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范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珍藏版 第3章
2020年考研政治马哲必考重点精华笔记(完整版)

2020年考研政治马哲必考重点精华笔记(完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是: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区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II:特点不同a: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相互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马原第三章第三节

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马原第三章第三节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作为一门公科必修课,对于考研政治来说,也是必修课程。
其中,第三章第三节“关于意识形态”的内容非常重要。
本文将梳理该节内容涉及的要点,为考生进行冲刺复习提供参考。
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于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持的思想和观念。
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存在都应该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加以支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实质在马原第三章第三节中,还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实质问题。
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由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价值和文化等构成的。
具体来说,意识形态的实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社会利益的表达所谓社会利益,就是指一定社会阶级的利益。
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表达某个社会阶级的利益。
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自由主义。
2. 世界观、方法论的反映意识形态除了表达社会利益之外,还要反映人们对整个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同时,这些看法和观点又与人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利益、历史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质之一。
文化意识形态是表达某个社会阶级思想观念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
文化意识形态不仅要表达社会阶级利益,也要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意识形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意识形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维护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加强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沟通交流,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章)

【导语】⽣命不是⼀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
对于考试⽽⾔,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为您提供2020年⾃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快来复习吧!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性 第⼀节世界的物质性 ⼀、对世界统⼀性的不同认识 在哲学,对世界的统⼀性问题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 唯⼼主义——精神本体论 ⼆元论——世界有两个本质,精神和物质彼此独⽴平衡 不可知论——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不可知的 实证主义——本体论问题是哲学应予拒斥的形⽽上学的假问题 ⼈类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证明,只有唯物主义对世界统⼀性的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的、形⽽上学的、不彻底、不完备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正确地理解物质概念的⽅法论原则。
他指出:“从前的⼀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显⽰、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去理解……没有把⼈的活动本⾝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 物质概念是任何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建造全部体系的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种唯物主义,它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然也在⾃⼰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这⼀意义,从以下⼏⽅⾯把握: ⾸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体现了⾃然观与历史观的统⼀,是构成彻底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其次,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
再次,马哲的物质概念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这⼀规定,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将其提⾼到现代唯物主义的⽔平。
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前仍然有两个重要的领域,长期成为唯⼼主义同唯物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问题相抗衡的阵地。
这两个领域是:同⼈的主观活动相联系的社会历史,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微观粒⼦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A.doc

考研政治马哲第三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三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三、对立统一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也是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斗争性的作用是: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孟范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珍藏版_第3章

第三章:认识论9.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主体:从事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人。
(主体是人,人不一定是主体如精神病者,植物人)客体: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
(客体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不一定是客体)要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从属关系(×)感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感觉,直觉,表像,反映事物的现像,外部特征。
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概念,推理,判断,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的特点:具体性,直接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①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材料要丰富,进行思考加工。
②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理论本身要正确;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积极正确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支撑,调控,正面作用,消极的非理性因素起负面作用。
真理:人们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第二性,真理是抽象的(×),具体的(√),永恒的(×),多样的(×),近似的(√),没有阶级性的(√)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价值:是客观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
要点:①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统一表现在:凡是真理都有价值,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与真理相一致②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价值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非科学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的价值人民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绝对真理:任何正确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都同错误有原则的区别。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接近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有限度的。
①广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认识论
9.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主体:从事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人。
(主体是人,人不一定是主体如精神病者,植物人)
客体: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
(客体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不一定是客体)
要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从属关系(×)感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感觉,直觉,表像,反映事物的现像,外部特征。
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概念,推理,判断,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的特点:具体性,直接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①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材料要丰富,进行思考加工。
②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理论本身要正确;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积极正确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支撑,调控,正面作用,消极的非理性因素起负面作用。
真理:人们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第二性,真理是抽象的(×),具体的(√),永恒的(×),多样的(×),近似的(√),没有阶级性的(√)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价值:是客观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
要点:①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统一表现在:凡是真理都有价值,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与真理相一致
②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价值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非科学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的价值人民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绝对真理:任何正确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都同错误有原则的区别。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有限度的。
①广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发展。
②深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入。
要点:①相对真理不包含错误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两个独立的真理。
10.认识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归纳:从个别的事实得到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从一般的结论得出个别事实的思维方法
要点: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给归纳以指导
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综合:把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要点: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抽象:是对某一事物的本质概括的反映
具体:对整个事物的本质概括,更反映事物的本质
历史: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过程:第一性
逻辑: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过程
要点: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反映,历史和逻辑要保持一致
认识论原理
接上原理
15.感性认识论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大题)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大题)
17.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这三个套上面辩证法的那个公式
18.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体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事物起阻碍作用
19.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①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凡是真理都有价值,凡是价值都应该同真理保持一致
②真理和价值的对立表现在:凡是真理都有价值,凡是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因为价值中有正确和错误的价值,有科学和反科学的价值,有革命和反革命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把科学的价值人民的价值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