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含答案)(优选.)
再 别 康 桥导学案 含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晨读在线】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
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
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
此诗写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首联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颔联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尾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一、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与闻一多、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诗社,并形成了主张“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罹难。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原译“康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预习检查:青荇.()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泥:泥.泞()泥.古()载:记载.()载.客()别:别.离()别.扭()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了对康桥的二、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概括各节诗意,完成下列填空:1、;2、;3、;4、;5、;6、;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
三、欣赏诗歌感受本诗中的“三美”(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再别康桥习题(含答案)

再别康桥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死水》的最后一段诗句的音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B.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C.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D.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漪纶寂寥摇曳狂风暴雨 B.翡翠惆怅步履矢口否认C.罗绮羡艳凄惋心满意足 D.彷徨颓杞篱墙年纪轻轻3.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B.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4.下列对《死水》各节诗大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生气,已无可救药。
它已彻底烂掉,丑恶昭彰。
B.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C.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般以动显静。
D.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5.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6.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斑斓安然无恙高瞻远瞩罗网B.猝然长逝湛蓝眼花缭乱挑衅C.脍炙人口恻隐之心略胜一筹竹蒿D.戛然而止颀长风靡一时虚张声势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D.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2《再别康桥》导学案【研究目标】1、通过吟诵、咀嚼,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通过意象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3、能够背诵《再别康桥》。
【研究重难点】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味“三美”,感受诗的艺术性。
难点:能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
【研究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研究】一、《再别康桥》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XXX、XXX,成员有XXX、XXX、XXX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格式,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生动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XXX(1897—1931)现代墨客、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XXX、先后就读于XXX、XXX和XXX。
1918年赴美国研究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XXX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陶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墨客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揭晓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XXX。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XXX、XXX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XXX教授。
XXX 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XXX、XXX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开展。
1927年参加创办XXX。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XXX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XXX与XXX任教。
1931年初,与XXX家、XXX创办《诗刊》季刊,被推举为笔会XXX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XXX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再别康桥》导学学案王天宝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2.康桥是一座桥吗?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一)(二)段落层次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把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闻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期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阻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闻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又要和它辞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因此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受,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闻名诗人、散文家。
原名徐章垿,字槱森。
“志摩”那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
(4分)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
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
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
(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3. 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2)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3)解读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2)推荐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阅读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境,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第二大题3、写康河的水草4、写榆树下的清潭5、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第三大题答案学生自己发挥(略)5、首先写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视金柳为新娘。
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诗人对康桥的恋情,愿与康桥融为一体。
再次,写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是诗人的精神家园。
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放歌,感情达到高潮。
第四题答案2、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凄婉而哀伤的。
3、不一样,《雨巷》用象征手法变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的心情,用丁香表现那种愁怨。
《再别康桥》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其中用优美的景物和拟人的手法将作者对康河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4、“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5、各抒己见。
例如《雨巷》好:好在它用了象征的手法,并且全文透出一种朦胧的的感觉,让人更觉伤感。
《再别康桥》好:好在里面作者那整齐的句式和优美的韵律,并且能让人感觉到美丽的画面。
还有作者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第五大题答案分析这首诗韵律很美,诗里有重复得手法是诗读着感觉很美。
另外,这首诗通过了一个小小的举动表现了日本女子的温柔,“撒杨娜啦”就是“再见”的意思更表现出作者的不舍之情。
第六大题答案参考答案:1.朔月(shuo)蒿莱(hao)嵩山(song)枯槁(gao)记载(zǎi)河畔(pàn)挑衅(xìn)斑斓(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2.新月偶然、我是一片云剑桥3.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再别康桥》学案
陈巧玲拟
学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一、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 dàng yàng( )( ) 青荇.()榆.阴()
浮藻.() chén diàn( )( ) 长gāo( ) 满载.( )
màn sù ( )( ) bān lán( )( ) shēng xiāo( )( ) 衣xiù()
二、解释下列词语:招摇:漫溯:笙箫:
三、文学常识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他是________(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
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
第2节:______第3节:______第4节:______
第6节:______ 第1节和第7节:______ ,可见每小节在第______句押韵。
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三)绘画美——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品读诗情
1、第1节和第7节中的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只是将“轻轻地”换成了“悄悄地”,有无
必要?为什么?
2、尾节有一句很妙的说法,离别时作者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带走,此处特别这么说,你读出什么意味?
六、知识迁移
(一)试补全下列与离别主题相关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赠汪伦》)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志摩的诗
沙扬娜拉偶然
—赠日本女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你不必讶异,
道一声珍重,更毋须欢喜——
道一声珍重,转瞬消灭了踪影。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沙扬娜拉!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参考答案】
一、略
二、①招手摇摆,形容愉悦的样子
②此指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③管弦乐曲,此代乐曲、伴奏
三、新月派;《猛虎集》《云游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新格律诗派”
四、(一)① 7、4、6—8
②首尾呼应
(二)ang ;ao; ong/eng;iao;ai;2、4
(三) 1、①西天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选取这些康桥中所常见的自然景物,避开车水马龙的喧嚣、离人的哀
切,
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同时借景抒情,抒发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与欢喜之情。
2、(1)金柳:“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离别的意象,“柳”谐音“留”,柳条柔长招人,寓意依依不舍的别情;“金柳”写出夕阳余晖浸染下的光辉美好;又用暗喻手法写出柳树之美犹如新娘般的娇羞,也流露出诗人对康桥深切的热爱与离别的不舍。
(2)甘心做一条水草:流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恩与热爱之情。
(3)“清泉”将其比喻成彩虹,在清泉中沉淀着诗人多彩的梦,表现出诗人对母校怀着美好的梦想和思念。
五、
1、①“轻轻地”用于起节,暗含再临康桥的轻快愉悦之情。
②“悄悄地”用于末节,没了轻快之感,是在重逢后不知何时再见的难舍、不忍回首、不忍惊扰的离别哀情,“悄悄”写出离别时的悄然孤寂、黯然神伤。
2、这是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说法。
“不带走”是有意而为之的说法,写出离别时的故作洒脱,暗含自我说服的意味,诗人似乎是在努力税负自己、避免在勾起对康桥的思念。
正所谓,越努力忘记就越容易记起,越故作洒脱就越挥之难去,这种离情看似平淡却波澜四起,看似寡味却深沉浓烈、可见离情至深。
六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
②不及汪伦赠我情
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