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5)

合集下载

植物命名法

植物命名法

植物命名法植物命名法3.2.1 植物命名的意义和发展历史1)植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植物种类繁多,各个国家由于语言和文字的不同,都各有其习用的植物名称;即使在一个国家内,同—植物在不同地区也往往有不同名称,同物异名以及异物同名的现象非常普遍。

例如番茄,在我国南方称番茄,北方称西红柿,英语称tomato,;又如马铃薯,在我国南方称洋山芋(或洋芋),北方称土豆,英语称potato。

还有蒲公英,又叫黄花地丁。

中药贯众有30多种来源。

这种名称上的混乱现象,使得人们无法顺利地去研究植物和对植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更不利于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因此,寻求一种世界通用的植物命名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命名的发展历史植物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对创立世界通用的植物命名问题进行探索,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留采用过多名法,即用一系列的词来描写植物,但非常烦琐。

后来双名法代替了多名法,现代植物的种名,即世界通用的科学名称(scientific name)的命名,都是采用双名法。

3.2.2 双名命名法1)双名命名法的提出双名法是由瑞典植物分类学大师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创立的。

但是早在1623年法国包兴(C.Bauhin,1560--1624)己使用属名加种加词的双名法学名,但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

后来在1690年,来维努斯(Rivinus)也提出双名法的建议,给植物命名,不得多于2个字。

林奈接受了这些思想并将其完善化。

1753年,林奈的巨著《植物种志》(“Speces Plantarum”)便采用了双名法,后来为全世界的植物学家所采用。

2)双名命名法的优点此命名法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统一了全世界所有植物的名称,即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名称,在国际上通用,便于科学交流,其次,双名法科学性较强,能反映分类系统关系和相对地变动较小(即使有变动,也有据可查),从而提供了一个亲缘关系的大概,在植物学名中包含有属名,因此知道一个种名就容易查知该种在植物分类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汉字听写用动植物名称

汉字听写用动植物名称

部分动植物名称1、夹竹桃:常绿灌木,开桃红色或白色花,分布广泛,其叶、花及树皮均有毒。

2、洋地黄:亦称紫花毛地黄,草本植物,各地均有栽培。

全柱覆盖短毛,叶卵形,初夏开花,朝向一侧,其叶有毒。

3、铃兰:草本植物,东北及北部山林中野生,花为钟状,白色有香气,全草有毒。

4、毒毛旋花:亦称箭毒羊角拗,灌木,我国云南、广东有栽培,花为黄色,有紫色斑点,白色乳汁,全株有毒。

5、毒箭树:亦称“见血封喉”,落叶乔木,分布于广西、海南等地,高20~25米,叶卵状椭圆形,果实肉质呈紫红色,其液汁有毒。

6、其他:高梁苗、木薯、杏桃李梅的仁、远志、桔梗、皂荚等。

二、含生物碱类的植物1、曼陀罗:草本植物,高1~2米,茎直立,叶卵圆形,夏季开花,花筒状,花冠漏斗状,白色,全株有毒,种子毒性最强。

(也是我小时候经常采摘的一种花,哈哈)2、颠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一大一小,夏季开花,钟状,淡紫色,果实为浆果球形,成熟时黑紫色,其叶和根有毒。

(吃过它的果实)3、天仙子:草本植物,我国东北、河北、甘肃等地有野生,全株有毛,味臭,夏季开花,漏斗状呈黄色,全株有毒。

4、乌头: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中部及东部山地丘陵,茎直立,秋季开花,其根有毒。

5、毒芹:草本植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内蒙一带,根状茎肥大有香气和甜味,秋季茎中空,花为白色,全草有毒。

6、钩吻:亦称断肠草,常绿灌木,夏季开花,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有分布,其根、茎、叶均有毒,民间用来杀虫。

(听过断肠草的大名,还没有亲见过。

)7、其他:雷公藤(根有毒)、马钱子(番木鳖)种子剧毒。

三、含毒蛋白类的植物1、相思豆,亦称红豆,分布于我国南方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为木质藤本,枝细弱,春夏开花,种子米红色。

