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中楼宇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
楼宇智能化详解

楼宇智能化详解概述楼宇智能化是指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传统建筑转化为智能建筑,实现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楼宇智能化的目标是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能效性,为居住者和办公人员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
楼宇智能化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智能门禁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空调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相互连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提升整个楼宇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智能门禁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是楼宇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通过刷卡、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对人员进出楼宇的自动化管理。
智能门禁系统不仅能提高楼宇的安全性,还可以方便居住者和办公人员的出入。
智能门禁系统通常包括门禁读卡器、门禁控制器、电子门锁等设备,它们通过网络或无线通信与中央控制系统相连。
中央控制系统可以对门禁设备进行远程管理和控制,实现对人员权限的灵活分配和管理。
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是楼宇智能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照明系统通常采用开关控制的方式,而智能照明系统则通过感应器、光线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照明的智能管理和控制。
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光线强度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
例如,在白天光线充足时,系统可以自动降低照明亮度,节约能源;而在人员进入房间时,系统可以自动增加照明亮度,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
此外,智能照明系统还可以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实现更多的功能。
例如,可以通过联动控制,将照明系统与智能门禁系统相连,实现人员进出时的自动照明。
智能空调系统智能空调系统是楼宇智能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空调系统通常由空调主机和空调控制器组成,而智能空调系统引入了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现对空调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智能空调系统可以根据房间的温度、湿度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通过智能控制算法,系统可以预测人员活动的时间和位置,并提前调节空调的工作模式,提供更适宜的室内环境。
建筑施工智能化现状与展望

建筑施工智能化现状与展望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建筑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当前,建筑智能化发展迅猛,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的用户需要,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此之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施工单位忽视了工程质量,没有把智能化的施工管理和施工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利的。
所以,在建设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根据智能化的施工需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案,把人工智能技术和建筑工程结合起来,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建筑施工;智能化现状;展望1智能建筑概述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基础,以各种智能信息为基础,将建筑结构、系统、管理和优化结合为一,体现了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决策等综合智能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环境。
智慧建筑是当今科技的结晶,对建筑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推动力。
但就总体而言,由于成本、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至今仍处于低端。
随着我国老城区改造的不断深入,智能化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智能化建筑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智能建筑的特点2.1智能设备投入较大在智能大厦的建造中,要有很多的智能设备。
通过对智能建筑投资的调研,我们发现,在智能建筑投资中,智能设备投资占到了20%~30%,仅排在材料费之后。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智能化楼宇对智能设备的投资是巨大的。
2.2功能比较强大现代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智能化的控制技术使智能大厦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学。
智能控制技术也可以被用于增强人类的交流与沟通。
智能大厦与其它建筑物相比,具有很强的智能化功能。
其中,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是智能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楼智能化工程

大楼智能化工程1.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大楼智能化工程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楼智能化工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将传感器、控制系统、网络等智能设备与大楼的各种功能进行集成管理,提升大楼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大楼智能化工程的定义、目标、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等内容。
2. 定义和目标大楼智能化工程是指将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大楼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通过集成各种智能设备和系统,实现大楼的智能化管理、控制和优化。
其目标是提高大楼的能源利用效率、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优化大楼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和生活质量。
3. 关键技术3.1 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大楼智能化工程的基础,它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检测设备实时采集大楼内外的各种信息。
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等可以监测大楼的舒适度和室内空气质量;光照传感器、人体传感器等可以控制照明系统和节能管理系统;视频监控设备可以实现大楼的安全监控等。
3.2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实现大楼智能化工程的基础设施,它提供数据传输和通讯连接的支持。
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和Zigbee等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有线通信技术如以太网和光纤网络等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
3.3 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实现大楼智能化工程的核心,它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对各项设备和系统的智能管理和控制。
例如,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调控大楼的照明、空调和通风系统,根据环境条件和用户需求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舒适性的提升;安全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和门禁控制,确保大楼的安全。
3.4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技术大楼智能化工程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提供对大楼运营状态的监测和评估,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和优化方案;决策支持技术可以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大楼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和预测等。
