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分析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给患者和患者的家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艾滋病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和患病。
尽管艾滋病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了解程度并不够,对艾滋病存在着诸多误解。
为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对于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调查结果,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若干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了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
我们共计发放了500份问卷,最终回收了480份有效问卷。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使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情况1. 对艾滋病病毒的了解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的了解并不够充分。
其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清楚艾滋病病毒是什么。
只有30%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知道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通过血液、性交和母婴传播。
但是在这30%的受访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对它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有所了解。
在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方面,受访者的了解程度更是不够充分。
在受访者中,只有10%的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有一定的了解,其他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清楚或者了解的不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患艾滋病者存在着一定的歧视态度。
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与艾滋病患者交往会使自己受到感染的风险增加。
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他们会因此而远离患艾滋病者。
2. 自我防护意识和行为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自我防护意识和行为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有近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研究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目前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处于学习和生活的关键阶段,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在中国,随着艾滋病病例的逐年增加,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态度倾向以及相关行为将直接影响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和社会的健康状况。
对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水平和态度,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态度和行为习惯,进而探讨他们对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需求和对防控工作的参与情况。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宣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最终目的是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水平的提高,加强防控意识,降低感染风险,为全社会的艾滋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1.3 意义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感染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支持。
在高校大学生中,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态度和行为举措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态度倾向和行为习惯,为制定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还将有助于发掘高校大学生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未来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和行为素养,有效减少艾滋病的传播风险,保障大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年第4期•47••院校管理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与分析陈潘,张超-(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515)[摘要]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整体认知率较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率在专业上存在差异,但在性别、婚姻状况、出生地、年级上无明显差异;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需求较高,高校需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
[关键词]艾滋病;健康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H IV病毒引起的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
“据联 合国AIDS规划署统计,全球约有5700例/d新发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其中约32.54%为青少年(15〜24 岁高校大学生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已成为发生性 行为的活跃群体之一。
本文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 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性行为的现状以及对性健康教育的 需求,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提升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效果。
一、调查设计本研究在《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中关于青年学生的调查项目及“国八条”知晓率基础上,制 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其中艾滋病基 本知识的题目直接沿用《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中关于青年学生的调查项目,其他内容根据实际 设计。
研究组向广东省3所高校(其中医科类本科高校1所、非医类本科高校1所、非医类高职院校1所)随机发放 问卷43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2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 99.1%。
在参与调査的人员中,男生197名,女生229名;医学生203名,非医学生223名;已婚3名,未婚423名;一年级学生86名,二年级学生87名,三年级学生76名,四年级学生95名,五年级学生82名;家住城市的学生163 名,家住城镇的学生104名,家住农村的学生159名。
二、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状态及教育现状分析(一)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认知的整体状况较好。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1)

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成都医学院07级检验本科2班徐辰[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态度。
方法:对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共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进行对比调查。
结果:对艾滋病不同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差异,在不同情况下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存在差异。
结论:大学生总体认知水平较高,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占优势,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总体宽容。
应利用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与态度,进一步做好宣传和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
[关键词] 艾滋病;大学生;认知;态度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药物,但可以预防。
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
截止2007年12月,全球估计共有33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近10年来,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普遍提高,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及死亡有所下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疗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普及率提高四成多。
但儿童与青少年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群体,全球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低龄化的趋势。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提供的报告,截止2007年底,全球33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不到15岁的儿童及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分别为250万和1000万。
在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儿童感染人数占全世界的90% 。
据统计,现阶段艾滋病病毒筛查年龄范围以从数年前的25岁至27岁提前至19岁到22岁。
在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却在激增。
中国目前抗“艾”形势仍然很严峻。
