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 2篇_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8篇)

《狗十三》观后感(8篇)《狗十三》观后感1夜里回到家,弟弟发来信息说,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他说在电影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
于是我就在今夜看了这部电影。
靠在床头看了这部电影,整个人沉浸在电影里。
很多人会把《狗十三》归结为教育的问题。
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李玩叛逆,为了一只狗让家里鸡犬不宁。
整个故事情节一点不狗血,很真实,一直到最后李玩爸爸开着车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才开始流泪。
生活里谁容易?生活里谁不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都有别人进不去的地方。
生而为人,总要有责任要肩负,总要忙着应酬,总要心里流着泪脸上挂着笑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无法评判李玩和爸爸,还有戏份并不多的后妈。
谁心里没有委屈?我喜欢李玩,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分寸的女孩子。
看过很多叛逆的女孩,离家出走喝酒,跳舞,伤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
李玩自始至终很有分寸,在最后一次离家,喜欢李玩的男生陪着她,李玩痛哭的时候,喜欢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断拒绝并说:“我不需要这样的安慰。
”那一刻,我特别想为李玩点赞,想为编剧点赞。
我觉得这种信息的传递最好。
少男少女的爱情(感情)就应该是简单的,纯洁的,干净的。
电影就应该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喜欢也好,爱也罢,守护比肢体接触更重要!无论如何孤独,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长大!我同情李玩的爸爸。
没有人想要离婚,走进婚姻之初的时候所有人奔的是白头偕老。
生活里会有什么改变,会再遇到谁无法预料。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女儿的叛逆,老来的子的喜悦,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尝了。
有人说李玩并不够叛逆,其实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协。
有吧,整部电影里有多处我们不想面对的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无聊,可是它太真实了,我们不是如此吗?酒桌上推杯换盏的阳奉阴违,有钱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众星拱月……谁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狗十三》,一部看过之后越发孤独的电影。
《狗十三》观后感2这个影片围绕着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爷爷买菜把狗丢了,然后女孩子疯狂找狗未果,家人为了平息这件事买了一条狗说是原狗,女孩经过爸爸的教训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和另一条狗培养出感情后,因为弟弟的挑逗狗,导致狗的反击,从而第二条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终狗绝食而亡,还有一件事就是爸爸为了酒会而失信女儿没有去天文馆。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狗十三》观后感篇1我的爱因斯坦丢了,是在爷爷买菜时它自己溜了的,它是我最爱的宠物狗。
全家没有一个人去寻找它,就像他们从来不认识它似的。
没有人知道它对我有多重要。
大人们只知道它就是一只狗,是个畜生,他们忽视它,所以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安危。
只有我知道,在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在那些被忽视掉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爱因斯坦。
我发疯了一样的寻找它,在漆黑寒冷的夜里奔跑,哭泣,呼喊,没有一声回应。
寒冷的气流肆意地侵蚀我的四肢,我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感受到冷了。
爷爷追了出来,他把衣服给我让我穿上,怕我着凉,可是我最爱的狗都丢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穿衣服?我不想穿衣服,推了爷爷一把,爷爷摔在地上,崴了脚。
我还在跑,我一直哭一直哭,没有人明白我。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被判给了爸爸。
爸爸又娶了一个我不认识的阿姨,他们生了个大胖小子。
一屋子人都非常开心,没有一个人告诉我。
也许,我不应该知道吧!我一直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爸爸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现在他还要养他的儿子,忙的更带劲了。
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唯一能走进这个世界的,只有我小小的狗,可是,连它也丢了。
丢了狗之后,我一直很难过,每天耷拉着脑袋,丧着脸。
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用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去打印了寻狗启示,到处贴,到处发。
或许是被我的努力感动了,或许是对我的执着无可奈何,大人们重新给我买了一只看着很像爱因斯坦的小狗,还欺骗我说是爱因斯坦自己回来了。
我兴奋地从学校逃课回来,却发现那根本不是我的爱因斯坦。
我讨厌他们哄骗我,我哭着说那不是爱因斯坦,那不是……没有一个人理我,大人们都说那就是,那就是。
我跑了出去,碰到了姐姐的男朋友,他听了我的话后安慰我,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原来他也是大人的世界中的一员。
我想不通,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是理所当然呢?以爱为名义的欺骗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就应该值得原谅吗?不,我不能原谅他们。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1去年有一部电影《狗十三》上映,但当时错过了电影院,没想到下档后,今年在视频网站看了几遍。
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触的电影。
没有人的成长是不经历痛苦电影中的李玩,经历了成长期的阵痛,被家庭逼着“长大”了,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小时候我也经历过那个时期,可能比李玩更严重。
当然我承认,初中时期的我没有李玩优秀,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师来决定,我自己没有什么想法,所以觉得自己更可悲,连反抗的基础都没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师说了算,怪自己不够勇气。
听话了也并不代表妥协李玩最后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小孩。
虽然大人眼中她是长大了,听话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协了。
她只是选择把悲伤和不满深藏而已,她不想让长辈们再为她难过和操心,所以就算再爱狗再难过也还是随了大人们的愿。
她真的长大了,她以后有能力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再经历和她一样的经历。
多换位理解和共情,其实矛盾并没有那么大电影中,父亲是爱女儿的,李玩也是爱爸爸的。
但是,他们之间却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战争,女儿在父亲面前吹酒瓶,父亲不惜痛打了女儿,并且彻底压下了女儿的焰火。
其实,他们之间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实冲突也是可以避免的。
父亲也不容易,为了事业也得在老板面前点头哈腰,中年男人的压力可想而知,女儿如果早一点理解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怨念了。
同样,父亲也不能觉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对于他们的承诺可以随时违反,或者认为子女的爱好和梦想没有自己的事业重要。
中国式父亲都有这个毛病,但是子女应该有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力,父母不应该过度干涉。
