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六)精读品味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来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九)课堂总结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十)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附板书设计:再别康桥招手惜别云彩依依惜别借回忆金柳映河欢喜眷恋景青荇拥抱康河永久恋情抒情寻找彩虹之梦渴望梦想情景星辉斑斓放歌激情澎湃交夏夜离别康桥失落伤感融《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再别康桥》教学方案(通用8篇)

《再别康桥》教学方案《再别康桥》教学方案(通用8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
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学方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教学方法】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
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
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
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
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研讨:1。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2.为什么要这样?——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 X,到此一游。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合集6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合集6篇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合集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3.体悟《我爱这土地》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3.《我爱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挚的爱国情感。
4.《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吟咏法;2.欣赏法;3.点拨法。
媒体设计1.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诵,播放一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抵御日寇入侵的画面及《黄河大合唱》MTV、《我爱你中国》MTV。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2.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二、解题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两年。
在他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
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热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爱这土地》,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四篇

《再别康桥》教案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四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篇1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十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锦集8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锦集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答:徐志摩别康桥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
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
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
(带着感情的)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
这首诗歌本身很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板书:回环往复)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②请同学找出韵脚。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板书:韵律和谐)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2、每一节有几行?(4。
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
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板书:句的整齐)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
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不能。
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不是。
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
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
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
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显得生动、形象。
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
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
很美。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
齐读。
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
(两个词:放歌/沉默)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