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再 别 康 桥导学案 含答案

再 别 康 桥导学案 含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晨读在线】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

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

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

此诗写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首联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颔联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尾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一、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与闻一多、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诗社,并形成了主张“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罹难。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原译“康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预习检查:青荇.()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泥:泥.泞()泥.古()载:记载.()载.客()别:别.离()别.扭()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了对康桥的二、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概括各节诗意,完成下列填空:1、;2、;3、;4、;5、;6、;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

三、欣赏诗歌感受本诗中的“三美”(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学案(1)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学案(1)

6.2《再别康桥》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受西方浪漫派和唯美派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他极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达到相当的高度。

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再别康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审美精神,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极具审美价值。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抒情名作。

徐志摩早年游学英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很深,初步形成了唯美主义的价值趋向;但后期回国后,国家的贫穷落后,社会的腐败黑暗,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现实的刺激,心理的失落乃致失衡使他的思想常处于失望、伤感、哀怨的状态,他的这一心灵轨迹,反映在诗歌创作里,就是大量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他更多地把笔触伸向自然和人生,凭藉自然美景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情怀,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忧郁烦闷,作为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自然地打上了这种种的烙印。

但尽管如此,和其他一些作品如《落叶小唱》相比,《再别康桥》仍不失为一首自然健康、明朗清新、委婉含蓄、起伏有致、音律和谐、手法新颖、脍炙人口的好诗,极具审美价值。

茅盾先生曾经说徐志摩诗的全部思想内容就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徊”。

《再别康桥》审美意蕴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其对于性灵的抒写和表现。

徐志摩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康桥是徐志摩心灵最重要的精神驿站。

水乳交融、美妙深邃的意境美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对意境的领悟和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云彩、金柳、艳彩、青荇、水草、彩虹、幽梦、长篇、笙箫,这些丝毫不相关的景物,经诗人妙手穿联,犹如珠玉一般熠熠生辉。

再别康桥习题(含答案)

再别康桥习题(含答案)

再别康桥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死水》的最后一段诗句的音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B.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C.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D.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漪纶寂寥摇曳狂风暴雨 B.翡翠惆怅步履矢口否认C.罗绮羡艳凄惋心满意足 D.彷徨颓杞篱墙年纪轻轻3.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B.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4.下列对《死水》各节诗大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生气,已无可救药。

它已彻底烂掉,丑恶昭彰。

B.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C.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般以动显静。

D.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5.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6.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斑斓安然无恙高瞻远瞩罗网B.猝然长逝湛蓝眼花缭乱挑衅C.脍炙人口恻隐之心略胜一筹竹蒿D.戛然而止颀长风靡一时虚张声势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D.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预习案】2、告别离别剑桥3、初读感受(略)金柳青荇潭水……淡淡的忧愁与伤感【探究案】探究一:第一节:轻轻招手,作别云彩。

不忍打破康桥之宁静,这也正是康桥给诗人最美的印象,突出了作者对康桥的爱与依恋。

第二节:金柳——比喻修辞,既是别离的象征,喻体“新娘”也显示出诗人对康桥的迷恋。

第三节:青荇(水草)——拟人修辞,显示其自由自在,映射出诗人曾经拥有的校园生活的特点。

意乱情迷之间,仿佛自己也化身水草。

显示出对康桥的深挚情思。

第四节:潭水——彩虹似的梦,美好但短暂易逝,对康桥的眷恋。

第五节:寻梦——美景引发的冲动。

在如此环境中,景不醉人人自醉。

第六节:不能放歌——如同呵护一个美梦,不忍打破康桥的静谧和谐,只能沉默作别。

有时候,沉默的情感最为深沉。

第七节:悄悄离去,挥挥衣袖——把爱与眷恋化作洒脱。

情感的变化:愁——喜——愁探究二: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倩影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倩影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倩影再别康桥是一首由朱自清所作的诗歌,通过抒发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之情。

本文将针对再别康桥这首诗进行导学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此诗。

首先,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整体结构为四句一韵的律诗,每句七个字,形式简洁明了,构思巧妙。

首句“轻轻的我走了”直接点题,表达了离别之情;第二句“正如我轻轻的来”,通过对称的语言呼应,突出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第三句“我轻轻的招手”一语双关,既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又暗含了对过往岁月的留恋;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则以婉转的笔法,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依依惜别之情。