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内,响起了《再回首》音乐的时候,李玩爸爸痛哭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亲的忏悔和悲伤。
其实,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小孩成长没有一个不经历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没有哪一个父母是轻松的。
《狗十三》观后感2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
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却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
李玩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无奈。
一开始,李玩因为兴趣小组的选择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不顾她的意愿强行替她做了决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多少时候,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我们做了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从未真正倾听过我们内心的声音。
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要求选择英语小组,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或许很多人都曾体会过。
而她为了寻找自己的“爱因斯坦”,那种执着和不顾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对爱的渴望。
她不是在找一只狗,而是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理解和陪伴。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爱李玩,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会在李玩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也会在李玩犯错时暴力相向。
他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是那么的片面和肤浅。
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也是传统中国式长辈的爱,他们关心李玩的生活起居,却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在李玩把爷爷推倒受伤后,爷爷也只是默默地叹气,他们的爱充满了包容,却也带着无奈。
而继母,在这个家庭中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她对李玩的态度,表面上客气,实则疏离。
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努力去调和各种矛盾,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李玩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妥协和迎合。
她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她在饭局上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她内心的纯真和坚持已经被现实磨灭了。
那一刻,她真正地长大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会迎合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李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现实同化的过程,她失去了自我,变得懂事、听话。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6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狗十三》观后感篇1其实看海报就大概能够想象电影说了什么,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式的试图掌控。
这么想来,题目也未必不确切。
人对狗的要求是什么?聪明、忠诚、听话。
人对人呢?聪明、忠诚、听话。
如出一辙。
据说电影最开始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后来改成了《狗十三》,整部电影以狗来命名,但其实是以狗为引子,来讲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时候,最初打错了一个字,打成了“以狗为影子”,唔,结合题目,这么说也说得过去,以狗写人。
中文太多时候真是有趣。
电影的一开头,少女李玩在念叨平行世界,由于这次我丝毫没看剧透,我以为又会是文艺片一贯不说人话的调性,接下来的剧情让我发现是我想错了。
一个喜欢物理的女孩子,却在家长和老师的干预之下,修改了学习小组,选了英语。
这是中国家长和孩子最常见的冲突,此后在电影里,这样的类似的冲突不断出现,让孩子更改学习小组,让孩子陪同出席人情饭局,让孩子懂事一点放弃找狗……这种冲突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也出现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这种家长和孩子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贯穿整个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几乎每一项决定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冲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外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和她一样不停落泪却又无声无息。
有朋友说,要不是旁边有人我也哭了。
人有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在人前放悲声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流泪都是无声的,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个人蹲在地上,一个人在黑暗里。
然后擦干眼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有时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怎样的难过。
还好我这些年,开始能够把这样的难过倾诉出来,不能够让A知道,但可以说给B听。
好在我运气足够好,有足够多的朋友愿意听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开心和难过。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狗十三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给大家带来狗十三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狗十三电影观后感【篇1】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
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
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
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狠揍了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
揍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
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
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
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
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
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篇2】去看了《狗十三》,哭得断气,事实上我看什么都能哭得断气。
看电影还是得一个人去看,约了人就有偶像包袱就要忍住眼泪,如果还化了妆那更不能哭,看场电影卸个妆那还了得。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说起来,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真不是滋味,有点酸酸的,又有点闷闷的。
