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生物七下《生物的命名和分类》word教案 (2)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2-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2-苏科版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而且学名用斜体字书写。
教师解释:
因为欧洲各国的语言多多少少都与拉丁文有关系,学习起来较容易;再者,拉丁文算是一个已经死掉的语言(没有国家将之当作国语),语法不会再发展,比较固定,也比较容易被各国接受,不至于有政治立场。当然还有其它语法严谨等等的好处,所以拉丁文学名就变成每种植物的身份证了。
出示图片:你认识这些生物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图片:马铃薯
你知道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怎么称呼马铃薯吗?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师生在举例如:地瓜
一首古诗《相忆》中有这样两句:“枇杷树旁琵琶语,杜鹃花下杜鹃啼。”诗句中提到的杜鹃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吗?前一个杜鹃指的是什么?后一个杜鹃指的是什么?
像这种不同的生物叫同一个名字的例子,你还能举出一些吗?
教师提出问题,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学生比较回答
学生思考、理解学名统一的重大意义。
表达交流
板书设计
生物的命名
一、生物的俗名 二、生物的学名
1.同物异名 1.林奈
2.同名异物 2.双名法:斜体拉丁文
属名 + 种名
3.读音误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题: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物命名的重要性;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教学重点
1.生物的学名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生物资料
教学内容(问题设计)
活动设计(师生)

苏科初中生物七下《生物的命名和分类》word教案(2)

苏科初中生物七下《生物的命名和分类》word教案(2)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1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正确选择 .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认同生物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对周围的生物所处的环境给予关心 .②认识目标:生物名称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1学时 )第1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一 )感情调节:从某同学姓名及小名说起引入 .(二 )自学1. 自学内容一:●阅读P110自学方法:观察图14-2●为什么要有统一的命名 ?自学内容二:●阅读P111自学方法:●讨论总结本段的主要意义 .●双名法的产生 .●双名法的组成 .●阅读小资料 (林奈和双名法 )●完成P111讨论题 .小结: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名称通常叫做俗名 .18世纪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 - -双名法;双名法使每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叫学名 ,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 .是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 ,学名由两局部组成 ,用斜体的拉丁文字 ,第|一局部是属名 ,第|一个字母大写 ,第二局部是种名 ,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产地 ,全部用小写 .2. 自学过程 (知者加速者出示信息沟通牌、按照自学方法进行 )(三 )互帮 (使用互帮显示板 )1. 以小组为单位 .2. 知者帮助未知者 (解答疑问 ) ,参考P113的检索表 ,在老师指导下查找资料 ,未知者帮助知者(提出疑问 );或讨论有关问题 .3. 将有关重要内容写在P111 .4. 提出需要老师解答的重要问题 .(四 )释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重点进行了引导、分析 .重点分析生物学名的含义 .难点指导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统一是一个进步 .(五 )练习生物补充习题P62页1~10(六 )反思小结。

第14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七年级生物下册优秀教学案例(苏科版)

第14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七年级生物下册优秀教学案例(苏科版)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物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3.通过对生物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培养学生的和谐观念。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生物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物的照片或视频,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生物分类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生物分类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4.设计生物分类竞赛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选取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如兔子、杨树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它们的特征,来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原则。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生物分类竞赛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能运用生物分类的知识对动植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丰富的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提出问题:“如何对这么多生物进行分类呢?”激发学生的思考。
3.简要介绍生物分类的历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4.出示一系列生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为讲授新知做铺垫。
2.通过展示生物分类的应用实例,如药物研发、生态保护等,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苏科版生物七下《第1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公开课(教案) (2)

(新)苏科版生物七下《第1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公开课(教案) (2)

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认同生物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对周围的生物所处的环境给予关心。

②认识目标:生物名称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1学时〕第1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与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从某同学姓名及小名说起引入。

〔二〕自学1. 自学内容一:●阅读P110自学方法:观察图14-2●为什么要有统一的命名?自学内容二:●阅读P111自学方法:●讨论总结本段的主要意义。

●双名法的产生。

●双名法的组成。

●阅读小资料〔林奈和双名法〕●完成P111讨论题。

小结: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名称通常叫做俗名。

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使每个物种只有一个学名称叫学名,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

