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赵得贤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难过至极,一时不知所措,无奈呐洋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厚实,兼守将郝昭秉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稳固,更得王双相救,指出无法软攻打,就可以赵得贤。

三国详尽了解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反感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打牌。

忽然遭遇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抱住爹爹,孔融命令曹操官兵放走两个小儿,自己愿意忍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勃氏岂可!宁死而坚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鸟巢好像了甩在地下,怎么除了较完整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小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率为军南下。

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30个集合

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30个集合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30个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七擒孟获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

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

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2.刮骨疗伤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

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

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刮骨去毒。

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

等到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

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

”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3.火烧连营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4.单骑救主《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

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一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故事。

其中,一些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1. 吕布投袁绍: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名将领,他因为各种原因背叛了自己的主公董卓,最终投靠了袁绍。

这个故事中,吕布的背叛和投靠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狗急跳墙”的代表典故。

2.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因为才华出众,被刘备三次请到茅庐中,最终加入了刘备的阵营。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的才华和刘备的诚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三顾茅庐”的代表典故。

3. 曹操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但最终被周瑜和孙权联手打败。

这个故事中,周瑜的计谋和孙权的勇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赤壁之战”的代表典故。

4.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他为了与曹操旧部张郃会面,不顾身边没有兵器,只带了一把单刀,最终成功会面。

这个故事中,关羽的义气和勇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羽单刀赴会”的代表典故。

5. 刘备卧薪尝胆: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他为了夺取益州,卧薪尝胆三年,最终成功。

这个故事中,刘备的毅力和决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卧薪尝胆”的代表典故。

这些典故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
化中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奇情节,还有许多典故和名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是刘备、孙权和曹操三方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大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曹操。

赤壁之战的胜利,标志着三方势力的天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战争典故。

二、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传奇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三次到访刘备,最终说服了刘备,成为了他的谋士。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智谋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信任和智慧的追求。

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为了救出刘备的妻儿,不惧千难万险,过了五关斩六将,最终成功地救出了刘备的家人。

这个故事表现了关羽的英勇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义薄云天、忠诚不渝的精神追求。

四、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周瑜为了追求美人,愚蠢地做出了错误的军事决策,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诱惑,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智慧、勇气和决策的重要性。

五、卧龙出山卧龙出山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招揽下,离开隐居生活,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智慧、忠诚和奉献的追求。

六、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的诗句,出自于曹操的《短歌行》。

这个诗句表现了曹操的豪情和气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无尽追求。

三国故事经典典故

三国故事经典典故

三国故事经典典故
1.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联手抵抗吕布的故事,意味着团结合作能够战胜强敌。

2. 火烧连营:赵云在长坂坡大战中,替刘备引杀敌军,用火攻大胜,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之一。

3. 卧龙出山:刘备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谦虚的说自己是卧龙,意思是隐藏了很久的人才终于出山。

4. 孔明借箭:刘备求助诸葛亮,诸葛亮通过借箭来加强刘备的兵力,成功击败敌军的故事,强调策略和智谋的重要性。

5. 千里走单骑:关羽在离开曹营时,独自一人驱马千里逃脱,展示了他的勇敢和决心。

6.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赤壁之战中,为了救出将军公孙瓒,勇闯重重关隘,斩杀了六位敌将,被誉为英雄壮举。

7. 借东风:诸葛亮为了帮助刘备攻打曹军,利用东风帮助火攻曹军船队,以取得胜利。

8.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访问诸葛亮,表达了他的诚意和对诸葛亮才华的认可,最终成功招揽了诸葛亮。

9. 英魂之地:赵云单骑救出刘备于曹军之中,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勇气,被称为“五虎上将”之一。

10. 赤壁之战:刘备联合东吴成功击败曹操的战役,被誉为中
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一战。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底蕴,故事中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下面将介绍《三国演义》中出名的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经典场景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以东吴对抗曹魏为背景。

典故中最为出名的部分是诸葛亮用上了火攻,通过南风,点燃了曹军的战船。

这个典故形成了“火烧赤壁”的成语,用来形容战火连天的激烈战场或是一场大而灾难性的战斗。

二、曹操劝诸葛亮之事这个典故发生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给曹操送亲自手书的亲笔信。