它不像爆米花电影那样看完就忘,反而像一颗小石子,扔进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的,主演是张雪迎,讲的是一个女孩青春期的成长故事,类型嘛,我觉得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剧情片。
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叫李玩的女孩,她爸妈离婚了,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她爸后来又组建了新家庭,还生了个小儿子。
为了讨好李玩,他爸送了她一只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
李玩一开始不喜欢这只狗,但慢慢地,她和爱因斯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爱因斯坦后来走丢了,大人们为了安慰她,又找来一只相似的狗,也叫爱因斯坦。
李玩一下子就看穿了,但她没有揭穿,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替代品”。
这就像一个隐喻,象征着她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妥协和失去。
张雪迎演的李玩,真的演得太好了!把青春期女孩那种敏感、叛逆、迷茫,演得活灵活现。
一开始,她像一只小刺猬,竖起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
后来,她慢慢地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戴上了“懂事”的面具。
想想我们自己,谁的青春期没经历过这种“被迫长大”呢?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关于成长和妥协。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失去,然后学着接受。
李玩失去了她的妈妈,失去了她的爱犬,也失去了她曾经的棱角。
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迎合大人的期望,学会了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
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电影的画面很朴实,没有华丽的特效,但很真实,很贴近生活。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片尾曲,听着让人特别伤感。
剪辑也很流畅,没有拖沓的感觉。
电影的节奏有点慢,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闷。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
它不像其他青春片那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而是直面了青春的残酷和现实。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青春期时的迷茫和挣扎。
看完之后,你会忍不住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长?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失去?如果满分是五颗星的话,我给这部电影打四星半。
它虽然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但它足够真实,足够深刻,足够引发我们的思考。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7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狗十三观后感1这部片子在没开播之前,已经是好评不断了的。
于是便买了一张电影票,独自去电影院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
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
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张雪迎是14岁的时候饰演的,那时还是挺清纯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种感觉。
(虽然胡辣汤事件并不喜欢她,但这个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他们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还可能是父母已经离异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独自与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
试问哪一个同学,哪一个孩子不想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电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当然是希望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当然之后父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便开始通过一只小狗来与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联络。
这也告诉我们那些留守儿童,不要太过多的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去陪着你?也不要认为他们就不爱你了,怎么怎么样。
其实他们也只是生活所迫。
为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你的生活,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长,他们只能外出打工。
我也想说的是父母生你养你,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但也是伦理吧。
要相信世间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电影中的女主角很让人心疼。
但也同时反映,折射了我们的生活。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观后感2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
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十三》观后感 2篇
《狗十三》观后感:中国式成长
这个一部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
影评已经很多了,只想写下自己的一些观感。
没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排片却这么少,很多电影院只有一两场。
片子很平淡很细腻,但反应出了中国家庭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李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爸爸买了一条狗给她,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爷爷买菜遛狗的时候把狗弄丢了,后妈另买了一条,说是丢了的狗,但它并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后狗咬伤了弟弟,被送走。
李玩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大孩子。
但懂事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条狗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娃长大了,懂事了”。
这两句话,反复在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口中出现,当李玩和家长的意愿冲突时,就是不懂事,而当李玩考了全年级第一,拿了全市物理奖的时候,就是懂事了。
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
拿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
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
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
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找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
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
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
小孩背负的不够多吗?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背负着一家的生计,孩子的未来。
