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案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学号: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法指导】诵读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目标】徐志摩相关文学常识,闻一多诗歌“三美”的主张;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人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一.自学提纲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2、知识链接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

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

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

3.借助工具书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浮藻()斑斓()笙萧()4. 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描写这些景物就能表达无限依恋之情?3.《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三、拓展阅读1、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再别康桥 导学案

再别康桥 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自学过程】一、给下列字注音(A级)荇溯篙衍朔嵩蒿二、诵读与整体感知:(B级)1、在上课前请同学们熟读课文至背诵。

2、读了许多遍课文,同学们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讨论: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思考、讨论: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5、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三、拓展延伸(C级)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请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学案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生字识记畔:1.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灿烂多彩。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预习效果反馈.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桥吗?.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整体把握段落层次.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测标: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 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李白乘舟将欲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忽闻岸上踏歌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桃花潭水深千尺,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课时
前测: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dà yà ng ng ( 荡漾 )。 2、软泥上的qīng xìng ( 青荇 ) ,油油的在 水底招摇。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mà sù n ( 漫溯 ) 。 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shēng xiāo ( 笙箫 ) 。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三)导标释标: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 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 别是哪些?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 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 是如何体现的吗?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作者:霍伟学习目标:1.体悟诗歌的情感2.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手法一、步步朗读悟离情1.自由朗读2.我的初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感觉源于作者的情感。

思考: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次诵读,作者抒发了怎样的离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因情入景品意象1.作者写离别之情,如微波似轻烟,是否因为诗人对康桥感情淡漠?哪些诗句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写美景来抒发依恋之情,从抒情方式上来说,属于哪一种?运用这种抒情方式的诗歌,古今不限,中外不拘,我们还学过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背的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明天不可能再这样。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

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

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一个同学:我。

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

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

就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但我不想讲很多。

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

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同学:读过。

李老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学生齐读。

还没有读完时──李老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

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

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

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李老师示范。

声音很大。

大家笑。

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

大家又哄堂大笑。

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k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另一个段落: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

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

有三两幅图画似的经验至今还是栩栩的留着。

只说看夕阳,我们平常只知道登山或是临海,但实际只须辽阔的天际,平地上的晚霞有时也是一样的神奇。

有一次我赶到一个地方,手把着一家村庄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

有一次是正冲着一条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羊,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天上却是乌青青的,只剩这不可逼视的威光中的一条大路,一群生物!我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下了,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

再有一次是更不可忘的奇景,那是临着一大片望不到头的草原,满开着殷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像是万盏的金灯,阳光从褐色云斜着过来,幻成一种异样的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视,刹那间在我迷眩了的视觉中,这草田变成了……不说也罢,说来你们也是不信的!李老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李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

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同学五: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李老师:对。

现在大家齐读。

学生齐读。

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

李老师: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

(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

要读,我要看一看。

李老师巡视。

指导一个同学。

李老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

学生自由读。

李老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

同学又自由读。

李老师在上面也细读体会。

李老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何思静读。

(李老师: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

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

读完后,大家鼓掌。

读得很好。

掌声就能说明问题。

但我只给她98分。

有两个字读错了。

(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

)同学六:似的。

李老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

多音字。

李老师:还有长篙。

她读成了hao(一声)。

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

还请一个女同学吧。

康婕,再别康婕!大家笑。

康婕读。

声音较低。

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

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李老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何思静: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

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

比如在“星辉、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李老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

为什么。

何思静:感觉。

李老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

李老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

大家笑。

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李老师读。

读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思静。

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

何思静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

先读第一节。

何思静你来评价一下?(点头)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

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同学:他比较留恋。

李老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

第一次读得太重。

(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

继续。

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

何思静同学评论一下。

哪儿可以更好一些。

(何思静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李老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

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

李老师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

(伴以手的动作)咱们试读一下。

学生读第二段。

何思静怎么样。

(何思静:感觉好一些)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思静:“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为什么?何思静:说不出来。

“甘心”重一些。

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李老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静示范。

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

师生一起读这一段。

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

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思静同学你来吧。

何思静:“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

“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

(示范一下)。

李老师:好,开始读。

齐读这一节。

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

什么叫“溯”。

“放歌”,要放一些。

“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李老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

实在是不忍离去。

学生齐读。

学生又齐读最后一节。

李老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去再读,我们第三节课还是要研读。

非常感谢何思静。

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思静讨教。

下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李老师:我看了你们的周记,很失望。

我看了你们的随笔,还很失望。

作文我还没有看。

一个同学说他三篇都写得好。

(上课铃响)是这样的,我觉得以后应该先由老师向你们问好。

我们刚才第一节课对这首诗熟悉了一下,朗诵了一下,个人朗诵,集体朗诵。

上一节课有些同学问到“篙”这个字,到底应该读什么?当然应该读──篙!(故意拖长)初中一篇课文叫社戏,里面有。

所以不要再犯这个错误。

这堂课我们要研讨。

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好不好?好。

何思静起头。

大家齐读。

(感觉比上节课好了许多)李老师:显然比第一节课进步大多了。

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内心里读了这首诗,真的觉得这首诗特别美的同学举一下手。

(一部分)能不能请一个同说一说为什么。

同学一:从我刚听这一首诗以后就特别喜欢。

第一我特别喜欢它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

李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同学一:有轻轻两个字。

我有一个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轻。

李老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同学一: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同学二;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

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李老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

能说出理由吗?同学三: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

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

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

(李: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同学四: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

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李老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还有哪些可能看到?同学:人。

李老师:咱们说东西。

鸟、建筑、飞机等,为什么不选这些?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

这就是意象。

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

包括长沙里的鹰等。

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

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

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云彩,等等。

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

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

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同学五: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

我读过他的《偶然》,记不记得?学生背诵。

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同学五: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李老师:读诗怎样才算读进去了,诗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

他刚才就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场合想到了这首诗。

他的人生就有诗意了。

还有没有同学?这样吧,临近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喜欢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学生讨论,李老师指导。

李老师:好了,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