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力学过关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力学复习课教学课件共14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力学复习课教学课件共14张PPT
以后我都要滑滑板上学! 惯性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新的电动滑板,好开心!
• 8.若小明滑到冰面上后,他不在用脚蹬,滑 这几天都在下雨,没法出门滑滑板了!
问题三:已知电动滑板的牵引力是总重力的0.
板滑行的距离将_______(填远或近)若滑 若小明滑到冰面上后,他不在用脚蹬,滑板滑行的距离将_______(填远或近)若滑到光滑的水平面上,滑板如何运动? 今天爸爸给
——小明
问题一:已知小明家到学校路程为3千米, 求用滑板上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那么跑 步时的平均速度呢?
滑板:T=10min=10×60s=600s V=S/T=3000m/600s=5m/s
跑步:T=(10+5)min=(15×60)s=900s V=S/T=3000m/900s=3.33m/s
记得我刚学滑板的时候,我一只脚踩在滑板上,另
• 3. “往后一蹬,我与滑板就前进了”这说明了力

4. 若站在滑板上,脚若向前踹,滑板将往
• 滑动(填“前”或“后”),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 的 有关。
• 这几天都在下雨,没法出门滑滑板了!——小 明
• 5. 请对静止在地面上的滑板进行受力分析。
• 6. 画出斜靠在墙上的滑板的重力示意图。 若 发现重锤线如图所示,请问墙体往 倾斜。
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问题三:已知电动滑板的牵引力是总重力的0. 2.物体发生形变
1.作用点 2.方向 3.大小
这几天都在下雨,没法出门滑1.重滑力板了!
2.弹力
——小明
3.摩擦力
问题一:请对静止在地面上的滑板进行受力分析。
若滑板质量
F=G=25N
始终竖直
为2.5kg,求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1.3 简单电路与应用2. 章节二: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2.3 人体生理与健康3. 章节三: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3.2 天气与气候3.3 宇宙与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等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圈中生物的认识,了解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帮助学生建立地球与宇宙的基本观念,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的原理;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简单机械、电路图、生物标本、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典型例题、随堂练习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使知识结构清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2.1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制作简单电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如下: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2.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3.1 人体的结构3.2 人体的功能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4.1 地球概貌4.2 宇宙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对人体健康的认识。

4.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地球与宇宙的概貌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探索宇宙的奥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生物标本人体结构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2. 学具:画图工具生物观察盒健康知识手册地理地图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导入: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简单机械原理。

通过观察生物标本,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通过人体结构模型,学习人体的奥秘。

通过地球仪和天文望远镜,认识地球与宇宙。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简单机械原理、生物多样性、人体结构、地球与宇宙2. 板书右侧:重难点知识、例题、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实例分析。

设计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标语。

绘制人体结构图,并标注主要功能。

描述地球与宇宙的概貌,以及我国在其中的地位。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提供正确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如制作简单机械模型、观察身边的生物等。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够通过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物体运动演示装置。

学具:学习资料、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运动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速度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和速率。

(2)分析物体运动图像,求解加速度。

3. 知识讲解:(1)速度和速率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

(2)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运动图像的识别。

(3)力的概念及作用。

(1)如何判断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吗?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2. 内容:(1)速度和速率:定义、公式、计算方法。

(2)加速度:定义、公式、运动图像识别。

(3)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数据,求解速度、速率和加速度。

(2)分析题: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图像,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力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探讨物体在不同环境下(如斜面、摩擦力等)的运动情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知识讲解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精品教案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精品教案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和速率的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速率。

2. 掌握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能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了解力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和速率的计算,运动图像的绘制与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速度和速率的概念,运动图像的识别,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计时器、尺子、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运动员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的速度和速率,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2. 新课导入:讲解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速率。

a.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b. 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小车实验,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计算速度和速率。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速度和速率计算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速度和速率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 新课导入:讲解运动图像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绘制小车运动的图像,分析小车的运动状态。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运动图像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9.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运动图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10.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11.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观察物体在受力后的运动状态。

12.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力的作用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13.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速度和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

2024年浙江初中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初中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初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江初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与运动”的4.1节“力的概念与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和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力。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

3. 了解力的分类,知道各种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分类。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各种力的实物模型。

学具: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演示用小车,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分类。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的分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力的示意图卡片,让学生识别和分类各种力。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和分类。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示意图。

3. 各种力的特点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课后练习题4.1.1、4.1.2、4.1.3。

2. 答案: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应用。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确保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精彩课件全册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精彩课件全册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精彩课件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物的奥秘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 章节二:人体的奥秘人体各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体健康与疾病3. 章节三:力的世界力的概念、分类与作用简单机械与机械原理4. 章节四: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的形式与转换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各系统的协调与平衡、能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力的作用、能量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动植物实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基础,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习方法。

4. 课堂小结强调重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要概念、公式、实验步骤。

2. 板书布局:左侧为主题内容,右侧为实例、图示、表格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知识填空题。

