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义理

合集下载

佛教思想和文化

佛教思想和文化
各家思想重點簡介
佛教
羅玉霞、李芷殷、李穎懿、
佛教的基本教義
四諦說
佛教的基本教義
「四諦」 = 四條真理
苦、集、滅、道
佛教的基本教義
<<增一阿含經.四諦品>>
中有一代表性的說法:
彼云何名為四諦?所謂苦諦者,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 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 苦……是謂名為苦諦。
佛教的基本教義
現在的佛教和最初的已有不同 中國化
吸收了中土的鬼神崇拜等 開拓了佛教
迷信思想
傳播道路
佛教的興盛原因
2.好奇心:
針對死亡及死後生活的 把孔教當作此生權
問題
威指導,而佛教作
來生
初傳時不甚了解,漸漸
加深認識
開始流行
佛教的興盛原因
3.加入儒道的理論 :
佛教與儒道本無衝 奠定了基礎,為

文化士人的接受
對中國文化影響: 1. 染有宗教色彩。 2. 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崇尚道德。
所以認識佛教有助較深入研究中國的文化。
多謝收看~~
2020
演讲完毕 谢谢观看
集諦: (說明苦的生起或根源—“渴”)
這 “渴” 有三: •欲愛 •有愛 •無有愛
佛教的基本教義
涅槃 滅諦: 世間的最高理想 ─「

甚麼是「涅槃」? 一種死亡狀態
按佛教教義: 1. 死與再生是聯繫起來的
2. 死亡不過是從一個輪迴到另一個輪迴 階位的轉變
3. 而涅槃的根本特點,就是超越生死輪迴。
佛教的基本教義
宋明理學在大程度上就是受華嚴宗,襌宗理論的 刺激才得以產生。
佛教對中國的影響
文學方面:
佛經變文、俗講、語錄體 戲曲,小說的體裁。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其核心教义包括“四正谛”,也被称为“四圣谛”或“四大真谛”。

该教义是佛教修行的基石,通过理解和实践四正谛,信徒可以获得解脱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四正谛的概念和意义,并探索广兴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正谛:苦谛苦谛是指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

佛教认为,地球上的一切存在都与痛苦有关,无论是生老病死、分离或是无法满足欲望的焦虑。

苦谛告诉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我们存在的基本特征。

苦谛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接纳痛苦,而不是回避或逃避它。

通过观察和体验苦难,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并培养出自我反思和慈悲的品质。

第二正谛:集谛集谛是指痛苦的起因和根源。

佛教认为,痛苦的原因是欲望、贪心和妄念。

我们对于外物的执着和对于自我存在的执念,是我们经历苦难的根源。

集谛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如何消除痛苦的起因。

通过减少欲望、超越贪心,我们可以减少自身的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当我们摆脱对物质和地位的追求,我们能够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第三正谛:灭谛灭谛是指消除痛苦的可能性。

佛教强调通过戒律、定力和智慧来达到痛苦的解脱。

戒律指导我们如何避免负面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定力让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和冥想,智慧则是培养洞察力和正确认知的能力。

通过修行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摆脱痛苦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和平与解脱。

通过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妄念,我们能够超越自我,迈向更高的境界。

第四正谛:道谛道谛是指达到解脱和智慧的方法和路径。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信徒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超越人类凡俗的境界。

道谛包括八正道,即正确的观点、意念、言辞、行为、生活、努力、思维和冥想。

通过追求道谛,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八正道的修行能够彻底转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使我们与我们自己、他人和整个宇宙建立起和谐共融的关系。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怎么写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怎么写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怎么写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四大基本信念和八正道。

本文将对佛教的核心思想进行700字的总结。

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四大基本信念,即四圣谛。

第一谛是生老病死,指的是人类生活中无法避免的痛苦和不安。

佛教认为这是人类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实,无论贫富贵贱,人们都无法摆脱这些困扰。

第二谛是痛苦的根源,佛教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

欲望是人类心灵中的贪婪、贪欲和无知之源,通过陷入欲望的循环中,人们会无尽地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满足,从而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中。

第三谛是消除痛苦的途径,佛教教导人们通过离开欲望来消除痛苦。

只有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境界的升华,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

第四谛是解脱的途径,佛教教导人们通过八正道来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通过这些实践,人们可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核心思想还包括八正道。

在佛教的理念中,八正道被视为实现智慧、解脱和幸福的道路。

八正道具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正见指的是正确的认知和对世界真相的理解,正思维是指净化心灵,摆脱执著和恶念。

