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鉴别
中药材的品质鉴别有哪些关键指标需要掌握

中药材的品质鉴别有哪些关键指标需要掌握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因此,掌握中药材品质鉴别的关键指标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药材品质鉴别的几个关键指标。
一、品种品种是中药材品质鉴别的首要关键指标。
不同品种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疗效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川贝母有松贝、青贝、炉贝之分,虽然都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但在药效和品质上有所不同。
因此,确保所使用的中药材品种纯正,是保证其品质的基础。
在鉴别品种时,需要依靠专业的植物学知识,对中药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产地等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结合现代的基因鉴定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中药材的品种。
二、产地产地也是影响中药材品质的重要因素。
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即特定地区所产的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品质和疗效。
这是因为不同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不同,从而影响了中药材的生长和成分积累。
例如,吉林的人参、云南的三七、宁夏的枸杞等,都是道地药材的代表。
道地药材通常具有质量稳定、疗效显著的特点。
在鉴别中药材产地时,可以通过查看药材的来源证明、了解产地的自然环境等方式进行判断。
三、采收时间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对其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有所变化。
因此,选择合适的采收时间,能够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和药效。
比如,金银花在花蕾未开放时采收,其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薄荷则应在花期采收,此时挥发油含量丰富。
在鉴别中药材的采收时间时,可以观察药材的外观形态、色泽等特征,判断其是否在最佳采收期内采收。
四、加工方法中药材的加工方法直接关系到其品质和保存。
合理的加工方法能够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常见的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干燥、切片、炮制等。
例如,干燥方法不当可能导致中药材发霉、变质;炮制过程中的火候、辅料用量等都会影响中药材的药性。
在鉴别中药材的加工方法时,可以观察药材的外观、质地、气味等,判断其加工是否得当。
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

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1.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外表醇亮,质地坚实,有独特的辛辣气味。
2.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根状茎细长,表皮白色,有清香味。
3. 当归(Angelica sinensis):根部棕褐色,表皮有皱纹,有独特的香味。
4.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部较粗,外皮棕褐色,有甘甜的味道。
5.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根状茎粗壮,外表棕褐色,质地坚硬,有特殊的香气。
6. 人参(Panax ginseng):根部粗壮,表皮黄色,有特殊的香气。
7. 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部短粗,表皮红棕色,质地坚硬,有特殊的气味。
8. 熟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根部块茎状,表皮醇亮,有甜美的味道。
9. 升麻(Cimicifuga foetida):根部细长,外表棕色或黑色,有特殊的香气。
10. 白芷(Angelica dahurica):根状茎细长,表皮白色,有特殊的香气。
11. 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根部细长,外表棕色,有苦味。
12.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根部细长,外表棕褐色,有特殊的香气。
13. 归尾(Semen cuscutae):种子细长,颜色深棕,质地坚硬,有特殊的香气。
14. 辛夷(Magnolia biondii):花朵黄白色,有浓郁的香气。
15.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根部细长,外表黄棕色,质地坚硬,有特殊的香气。
16. 当归尾(Radix angelicae sinensis):根部细长,外表棕褐色,有特殊的香气。
17. 枸杞子(Lycium barbarum):果实红色,质地纤维细,有甜味。
18. 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根部粗壮,外皮黄色,有特殊的香气。
中药材的辨别与鉴别方法简介