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不单单于满足居住性、安全性,更多的是偏向于人文、绿化、景观、智能、环保等,因此智能建造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智能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工程施工带来更多的便捷,协助工作人员以较快的速度完成建筑项目,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技术支撑。
本文主要以智能建造技术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发展智能建造的背景,探究智能形式建造的特点,提出应用和发展的要点,促进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智能建造技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现代建筑引言智能建造技术,属于原始建造技术和当代先进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技术,主要是在原始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加入信息技术等,促进工程项目施工的高效进行,为建设提供更加高水平技术。
因此,研究智能建造技术是具有意义的,应该结合它的应用和发展的方向,实现多角度的分析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智能建造发生的背景经过多种背景的带领发展,产生了智能建造,而真正达到智能建造的建筑并不多,智能建造技术如果不能合理的应用,就无法做到资源的节约,目前经济由之前的总量增长型逐渐转化为质量效益的水平,从社会背景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得到了重视,为了促进建筑工程具有高水平的质量,实现资源的合理应用,就需要和当前的信息的技术结合发展,带动各个部门实现智能建设理念的应用,促使智能建造的技术和设备逐渐趋向于市场的需要。
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智能建造的发展,为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
二、智能建造的特点(一)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智能建造主要的依赖方式目前的发展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的比较广泛,与此同时,由于计算机的技术产生了众多的产品,这些产品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了建设支撑力量。
计算机信息的技术推动了智能建造的建设,促进了各项施工阶段的顺利进行,因此智能建造在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时,促进建筑工程项目收获了较为明显的效果[1]。
目前智能建造不断进步,建设了计算机控制设施,集中的处理和控制建造内容,促使各项工程内容得到了一致的管理,促进建筑物的功能发展,保证各项工程内容的稳定进行。
AI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

AI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智能建筑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建筑物结合,以提高建筑的效能和用户的生活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建筑案例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本文将分享一些AI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从而展示这些创新技术对于建筑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智慧家庭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发展,智慧家庭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通过整合AI技术和传感器设备,可以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自动控制和优化管理。
比如,在空调控制方面,AI算法可以根据用户习惯和环境信息调整温度和风速以提供最舒适的环境。
此外,还有可编程照明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动调整光线亮度和色彩。
二、能源管理人工智能在智能建筑中也发挥着重要角色,在节能领域尤为突出。
AI算法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并进行预测性优化来实现更高效的能源管理。
例如,在智能照明系统中,AI可以根据光感传感器数据调整灯光亮度并自动控制开关,以减少能源浪费。
另外,AI还可以分析建筑内部和外部环境数据,并与天气预报进行结合来优化供暖和空调系统的使用。
三、安全监控智能建筑中的安全监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内外区域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比如,AI算法可以识别未经许可进入的人员并自动报警;当有异常行为发生时,系统还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实时判断,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门禁系统中,提升安全性。
四、楼宇管理楼宇管理是指维护和监管建筑内各种设备和系统的运行。
AI技术在楼宇管理中有广泛应用,帮助实现高效运营和资源优化。
例如,在电梯管理方面,AI算法可以根据时间、路线、乘客需求等因素进行调度优化,并提供客流量预测以减少等候时间。
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测设备状态和故障预测,实现设备维护和管理的智能化。
五、体验提升智能建筑不仅仅关注于功能优化和节能,还追求对用户生活体验的提升。
AI技术为智能建筑创造了更舒适、便利的体验。
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发展趋势

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配。
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将传统建筑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楼宇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办公环境。
那么,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是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核心之一。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楼宇内各个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设备的智能管理和控制。
比如,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照明、空调等设备的工作状态,通过数据分析和云平台管理,实现设备的智能调节和排错。
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将会更加智能、高效。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楼宇可以实现智能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智能视频监控等功能。
比如,通过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楼宇内的员工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设备,实现智能办公。
而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高楼宇的安全性,实现无接触式的通行管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发展前景无限。
三、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楼宇能源管理是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对楼宇内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比如,可以通过智能电表对电能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楼宇能源的优化调度。
而在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楼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将会进一步提高。
四、智能安防的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宇安防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中的智能安防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
智能安防系统通过使用高清视频监控、入侵警报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楼宇内的安全状况,对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安防系统的准确率和反应速度将进一步提升,保障楼宇安全。
五、智能化办公环境的打造楼宇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办公环境。