是一种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学名由两局部组成,用斜体的拉丁文字,第一局部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局部是种名,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产地,全部用小写。

2. 自学过程〔知者加速者出示信息沟通牌、按照自学方法进行〕〔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1. 以小组为单位。

2. 知者帮助未知者〔解答疑问〕,参考P113的检索表,在老师指导下查找资料,未知者帮助知者〔提出疑问〕;或讨论有关问题。

3. 将有关重要内容写在P111。

4. 提出需要老师解答的重要问题。

〔四〕释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重点进行了引导、分析。

重点分析生物学名的含义。

难点指导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统一是一个进步。

〔五〕练习生物补充习题P62页1~10〔六〕反思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命起源的学说〞相关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

3、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推理和分析能力。

苏科版生物七下第13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word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下第13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word教案

第13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温习目标】1.能说诞生物命名的益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明白俗名和学名的不同。

3.能说出学名在利用上的优势,明白学名的重要性。

4.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级,明白现此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级系统。

能说出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

5.能说出“种”在分类阶级中的生物学意义。

6.能说出可被看成份类依据的生物特点7.能说出现此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明白科学家将生物分门别类的依据。

8.观看不同生物在分类单位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9.能够举例说出查阅生物检索表的方式。

10.举例说出我国特有的珍爱生物。

11. 列举我国爱惜珍爱生物的自然爱惜区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温习提纲】1、人们适应利用的生物名称通常叫做俗名。

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使每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叫学命,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

是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式,学句由两部份组成,用斜体的拉丁文字,第一部份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份是种名,表示该种生物的要紧特点和产地,全数用小写。

2、依照已知的200多万种生物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同,把生物分成不同品级的分类单位,要紧有7个阶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美国科学家惠特克把生物分为五界,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种是最大体的分类单位。

3、科学家依照动物脊椎骨的有无,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类群。

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依照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和结构的不同特点,能够把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要紧类群。

4、辨别生物种类的一个经常使用工具是生物检索表(它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分类的每一个时期,生物都按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来区分。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4章第1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4章第1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分类系统的七个阶层,知道现金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
(2)能说出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和“种”在分类阶层种的生物学意义。
(3)能说出可被当做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
(4)观察不同生物在各分类单位的位置,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
2、能力目标
总结分类的理由和方法。(PPT展示图片)
讨论回答
政府服务机构如房管所、银行等分柜台服务,查字典药品店等分类的好处:分工明确,有条理,方便快速地查找等等。
图片中学习用品的分类方法:厚薄、大小、功能等.
通过问题1、2的讨论,明确了对事物的分类是生活中常见的方法,以及分类的好处。问题3是在讨论交流了问题1、2后,自然就提出了问题: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呢,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入手,总结分类的理由和方法。
2、全组交流各小组的分类角度、依据和结果。分析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哪一种分类方法更科学?为什么?
汇报交流各自小组分类的依据和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各种分类方法优势和缺点,形成统一科学的分类依据。
得出结论: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是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
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分析,各种分类方法的优势和缺点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小组分类的依据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分类方法优势和缺点,形成统一科学的分类依据: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是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
指定两个小组到讲台上汇报
小组汇报自己调查的结果出示图书馆和超市的图片
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体验身边熟悉事物的分类方法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例子?
2、我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后,通过家长到学校来找孩子,学校—年级—班级,这样的顺序,快速准确地找到)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案

定的名称,这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叫做俗名。

图片展示:南瓜、牵牛花、刀豆、杜鹃鸟这些生物,同学们知道它们的俗名吗?2. 生物俗名的缺陷生物的俗名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其生活习性。

但是,渐渐地,人们发现俗名也有缺陷,你知道吗?(1)同物异名图片展示: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同物异名的例子吗?展示图片:大白菜:北方人说的大白菜,江浙常称为黄芽菜。

