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功补偿原理及无功补偿率

合集下载

为什么要进行无功补偿?无功补偿的原理、形式详细解读

为什么要进行无功补偿?无功补偿的原理、形式详细解读

为什么要进行无功补偿?无功补偿的原理、形式是什么?终于明白了02 18原文功率因数是针对不同的负载说的,在之前的直流电时代,是没有功率因数这一说的,那时候功率因数都是1。

后来特斯拉将我们带入了交流电时代,从此以后功率因数就常常伴随着我们的身边(一般功率因数都是小于1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无功补偿的原理、补偿形式,供大家学习参考。

(1)为什么要进行无功补偿无功功率绝不是无用功率,在交流供电系统中,电感和电容都是必不可少的负载,如电动机、变压器等铁磁性负载,如果没有感性无功的励磁,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比如定距离送电的线路本身,就是容性负载,只要是送电当中就会相当于电容器在工作。

那么也就是说在交流供电系统中,无功的存在对能量的传输和交换有着巨大意义,不可缺少,或者说离开无功功率的交换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

那么,大量的无功由哪里来?系统中众多的无功负载,尤其是感性无功负载,正常来讲,这些负载所吸收的无功功率是由发电厂提供的,也就是说发电机在工作时就会向系统释放有功电能,同时对感性负载提供相应的无功电能。

发电机运行时必须要保持适当的无功输出,如果没有无功输出就会对发电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保护系统的无功平衡至关重要。

当系统中无功功率需求增大时,如果不在系统人为地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发电厂要通过调相的方式来加大无功功率输出,由于发电机的容量是有限的,那么就势必要减少有功功率的输出量,也就是降低发电机的输出能力,为满足用电的要求,发电机、供电线路和变压器的容量需增大,这样不仅增加供电投资、降低设备利用率,也将增加线路损耗。

为了降低发电厂的无功供给压力,我们在供电系统中感性负载消耗较大的点投入相应的电容器来为感性负载提供无功功率,这样就极大的减轻了发电厂的无功供给压力。

用户应在提高用电自然功率因数的基础上,设计和装设无功补偿装置,并做到随其负荷和电压变动及时投入或切除,防止无功倒送。

同时将用户的功率因数达到相应的标准,以避免供电部门加收力率电费。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是指通过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来减少或消除无功功率的损耗,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功功率的来源:电力系统中的电感元件(例如线圈、变压器等)和电容元件(例如电容器、电机等)会导致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角,从而产生无功功率损耗。

无功功率由虚功和无功电流两部分组成。

2. 无功功率的补偿:无功补偿装置通过把适量的电容或电感接入电力系统中,可以产生相反的无功功率,从而达到补偿的目的。

例如,在电感元件造成的电感性负载时,可以通过并联的电容器来补偿正好与电感的无功功率相互抵消,提高功率因数。

3. 控制与调节:无功补偿装置通常通过控制器进行监测和控制,监测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参数,根据设定值进行相应的调节。

常见的控制器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微处理器等。

4. 节能效果:无功补偿装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无功功率的消耗,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通过补偿无功功率,可以减少电流和电压之间的位移角度,降低电流和电压的幅值,从而减少电力系统的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无功补偿装置通过引入相反的无功功率来补偿电力系统
中的无功功耗,提高功率因数,减少能源损耗,并通过控制器进行监测和调节,实现节能效果。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知识及作用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知识及作用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知识及作用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知识及作用无功补偿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电力质量控制手段,它能够提高电网稳定性,减少传输线路损耗,改善电能质量,节约能源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无功补偿技术的工作原理、知识及其作用。

一、工作原理在普通交流电路中,电源通过交流电流按照正弦周期性地向负载供电。

正如你所知,电机、变压器等负载不仅需要有有功电能供应,还需要有一定量的无功电能供应。

无功电能是交流电路中存在的必不可少的电能,但它又不能像有功电能一样用来做功,只能在电路中流动和存储,因此它的存在对电力系统质量、稳定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就是在电网中加入合适的电容、电感等装置,通过不同的相位调节,使无功电流最终流向电容、电感等负载中,从而减少了在负载中的无功功率的流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二、知识范畴无功补偿涉及到的知识范畴非常广泛,在这里仅仅列举一些基本概念,帮助读者对无功补偿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1. 有功电能与无功电能在电路中,有功电能是指可以被负载转换为有用功的电能,如电机,灯具等等。