力的作用与简单机械选择题。

能量转换与应用计算题。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观察动植物、设计简单机械等。

组织科学小竞赛,提高学生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及时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和拓展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需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科学设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七下力学过关一、选择题1、“体操王子”——李宁在上单杆前,总是要在手上抹上一些镁粉;而在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减小摩擦 B.两者都是增大摩擦C.前者是减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D.两者都是减小摩擦2、如图用水平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上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平力F与木块所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水平力F与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若水平力F增大,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也随着增大D、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3.某人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

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4. 科学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5. 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6.关于惯性的理解和现象解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B.汽车驾驶员和前排乘客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C.行驶中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7、一个重50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1;当推力为22N时,木箱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2,则()A、f1=0N f2=22NB、f1=0N f2=50NC、f1=50N f2=22ND、f1=10N f2=22N8、一架匀速飞行的轰炸机,为能击中地上的目标,应在何时投弹( )A.在目标的正上方. B.在飞抵目标之前C.在飞过目标之后 D.随时都可以9、某人在车厢内用同样的力跳远:(1)车停着向前跳;(2)车匀速行驶时在车内朝车前进的方向跳;(3)车减速行驶时在车内向着车前进的方向跳。

这三种情况下,人相对于车厢地板来说,跳过的距离是( )。

A.第二次最大 B.第一次最大 C.第三次最大 D.三次一样大10. 一行走的人被石块绊了一下,会向前跌倒,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人的上半身有惯性,下半身没有惯性B.人的上半身受到惯性的作用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C .石块作用于脚时,使脚运动变慢,乃至停止,人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向前D.以上说法都正确11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重为500牛的物体,以3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维持这个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力是( ) A.500牛 B.300牛 C.1500牛 D.零12、用手握住瓶子的颈部使其悬空,瓶子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A.手对瓶的摩擦力与瓶的重力平衡 B.手对瓶的摩擦力与手对瓶的压力平衡C.手对瓶的压力与瓶颈对手的压力平衡 D.手对瓶颈的压力与瓶的重力平衡13、两架完全相同的直升机,甲机以5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乙机以4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不计空气的阻力,则( )A.甲机受到的举力较大 B.乙机受到的举力较大C.甲、乙两机受的举力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14、起重机吊着5 ×104牛的物体,加速上升时,钢绳对物体的拉力( )A.大于5×104牛 B.等于5×104牛C.小于5×104牛 D.不可能作加速运动15、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16.两人各用50牛的力沿水平方向对拉同一只测力计两端,测力计的示数是。

A.50牛 B.100牛 C.200牛 D.017、弹簧秤的弹簧断了,拆去断掉的较短部分,把剩下的较长部分弹簧仍装在原来的弹簧上,经零刻度调整后,用它测力,结果会( )A.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等 B.测量值比实际值大C.测量值比实际值小 D.无法判断18、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

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图6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二、填空题1.一辆质量为2t的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所受的摩擦力是车重的0.02倍,则汽车的牵引力是 N。

(取g=10N/kg)2.体重为500N的杂技演员在进行爬竿表演时,必须紧紧地握住爬竿,这是靠增大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

当他匀速向上爬时,爬杆对手的摩擦力为 N, 方向;当他匀速下滑时,爬杆对手的摩擦力大小为 N,方向。

3.拔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上较新的球鞋,而且不希望地面上有沙子,并选出体重较大一点的运动员参赛。

请你说出上述情形的物理道理:(1)(2)(3)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4、 一个重为50N 的物体在15N 的拉力的作用下,能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施加在该物体上的拉力变为20N ,两次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相比较:后者 前者(填“大于”、“等于”、“小于”)。

5、如右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重8N 的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左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N ,那么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__,摩擦力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

6、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

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到有关摩擦知识。

例如: A 、轮胎上刻有花纹 B 、车轮做成圆形 C 、塑料套紧套在车把上 D 、在转动部分添加润滑油 E 、脚踏板凹凸不平 F 、刹车时用力捏闸 G 、车轴处装有滚珠 H 、车的把手上有凹槽 I 、安装自行车轮胎上气门芯的小橡皮管时,如果把气门芯在水中浸一下 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只填写各选项前的字母) 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而增大磨擦的是 ; 通过增大压力而增大磨擦的是 ; 通过变滑动为滚动而减小磨擦的是 ; 通过使接触面彼此分离而减小磨擦的是7.小王同学在端午节时随父亲到嘉陵江上乘船游玩。

当船加速行驶时,船受到 (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此时以 为参照物,小王是静止的。

8.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滑下进入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可以观察到,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可以推导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物体将 9、甲、乙两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经过路程之比是3:2,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是__________,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的速度之比是2:3,则甲、乙两车所用时间之比是__________。

10.研究表明: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有关,物体速度越大,其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

若不考虑雨滴质量的变化和风速的影响,雨滴由云层向地面下落的过程中,其运动情况是先做 运动, 后做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11、过探究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如图甲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 和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6N 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 、B 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将甲A 、B 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 使它们一起也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则F2是_ ____N ;若要让图乙中的A 、B 在水平桌面上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撤除F2的情况下,应该在B 的右端施加一大小为_ ____N 的水平向左的推力。

三、实验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 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实验数据如下:(2)分析 (选填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在第一次实验中如果用0.5N的力水平拉动木块,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2.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没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予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