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1、按上图组装器材。

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

五(实验方法(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2. 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3. 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4.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5. 根据ρ=(m1-m2)/V ,计算出牛奶的密度;6. 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

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略。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时,成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时,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的焦距为10.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即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但大于1倍焦距时,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练使用温度计并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仪器和器材:温度计和三个烧杯,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

实验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

2.估测热水的温度。

3.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确保操作正确。

4.估测温水的温度。

5.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确保操作正确。

6.估测冷水温度。

7.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的温度,确保操作正确。

8.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与结论:观察器材:温度计的量程为-10~110摄氏度,分度值为1摄氏度。

记录数据:手指感觉(热或冷)、估测温度和实测温度。

热:估测温度为55摄氏度,实测温度为50摄氏度。

温:估测温度为38摄氏度,实测温度为37摄氏度。

冷:估测温度为15摄氏度,实测温度为18摄氏度。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目的:练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练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实验仪器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物理课本、硬币、细铜丝、铅笔。

实验原理: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并记录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并记录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并记录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与结论:刻度尺的量程为0~20mm,分度值为1mm,零刻度线未磨损。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物理实践报告范文初中

物理实践报告范文初中

物理实践报告范文初中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研究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并加深对弹簧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弹簧2. 弹簧挂钩器3. 弹簧压缩仪4. 千分尺5. 螺旋测微器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工作包括搭建实验装置,将弹簧挂钩器固定于墙壁上,并将弹簧压缩仪与弹簧挂钩器连接。

2. 实验测量a. 测量弹簧原长用千分尺测量弹簧的原长,并记录下来作为参考。

b. 测量弹簧的线圈数将螺旋测微器的测头固定在一端的线圈轴心位置,缓慢旋转螺旋测微器,直至测头到达另一端的线圈轴心位置时,记录此时的读数。

c. 计算弹簧长度按照公式:弹簧长度= 弹簧原长+ 弹簧的线圈数×线圈间距,计算并记录弹簧的长度。

d. 测量压缩力用弹簧压缩仪通过应用不同的压缩力进行实验。

从零开始,每次增加约10N的压缩力,测量相应的压缩距离并记录下来。

3.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a. 计算压缩距离通过实验测得的压缩距离,计算压缩力与压缩距离之间的比值得到每单位压缩距离的力。

b. 计算弹性系数利用胡克定律的公式:F = k ×x,其中F 表示弹簧的力,k 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 表示弹簧的压缩距离。

将计算得到的每单位压缩距离的力代入,结合所测得的压缩距离和力,即可求解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弹簧的弹性系数随着弹簧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弹簧长度增加或线圈数增多时,弹簧的弹性系数也随之增大。

这说明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结构和性质有关,更长或更多线圈的弹簧相对来说更加“硬”。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其长度和线圈数的关系,并加深了对弹簧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我们遵守了实验操作规范,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实验结果。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测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三、制定方案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反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此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似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间隔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间隔.比拟两个间隔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展,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间隔与物体到平面镜的间隔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间隔与人到镜面的间隔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初中物理实验报告2 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即就会浮起来。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30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30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30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精选30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必备篇1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探究报告是学生对物理探究活动过程的记载和探究结果的书面汇报,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指导好学生写物理探究报告是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结合物理教学,逐步渗透物理探究实验各个环节,由简到繁,分步指导学生写物理实验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一.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分析与论证环节中要求“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八年级学生初学物理,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就让学生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因此,要学好物理,一定要善于观察,且是有目的的观察。

如在声现象的教学中,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在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中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使学生做到有目的的观察,并要求学生说出观察的结果,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样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就会有的放矢。

以后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由口述到笔录,学生就会自然过渡,感觉写物理实验报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表格设计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初中物理实验要求学生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测量,如刻度尺、温度计、停表、天平等。