中药材的辨别与鉴别方法简介中药材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被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市场上的中药材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加之一些商家的不法行为,使得中药材的辨别与鉴别成为了专家学者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材辨别与鉴别方法,以帮助读者正确辨别和选购中药材。
一、外观特征鉴别法外观特征鉴别法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鉴别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判断。
例如,当我们购买人参时,要注意其外形是否呈现人形、断面是否具有年轮状等特征,这都是判断人参品质的重要指标。
二、显微镜鉴别法显微镜鉴别法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微观形态来判断其真伪、品质的方法。
通过放大样品,观察细胞的构造、细胞中的气泡、晶体和油滴等特征,可以准确判定中药材的种类。
例如,当我们需要辨别川芎和当归时,通过显微镜可以分辨出两者细胞结构的异同,从而做出正确的鉴别。
三、质量测定法质量测定法是通过测定中药材中含有的一些特定化学成分来鉴别其质量。
例如,通过检测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就可以判断出人参的品质好坏。
质量测定法不仅可以判断中药材的真伪,还可以评估其药效,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材具有重要意义。
四、化学鉴别法化学鉴别法是通过检测中药材中特定的化学成分来鉴别其真伪和品质。
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可以采用不同的化学试剂进行反应,观察反应结果来判断其成分是否符合标准。
例如,红花中的红素经过酸性溶液反应后会变红,而假红花则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五、色谱鉴别法色谱鉴别法是一种通过分离物质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来进行中药材鉴别的方法。
常用的色谱鉴别方法包括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等。
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药材中的特定成分的相对含量,可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辨别与鉴别是确保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中药材辨别与鉴别方法,包括外观特征鉴别法、显微镜鉴别法、质量测定法、化学鉴别法和色谱鉴别法。
常用中药材的真伪鉴别

常规鉴别要点
1、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 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 2、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 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 材的好坏。 3、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 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 4、特殊鉴别方法:水试和火试。有些药材放在水 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 5、特征性理化鉴别、特征性显微鉴别(典型品种 天麻、川乌与草乌)。
红花掺假加重
用清油(菜籽油、芥籽油)混合重金属粉、色素 到红花中,目的是增加重量。现介绍几种简便鉴 别方法:
1.闻气味:正品红花微有清香味,无其它特殊怪 味。掺假红花清香气味被掩盖或减弱,伴随有油 臭腐败味。如掺油量大,密封时间长,则腐败味 更浓。
2.手摸、镜观:正品红花手感较柔软,手不染色, 不粘附泥沙杂质。掺假红花手握较油润,手染有 红色斑点,并粘有较多的泥沙颗粒(重金属粉)。 取掺假红花少许,用放大镜观察,其间夹附很多 灰白色或黑色颗粒(重金属粉)。
17、芦荟:芦荟的1∶100水溶液2ml,加等量饱和 溴水,即有四溴芦荟混合甙的黄色沉淀生成。
18、牛黄:取少许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 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俗称“挂甲”;入口 则芳香清凉,味先苦而后微甜,嚼之不粘牙,可 慢慢溶化。人工牛黄亦能“挂甲”,但入口后无 清凉感,气微清香而略腥。
19、石膏:取粉末2g,于140℃烘20分钟,加水 1.5ml搅拌,放置5分钟,呈粘稠固体。因石膏加 热失去一部分结晶水而成熟石膏,与水相遇,复 变为生石膏而具有粘性。别的矿石则无此特性。
6、山茱萸
掺未成熟的果肉 采摘时不分青红,一概采之,加工 而成。未成熟的果肉入药,不符合药典规定。与成熟 果实相比,未成熟果实色淡红或黄红,肉薄,无光泽
中药材 好坏品相判别标准

中药材好坏品相判别标准中药材的好坏品相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形态:中药材的外观形态是判断其品质的重要依据。
例如,根茎类药材的外观应粗壮、肥壮,表皮饱满、无破损;花类药材应鲜艳、完整;种子类药材应饱满、无残缺等。
2. 颜色:中药材的颜色与其产地、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等因素有关。
同一种药材在不同产地或不同生长环境下,颜色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中药材的颜色应鲜艳、均匀,无明显变色或褪色。