而无功电能则是不能被直接转换为有用功而只能流动在线路上面的电能。

2. 电容(Capacitor)电容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在电路中的元素,它能够存储电能,同时在交流电路中,它可以用来吸收流经其上的无功电流。

3. 电抗器(Reactor)电抗器是在电路中用来添置电感的元素,能够通过面向性线圈来增大电流的阻抗值,从而限制交流电路中的电流值。

三、作用及应用1. 防止电压波动长时间交流电路会产生电压跌落和波动,而无功补偿技术正是利用电容来吸收无功功率,使交流电路中的电压波动减至最小,从而稳定电网的正常运转。

2. 消除应用负载的谐波在当今的市场上,高频电子设备等负载都会引起无功功率的增大,而无功补偿技术则可以消除电网内的一些谐波负载,从而提高电能质量。

3. 提高传输线路的运行效率由于长距离传输中无功功率的流动,会导致传输线路中出现能量损失,形成线路热,进而影响传输的效率。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决电力系统中出现的无功功率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介绍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

一、无功补偿的作用无功功率是指在交流电路中产生和消耗无功功率的能量,它不对机械负载做功,主要表现为电感和电容元件的无功功率。

而无功功率不仅会造成电力系统中的电能浪费,还会导致电压稳定性问题。

无功补偿的作用就是调整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以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和电压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无功补偿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提高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是指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

功率因数越接近1,说明电能的利用效率越高。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降低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从而提高功率因数。

2. 改善电压稳定性:电力系统中的负载变化会引起电压波动,尤其是大型电动机和变压器的启动和停止会产生较大的电压波动。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在负载变化时调整无功功率的产生和吸收,从而保持电压在合理范围内的稳定。

3. 减少线路损耗:无功功率不仅会增加变压器和输电线路的负荷,还会导致线路电压降低,从而增加线路上的电能损耗。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线路上的无功损耗,提高电能传输的效率。

二、无功补偿的原理无功补偿的原理主要涉及到无功功率的产生和吸收,可以通过电容器和电感器来实现。

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存储电能的元件,可以在电路中产生无功功率。

当电容器与电源相连接时,由于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能的特性,在电源电压较高的时候,电容器会吸收电能;而在电源电压较低的时候,电容器会释放电能。

通过调整电容器的容值和连接方式,可以实现对无功功率的产生和吸收。

电感器是一种能够存储磁能的元件,可以在电路中吸收无功功率。

当电感器与电源相连接时,由于电感器具有存储磁能的特性,在电源电压较低的时候,电感器会吸收电能;而在电源电压较高的时候,电感器会释放电能。

通过调整电感器的参数和连接方式,可以实现对无功功率的吸收。

无功补偿的原理可以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实现。

无功补偿的原理及作用有哪些

无功补偿的原理及作用有哪些

无功补偿的原理及作用有哪些
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中的一种调节措施,用于改善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和电压稳定性。

其原理和作用如下:
原理:
1. 无功功率是电力系统中的虚功,它由电感和电容元件引起。

电感元件会产生感性无功功率,而电容元件会产生容性无功功率。

2. 无功补偿通过在电力系统中引入合适的电抗器(感性或容性)或者调节电容器的接入或退出,来消除或补偿系统中的无功功率。

3. 无功补偿的目标是使系统的功率因数接近于1,减少无功功率的流动,提高电压的稳定性。

作用:
1. 改善功率因数:无功补偿可以将系统的功率因数从低于1的值提高到接近1的值。

功率因数越接近于1,表示系统中的有功功率占比越高,系统的效率也越高。

2. 减少线路损耗: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电力系统中的传输线路损耗。

无功功率的流动会导致传输线路上的电流增大,从而增加线路损耗。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减小无功功率流动,降低线路损耗。