正语言是要求人们用真实、友善和有益的言语与他人交流。

正行为是要求人们遵循义务和道德准则来进行行为。

正业是指努力做出具有正面影响力的工作和贡献。

正精进是要求人们积极、勇敢、努力地追求自我提高和精神成长。

正念是指通过觉察、专注和平衡的状态,认识和接受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正禅定是通过冥想和专注,使自己的心灵达到平静和清晰的境界。

总结来说,佛教的核心思想可以被称为四大基本信念和八正道。

四大基本信念涵盖了佛教对痛苦的认知、根源、消除的途径和解脱的境界。

八正道则是佛教指导人们实现解脱和幸福的具体实践方法。

通过追求内心的平和、改善心态、提高觉知和专注,佛教教导人们摆脱束缚,寻求真正的解脱和超越。

佛教的核心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探索内心平和和幸福的渴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常有未信佛教的人提问,说佛教讲些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五十年,其内容谁都无法三言两语就表达完毕。

本文专为刚要接触佛教的人,介绍佛教最基本的观念:一、轮回。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

三、苦、假乐、无常、我、假我、无我。

四、修行,离苦得乐,出离轮回,成佛,渡众生。

五、殊胜的念佛法门。

一、{轮回}任何一个众生,每次死亡后,下一世又出生在这三界六道中的某一界某一道。

像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在三界六道中轮来轮去、回转来回转去,就叫做轮回。

若人不但没修行而且做大恶,则下一世必轮回入三恶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那么,什么是三界?什么是六道?(一)三界1、无色界(有4层天界)——四空天;2、色界(有18层天界)——四禅九天、三禅三天、二禅三天、初禅三天;3、欲界(有6层天界)——有色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包含六欲天、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欲天:即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现在说法处及释尊降胎处)、焰摩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教的帝释、道教的玉帝、耶教的耶和华所居住之处)、四天王天。

] (二)六道(又名六趣)天道(以上所提三界之28层天。

详见《莲邦宝典》第360项)、人道(包含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就是地球所属的这一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佛教说人死后第八意识(带业的灵魂)不会消灭,但由于生前种的业因(或善或恶)受业力牵引而转世投胎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禅定修得越好,下一次投生处的天界层次越高。

但如果没有好到超越无色界,则天界之寿命完毕后,须坠落下生到各道之中。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业/业力/善业/恶业/业因/业缘/业障/业报(花报/果报)/共业/不共业(各人别业)/缘起/空从无始以来,由于最初的无明(不能分辨对错好坏),而做了错事坏事,“天地间、冥冥之中”就记录下这一笔账。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佛教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存在、真理和解脱的哲学体系,它源于古印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和哲学之一。

佛教哲学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关于生命和解脱之路的探索,本文将就佛教哲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 四圣谛佛教哲学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执着,灭谛指通过戒、定、慧来消除欲望和执着,从而达到解脱,道谛指解脱的方法和途径,即八正道。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中的解脱之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行为、正生计、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通过修行八正道,人们可以逐渐摆脱欲望和执着,最终达到解脱的目的。

3. 缘起因果佛教哲学强调缘起因果的概念,即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一切都是由因缘所生。

人们要明白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会产生什么样的因果,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因果规律,积善行德,消除恶果。

4. 无我佛教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包括人的自我也是如此。

因此,佛教强调无我的理念,即人们应该超越自我的困扰,找到自己与整个宇宙的联系,实现真正的解脱。

5.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教中的智慧修为,包括对事物的洞察和了悟。

佛教哲学认为,要达到解脱的境界,必须具备智慧,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人们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认识到真实的本性和真理。

6. 涅槃涅槃是佛教中的至高境界,意为灭尽烦恼,达到歇止和解脱的境界,是人们在修行中追求的终极目标。

涅槃表示脱离轮回的苦难,得到永恒的安宁和解脱。

7. 慈悲与菩萨慈悲是佛教中的重要品质,菩萨则是以慈悲为本性的高僧,他们以大慈大悲心救度有情,忍辱负重,无私奉献,成为众生的慈母慈父,被认为是众生的福音。

佛教强调慈悲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学习菩萨的榜样,培养慈悲心和利益他人的精神。

8. 中道佛教哲学提倡中道,即避免两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佛家思想源自印度,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始于汉朝。

佛教被视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既具有宗教属性,又具有哲学性质。

在中国文化中,佛家思想和哲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一、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真理和八正道。

四大真理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强调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阐述了痛苦的根源和成因,灭谛提出了超越痛苦和苦难的方法,道谛说明了痛苦的终极救赎和大涅槃。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和痛苦,获得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快乐。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家思想给中国提供了一种达到心灵上的升华的方式。

