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7b462628ea81c759f578f6.png)
第一篇:《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学号: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2篇)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2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学问;过程与方法:分析本诗意象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教学重点:分析品尝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见和意象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会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作家作品1、阅读解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高校,牛津高校以及美国的哈佛高校等世界名校。
2、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高校、清华高校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高校讨论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惋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1、同学自由朗读(2分钟)2、指名朗读3、观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静静、轻轻、缄默)5、同学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6、指名朗读,留意感情与节奏四、设疑自探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五、解疑合探同学反复诵读品尝,老师点拨: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六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教案6篇

《再别康桥》教案6篇《再别康桥》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
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
4、教学过程【导入】一、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
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
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
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有结合。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十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徐志摩一、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4、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二、教学重点: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三、教学难点:1.、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2.、鉴赏诗歌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的作用。
三、学习课时二课时四、助学资料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资料2: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3: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
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资料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
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主张“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五、学习过程(一)预习自测(1)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 背诵下列送别名句,课外阅读再写三句(多者不限)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源:学&科&网](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课外阅读摘要:(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总体语调、节奏。
(二)、课内探究1、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每节韵脚,划出每节诗句的节奏。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在诗中表现的图景中,选一幅你最喜欢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不少于100字。
4、在这些意象组成的图景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1)这首赠别诗被誉为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
第一句中的“低头”微妙而逼真地写出送别者——女郎的________和________。
短短五句,既有_______(描写),又有________(描写),更有_____________,真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充分显示了诗人绘态传神的艺术功力。
(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3)用“蜜甜”修饰“忧愁”好不好,为什么?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和同学交流。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
六、课后检测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踟蹰(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愁怨丝绸稠密凑数惆怅b.凄婉萋萋颀长祈祷绮丽c.寂寥悖谬屠戮蓼蓝绸缪d.斑斓贪婪蓝天山岚阑干3、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4、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5、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________的诗歌作品的。
②徐志摩把对母校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测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徐志摩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既表现出其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生活在乌托邦之国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b.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c.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美。
d.诗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7、诗词默写。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满载一船星辉,。
(4),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8、《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不少于50字)(10分)小河柳树夕阳青草歌《再别康桥》答案一、预习检测(1)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青荇( xìng )榆阴( yú)沉淀(diàn )长篙(gāo )漫溯( sù)浮藻(zăo )斑斓( lán )笙萧( 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情感: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二、课内探究2、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作用: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3、略。
4 、迷恋与赞美,流连于不舍,体现了离别的伤感。
诗人的独到之处是将伤感寄寓于美景,而非萧瑟之景,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5、(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