3. 质地:中药材的质地与其内部组织结构、成分含量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中药材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不易折断或破碎。
同时,中药材的质地也与其产地和生长环境有关,例如,南方产的中药材通常较湿润,而北方产的中药材则较干燥。
4. 气味:中药材的气味与其成分含量、产地等因素有关。
同一种药材在不同产地或不同生长环境下,气味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中药材的气味应浓郁、纯正,无异味或刺鼻气味。
5. 杂质:中药材中的杂质包括泥沙、尘土、昆虫等,这些杂质会影响药材的品质和药效。
杂质含量越少,药材品质越好。
因此,在购买中药材时应注意检查其杂质含量。
6. 产地:中药材的产地对其品质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其成分含量、药效等方面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购买中药材时应关注其产地,选择优质的产地。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好坏品相判别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形态、颜色、质地、气味、杂质和产地等方面。
在购买中药材时应注意这些方面,选择优质的品种和产地,以保证药效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不熟悉的中药材品种,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医生,以免误用或滥用。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与炮制工艺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与炮制工艺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药物资源,其中包含许多草药和植物提取物。
然而,在使用中药材时,正确的鉴别方法和炮制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鉴别方法和炮制工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中药材。
一、中药材的鉴别方法1. 外观鉴别法外观鉴别是最常用的鉴别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来鉴别其真伪。
例如,枸杞的真品颜色鲜艳且有光泽,而劣质品则呈现暗淡无光的状态。
2. 嗅觉鉴别法嗅觉鉴别是通过闻取中药材的气味来判断其品质。
例如,当闻到菊花的香气时,说明其为正品;而不良品则可能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3. 器械鉴别法器械鉴别是利用显微镜、量天平等器械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测量,以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形态相近、难以肉眼鉴别的中药材。
4. 化学成分鉴别法化学成分鉴别是通过检测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来进行鉴别。
例如,通过检测川贝母中的川贝母甙含量来判断其品质好坏。
这种方法需要先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和分离,然后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
二、中药材的炮制工艺1. 温炙法温炙是指将中药材暴晒或置于低温炙烤。
这一炮制工艺可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并改善其存储特性。
常见的温炙中药包括蜂蜡、枸杞等。
2. 烘焙法烘焙是指将中药材置于烘箱或火炉中进行烘烤。
这种炮制工艺可以改善中药材的质地和气味,并提高其药效。
例如,炮制后的黄芩药性更温和,容易入药。
3. 水煎法水煎是将中药材浸泡于水中进行煮沸。
这种炮制工艺可将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方便入药。
常见的水煎中药有枸杞子、黄芩等。
4. 曝晒法曝晒是指将中药材暴晒于太阳光下。
这种炮制工艺可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提高其药效和保存性。
常见的曝晒中药有菊花、金银花等。
总结: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和炮制工艺对于正确使用中药非常重要。
通过外观鉴别、嗅觉鉴别、器械鉴别和化学成分鉴别等方法,可以准确判断中药材的品质和真伪。
而温炙、烘焙、水煎和曝晒等不同的炮制工艺,则可以改善中药材的药效、质地和保存性。
简述中药的传统鉴别方法

简述中药的传统鉴别方法
传统中药鉴别方法是指通过观察、嗅闻、尝试和比较等手段来辨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这些方法在中医药传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现代科学也逐渐应用了许多仪器和技术辅助鉴别。
传统的鉴别方法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
1. 外观形态鉴别: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形、颜色、大小、质地和纹理等特征来判断其品质和真伪。
比如黄连应为棕黄色,连片完整且光滑。
2. 嗅觉鉴别:通过嗅闻中药材的气味来判断其品质和真伪。
例如,鉴别薄荷时应有清凉的薄荷香味。
3. 尝试鉴别:通过尝试中药材的味道来判断其品质和真伪。
例如,鉴别苦胆时应有苦味。
4. 火烧试验:通过将中药材置于火上烧烤,观察其燃烧状况来判断真伪。
例如,鉴别生地黄时,真品应焦黄有香味。
然而,传统的鉴别方法存在主观性、不准确和易受欺骗等问题。
