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诗《再别康桥》学案(2)
再别康桥学案

4.“油油的”写出了青荇什么特点?作者为何“甘心”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
5.“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长篙( ) 漫溯( )笙( )箫
榆荫( ) 浮藻( ) 沉淀( )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是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3.了解诗歌“三美”的内容,尝试分析本诗所具有的“三美”。
(二)尝试练习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何只写柳树?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归纳本诗在诗节排列组织上的特点。
2.深入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归纳诗歌的主旨。
4.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3、诗歌主要意象:①②③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烦忧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
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同步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1.1.2 分析并解读《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韵律、节奏和押韵。
1.2.3 诗歌内容解读: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地位。
2.1.2 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1.3 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1.4 总结: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歌结构。
2.2.2 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提问和讨论。
2.2.3 鉴赏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教材:《再别康桥》原文。
3.1.2 参考资料:关于徐志摩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论文。
3.1.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解读和评论。
3.2 教学材料3.2.1 打印《再别康桥》原文。
3.2.2 制作PPT:诗歌背景、结构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提问和讨论的表现。
4.1.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解读和评论进行评价。
4.1.3 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意见。
4.2.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5.1.1 第一课时:介绍徐志摩及诗歌背景,朗读诗歌。
5.1.2 第二课时: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5.1.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解读诗歌意象和主题。
5.1.4 第四课时:总结评价,布置相关作业。
5.2 时间安排5.2.1 第一课时:25分钟介绍和朗读,35分钟学生提问和讨论。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诵、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康桥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提问:你们觉得离别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离别时,我们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二、诗歌朗诵1.教师示范朗诵《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诵,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2.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
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品味其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与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对比。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内容和修辞手法。
2.提问:你们觉得《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中的音乐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欣赏诗歌中的绘画美,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
3.探讨诗歌中的建筑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美。
三、诗歌创作1.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重点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3.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如何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高中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再别康桥》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难点:(1)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2)激发学生对康桥的向往和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解析。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鼓励学生朗读诗歌,培养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5.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文;(2)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提高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诗歌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3)徐志摩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2)修辞手法的运用;(3)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6. 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读后感和诗歌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中《再别康桥》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再别康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背景。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形象。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分析,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徐志摩的生平介绍、诗歌背景、意象分析等。
2. 准备《再别康桥》全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心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意象,分析“金柳”、“波光”、“星辉”等形象。
(2)教师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美。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评论文章,可以从意象、节奏、情感等角度入手。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再别康桥》为例,讲解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形象。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 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离别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4. 情感解读: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篇,感受诗歌的美。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诗篇《再别康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现代诗《再别康桥》学案(2)学案博苑08-15 0747高中现代诗《再别康桥》学案(2)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品味诗歌语言;2、理解诗中的意象美和画面美。
学习方法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学习过程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自主学习1、了解及背景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5)《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展示交流】朗读选择预习导学中的内容【反馈检测】一、填空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明确: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一曲生命极致美的恋歌——读《再别康桥》有感胡彩霞徐志摩的抒情诗代表作《再别康桥》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
人们谈到《再别康桥》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它具有当时社会的投影,有人说它只不过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别绪。
可我觉得《再别康桥》抒写了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情绪,这就是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眷恋和失去它的悲哀与无奈。
生命的极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规律的自由发展和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并达到与自然宇宙和谐运、融合为一的完美境界。
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样的激情,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才能充满包容一切的力量和爱,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每个人都渴求这样的生命境界。
年轻的徐志摩在英国康桥度过的一段生活就达到了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