3. 提高电压稳定性:无功补偿可以调节电压的大小,确保系统中的电压稳定在合适的范围内。

在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流动会引起电压的波动,通过无功补偿可以抑制电压的波动,提高电压的稳定性。

4. 提高输电容量:无功补偿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有效容量。

通过补偿无功功率,可以减小电流的大小,从而提高输电线路的容量,减少电力系统的拥塞现象。

总之,无功补偿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了改善功率因数、减少线路损耗、提高电压稳定性和提高输电容量等作用。

无功补偿的意义及原理

无功补偿的意义及原理

无功补偿的意义及原理无功补偿是指在电力系统中对电力无功进行调节,使功率因数接近1,以改善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技术措施。

无功补偿的意义在于解决电力系统中的无功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能效和电压质量。

在电力系统中,对电器设备或系统供电时,除了需提供有功电能外,还需提供无功电能。

无功电能是指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抗器、电容器等被动元件的存在而形成的交流电网络上的电枢电能。

由于无功电能不能直接用于输出功率,而且它会导致电压下降、电流不平衡和电压波动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无功电能进行补偿。

静态无功补偿是通过静态无功补偿装置,如电容补偿装置和电抗补偿装置,在电网和用电设备之间进行补偿。

电容补偿装置通常用于消耗过剩的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而电抗补偿装置则用于提供缺少的无功功率,稳定电压质量。

静态无功补偿主要通过改变电网电压的相对相位角来控制无功功率的流动,以实现无功功率的平衡。

动态无功补偿则是通过电力电子器件和控制系统,如静止无功发生器(STATCOM)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FACTS)来进行无功补偿。

动态无功补偿可以实时调整无功功率的流动,快速响应系统的无功需求,并提供灵活、准确的无功补偿能力。

它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调节系统的电压和频率。

1.改善电力系统的能效:通过补偿无功功率,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了电网输送电力所需的电流和电压的大小,降低了输电损耗,提高了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2.提高电网的稳定性:电力系统中的无功问题会导致电压的下降、电流的不平衡和电压波动等问题,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有效控制电力系统的电压和电流,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3.改善电压质量: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电网中的短路容量,提高电网的电压质量,并减少电力系统中的谐波和电磁干扰,保证各类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4.优化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通过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的流动,降低了系统的负荷损失,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无功补偿的原理是什么

无功补偿的原理是什么

无功补偿的原理是什么
无功补偿的原理是根据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需求和无功功率的产生进行调节,以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和电能利用率。

无功功率是指在电力系统中产生的无用功率,包括电容器的无功功率和电感器的无功功率。

当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较低时,存在较多的无功功率。

为了提高功率因数,可以通过接入电容器补偿装置来降低无功功率,从而减小系统中的无功功率流动。

电容器可以吸收无功功率,使得系统中的功率因数得到提高。

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主要来源于电感器,如电机、变压器等设备。

这些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感性无功功率,通过接入电抗器补偿装置,可以引入感性无功功率,从而抵消系统中的感性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

无功补偿的原理可以总结为:通过接入电容器和电抗器补偿装置,调节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流动,提高功率因数,增加系统的电能利用率。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电力系统中的无功损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无功补偿 原理

无功补偿 原理

无功补偿原理无功补偿是指为了改善电力系统中的功率因素而对无功功率进行补偿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减少线路电流的损耗,提高电能的利用率,降低供电设备的负荷,并且有利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无功补偿的原理主要包括三项:无功功率的来源与影响、无功补偿的方法以及无功补偿设备的原理。

首先,了解无功功率的来源和影响对于理解无功补偿的原理非常重要。

在交流电路中,功率可以分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两部分。

有功功率是指实际完成功率交换的部分,它以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来计算,同时也是电力系统中实际使用和转化为机械能、热能等的功率。

而无功功率则是指在电力系统中来自电感性或电容性负载的无功电能交换,它以电流和电压之间的有效值乘以一个辐值因数来计算。

在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存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比如降低电压稳定性,减少电力系统的传输能力,增加电力设备的损耗等。