因此,现代科学也采用一些仪器和技术来辅助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例如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色谱等。
这些科学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中药材的成分和品质,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和鉴别的可靠性。
常用中药材真伪鉴别方法

常用中药材真伪鉴别方法
1.外观鉴别法:
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气味等,与正
品进行对比,以确定真伪。
比如,龙眼干应为红褐色、爪形,具有特殊的
甜味和香气。
2.皮鉴法:
利用中药材外表的表皮特征鉴别真伪。
如黄芪表面应具有无光泽、开
裂纹、角质层均匀及枝皮等特征。
3.内鉴法:
观察中药材内部特征,如断面、纤维结构等。
如柴胡可通过观察其横
切面的切径结构,判断真伪。
4.质地状态鉴别法:
通过触感、弹性等确定真伪。
如真正的灵芝质地应该坚硬、有弹性,
而假灵芝则会软硬不均。
5.生物鉴别法:
通过观察中药材的植物形态、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等特征,与正品进
行对比,以确定真伪。
如金银花通过比较叶片、叶柄等特征,来判断真伪。
6.化学成分鉴别法:
通过测定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葛根的黄酮类物质含量等,与正
品进行对比,以确定真伪。
7.环境保真法:
通过检测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来判断真伪。
如对一些中草药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高于标准指标即可判断为假货。
8.光学鉴定法:
利用肉眼、显微镜、紫外光、红外光等技术,观察中药材的颜色、反射特性等,进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贝
贝母品种有:川贝、伊贝、 平贝、浙贝、及湖北贝母。
川贝母:按来源分川贝母、 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棱砂 贝母。按商品习惯分:松贝 和青贝(系川贝、暗紫贝母、 甘肃贝母),炉贝(分白炉 贝和黄炉贝,系梭砂贝母)
川贝一小浙贝-东贝
川贝-平贝
平贝母
样品
麦冬
来源:百合科植物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河南、贵州、安徽等省。此外,湖南、 江苏、浙江、
江西、云南、山东等省也产,除自产自销外,销各省
市、并有出口。
生于山坡草地、荒地、包谷地、田边、河边及疏林下 。 注意:半夏的采收年限为当年或第二年叶茎枯干时
采挖。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 周围密布麻点状根 痕;下面钝圆,较 光滑; 断面富粉性; 无臭,味辛辣、麻 舌而剌喉。
锥 叶 柴 胡 柴胡(北柴胡)
狭叶柴胡(南柴胡)
弯 茎 还 阳 参
性状:呈圆柱形或长圆 锥形,长6~15cm,直径 0.3~0.8cm。
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 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 基,下部分枝。
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 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 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 色,木部黄白色。
注:柴胡栽培,主根小,须根多,柴性大,显微结构改变。
半夏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采收: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 晒干。 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生境】
除内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分 布。
主产于四川(产量大,质量好)、湖北、
的珠芽(零余子)加工 品。 角质样,形状不规则。
4、掺伪品
半夏中掺 入淀粉 块。
市场品种
检体
赤芍
来源:毛茛科植物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
根。
采收: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 晒干。
呈圆柱形,稍弯曲。 表面棕褐色,粗糙, 有纵沟和皱纹,并有 须根痕和横长的皮孔 样突起,有的外皮易 脱落。 质硬而脆,易折断, 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 皮部窄,木部放射状 纹理明显,有的有裂 隙。 气微香,味微苦、酸 涩。
(2)中药质量(优、劣)的鉴定:包括①中药纯度的检查[杂质、水分、 灰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量] ②中药 质量优良度的检定(包括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3、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a、检验记录:是出具报告书的原始依据,应做到记录原始、数据真 实、字迹清楚、资料完整;b、检验报告书:是对药品质量做出的技术鉴 定,包括鉴定的依据、试验内容、结果、结论及处理意见等)
2、草芍药
根较细小,直径约在 1cm左右,条不甚顺直, 常有扁宽的根头部; 表面灰色,有细纵皱 纹或裂纹,具易剥落 的鳞状皮; 断面淡黄色,木性强。 因质较差,不药用。
萱草根也叫竹叶麦 冬。
5、韩国麦冬 日 本 麦 冬
6.
