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徐志摩一、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4、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二、教学重点: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三、教学难点:1.、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2.、鉴赏诗歌意象选取与意境营造的作用。

三、学习课时二课时四、助学资料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资料2: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3: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

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资料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再别康桥》的“三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一、填写名句-------------,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维)此地一为别,-----------。

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二、了解作家及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年仅35岁。

他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新月社成立于1928年,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康桥,现在译做“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这里留学,并于1922年学成回国。

这首诗是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后写的,故曰:“再别”。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拔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皈依与寄托。

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

三、初读诗歌1、你认为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请大家根据文意试读。

2、注音青荇( ) 浮藻( )长篙( ) 艾蒿()嵩山()枯槁()漫溯( ) 朔风()斑斓( ) 谰言()波澜()阑干()笙箫( )四、赏析思考古人云:诗贵含蓄。

诗人常常借助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承载他们的情感,像这种饱含诗人情感、意趣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2、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一、学习目标:通过对“读-品-写”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习探索:1.走近诗人2.了解写作背景3.学会品读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三、预习赏析:(----内容上、形式上、写法-情感-效果)读:1.选择题:你读这首诗的感受,像:()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领略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弹唱。

D、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2. 划出诗歌的韵脚。

3.写什么?怎么写?为何(谁)写?品:4.诗歌共七节,你最喜欢诗人写的一节?分享你读后的感受。

写:5.以“再别”为题,仿写诗歌,小组合作组合诗歌并分享。

四、拓展阅读1.《康桥再会吧》徐志摩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太平洋去,(算来一秋二秋,已过了四度春秋,浪迹在海外,美士欧洲)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平波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变了梦里的山河,渺茫明灭,在我灵府的底里;我母亲临别的泪痕,她弱手向波轮远去送爱儿的巾色,海风咸味,海鸟依恋的雅意,尽是我记忆的珍藏,我每次摩按,总不免心酸泪落,便想理箧归家,重向母怀中匐伏,回复我天伦挚爱的幸福;我每想人生多少跋涉劳苦,多少牺牲,都只是枉费无补,我四载奔波,称名求学,毕竟在知识道上,采得几茎花草,在真理山中,爬上几个峰腰,钧天妙乐,曾否闻得,彩红色,可仍记得?--但我如何能回答?我但自喜楼高车快的文明,不曾将我的心灵污抹,今日我对此古风古色,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明年燕子归来,当记我幽叹音节,歌吟声息,缦烂的云纹霞彩,应反映我的思想情感,此日撒向天空的恋意诗心,赞颂穆静腾辉的晚景,清晨富丽的温柔;听!那和缓的钟声解释了新秋凉绪,旅人别意,我精魂腾跃,满想化入音波,震天彻地,弥盖我爱的康桥,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在温情冬夜腊梅前,再细辨此日相与况味;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散香柔韵节,增媚河上风流;故我别意虽深,我愿望亦密,昨宵明月照林,我已向倾吐心胸的蕴积,今晨雨色凄清。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课时: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朗读本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把握意象,品味意境,学会鉴赏诗歌。

3、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意象,品味意境,学会鉴赏诗歌。

2、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1、预习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朗读《再别康桥》,完成下列注音:
沉淀()青荇()漫溯()笙()箫()长篙()斑斓()河畔()满载()
2、整体感知
问题一:请试着给本诗每一小节拟一个题目,并简述诗歌的内容,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并概括诗人的感情变化。

3、师生合作探究
问题一:刚才这几位同学概括地非常好,同学们觉得这几幅图美不美?为什么我们读这首诗会觉得美?这是因为它体现了新格律诗的绘画美,它是如何从意象方面体现绘画美的?请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问题二:刚才我们从意象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的绘画美,那么诗歌的音乐美是如何体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再别康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问题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刚才感受了《再别康桥》的音乐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学案练习
学习反思:。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3. 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2)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3)解读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2)推荐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阅读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境,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再别康桥》学案

三《再别康桥》学案

精品 可编辑 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学案

八年语文 2012年9月5日 学习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美。 2、学习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来赏析诗歌。 3、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记录收获 1、你整理的作者小档案是:

2、你认为重点易错的字音是: 3、你确定的朗读情感基调是: 4、你的初读感受是:

5、你遇到的阅读障碍是: 6、你搜集的关于离别的诗句是:精品 可编辑 二、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为什么?