其次,无功补偿的方法包括并联补偿和串联补偿。

并联补偿是指将容性无功补偿器或自耦隔离变压器连接到电源系统的负载侧,通过提供额外的无功功率来补偿负载侧的无功功率。

并联补偿可以分为静止补偿和动态补偿两种方式,静止补偿是一种固定的补偿方式,动态补偿则能够根据负载变化实时调整补偿量。

并联补偿的优点是响应速度快,补偿效果好,可以迅速有效地改善电能质量。

而串联补偿则是将电容性无功补偿器或变压器连接到电源系统的电源侧,通过改变电源电压的相位和幅值来补偿负载侧的无功功率,进而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串联补偿的优点是可以减少电源侧的无功功率,降低线路电流的损耗。

最后,无功补偿设备的原理是指无功补偿器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器通常由电容器、电阻器、电感器等组成,通过对负载侧电路的一定方式进行修正,可以消除电路中产生的无功功率,从而提高功率因数。

补偿设备通过与负载并联或串联的方式,在电力系统中补偿负载侧的无功功率,以改善功率因数。

无功补偿设备的工作原理基于对电流或电压进行补偿,使负载电路的功率因数接近于1,从而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无功补偿原理及无功补偿率
无功补偿原理
电网中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大部分属于感性负荷,在运行过程中需向这些设备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

在电网中安装并联电容器等无功补偿设备以后,可以提供感性负载所消耗的无功功率,减少了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由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由于减少了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因此可以降低线路和变压器因输送无功功率造成的电能损耗,这就是无功补偿。

简介编辑
无功补偿原理
当电网电压的波形为正弦波,且电压与电流同相位时,电阻性电气设备如白炽灯、电热器等从电网上获得的功率P等于电压U和电流I的乘积,即:P=U×I。

电感性电气设备如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由于在运行时需要建立磁场,此时所消耗的能量不能转化为有功功率,故被称为无功功率Q。

此时电流滞后电压一个角度φ。

在选择变配电设备时所根据的是视在功率S,即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矢量和:
 无功功率为:
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为功率因数:
cosf=P/S
无功功率的传输加重了电网负荷,使电网损耗增加,系统电压下降。

故需对其进行就近和就地补偿。

并联电容器可补偿或平衡电气设备的感性无功功率。

当容性无功功率QC等于感性无功功率QL时,电网只传输有功功率P。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压用户的功率因数应达到0.9以上,低压用户的功率因数应达到0.85以上。

如果选择电容器功率为Qc,则功率因数为:
cosφ= P/ (P2 + (QL-Qc)2)1/2
在实际工程中首先应根据负荷情况和供电部门的要求确定补偿后所需达到的功率因数值,然后再计算电容器的安装容量:
Qc = P(tanf1 - tanf2)=P〔(1/cos2f1-1)1/2-(1/cos2f2-1)1/2〕
式中:
Qc一电容器的安装容量,kvar
P一系统的有功功率,kW
tanφ1--补偿前的功率因数角, cosf1--补偿前的功率因数
tanφ2--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角, cosf2--补偿后的功率因数[1]
在大系统中,无功补偿还用于调整电网的电压,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在小系统中,通过恰当的无功补偿方法还可以调整三相不平衡电流。

按照wangs定理:在相与相之间跨接的电感或者电容可以在相间转移有功电流。

因此,对于三相电流不平衡的系统,只要恰当地在各相与相之间以及各相与零线之间接入不同容量的电容器,不但可以将各相的功率因数均补偿至接近1,而且可以使各相的有功电流达到平衡状态。

2基本原理编辑
无功补偿
电网输出的功率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功功率;二是无功功率.直接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热能,化学能或声能,利用这些能作功,这部分功率称为有功功率;不消耗电能,只是把电能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能,这种能作为电气设备能够作功的必备条件,并且,这种能是在电网中与电能进行周期性转换,这部分功率称为无功功率,如电磁元件建立磁场占用的电能,电容器建立电场所占的电能.电流在电感元件中作功时,电流滞后于电压90°.而电流在电容元件中作功时,电流超前电压90°.在同一电路中,电感电流与电容电流方向相反,互差180°.如果在电磁元件电路中有比例地安装电容元件,使两者的电流相互抵消,使电流的矢量与电压矢量之间的夹角缩小,
实现方式
把具有容性功率负荷的装置与感性功率负荷并联接在同一电路,能量在两种负荷之间相互交换。

