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义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蓝毗尼园(尼泊尔)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
2、菩提伽耶(印度)。佛祖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
3、鹿野苑(印度)。佛祖释迦牟尼最早传教处。 4、拘尸那迦(印度)。佛祖释加牟尼圆寂地。
佛教教旗
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 设计而得,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 合色。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 世界的和平。
禅思禅悟
人们常因为功利心而疲于奔波,其实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 平常心来对待世事,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才能活得更轻松。
佛教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 行、智、悲。 愿:象征愿力的是地藏菩萨
行: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智: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
悲:象征慈悲的是观音菩萨
佛教三宝
佛宝(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宝(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 经、八万四千法门) 僧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 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教的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起源:(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即今尼泊尔境内。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最大特色 :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 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佛教主要圣地
佛教的基本义理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 空”
(1)
世间一切都是刹那变化、永远变迁无常 的,并不存在自我主宰或主宰其他事物、 常住不变的主体或本体。因为一切事物 都是无自性、不真实的,都是因缘而起 的假象或幻影,因而“一切皆空”。
(2) “一切皆苦”
在佛教看来,人生是一次苦难的经历, 人世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忧伤和灾难, 因此,须具“四无量心”( 慈、悲、喜、 舍) ,慈悲为怀,以唤醒人类、利他助 人、普度众生,达到“常、乐、我、净” 的境界。
(5 )主张“慈悲为怀”及“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的善恶观。 坚持追求解脱的价值观,以及“众生平 等”和“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
拥有平常心
一个小沙弥问一位得道高僧:“师傅,你悟道修 行、修身养性有什么秘诀吗?” 高僧答道::“有。” “那么你的秘诀是什么呢?”小沙弥继续问道。 高僧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 时候就睡觉。” “可是,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呢?每个人都 是这样的。” 高僧答:“当然不一样的!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 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 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 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 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3)克己忍耐、业报轮回
佛教特别强调,要克制自己,安于十恶,消除贪、嗔、痴 三毒以及其他种种烦恼与痛苦,以求解脱。
佛教宣讲“因果”与“轮回”,相信“因”、“缘”、 “业报”,认为人生是一个念念不住的流转过程,众生之 所以痛苦,是因为前世造下之“业”。《大般涅槃经·后分》 卷一云: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4)虚无性、相对性、差异性的善恶标准和评价标准 在佛教看来,信众的一切思想和言行都应与佛教的根本义 理相符合,趋善去恶,从而达到常、乐、我、净之境界。 佛教的善恶观念往往不具有固定、绝对的意义,修行者也 不必执着于世俗世界中所谓善恶的一般标准。 佛教要求不同的修行者遵守不同的清规戒律,同时,对不 同的修行者采用不尽相同的评价标准。
二、礼法:经、律、论三藏是希世珍宝,值得恭 敬。礼拜。经典应置于净处。研读经典,须心存 敬意,应先行洗净。擦干双手,不可污损经典。 三、礼僧:亲近比丘(沙门),应先行三拜。问 法、听法中,应以跪姿或以双腿侧弯向左或向右 之姿,若心存敬法,则合掌。谛听。问法毕,也 要三拜,离席起身,退几步,再转身出去。若比 丘正在饮食、安眠、沐浴、剃发时,不用礼拜。 路上遇比丘,可闪一边,脱帽、脱鞋,恭敬、合 掌(高举至额头)、躬身站立,或蹲下、合掌, 静待比丘路过后再起身。
佛教教礼
汉传佛教礼仪: 佛寺是清净的圣地,所以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 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 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 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 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藏传佛教礼仪:
1.进入檀城(佛堂),或拜谒仁波切时, 应先向上师及诸佛菩萨行三礼拜,要离 开时则不宜跪拜,合掌(如扎西底类; 吉祥如意)或问讯(如仁波切森加南; 仁波切晚安)即可。
2.参加法会或拜谒仁波切,不宜迟到应 提前到达!
3.仁波切之法像、佛像或法本不可直接 置于地面,不可由其上跨越,应置于桌 面或高处!
4.在佛堂听法、拜谒仁波切或在圣迹圣 物前,不宜伸腿将脚掌朝向之! 5.会或闻法结束时,弟子可将供养金或 小礼物奉上,代表感谢!当仁波切下座 时,弟子应起立合掌表示欢喜尊敬!
高僧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 在利害得失中穿梭,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浮华 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 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 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 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 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 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 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 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 满的“自我”。
南传佛教教礼: 一、礼佛:入佛寺、禅修中心、精舍、塔,应至佛殿礼拜, 行合掌礼或三拜礼,平时见到供奉的佛陀塑像,应在适当 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礼。虔诚的佛徒有时遥见寺、 塔即行合掌礼。礼拜时,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不用起身。 礼拜时,可默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三归依、或忆念佛陀的 九个名号,或祝福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若绕佛,应右 绕而行。
中国佛教的派系
传入时间:于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 入中国。
中国佛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云南地 区)
佛教徒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在家、出家 四众的通称。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 夷)众,出家(比丘,比丘尼)众,合 称四众弟子。(也有七众的说法,包括 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 沙弥尼、戒叉摩那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