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法指导】诵读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目标】徐志摩相关文学常识,闻一多诗歌“三美”的主张;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人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一.自学提纲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2、知识链接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

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

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

3.借助工具书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浮藻()斑斓()笙萧()4. 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描写这些景物就能表达无限依恋之情?3.《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三、拓展阅读1、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导学案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徐志摩的经历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找出诗的意象,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在朗读的根底上会背诵。

知识链接1关于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

2关于写作背景:写作背景一: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他钟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深深沉浸在浓郁的康桥文化气氛中,走上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

这段美妙的生活令他魂牵梦萦,1922年诗人选修归国后,写下?康桥再会吧?一诗;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人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美景,灵感闪现,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二:1918年作者赴美留学。

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

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徽因,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并从此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因此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他说,我的眼睛是康桥叫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

写作背景三: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

他理想中的“自由〞主要是实现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他带着这样的政治理想回国后,与闻一多、胡适等组织了文艺团体新月社,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6 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在罹难者的名单中,有一位年仅36岁的男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他的不幸深感惋惜。

他的到来和离去正如他的诗中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

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搜集资料的能力。

3.体味作者情感,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在风景秀丽的桥边写下的这首清新空灵的诗——《再别康桥》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荡漾(yàng)一潭(tán)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斑斓(lán)撑(chēng)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声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学案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生字识记畔:1.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灿烂多彩。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预习效果反馈.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桥吗?.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整体把握段落层次.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测标: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 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李白乘舟将欲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忽闻岸上踏歌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桃花潭水深千尺,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课时
前测: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dà yà ng ng ( 荡漾 )。 2、软泥上的qīng xìng ( 青荇 ) ,油油的在 水底招摇。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mà sù n ( 漫溯 ) 。 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shēng xiāo ( 笙箫 ) 。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三)导标释标: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 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 别是哪些?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 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 是如何体现的吗?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学习过程】一、助读资料《再别康桥》诵读指导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重读:【】轻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同步检测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2.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3.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语)。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前预习1、试读,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
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语)。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前预习
1、试读,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字词积累
青荇()长篙()浮藻()
漫溯()斑斓()笙箫()
3、背诵全诗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感情。

2、竞读,由各组派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
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赏析全诗,探究下面问题
三、1、朗诵诗歌,找出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思考、讨论: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
3.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4、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美。

巩固训练
(一)必做题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
颓圮(pǐ)漫溯(suò)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笙箫(shē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她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②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着彩虹似的梦。

③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

A徘徊沉淀留恋B彷徨沉积留连
C 徘徊沉积留恋D彷徨沉淀留连
3.这首歌词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诗进行了改编,请写出下列歌词对应的诗句。

①“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
②“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
③“谁的衣袖带走那片云彩的来到”:
④“离别笙萧那样沉默像一种凭吊”:
(二)选做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芙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半,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

(2)纵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识积累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
赏析全诗
1、意象: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
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

情感:依依不舍(1)——无限眷恋(2-4)——放歌抒情(5)——沉默告别(6、7)
2、不可以。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
“彩虹似的梦”作铺垫。

而“悄悄”放在最后,与上文的“沉默”相呼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动作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情感的黯然神伤。

3(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达标训练答案
1、C
2、D
3、略
选做题
(1)主要能从远眺近观、仰视俯视,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赏析。

(要有角度,要分析)如:由远及近,林断出见到远山,近处“乱蝉衰草小池塘”;上下结合,
既写了天上的“翻飞白鸟”,也写了塘里的“红蕖”;动静结合,动的有白鸟翻
飞,静的有衰草红蕖;有声有色,写了乱蝉,还写了白鸟和红蕖。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
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方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