在古代社会,文化传统主要依赖于孔子和老子。

而佛教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提出了一种使人们内心得到自我净化的途径。

其次,佛教以其平等和慈悲的思想形塑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

佛家强调人以仁慈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和生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这一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价值。

最后,佛教对中国的艺术、语言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佛教文献和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使用巴利文、梵文和梵文衍生的语言等等。

三、佛家思想对中华哲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认识论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

佛家哲学中的“中道”、“中观”、“即观”等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哲学的道德思维产生了影响。

佛家强调自省和饮食、睡眠的合理换生活方式,以便得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内心上的平静。

最后,佛教对中国哲学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影响深刻。

佛教强调处于自然和内在平静的内心状态,认为这种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世界中的美。

“以心观心”和“心似清凉湖水”等佛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意涵,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

4-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
• 人生苦的产生原因就是十二有支的因缘关 系,这就是集谛。
• 摆脱因缘关系需要“断集”。
6 五蕴、苦、集
灭谛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苦:人生苦
灭:修正目标
集:人生苦的原因
道:修正方法
1 灭谛
• 十二有支缘生法:消除苦的方法——灭谛 • 一切行无常,是则生灭法。生者既复灭,
俱寂灭为乐。
l ——《杂阿含经》
l 从轮回中解脱
3业
• 婆罗门教的观念 •业
l “作为”之义 l 有所作为就不会消失,总要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4 缘起法
• 基本内容
l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l 因果关系:一切作为都有它的作用,这就是业
,业就要产生后果; l 条件关系:事物存在是有条件的,人我的存在
依靠五蕴和合,五蕴解散则人我空。 l “人我空”,没有一个常存不变的精神主体如
《阿含》
l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 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 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 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 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 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罗汉 。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正智善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 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
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 寂灭:从因缘轮回中超脱出来,解脱,涅槃。
2 涅槃
• 涅槃
l 意译为寂灭、灭度等。 l 古印度诸宗教通用的观念,在婆罗门教、耆那教
中也使用。 l 本义一般认为是“把火吹熄”的意思。 l 在佛教里,它被当成是获得解脱的目标。就是说
,无明烦恼之火熄灭了,从因缘轮回中解脱出来 了,从而达到了最高的寂静,最大的安乐。

解读宗教文化-佛教教义与修行指引

解读宗教文化-佛教教义与修行指引

解读宗教文化-佛教教义与修行指引1. 引言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教义和修行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解读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指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佛教的思想和实践。

2. 佛教基础概述•起源:介绍佛教起源于印度,并逐渐传播到东亚等地区。

•创始人:探讨释迦牟尼如何成为佛陀,并阐述他的生平和思想贡献。

•典籍:介绍佛经、经典以及其他重要的著作,如《金刚经》、《楞严经》等。

3. 佛教核心理念3.1 因果报应•原因与结果:详细阐述因果关系和个人行为对于未来产生的影响。

•善业与恶业:说明善行积累善果,恶行积累恶果的观念。

3.2 生死轮回•生死观:解读佛教对生死的认识,包括轮回、六道等概念。

•解脱与涅槃:讲述解脱和涅槃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解脱。

3.3 空性与缘起•空性:探讨佛教对世界和自我本质的理解,以空性为核心概念。

•缘起:介绍缘起理论,说明一切现象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 佛教修行指引4.1 心灵净化•冥想:介绍不同类型的冥想方法,并阐述冥想在佛教中的作用。

•正念:详细解释正念实践,包括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正念。

4.2 善行功德•戒律:解读五戒、十善戒等佛教戒律,说明守戒对于个人修行的重要性。

•布施:讲述布施(施舍)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实践方法。

4.3 学习与修行•求知学习:阐述佛教对于智慧和学习的重视,介绍学习佛法的方法。

•禅修:介绍禅修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以及禅宗在佛教中的地位。

5. 佛教与现代生活5.1 应用佛教哲理•慈悲心:引导读者如何培养慈悲心态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平静与忍耐:探讨平静和忍耐在现代社会应对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5.2 心灵安定与压力缓解•冥想实践:提供冥想方法,帮助读者减轻压力、放松身心。