而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呈低龄化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思想总结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思想总结作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思想是我们必须加强的。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我们应该增强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我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思考和总结。
一、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学习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关注艾滋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以及预防方法等相关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艾滋病,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它的传播。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阅读相关的科普资料、关注权威健康机构发布的信息等途径来获取知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对错误的信息持怀疑态度,避免听信不实传言或谣言,以免产生恐慌或误导他人。
二、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有效工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行为的增加使我们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的威胁。
因此,正确使用安全套至关重要。
在性行为中,我们应该选择质量可靠的安全套,并且要注意使用的方法,确保安全套能够起到预防疾病传播的作用。
同时,还应该定期更换安全套,避免因老化或破损而导致预防失败。
三、拒绝危险行为和不良习惯为了预防艾滋病,我们应该拒绝参与危险的行为和不良的习惯。
例如,要远离吸毒、注射毒品等高危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容易导致血液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
此外,还要避免过度饮酒和滥交等不良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清醒。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远离艾滋病的威胁。
四、倡导关爱和尊重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传播正确的艾滋病知识,倡导关爱和尊重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不应该成为歧视或排斥的理由,我们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通过参与相关的志愿者工作,我们可以宣传艾滋病知识,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促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周围的人进行定期的艾滋病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减少病毒的传播。
五、积极传播正能量在大学校园中,我们作为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传播正能量,引导他人正确预防艾滋病。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最近,我们小组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的调查。
该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和他们在预防和应对艾滋病方面的行为意识。
我们在大学校园里采访了100名大学生,并使用问卷来收集相关数据。
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令人鼓舞的是,超过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方面比较积极,包括互联网、学校宣传和媒体报道等。
这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整体较高,也说明了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
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艾滋病的具体知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
有一部分受访者错误地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接触到空气、共同使用餐具、打嗝等非接触性传播途径进行传播,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还有一些学生对艾滋病的症状和治疗方式不够了解。
这些误解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也阻碍了艾滋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在对预防艾滋病的行为意识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使用安全套进行性行为保护;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会尽量避免与感染艾滋病的人进行接触;约70%的人表示他们会进行艾滋病的相关检测。
这些结果显示出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有较强的意识。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不够,尤其是在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时的预防知识。
一些受访者对艾滋病的威胁感较低,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到艾滋病的感染,因此缺乏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的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存在歧视和偏见,表现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上。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教育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和推广宣传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
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知识也非常重要。
我们也建议大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时刻将预防艾滋病的措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大学生对艾滋病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在细节和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解。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病毒,可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失调,导致其无法抵御其他疾病的攻击。
在不良的生活方式或不当的性行为等行为中,会更容易感染艾滋病。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是年轻人,也是未来的领袖。
艾滋病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大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艾滋病。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调查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知识以及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调查目的本项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分析其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态度,并制定社会宣传策略,加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二、调查对象本项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中的主要力量,具有较高的群体影响力和知识水平。
三、调查方式本项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的认知程度、预防知识掌握程度、性行为健康知识以及不良习惯等多个方面,其中一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另一些是选择性答案,让人们有自由表达的话语空间。
四、调查结果1.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94%的大学生表示已经知道过,但只有40%的人了解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此外,还有30%的人不知道艾滋病是否能治好,只有50%的人听说过如何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2.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在预防方面,大多数人知道使用安全套和避免多次性伴侣是最好的方式,但只有10%的人知道在医院接受艾滋病筛查是必要的。
3.性行为健康知识当被问及他们是否能在进行性行为前获得关于HIV状况的信息时,有30%的人表示从未谈论过这个话题,而另外30%的人则表示他们知道如何去发现一个HIV阳性的人。
而对于保护性行为,有80%的人认为使用避孕套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4.不良习惯大多数人坚信不会得染上艾滋病这种疾病,这些不良习惯包括多次性伴侣和吸毒。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和正确理解有待加强。
一方面,只有40%的人了解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剩余大多数人未能及时获取这种知识,令整个人群难以避免艾滋病感染风险;另一方面,有30%的大学生不知道艾滋病是否可治疗,这也说明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误的。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引言: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艾滋病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艾滋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普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如何呢?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期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我们选择了某大学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感染途径、防护知识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等方面。
问卷调查的内容严谨科学,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基本认识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认识情况。
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80%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说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是HIV病毒。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还比较清晰。