大黄
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采收: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 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精氨酸对照品、丙氨酸对照品、缬氨酸对 照品、亮氨酸对照品
半夏对照药材
2010版将增加栽培性状
混淆品
1、水半夏为天南星科 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 茎。
呈圆锥形、半圆形或椭 圆形; 表面残留的外皮为黄白 色至棕黄色,并有多数 隐约可见的细小根痕, 上端类圆形,有凸起的 叶痕或芽痕; 断面粉性; 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径4-6cm。表面呈棕褐色,外皮多除去 可见网状纹理及“星点”。
柴胡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 B.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干
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 柴胡”和“南柴胡”。
采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 和泥沙,干燥。
2、大麦冬
较大,长2~5cm ,直 径0.5~1.5cm ; 表面土黄色至暗黄色, 具多数纵沟及皱纹; 断面角质; 气微,味甜。
3、土麦冬 (禾叶土麦冬、阔叶土麦冬、矮小土麦冬、甘 肃土麦冬)
色深;
粗糙纵皱纹,
纤维性强;
断面蜡质;
味淡。
4、竹叶麦冬 为淡竹叶的根。 瘦小,有沟纹及细密 的纵皱纹; 不易断,断面角质或 粉性,具木质心; 味淡。
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 不规则块状。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 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 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 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 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 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 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 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 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 显,无星点。
1、山麦冬
短葶山麦冬:稍扁,长2~ 5cm,直径0.3~0.8cm。表面 具粗纵纹。味甘、微苦。内 皮层外侧为1列石细胞;韧皮 部束16~20个。 湖北麦冬:长1.2~3cm,直 径0.4~0.7cm。表面具不规 则纵皱纹。中柱细小。味甜, 嚼之发黏。内皮层细胞壁增 厚,外侧为1~2列石细胞; 中柱甚小;韧皮部束7~15个。
表面黑灰色或黑褐 色。根头部膨大, 多分歧,残留众多 粗细不一的茎基, 栓皮层易剥落。具 败油气。
表面浅红棕色或棕褐 色,顶端残留数个茎基 和叶基,茎基部有密集 的节。断面显片状纤维 性。气清香,味淡。
窄竹叶柴胡 表面灰褐黄色,具细皱缩, 见皮孔及支根痕。断面略 呈现纤维性。气微,味淡 或微具辛辣。
中柱细小。 气微香,味甘、微苦,嚼之发粘。
川麦冬 较短粗,外表类黄白色或乳白 色,有光泽,质地较硬,味淡, 无粘性。
横切面图
表皮细胞 1列,根被为3~ 5列木化细胞;
外侧为 1列石细胞,其内 壁及侧壁增厚,纹孔细密;
中柱较小,韧皮部束16~ 22个,各位于木质部束的 星角间。
选装品 “寸冬”
麦冬须与块根的问题,须值得注意。
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直径20~
160µm,有的至190µm。具缘纹孔导 管、网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环纹导 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 形或多角形,直径3~45µm,脐点星 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显微化学:取粉末少量,进行微量
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横断面或粉末、提取液的鉴别:
正品:紫外灯下显棕黄色荧光; 伪品:紫外灯下显棕色荧光。
淀粉粒甚多,单粒 类圆形、半圆形或 圆多角形,复粒由 2~6分粒组成;
草酸钙针晶长20~ 110m。
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 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已
浸透的半夏,浸泡。
法半夏
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
清半夏、姜半夏
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
含量测定:含 总酸以琥珀酸 (C4H6O4)计, 不得少于 0.25%。
1、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 栓内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
2、韧皮部较窄。
3、形成层成环。
4、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群 作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 纤维。
5、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并含淀粉粒。
含量测定: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8%。 饮片 切厚片,干燥。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 于1.5%。
采收: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 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松贝
松贝 类圆锥形或近球形 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 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 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 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 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 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 部平,微凹入。富粉性。味微 苦。 青贝 外层鳞叶2瓣,相对抱合, 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 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 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或 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
中药材检验的步骤:
常规检验的工具:
解剖镜、镊 子、解剖针、 单面片、 锉刀、放大 镜等。
四、实例
常用药材,且属易混淆品种,进行鉴别 探讨。
川贝母
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 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 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 培品”。
1、 取样:
样品的来源包括抽检与送检两样。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均匀性、 并留样保存;同时注意检品登记:记载名称、送检单位或取样地点、日 期、样品数量、包装形式、有无水浸、霉变、散落等异常情况。
2、鉴定:
(1)中药品种(真、伪)的鉴定 :包括原植(动、矿)物的鉴定、性 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及生物鉴定等
(Thunb.) Ker-Gawl.的干燥块 根。
采收: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 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 须根,干燥。
【主产地】浙江、四川。野生或栽 培,春未夏初采收。
【质量要求】根肥大,色黄白,木 心小,味甜,嚼时发粘。
杭麦冬 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
4.5cm,直径0.3~0.6cm。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 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
在紫外灯(365µm)下显兰紫色荧光; 香气弱,味苦微涩。
横断面有红棕色放 射状纹理。无星点。 气特异,味苦。
断面黄棕色,有放 射状棕色纹理,可 见同心性环纹。横 切面无星点。气微, 味苦涩。
横断面淡黄红色。根茎横切面无星点。
信州大黄:
为蓼科植物信州大黄Rheum palmatum
x Pheum coreanum的干燥根茎。 多加工成椭圆形块状。长5-9cm,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