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建筑智能化与自动化

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建筑智能化与自动化建筑智能化与自动化是当代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它通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理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与自动化操作,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建筑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概念、应用领域和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与原理建筑智能化与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手段,对建筑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自动化操作。
通过集成传感器、执行机构、控制器以及人机交互系统等设备,使建筑能够自动识别、感知、判断和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预设的规则和条件进行智能化控制。
建筑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建筑的效能、安全性和人性化程度,为用户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应用领域1. 智能家居:利用智能传感器、网络系统和人机交互技术,实现家庭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
如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电等,提升家庭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2. 智能办公楼:通过集成控制系统和智能设备,实现办公楼的节能管理、安全监控和智能化服务。
如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智能会议系统等,提高办公效率和员工体验。
3. 智能医疗建筑:结合医学、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医疗建筑进行智能化设计和管理。
如智能医疗设备、远程医疗系统等,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 智能交通建筑:应用智能监控、自动识别和导航技术,对交通建筑进行智能化运营和管理。
如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等,提高交通流畅度和管理效率。
5. 智慧城市建筑:将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如智慧楼宇、智慧园区等,提升城市发展的智能化水平和可持续性。
三、对建筑工程的影响1. 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结构、设备和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保障建筑和人员的安全。
2. 提升建筑的舒适性:通过智能家居系统、自动化空调系统等设备的控制,建筑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等参数,提供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
分析国内外建筑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0713*******分析国内外建筑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谈谈你对建筑智能化的认识由于我是物业专业的学生,对于国内外建筑智能化的浅见,就已楼宇智能化为题材我简要阐述。
楼宇智能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楼宇智能化早已兴起,但在我国,楼宇智能化还是近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我们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及时组织科研力量,根据目前的实际国情,研究楼宇智能化这一新课题,并承担了多项大型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任务,深受用户好评。
现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而其中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信息业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产业,人类社会的进步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近年来,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社会高度信息化,在建筑物内部,应用信息技术、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于是产生"楼宇智能化"。
楼宇智能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它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结晶。
楼宇智能化提供的环境应该是一种优越的生活环境和高效率的工作环境:舒适性、高效性、方便性、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等。
智能化楼宇的优越性则体现在,具有良好的信息接收和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建筑物的安全、舒适和高效便捷性。
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对空调、照明等设备的有效控制,不但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还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一般节能达15~20%)。
节省设备运行维护费用。
一方面系统能正常运行,发挥其作用可降低机电系统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系统的高度集成,操作和管理也高度集中,人员安排更合理,从而使人工成本降到最底。
满足用户对不同环境功能的需求。
高薪技术的运用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建筑中楼宇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8-13T14:25:51.2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郑娇[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先进性、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
南京科通通信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先进性、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
如今,现代建筑趋于智能化,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的建设已经成为时代课题,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从传统的建筑模式中转型,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致力于新型建筑技术。
很多发展较快的城市,高新技术已
经应用于政府、银行、企业办公楼、居民建筑中,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增添魅彩。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现代建筑;应用;发展 1现代建筑中楼宇智能化的概述楼宇智能化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设备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全防范自动化、消防自动化的楼宇环境。
在现代化建筑中楼宇智能化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物中安装这样几个部分的智能系统:第一,安装机电设备能效管理系统,对整个楼宇的机电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
第二,在智能楼宇中安装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化数据传输和管理。
第三,安装公共安全系统,对楼宇建筑物的安全进行监控和管理。
通过上述智能化系统的安装,把系统管理、服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建筑物智能化系统的全面自动化,使建筑物内部的能源供应和设施运转更加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从而达到“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化建筑标准。
2楼宇智能化技术发展现状楼宇建筑与智能化相结合,是集中了以智能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等为主的先进技术,不断改造和优化城市建筑功能和服务的重要方式和技术手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就出现了世界第一栋智能楼宇,从此智能楼宇迅速发展,加上计算机、通讯、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系统集成方面的飞跃发展,智能建筑迅速风靡全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化楼宇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智能化发展制定相应的准则和规范.