这样,感性负荷所需要的无功功率可由容性负荷输出的无功功率补偿。

意义
⑴补偿无功功率,可以增加电网中有功功率的比例常数。

⑵减少发、供电设备的设计容量,减少投资,例如当功率因数cosΦ=0.8增加到cosΦ=0.95时,装1Kvar电容器可节省设备容量0.52KW;反之,增加0.52KW对原有设备而言,相当于增大了发、供电设备容量。

因此,对新建、改建工程,应充分考虑无功补偿,便可以减少设计容量,从而减少投资。

⑶降低线损,由公式ΔΡ%=(1-cosΦ/cosΦ)×100%得出其中cosΦ为补偿后的功率因数,cosΦ为补偿前的功率因数则:
cosΦ>cosΦ,所以提高功率因数后,线损率也下降了,减少设计容量、
减少投资,增加电网中有功功率的输送比例,以及降低线损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所以,功率因数是考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规划、实施无功补偿势在必行。

常用方式
① 集中补偿:在高低压配电线路中安装并联电容器组;
② 分组补偿: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和用户车间配电屏安装并联补偿电容器;
③ 单台电动机就地补偿:在单台电动机处安装并联电容器等。

加装无功补偿设备,不仅可使功率消耗小,功率因数提高,还可以充分挖掘设备输送功率的潜力。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 在轻负荷时要避免过补偿,倒送无功造成功率损耗增加,也是不经济的。

② 功率因数越高,每千伏补偿容量减少损耗的作用将变小,通常情况下,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5就是合理补偿
就三种补偿方式而言,无功就地补偿克服了集中补偿和分组补偿的缺点,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补偿方式:
⑴因电容器与电动机直接并联,同时投入或停用,可使无功不倒流,保证用户功率因数始终处于滞后状态,既有利于用户,也有利于电网。

⑵有利于降低电动机起动电流,减少接触器的火花,提高控制电器工作的可靠性,延长电动机与控制设备的使用寿命。

无功就地补偿容量可以根据以下经验公式确定:Q≤UΙ0式中:Q---无功补偿容量(kvar);U---电动机的额定电压(V);Ι0---电动机空载电流(A);但是无功就地补偿也有其缺点:⑴不能全面取代高压集中补偿和低压分组补偿;众所周之,无功补偿按其安装位置和接线方法可分为:高压集中补偿、低压分组补偿和低压就地补偿。

其中就地补偿区域最大,效果也好。

但它总的电容器安装容量比其它两种方式要大,电容器利用率也低。

高压集中补偿和低压分组补偿的电容器容量相对较小,利用率也高,且能补偿变压器自身的无功损耗。

为此,这三种补偿方式各有应用范围,应结合实际确定使用场合,各司其职。

以上是网上查到的一些内容。

个人觉得讲的不够简洁明了,虽然有些原因讲得还可以。

下面谈谈个人理解,以及无功补偿率的含义及其推导:
1. 先讲一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
P
Q
S
θ
S——视在功率 Q——无功功率 P——有功功率
Cosθ——功率因素 θ——功率角
2. 无功补偿,我们是希望功率角θ无限小,无功功率Q也无限小,S
接近于P。

此时,系统的无功功率很小,系统几乎只有有功功率
存在,也就达到了无功补偿的目的。

设补偿前,记为Q1,θ1
设补偿后,记为Q2,θ2
可知Q2小于Q1,Q1-Q2=△Q(需要补偿的无功功率的值)
△Q= Q1-Q2=(无功补偿仅改变了无功功率,有功功率并无变化)△Q= Q1-Q2=
(qc为无功功率补偿率,可查表获得)
3. 所以,无功补偿电容可得
△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