也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存在一些误解,这部分人需要得到更深入的科普教育。
三、传播途径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但仍有30%的人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
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和艾滋病患者接触,或者共用生活用品也会传播艾滋病。
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四、防护知识在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方面,80%的大学生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性传播;70%的大学生知道使用消毒针头可以预防血液传播。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
也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存在盲区,这部分人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五、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他们认为艾滋病患者应该受到同等的待遇,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05T16:40:25.72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8期作者:张佳雪1 金玉粉2(通讯作者)[导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年感染艾滋病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1延边大学医学院;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延吉 133002【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年感染艾滋病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群中的一部分,因其对艾滋病知识了解情况参差不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发人群。
本文查阅了近几年国内关于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对于艾滋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认知程度以及不同专业、城乡、年级的大学生对艾滋病了解情况的差异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认知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因HIV感染引起免疫系统缺陷,疾病晚期会并发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人才,他们思维先进想法新奇,喜欢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年对性行为十分好奇,但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和侵袭。
1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传播方式、预防方法的了解程度在李琳[1]等的相关调查中显示,92.7%的学生表示听说过艾滋病,54.3%的学生听到艾滋病时产生心理恐慌,调查中大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知晓程度较差,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知晓情况较好。
王芹[2]等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能够对艾滋病的中文名称、英文缩写、AIDS的预后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好的了解和认知,但对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及有关治疗方法认识不清,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知晓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知晓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但对于生活中的非传播途径如蚊虫的叮咬、与AIDS感染者一起饮食、握手、共用物品等不甚了解。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和三大传播途径认识较为正确,但对于一些非传播途径认识较差,缺乏对艾滋病正确全面的认知。
2大学生接触了解艾滋病的渠道近几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接触了解艾滋病的途径渠道为电视宣传、相关图片视频、网上查询、阅读相关书籍、学校宣传教育、广大手机媒体等。
郑蓉[3]对菏泽学院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校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几方面:宣传材料占比78.2%,网络查询占70.1%,期刊文章占68%,电视录像占69.9%,其他占45.2%。
同样在潘海燕[4]等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学生获得关于艾滋病知识的3条主要途径分别为:学校课堂(88.6%),互联网(85.0%),电视广播(83.1%)。
从学生所学专业来看,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学生主要通过所学课堂所学知识来认知艾滋病,其他非医学类的学生大多以网络查询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的获得途径有电视、网络查询、查阅相关书籍、学校宣传教育、手机自媒体等,但以查询网络为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
3不同专业和年级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差异通过对近年来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高年级的大学生比低年级的大学生认知艾滋病的程度更高,同时,医学专业的学生明显比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认知更好。
王点[5]等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年级的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低年级,特别是“目前有没有检测艾滋病病毒的可靠方法”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正确率高年级的正确率高于低年级。
在其他试验资料中,来自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整体认知情况有明显差异,试验表明理工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文史类的,而医学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非医学专业。
4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认知情况差异来自乡村地区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这与农村地区更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关。
朱丁等[6]在以1218名新生为主体调查城镇农村生源是否存在AIDS认知差异时发现,仅有38.3%城市生源和27.8% 农村生源清楚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
而在孔庆滨等[7]调查的1100名学生中从未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占7.18%,其中省会及地级市中占4.25%,县城和农村占10.28%。
综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因此国家应增强对农村地区艾滋病的宣传与教育。
5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这在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上更能体现。
在郭振友[8]等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有影响。
在其调查中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情况越差。
父亲职业不同的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了解情况也存在差异,其中父亲在学校和政府部门工作的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较好的了解。
6小结从调查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的基础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了解较好,但对于非传播途径了解情况较差。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来电视宣传、相关图片视频、网上查询、阅读相关书籍、学校宣传教育、手机媒体等,但以互联网查询为主要来源。
艾滋病知识获取渠道也受专业的影响,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明显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地区对于对艾滋病的认知也有影响,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认知程度普遍好于农村。
父母的职业和接受教育程度也会明显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同时网络查询作为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考虑今后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途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增加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李琳,任美橙,吕欣桐,等.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4):571-573.
[2]王芹,徐丽娜,栾春晓,等.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现状调查分析-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8,(1):187-188.
[3]郑蓉.菏泽学院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8,37(2):559-560.
[4]潘海燕,潘聪聪,吴美芬,等.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态度的对比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2):1790-1793.
[5]王点,叶运莉,熊伟.泸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3,22(1):69-72.
[6]朱丁,沈惠芬.1218名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水平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9,23(2):158-159.
[7]孔庆滨,王云,张晓璐,等.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9):1252-1254.
[8]郭振友,黄丽仙,谢润德.广西某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2):123-125.
作者简介:1.第一作者:张佳雪,延边大学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
2.通讯作者:金玉粉,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