这样的物理实验报告的填写就是实验数据记录。

最初的实验中我将实验记录表格设计好,在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已经掌握后,要求学生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在“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实验记录表格如下:实验记录:实验次数入射角α反射角γ123这类实验不要求学生写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这两个要素,“分析与论证”可以改成“测量结果”。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2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1.在易拉罐中分别装入不同体积的水,依次用金属棒敲击听声,可用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短有没有关系。

2.将两个易拉罐用棉线相连做成一个“土电话”,用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将三个易拉罐装入质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别测出其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来研究物体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关系。

4.将易拉罐放在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分别滑下和滚下,观察两种情况下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5.用铁钉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装水后比较其喷射的距离。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6.将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且看到罐变瘪了。

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将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将其卷成一团下沉。

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在太阳下晒相同时间,看谁的温度升高得多。

研究相同条件下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9.用导线及导线夹将电源、开关、灯泡和易拉罐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气球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妙用(1)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手机、气球、细线、水槽、水。

方法:先将手机装入气球内,用一根长线密封好。

然后把它慢慢浸没于水槽中,并让手机的屏幕正对着学生。

用另外一个手机对其进行拨号,手机开始振铃。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的亮光,又可以听到从手机发出的声音。

如图1所示。

这就证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水凸透镜材料:气球、细线、水。

方法:用一个透明的气球,在里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细线扎紧,让太阳光照射气球,可以观察到在气球后面出现了一个很亮的光斑。

如果在气球后面较近的位置放一个物体,气球就变成了一个放大镜,通过气球观察,就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3)气体的性质实验材料:气球、广口瓶、双孔橡胶塞、两根玻璃管(一弯管,一直管)、两用气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编号:YT-FS-2126-23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物理实验的学习步骤和方法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

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

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

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

用于设计测量仪器。

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

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

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3)放大法。

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

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

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

如: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①线性关系:Y=a+bx②反比关系:Y=a+b/x③幂关系:Y=axb改直:logy=loga+blogx④指数关系: Y=aexp(bx)改直:Iny=Ina+bx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

(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

(3)经验公式的理论分析不宜过于复杂。

3.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读出,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故障的排除等三个方面。

(1)基本仪器的作用。

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安培计、伏特计、变阻箱、万用表、示波器。

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①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允许极限和精密程度;②对某些仪器如电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③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程序;④正确读取数据。

例如,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测量前,记下零点误差;使用弹簧秤时,施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不能使弹簧秤受力过久,以免引起弹性疲劳,损坏仪器;正确地观察读数,记取数据时,不仅要记录最小刻度能指示出来的数,还应读出一位估计数字,数据后面要写明单位。

又如,安培计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量程;使用前,调节零点;正确连接应与待测电路串联,并注意正、负极性;正确读取数据,注明单位。

(2)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

要进行一个物理实验,总是需要先把各个仪器、部件、设备组装起来,并要求装配和连接必须正确无误。

具体要求是:布局要合理,要便于观察和操作;连接要正确,简单;实验前要检查,必要时进行预备性调节。

例如,电路实验,操作要求是:①按照实验原理电路图,安排好仪器、元件的布局,要便于连接,便于检查,便于操作,便于读取数据。

②正确地连接电路。

安培表、伏特表是否分别与待测电路串联、并联,正、负极性是否正确;滑线变阻器的接线是否合理;连接线路是否符合先支路、再并列、后干路、最后接电源的程序;电键是否能控制电路;接线是否简捷、牢固。

③实验前应先检查电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预备性调节。

④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例如,改变电阻器的阻值,是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最后,正确读取数据。

(3)故障的排除实验中的故障排除,不单是一种操作能力,它涉及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各部件工作情况的了解等,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

实验发生故障时,应根据各部件工作状态及各部件联结处的分析,可能产生故障的几种因素,逐个检查,以致最后排除故障。

总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是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它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自己创造条件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物理学习中,培养操作能力,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

第一,操作的认知阶段要求对操作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操作的映象,要求按规定的程序,做一些目的单纯的定向训练;第二,操作的阶调阶段要求反复练习操作,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