曹操看到信上写的是自己即将败亡,让他放弃对中原的统治。

曹操被信中诚挚的和平呼唤所感动,他想到了自己带兵入川灭蜀的决心所给国家造成的破坏,深感忏悔。

这个典故后来形成了成语“劝白日之下,不如在朝”。

指的是面对逆境,有的时候成功并非坚持到底,而是放下面子和个人私欲,退让做出妥协和调和。

三、卧龙诸葛亮卧龙是指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富有智慧的谋士之一。

他通过巧妙地布局、谋略,帮助刘备一方取得了很多胜利。

因此,后人将他的名字与智慧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也用“卧龙”来形容别人极具智慧的行为或者才能。

四、三分天下三分天下的典故来自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势力争夺。

刘备失败之后,天下由曹操和孙权瓜分。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魏国;孙权则建立了吴国。

这个典故形成了成语“三分天下,各自为政”,用来形容局势分割,各方按照各自的目标行动。

五、曹操的铜雀台铜雀台是曹操在洛阳建立的宴会场所。

据说,曹操在铜雀台上设宴,诱杀了袁绍的文官“四十二士”。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明明有困局却装作毫无顾虑的面对局面。

后来,成语“铜雀台上一觞酒”就用来指形势危急或者看似无所谓的行为。

六、汉献帝的越女割鼻典故中,献帝刘协在曹操的迫逼下,给自己的宠妃丁姬切去了鼻子,为了展现对丈夫的忠诚。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1.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他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往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等人只好失望而归。

第二次去时,也不见诸葛亮,但刘备依旧不死心,带着关张二人再次前往。

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诚恳邀请下,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刘备。

2. 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与曹军对峙。

诸葛亮利用火攻,加上东风相助,大败曹军。

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3. 七擒孟获孟获叛乱蜀中,诸葛亮带兵镇压。

他采取了攻心策略,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他回去。

最终,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4. 空城计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采用空城之计,以2000老弱残兵把守城池。

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来到城下,看到城门大开,怀疑有伏兵,于是引兵离去。

5. 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了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向曹军借箭。

他利用东风和草船,成功地从曹军处借得了十万支箭。

6. 三英战吕布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联手与吕布激战,成功地阻止了吕布的进攻。

7. 单刀赴会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单刀赴会,与鲁肃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荆州归还给刘备。

8. 得陇望蜀曹操在占领了陇地之后,想要进一步进攻蜀地。

但他的部下表示困难,因为陇地尚未巩固,而蜀地又有险阻。

曹操回答:“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

”表示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要继续进攻。

9. 煮酒论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的志向。

结果被刘备巧妙地以雷声掩盖过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袁绍与曹操对峙。

曹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奇袭乌巢,最终大败袁绍。

这场战争决定了南北势力的强弱。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著名典故的归纳和详细介绍:一、桃园三结义1. 定义:桃园三结义是指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举行结义仪式,发誓共同抵抗腐败的东汉朝廷,拯救百姓。

三人结义后,一同投奔了刘备的叔父刘焉,开始了他们的抗曹事业。

二、赤壁之战1. 定义: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2. 详细介绍:曹操为了消灭孙权和刘备,率领大军攻打赤壁。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指挥下,采取火攻战术,大败曹操大军。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空城计1. 定义:空城计是指诸葛亮在敌军来袭时,故意留下空城,使敌军产生恐慌和疑虑,从而达到退敌的目的。

2. 详细介绍:诸葛亮为了掩护蜀军撤退,故意留下空城。

司马懿率领魏军来袭,看到城中有诸葛亮亲自弹琴,以为有埋伏,立即撤军。

四、万事具备只欠东风1. 定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指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关键的因素。

2. 详细介绍: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预测到风向将改变,有利于火攻。

但他需要东风的帮助才能实施火攻。

周瑜为了东风,焦急万分,而诸葛亮则通过祭祀东风的方式,成功引来了东风,使得火攻得以实施。

五、曹操败走华容道1. 定义:曹操败走华容道是指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的典故。

2. 详细介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

在华容道,曹操遇到了关羽,因为之前关羽曾受到曹操的款待,所以关羽放过了曹操。

六、三顾茅庐1. 定义: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事业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为了寻求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最终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导读:篇一:七擒孟获
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

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

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篇二:刮骨疗伤
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

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

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刮骨去毒。

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

等到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

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

”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篇三:火烧连营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
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精选)】
1.出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精选」
2.盘点关于三国的历史典故
3.历史典故精选
4.精选历史典故
5.《三国演义》历史典故
6.源于三国的历史典故
7.《三国演义》历史典故大全
8.关于项羽的历史典故精选
上文是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