可是孩子背负了什么,想要什么,又有几个家长会在乎?李玩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爱因斯坦是不是会回来,而是你们找都没有找就告诉我,爱因斯坦没有了,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过是一条狗,再买一只一样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李玩,它的意义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她用拌饭喂大的,走丢的不是一条狗,还是她的寄托,而家长先是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条长得一样的狗,妄图平息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气的真正原因。
而在她决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为弟弟被咬伤,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
李玩要去看的
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错了时间,又因为酒局而错过了最后的观展时间,她内心的失落失望,也没有人在乎,不过就是一个展览,没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看似温馨的家庭,小孩的内心确实无比的寂寞。
李玩虽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却感觉她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
爷爷奶奶把她当小孩宠着她,只要三餐吃饱。
爸爸只要她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她,但她却只想知道狗的下落。
李堂作为她的闺蜜,却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会和她站在同一战线。
爱因斯坦丢了,没人在乎;买来的不是爱因斯坦,没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时,她就像一个局外人,没人在乎;她爱看的展览,没人在乎;她准备的演讲,没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没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吃饱吃好,你成绩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来那条狗。
反过来说,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和心酸,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爸爸泣不成声,并且不想让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大人又何尝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
所以总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担他们的压力,希望他们不要闹腾,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闹心。
我们已经从小孩变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懂事,变得不让人操心,也逐渐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无奈的一句话。
只是告诉你,你就慢慢习惯吧,毕竟你也改变不了什么,就受着吧,忍
着忍着就习惯了。
毕竟人世间有太多你无力改变的事情,渐渐的你也就变得冷漠,变得和大人一样了。
李玩在电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论,其实是她觉得自己遗憾的一个弥补,她觉得在另一个宇宙中的李玩会过得更好。
她问“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她和父亲说的“不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她和父亲说“应该让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实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现,不懂得伪善不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
而生活渐渐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当她最后看着弟弟昭昭的时候,也许她也懂得怎么做一个大人了。
片中还有青春的荷尔蒙,躁动,不羁,和懵懂的爱情。
李玩可能比别人更冷静,更快的成长了。
与其说是青春片,不如说是一部家庭片。
那在看电影的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你长大的慢一些,快乐一些吧。
《狗十三》观后感二《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
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
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
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
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
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
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
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
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
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
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
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
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不轻易说出爱,爱女儿更爱家人,身上背的不仅是个
人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
那场撕扯推搡打骂的场面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情绪高潮。
父亲的暴怒,单手揪拎着女儿,女儿无助,慌乱,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摆布的布娃娃一样。
女儿想跑回房间,但又被父亲再一次的拎回来,奶奶在旁边紧张又焦灼的拉开劝阻着“娃娃还小嘛,娃娃还小嘛。
”很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个经历,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绝望。
暴力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某种意义上,暴力是不是也蕴含着某种结束与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问题与情绪的积压在一场暴力后都灰飞烟灭了。
李玩从浴室出来,爸爸一个人默默坐在沙发,转过头看李玩,没有了之前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愧意的,红了眼眶的脸,低声说“你过来”。
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话,“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挺难受的。
我无比相信他这句话的真诚。
亲情这个东西,真的不好说。
家庭纠纷,多半是没有明确的对错的。
这个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羁绊的感情就是亲情。
大人希望我们懂事,而我们只想要快乐。
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应该怎么做呢?狗丢了我很伤心,但爷爷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还给我买了轮滑鞋,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我应该把伤心忍下去,不吵不闹。
可是这个逻辑是大人的逻辑。
小孩子的逻辑就是:我饿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丢了,我伤心我就要找、就要闹。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大人学会了隐藏情绪,而小孩子没有。
所以后来,当叔叔笑意盈盈的夹了一块红烧狗肉给李玩,李玩没有大闹,她说:“谢谢叔叔。
”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涩都一起吃掉
了。
我们终将长大,在无奈中变成了大人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