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7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7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7篇再别康桥教案范文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

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

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

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

抒情诗。

2。

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

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2。

“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

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

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的教案1【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研讨:1。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2.为什么要这样?——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 X,到此一游。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六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教案6篇

《再别康桥》教案6篇

《再别康桥》教案6篇《再别康桥》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

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

4、教学过程【导入】一、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

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

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

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有结合。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5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5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难点: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胡适曾经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

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出示自学提纲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新诗的格律化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诗中描写了哪些极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欢哪一意象,请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述一下。

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色彩绚丽,多为动态,给人流动的感觉(荡漾招摇揉碎)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读下列历代离别名句,想想本诗构思特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阅读“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登一中毕巧玉《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

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

《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

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

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

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五、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3、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4、能够借助有感情地诵读文本,体味作者蕴于诗中哀而不伤的别样离情。

5、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二)预习目标:1、通过自学材料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2、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3、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每一诗节所表达的感情。

4、自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朗诵诗歌,把握节奏。

5、通过反复诵读,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诗歌。

(三)课时目标:1、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2、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2、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1分钟)“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

【过程:在舒缓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并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一读文本(6分钟)(投影显示:读准字音、体会文本韵律)【过程:①教师指名同学朗读,以确定学生是否做到“读准字音”。

预设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音——青荇.漫溯.满载.长篙.。

②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节诗歌押韵的韵脚,看韵脚的变化。

③全班齐读,能准确流畅地诵读文本,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二读文本(11分钟)(投影显示:有感情地诵读并思考)1、提问: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明确:全诗蕴涵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提问:诗人寓于每一诗节的情感分别是怎样的?明确:难舍难分——挚爱、依恋——羡慕、眷恋——陶醉忘情——快乐至极——悲伤——淡淡哀愁。

【过程:生齐答、个人答,师调控,引导学生交流对诗歌感情的初步体验,不强求相同,结合情感找出朗读这首诗歌的语调、节奏的规律。

】(投影显示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2、教师有选择地范读诗节后学生自由朗诵。

【过程:教师范读结束后,指导学生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诵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诵。

】3、学生初步展示诵读成果。

【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朗诵,教师再次强调学生把握好语速、节奏、重音等,读出文本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实现目标1】(四)三读诗歌,赏析文本。

(15分钟)1、理解意象含义,找出诗中的意象。

(投影显示:意象的具体含义)提问: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都写到哪些意象?明确:金柳,青荇,潭(板书)【过程:①教师解释“意象”的含义②生自读文本,勾勒出诗中的意象。

教师预测学生可能会逐个诗节找出云彩、金柳、青荇、潭、星辉、夏虫,教师可以都板书,将真正的意象作出标志。

可以采用生齐答、个人答的方式,以确定学生是否掌握“意象”】2、从2、3、4节中选取你喜欢的意象,展开想象,进行赏析。

【过程: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说出意象传达的情感。

②教师结合学生所说适时点拨,试着和学生一起解决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深刻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实现目标2】附:◆提问:在诗人心中,康桥的“柳”有什么特点?明确:①柳是“金柳”。

因在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而新郎对新娘的爱是最炽烈的,“金柳”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而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淡淡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柳和“留”谐音,渗透出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柳“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赋予画面动态美,“荡漾”一词不仅写出了金柳摇曳生姿的柔美,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颤动,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舍难分。

◆提问: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明确: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草人的灵性,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

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自由、幸福生活的隐喻。

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提问: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呢?明确:①“潭”即“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

年轻的徐志摩也就是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

这个“彩虹似的梦”既可以看作是诗人昔日在剑桥求学时美好理想的诗化,也不妨看作是对先哲的追思与怀想。

②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可能是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在与现实的冲突碰撞中,变得有些破碎。

③“沉淀”一词将“梦”的轻盈、飘渺变得凝重,既写出了诗人对追求梦想的执着,也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3、师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赏析5、6节以及1、7节。

提问:金柳,青荇,潭是眼前之景,那么星辉、笙箫、夏虫是不是眼前之景呢?明确:不是【过程:①生齐答问题。

②师自然过渡到以下问题,和学生共同赏析,体会作者的感情。

继续实现目标2】◆提问:诗人为何想要放歌?又为何“沉默”?明确:①“撑篙寻梦”是诗人想象中的梦境。

昔日的美好生活在对康桥的回忆中复活,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几乎要泛舟河上,放声高歌然。

可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

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

②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臧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

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交织着对昨日的依恋、对今日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惆怅,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不舍的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提问: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诗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明确: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与第一节诗相比,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是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四)深读诗歌,体味别样的离情(10分钟)(投影显示:别情依依,哀愁淡淡)(板书)提问:徐志摩的这首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在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表达的是哀伤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告别康桥时,却选取金柳、水草等自然景物作为意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的对康桥的依恋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诗人的离别之情在如此美丽的意象中就显得哀而不伤,潇洒恬然中又有惆怅忧郁。

【过程:①师引导,个人答,师补充②欣赏配乐诗朗诵,细细体味作者蕴于诗中的别样离情。

③鼓励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诵,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

巩固学习目标】(五)小结(2分钟)《再別康桥》是一首出神入化的抒情诗,诗人选取恰当的意象把内心对康桥依依不舍的万般柔情,借助匀整的音节,整齐的韵律,行云流水般表现出来。

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一起体味了诗中潇洒恬然而又惆怅忧郁的别样离情。

(配乐)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清新如画的风光,热烈深沉的眷恋,淡淡如烟的哀愁,如梦如幻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轻盈婉转、含蓄隽永。

愿这首小诗引领我们走进诗歌的海洋,在轻轻、悄悄的阅读探索中,让我们的心为诗歌的美丽而轻颤!(六)作业设置:(投影显示)1、背诵《再别康桥》。

2、将自己赏析的意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写成不少于100字的语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