3楼宇智能化建设的优势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其带来的优势也越来越显著:(1)智能化楼宇建筑具有良好的信息接收和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2)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方便、舒适和可靠性;(3)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节能降耗,节省设备运行和维护费用;(4)满足用户对不同环境功能的需求;(5)高新技术的应用更高效、快捷,节省人力物力的投资成本。
4现代建筑中楼宇智能化的应用 4.1通讯自动化系统
通讯自动化系统是智能楼宇的“中枢神经”,是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等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相连的综合信息网络,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
通过搭建综合布线网络,将楼宇中的视频传输设备、监控设备、图像传输设备、语音通信设备等连接在一个网络整体中,实现信息的互通。
4.2消防自动化系统
智能楼宇的消防系统通过远程控制和自动检测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保障楼宇设施以及人员的安全。
利用自动检测技术对对周围环境进行感应,一旦发生火灾,便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将报警信号传送至计算机终端,开启火灾联动系统,对整个楼宇内部的电力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及电梯等设备进行联动控制。
因此,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火灾报警系统有着绝对的优先权,虽然他属于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是它的运行情况完全不受其他系统的干扰,可以单独运行,进行火灾的预防以及救援工作。
4.3建筑机电设施能效管控系统
建筑机电设施能效管控系统是利用深度集成技术,将智能配电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电气安全管理系统、冷站群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设备自动化系统等深度集成到机电设施能效管控系统中,以达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通过“监测-分析-管控”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建筑物在用能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全面实时监测和分析,对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耗过程及时管控,在满足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安全及舒适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降耗,建设绿色智能建筑。
5楼宇智能化应用分析———以某办公楼为例 5.1项目介绍
某项目总建筑面积80410.71平方米,地下2层为,地上30层。
该项目地处城市商业核心区域,由于地段较好,该项目的优势较为明显,规划建设成一个综合性的办公场所。
随着智能技术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智能化新产品、新技术在建筑物内部基础建设、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已经退逐步取代传统的建筑物的内部所采用的技术。
智能化能化系统的建设应以技术先进、系统实用、架构合理、扩展方便、低成本、低维护量作为出发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进行,提供一套合乎企业运维管理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智能化系统。
下面就以此建设项目为背景,阐述楼宇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建筑物中的具体应用。
5.2楼宇智能化系统的总框架
(1)综合布线系统主要是确保建筑物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各种通信和网络连接,它也是整个建筑内部系统的神经网络。
采用光纤和双绞线线缆等设备,连接各功能区,以满足通信网络的布线要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业务信息传输。
(2)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整个智能化系统的中枢神经,作为网上办公和数据传输的基础设施,担负着对外连接互联网、支撑无纸化办公的开展,建设一个多元化、高质量、高带宽、多服务、范围广的整体综合信息网络平台。
(3)视频监控是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防范能力较强的综合系统。
视频监控以其直观、准确、及时和信息内容丰富在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图像处理、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电视监控图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时性和可逆性,使得它在安全管理、预防和制止犯罪、解决纠纷、处理治安和刑事案件、为公安侦察破案提供线索证据等方面有着其它防范设施难以发挥的作用。
6楼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6.1以集成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为发展方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使得智能技术在现代建筑楼宇中的扩大应用成为可能。
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无纸化办公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各行各业及不同人群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模式。
目前,智能楼宇的总体发展方向趋向于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其更贴合人性化的居住需求。
6.2楼宇智能化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技术产业
楼宇智能化功能已渐趋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楼宇智能化已逐步成为一种基于智能管理的技术型服务,能够满足不同的环境及需求。
楼宇智能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消防自动化产业以及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产业等相关领域的共用发展。
由此看来,楼宇智能化发展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建筑领域当中,而是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
智能化的楼宇建筑是今后必然的发展方向,意味着自动化、信息化和建筑之间的有效融合。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建筑会被智能建筑所取代,同时我国建筑行业也会取得更加优秀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邢钱海.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11):28-29.
[2]郭贝.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J].住宅与房地产,2017(06):40.
[3]王博.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J].时代农机,2016,43(0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