其次,再别康桥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也颇为丰富。

诗中的“轻轻”的反复出现,不仅使整首诗情感更为细腻柔和,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坚定和沉静。

离别的悲伤与对过往的怀念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伤感与忧郁。

诗人透过康桥的离别之景,寄托了对逝去时光和青春的无限留恋,展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与领悟。

再次,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语言也具有独特的韵味。

诗人选用了简单明了的语言,但却嵌入了许多富有隐喻和意象的词语,如“轻轻”、“招手”、“西天的云彩”等,这些词语虽然表面简单,却隐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诗人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特氛围和内涵的诗歌世界,引发读者对人生、离别和记忆等主题的深思。

最后,在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除了能感悟到诗人对逝去时光的哀伤和怀念外,还能从中领悟到关于生命和人生的深刻道理。

诗中表达的对青春与逝去的追忆,对自然与人情的感怀,都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审视。

离别虽然难免,但在离别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

通过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导学分析,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品味这首经典之作,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对生活和人生的领悟和启发。

愿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声,体会到离别的深情与留恋,同时也能在诗歌中找到对生命和人生的珍视和思考。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再别康桥》导学学案王天宝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2.康桥是一座桥吗?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一)(二)段落层次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把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闻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期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阻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闻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又要和它辞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因此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受,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闻名诗人、散文家。

原名徐章垿,字槱森。

“志摩”那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

(4分)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
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
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

(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学案
陈巧玲拟
学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一、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dàng yàng( )( ) 青荇.()榆.阴()
浮藻.()chén diàn( )( ) 长gāo( ) 满载.( )
màn sù( )( ) bān lán( )( ) shēng xiāo( )( ) 衣xiù()二、解释下列词语:
招摇:漫溯:笙箫:
三、文学常识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他是________(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

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

第2节:______第3节:______第4节:______
第6节:______ 第1节和第7节:______ ,可见每小节在第______句押韵。

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三)绘画美——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品读诗情
1、第1节和第7节中的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只是将“轻轻地”换成了“悄悄地”,有无必要?为什么?
2、尾节有一句很妙的说法,离别时作者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带走,此处特别这么说,你读出什么意味?
六、知识迁移
(一)试补全下列与离别主题相关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赠汪伦》)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志摩的诗
沙扬娜拉偶然
—赠日本女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你不必讶异,
道一声珍重,更毋须欢喜——
道一声珍重,转瞬消灭了踪影。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沙扬娜拉!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参考答案】
一、略
二、①招手摇摆,形容愉悦的样子
②此指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③管弦乐曲,此代乐曲、伴奏
三、新月派;《猛虎集》《云游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新格律诗派”
四、(一)① 7、4、6—8
②首尾呼应
(二)ang ;ao; ong/eng;iao;ai;2、4
(三) 1、①西天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选取这些康桥中所常见的自然景物,避开车水马龙的喧嚣、离人的哀切,
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同时借景抒情,抒发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与欢喜之情。

2、(1)金柳:“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离别的意象,“柳”谐音“留”,柳条柔长招人,寓意依依不舍的别情;“金柳”写出夕阳余晖浸染下的光辉美好;又用暗喻手法写出柳树之美犹如新娘般的娇羞,也流露出诗人对康桥深切的热爱与离别的不舍。

(2)甘心做一条水草:流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恩与热爱之情。

(3)“清泉”将其比喻成彩虹,在清泉中沉淀着诗人多彩的梦,表现出诗人对母校怀着美好的梦想和思念。

五、
1、①“轻轻地”用于起节,暗含再临康桥的轻快愉悦之情。

②“悄悄地”用于末节,没了轻快之感,是在重逢后不知何时再见的难舍、不忍回首、不忍惊扰的离别哀情,“悄悄”写出离别时的悄然孤寂、黯然神伤。

2、这是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说法。

“不带走”是有意而为之的说法,写出离别时的故作洒脱,暗含自我说服的意味,诗人似乎是在努力税负自己、避免在勾起对康桥的思念。

正所谓,越努力忘记就越容易记起,越故作洒脱就越挥之难去,这种离情看似平淡却波澜四起,看似寡味却深沉浓烈、可见离情至深。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
②不及汪伦赠我情
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