•心理调适:介绍佛教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给出实际建议。

结论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指引,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蓝毗尼园(尼泊尔)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
2、菩提伽耶(印度)。佛祖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
3、鹿野苑(印度)。佛祖释迦牟尼最早传教处。 4、拘尸那迦(印度)。佛祖释加牟尼圆寂地。
佛教教旗
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 设计而得,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 合色。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 世界的和平。
南传佛教教礼: 一、礼佛:入佛寺、禅修中心、精舍、塔,应至佛殿礼拜, 行合掌礼或三拜礼,平时见到供奉的佛陀塑像,应在适当 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礼。虔诚的佛徒有时遥见寺、 塔即行合掌礼。礼拜时,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不用起身。 礼拜时,可默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三归依、或忆念佛陀的 九个名号,或祝福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若绕佛,应右 绕而行。
禅思禅悟
人们常因为功利心而疲于奔波,其实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 平常心来对待世事,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才能活得更轻松。
佛教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 行、智、悲。 愿:象征愿力的是地藏菩萨
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
智: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
悲:象征慈悲的是观音菩萨
佛教三宝
佛宝(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宝(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 经、八万四千法门) 僧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 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教的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起源:(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即今尼泊尔境内。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最大特色 :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 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佛教主要圣地
高僧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 在利害得失中穿梭,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浮华 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 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 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 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 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 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 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 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 满的“自我”。
(5 )主张“慈悲为怀”及“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的善恶观。 坚持追求解脱的价值观,以及“众生平 等”和“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
拥有平常心
一个小沙弥问一位得道高僧:“师傅,你悟道修 行、修身养性有什么秘诀吗?” 高僧答道::“有。” “那么你的秘诀是什么呢?”小沙弥继续问道。 高僧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 时候就睡觉。” “可是,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呢?每个人都 是这样的。” 高僧答:“当然不一样的!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 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 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 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 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佛教教礼
汉传佛教礼仪: 佛寺是清净的圣地,所以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 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 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 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 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藏传佛教礼仪:
1.进入檀城(佛堂),或拜谒仁波切时, 应先向上师及诸佛菩萨行三礼拜,要离 开时则不宜跪拜,合掌(如扎西底类; 吉祥如意)或问讯(如仁波切森加南; 仁波切晚安)即可。
佛教的基本义理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 空”
(1)
世间一切都是刹那变化、永远变迁无常 的,并不存在自我主宰或主宰其他事物、 常住不变的主体或本体。因为一切事物 都是无自性、不真实的,都是因缘而起 的假象或幻影,因而“一切皆空”。
(2) “一切皆苦”
在佛教看来,人生是一次苦难的经历, 人世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忧伤和灾难, 因此,须具“四无量心”( 慈、悲、喜、 舍) ,慈悲为怀,以唤醒人类、利他助 人、普度众生,达到“常、乐、我、净” 的境界。
中国佛教的派系
传入时间:于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 入中国。
中国佛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云南地 区)
佛教徒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在家、出家 四众的通称。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 夷)众,出家(比丘,比丘尼)众,合 称四众弟子。(也有七众的说法,包括 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 沙弥尼、戒叉摩那尼)。
(4)虚无性、相对性、差异性的善恶标准和评价标准 在佛教看来,信众的一切思想和言行都应与佛教的根本义 理相符合,趋善去恶,从而达到常、乐、我、净之境界。 佛教的善恶观念往往不具有固定、绝对的意义,修行者也 不必执着于世俗世界中所谓善恶的一般标准。 佛教要求不同的修行者遵守不同的清规戒律,同时,对不 同的修行者采用不尽相同的评价标准。
二、礼法:经、律、论三藏是希世珍宝,值得恭 敬。礼拜。经典应置于净处。研读经典,须心存 敬意,应先行洗净。擦干双手,不可污损经典。 三、礼僧:亲近比丘(沙门),应先行三拜。问 法、听法中,应以跪姿或以双腿侧弯向左或向右 之姿,若心存敬法,则合掌。谛听。问法毕,也 要三拜,离席起身,退几步,再转身出去。若比 丘正在饮食、安眠、沐浴、剃发时,不用礼拜。 路上遇比丘,可闪一边,脱帽、脱鞋,恭敬、合 掌(高举至额头)、躬身站立,或蹲下、合掌, 静待比丘路过后再起身。
(3)克己忍耐、业报轮回
佛教特别强调,要克制自己,安于十恶,消除贪、嗔、痴 三毒以及其他种种烦恼与痛苦,以求解脱。
佛教宣讲“因果”与“轮回”,相信“因”、“缘”、 “业报”,认为人生是一个念念不住的流转过程,众生之 所以痛苦,是因为前世造下之“业”。《大般涅槃经·后分》 卷一云: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2.参加法会或拜谒仁波切,不宜迟到应 提前到达!
3.仁波切之法像、佛像或法本不可直接 置于地面,不可由其上跨越,应置于桌 面或高处!
4.在佛堂听法、拜谒仁波切或在圣迹圣 物前,不宜伸腿将脚掌朝向之! 5.会或闻法结束时,弟子可将供养金或 小礼物奉上,代表感谢!当仁波切下座 时,弟子应起立合掌表示欢喜尊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