三、美点追踪,品读诗情 1、第二节 (1)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第三节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2)为什么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 3、第四节 (1)找出本节使用的修辞体会其妙处。 (2)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精品 可编辑 4、第五节、第六节 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请结合具体的文字说明。

5、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作者再来康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2) 连用三个"轻轻的",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3)第一节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诗人爱康桥,“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五、再现美文,解读诗情 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怎么样的起伏波动的?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再别康桥》创作的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1.2 作者简介掌握作者徐志摩的生平背景,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理解其章节划分及意义。

2.2 韵律分析掌握《再别康桥》的韵律特点,理解其音乐美。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意象3.1 诗歌主题探讨《再别康桥》的主题思想,理解其表达的作者情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再别康桥》中的关键意象,如“康桥”、“金柳”、“波光”、“星辉”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读4.1 重点词句筛选出《再别康桥》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深入解读。

4.2 词语替换与句子仿写对重点词句进行替换练习,进行句子仿写,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综合练习与答案5.1 填空题设计关于《再别康桥》的填空题,巩固学习内容。

5.2 选择题设计关于《再别康桥》的选择题,巩固学习内容。

5.3 问答题设计关于《再别康桥》的问答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4 答案提供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的答案,供学生参考。

第六章:诗歌情感与审美鉴赏6.1 诗歌情感分析《再别康桥》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其情感变化。

6.2 审美鉴赏探讨《再别康桥》的审美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七章:诗歌创作手法与修辞手法7.1 创作手法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手法,如描写、抒情、象征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7.2 修辞手法掌握《再别康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效果。

第八章:对比分析与拓展阅读8.1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如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等,探讨其异同。

8.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再别康桥》的理解。

第九章:小组讨论与展示9.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再别康桥》学案

人教版《再别康桥》学案

人教版《再别康桥》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原名徐章垿,字槱森。

“志摩”这个名是19作者赴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招摇”一词常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康河的水草合适吗?表现了怎样的情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4.“油油的”写出了青荇什么特点?作者为何“甘心”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
5.“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长篙( ) 漫溯( )笙( )箫
榆荫( ) 浮藻( ) 沉淀( )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是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3.了解诗歌“三美”的内容,尝试分析本诗所具有的“三美”。
(二)尝试练习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何只写柳树?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归纳本诗在诗节排列组织上的特点。
2.深入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归纳诗歌的主旨。
4.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
、等。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本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个诗节写了什么?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2.本首诗歌的告别对象和其他诗人的诗作有何不同?这使得本首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二)课堂检测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3.本诗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三)归纳总结
主旨:
三、课后巩固
1.对诗歌第二小节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我喜欢这美景。 B.对昔日恋人的思恋。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寻梦?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B.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4.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课堂检测
1.完成表格填空
《再别康桥》
序 号
主要内容
第1节
第2-6节
第7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撑一只,向青草更青处。我衣袖,不带走。
3.选择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g)长篙(hāo)漫溯(sù)
B.笙箫(shēng)撑开(chēng)哀怨(āi)
C.寂寥(jì)彷徨(páng)河畔(bàn)
D.凄婉(wǎn)斑斓(lǎn)笙箫(xiāo)
(2)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绽
C.星辉斑澜 招摇过市 漫溯 D.悄然离去 沉默寡言 沉淀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7.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完成(1)—(3)题。
(1)对诗歌前两节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浮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3.下列对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A.歌声会破坏这宁静的氛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青荇:绿色的水草。B.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招摇: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D.柔波:水中平滑的水纹。
(5)下面是对《再别康桥》中有关诗句节奏的划分,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D.全诗艺术上最好的是“悄悄的我走了”一节,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3)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告别的对象是“西天的云彩”,跳出了俗套,给人以清新之感。
B.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寂静的氛围,此时无声胜有声,造成了别离的凝重气氛。
C.诗中借以寄托告别之情的物象是“云彩”“柔波”“青荇”等自然物,意象选择独具特色。
D.这首诗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个人自由生活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四、拓展提高
1.读下面《如果》这首诗,补写诗句。
如果你是大河,。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般花朵的凋零叹息。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5.诗人对大自然是怎样的态度?表达出对母校怎样的感情?
6.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这种表达形式有怎样的效果?
7.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这两个词语前置有什么意味?
8.徐志摩的诗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这些美在诗中是怎样体现的?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牵梦萦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B.“我”不擅长用歌声的方式表达感情。
C.因为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和希望。
4.对全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运用了呼应手法,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愁苦之情。
B.诗歌的语言意境优美,感情真挚。
C.诗中含有对康桥的热爱之情。
D.诗中深含往事不堪回首的忧伤。
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你是种子,。
2.另选对象(人、物均可),仿写下列语句。字数可略有增减。
你有你波涛汹涌的豪迈,我有我细流涓涓的从容;
你习惯在高山间一泻千里,我喜欢在小村边缓缓流过。
你是大江,我是小河。
3.《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的一首赞歌,赞美了剑桥大学的美丽,抒发了自己对母校的依恋。请仿照《再别康桥》的抒情方式,写一首诗赞美自己的母校,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
再别康桥
【学习要求】
1.体会徐志摩诗歌中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诗歌的意象解读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学时: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时: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上网或从图书馆资料中寻找关于作者徐志摩的介绍,了解其写作的主张、诗歌风格,和写作本诗时的相关背景。
2.反复朗诵本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初步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者的情感。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首尾两节构成回环往复,第一节给读者留下飘逸、潇洒的印象,而最后一节感情变得深沉、抑郁了。
B.“那河畔的金柳”和“软泥上的青荇”这两节诗,写出了对母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