4.物理实验中的观察内容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

它是思维的知觉,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

中学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思维知觉,一般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数据、图象、图表,以及教师的规范化操作等等。

(1)观察仪器的刻度。

仪器刻度的观察,主要是弄清刻度值的单位及其最小分度值,由此可确定测量值应估读到哪一位。

(2)观察仪器的构造。

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每个部件的作用、测量范围等等。

例如,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它们的底部都有一个玻璃泡,上部是一根顶端封闭、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某种液体,管上标有刻度,在温度改变时,液体热胀冷缩,管内液面位置就随着改变,从液体达到的刻度就可读出温度值,温度计由于用途不一,测量范围也各不相同。

例如,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一般实验室的水银温度计其测量范围是20~100℃。

(3)观察仪器的铭牌。

通过对仪器铭牌的观察可了解仪器的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等等。

例如,有的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滑动变阻器,1.5A50Ω的意思是滑动变阻器允许通入的最大电流是1.5A,最大阻值是50Ω。

(4)观察图像、图表、示意图、实物图。

对图像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它反映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量变化过程怎样,物理量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

对图表的观察,主要通过观察了解图表的意义、用途、应用条件以及所列物理量的单位。

例如,液体的沸点表反映了不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用它可以查找液体的沸点,单位是℃,因液体的沸点跟压强等条件有关系,表中所列的通常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值。

对示意图、电路图、实物图等的观察,主要观察它们分别反映的是什么物理模型,有何用途,仪器和电路的结构是怎样布局的,各个部件(或元件)如何连接,各部分有什么关系等等。

(5)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

通过对实验装置安装的观察,可了解该装置的用途,使用了哪些仪器和元件以及仪器配置的顺序和方法等等。

(6)观察实验的操作过程。

通过对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可了解操作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操作实验的顺序和过程怎样(例略)。

(7)观察实验的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主要是观察现象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例如,两根相距很近的平行导线,当通入相同方向的电流时,两者会相互吸引;当通入相反方向电流时,两者就互相排斥。

(8)观察实验的数据。

实验数据的观察,要求观测的方法要正确,数字的读数要根据仪器最小刻度达到一定的准确度,记录测量的结果时必须明确数据的单位。

例如,测物体长度,观察刻度时要眼睛正视制度线,不能斜视,观察装在玻璃量筒里或玻璃量杯里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水面凹形的底部相平,观察水银温度计时,视线要和水银面最高处相平。

(9)观察教师的示范演示。

对教师示范演示的观察,要观察教师规范化的安装实验装置,合理地安排实验程序和正确的操作过程以及演示物理现象、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如何得到实验结果等等(例略)。

5.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方法物理实验观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

(1)对比观察法。

人们认识事物、现象,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

例如,观察物质熔解或凝固时的体积变化,就可以把石蜡放在烧杯里,先用酒精灯徐徐加热使其全部熔解。

这时,观察到石蜡液面是水平的,标出液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

撤去酒精灯,等石蜡冷却全部凝固后,经过观察发现:石蜡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表面凹下去了。

又如,在学习沸腾现象时,可以观察液体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况,并进行比较。

这时,要求学生做到细致、敏捷、全面、准确地观察。

结果会发现: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破裂。

通过液体沸腾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得知: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地汽化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人为地控制条件,使液体分别在常压、加压、减压下沸腾,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沸腾现象可知:同一种液体,沸点随外界压强变化而改变;如果研究对象为不同液体,使它们在相同外界压强的条件下沸腾,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可知,在相同的压强下,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对比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区别。

(2)归纳观察法。

总结一些现象的一般规律,反映现象的实质时,或研究一些涉及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

即通过对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分析、归纳,从而得出一般的规律。

例如,为了便于研究质点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在先确定质量这个因素是不变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另一个因素——力是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归纳得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可见,使用归纳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实质以及研究比较复杂现象的一般规律。

总之,培养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要求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敏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