甘薯:又名山芋、番薯、红薯、地瓜等。

(2)异物同名异物同名现象也会在交流中造成不便。

(3)读音误解如鲸鱼和金鱼,人们也会因为读音不准而造成误解。

设疑激趣,认识到有同物异名现象的存在,认同在交流上会带来不便。

观察图片,说出图片中生物的不同俗名。

观察图片,知道有异物同名现象的存在。

观察图片,进一步知道生物俗名还会因为读音造成误解。

认同全世界进行统一科学命名的重要性。

展示图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生物俗名,虽然形象生动,但往往因为同物异名、异物同名、读音误解等原因,引起了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的许多困难。

因此,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这是生物学家在千百年前就有的愿望,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二)生物的学名课件展示:自主学习:①生物学名的创立者②生物学名的命名法③生物学名的表示方法1. 创立者——林奈展示图片:林耐2. 科学名称——双名法双名法使每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叫学名,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

是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

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用斜体的拉丁文表示。

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是种名,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产地,全部用小写。

展示图片:观看视频,了解林耐,感受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说出双名法的组成及表示方法看图片例子,知道双名法的组成。

如玉米:Zea mays ,前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

讨论:(1)把你的姓名与图14-3中的一种植物或动物的学名进行比较,姓名与学名有什么相对关系?(2)一种生物的俗名是多样的,而学名却是统一的。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案

生物的命名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

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通过林奈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教学过程一、新课(一)生物的俗名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朋友”来,不知你们是否认识它,能否说出它的名字。

(出示土豆)生:土豆、洋山芋、马铃薯、potato……师:那这位朋友呢?(出示甘薯)生:山芋、甘薯、番薯……师:原来它有这么多不同的名字,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同物异名(板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还有哪些生物也有同物异名的现象呢?你能举例吗?生:积极发言。

师:说得很好。

那为什么同种生物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叫法呢?生:因为地区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习惯的叫法,……师:对。

这些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通常叫做俗名。

(板书)我们已经发现同种生物往往会有不同的俗名,那请大家想一想,不同种的生物会不会有相同的俗名呢?生:会。

刚才说的马铃薯和红薯都有俗名地瓜。

师:对。

这位同学反应很快哦。

有没有了?生:略。

师:请看视频,有谁知道这是什么鸟?生:杜鹃师:对。

但是这种花又有谁知道?生:杜鹃。

师:不同种生物却有着相同的俗名即异物同名,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吗?(板书)生:略。

师:俗名除了有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现象,是否还会造成其他的现象呢?下面,请你来猜一猜,这些俗名都带鱼字的动物是不是都是鱼呢?生:不是。

……师:对。

它们俗名都带鱼字,但都不是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俗名不能告诉我们生物的类别,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板书)请你来讨论一下,生物俗名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读音误解等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有没有影响?影响大不大?生: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5.14.1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认同生物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对周围的生物所处的环境给予关怀。

②认识目标:生物名称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1学时)第1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从某同学姓名及小名说起引入。

(二)自学
1. 自学内容一:
●阅读P110
自学方法:观察图14-2
●为什么要有统一的命名?
自学内容二:
●阅读P111
自学方法:
●讨论总结本段的主要意义。

●双名法的产生。

●双名法的组成。

●阅读小资料(林奈和双名法)
●完成P111讨论题。

小结: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名称通常叫做俗名。

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使每个物种只有一个科学名称叫学名,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相混淆。

是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用斜体的拉丁文字,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是种名,表示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和产地,全部用小写。

2. 自学过程(知者加速者出示信息沟通牌、按照自学方法进行)
(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
1. 以小组为单位。

2.知者帮助未知者(解答疑问),参考P113的检索表,在老师指导下查找资料,未知者帮助知者(提出疑问);或讨论有关问题。

3. 将有关重要内容写在P111。

4. 提出需要老师解答的重要问题。

(四)释疑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重点进行了引导、分析。

重点分析生物学名的含义。

难点指导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统一是一个进步。

(五)练习生物补充习题P62页1~10
(六)反思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