;官吏读了可以仁政治国,成为忠臣良相。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官尚且如此虚心好学,何况我们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学呢?【温舒抄书】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孙敬悬梁】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

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苏秦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

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

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庸映雪】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

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买臣负薪】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

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

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

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

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 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

稍后,朱买臣又官迁会稽太守。

朱买臣“采樵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的读书精神使他成为后代读书人崇尚的榜样。

他的家乡因此建起了朱买臣读书台和朱买臣藏书庙,这是后人对他负薪读书的'刻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国历来崇尚读书传统的具体表现。

【李密挂角】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

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

为此《新唐书? 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

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苏洵发奋】苏洵是北宋著名的家,他和他的两个儿(苏拭、苏辙)都以文采著名,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三苏”。

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书阅览,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

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

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为自己写的,不由得心中发出感叹:“时光无情地飞逝,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