其根、叶、种子均有毒,种子最毒。

(当翻资料看到这些时,偶不愿意相信,呵呵。

)2、巴豆树:乔木,分布于云南、四川、广东、台湾等地,夏季开花,种子有毒。

四、含酚类的植物1、常春藤:常绿木质藤本,各地均有分布,叶椭圆形,晚秋开花,果实球形,橙色。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引言共80卷126册的《中国植物志》(以下简称《植物志》),历时35年,终于在2004年10月全部出版完成。

它是迄今为止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也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志书。

《植物志》给中国的3万多种维管束植物都赋予了中文名,这对于中国的科技术语研究来说,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植物志》所收载植物的中文正名(区别于中文别名,以下简称“别名”)可以看成是目前最好的植物中文名称的规范,迄今还没有另一套植物中文名系统的合理性能够超过《植物志》的系统。

不过,也应指出,由于编纂时间较长,参与人员较多,《植物志》中的植物中文名正名还存在少数问题,可以分为三类:(1)个别类群重名;(2)种下等级命名法不统一;(3)部分名称有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异体字和别字。

为了方便科研人员和社会各届人士使用《植物志》,为了方便《植物志》的数字化,特别是为了促进植物中文名的规范化、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

同时,基于同样的要求,《植物志》中的植物中文名正名的读音也有必要统一,建立规范。

笔者一直对《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名的整理工作抱有兴趣。

在帮助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网络中心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有幸得以利用他们录入的《植物志》植物名录数据库,对这项工作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就是这些初步工作的总结。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植物中文正名的拟名权,最终应归于各个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者,这是植物分类学界普遍赞同的做法;同时,保持植物中文正名的稳定性,也是植物中文名拟定的最高原则之一。

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所做的植物中文正名的订正,属于一种“消极性”订正,即仅在某一名称存在上述三类问题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非订正不可时,才进行订正,否则就不做任何更动,即使这一名称在别的方面仍存在不妥之处。

例如,茄科植物Solanum tuberosum的最通用的中文名是“马铃薯”,但《植物志》茄科作者基于其他考虑,选用了“阳芋”作为这一植物的中文正名,虽然笔者觉得不尽合理,但“阳芋”这一名称本身并不存在重名、异体字或别字的问题,所以笔者未做任何订正。

常见植物100种,图文并茂

常见植物100种,图文并茂

常见的植物100余种,多看几次,都能记住。

1. 矮牵牛茄科矮牵牛属,别名:碧冬茄、杂种撞羽朝颜、灵芝牡丹、毽子花、矮喇叭、番薯花、撞羽朝颜。

2. 阿拉伯婆婆纳玄参科婆婆纳属,又名:波斯婆婆纳。

3. 玉兰木兰科木兰属,别名:木兰、玉兰花、玉树、迎春花、望春、应春花、玉堂春、玉兰。

4.百日草菊科百日菊属,别名:百日菊、步步高、火球花、五色梅、对叶菊、秋罗、步登高。

5. 八仙花虎耳草科八仙花属植物,别名:绣球、斗球、草绣球、紫绣球、紫阳花。

6. 八角金盘五加科八角金盘属,别名:八手、手树。

7. 白车轴草豆科车轴草属,别名:白花三叶草、白三叶草、白三叶、菽草、白花苜蓿。

8. 檵木金缕梅科檵木属,别名:桎木柴、[檵]继花、坚漆、鱼骨柴、继树、刺木花、满山白。

红花檵木9. 白兰花木兰科含笑属,别名:黄桷兰、白缅桂、白兰、把兰。

10. 百合竹龙舌兰科龙血树属,别名:短叶朱蕉。

11. 彩叶草唇形科锦紫苏属,别名:老来少、五色草、锦紫苏、洋紫苏。

12. 苍耳菊科苍耳属,别名:呆耳,亦名胡、常思、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

13. 长寿花景天科伽蓝菜属,别名:矮生伽蓝菜、圣诞伽蓝菜、寿星花。

14. 春石斛兰科石斛属,又名美花石斛。

15. 葱兰石蒜科葱莲属,别名:莲、玉帘、白花菖蒲莲。

16. 黄花酢浆草酢浆草科酢浆草属,别名:酸浆草、酸酸草、斑鸠酸、三叶酸、酸咪咪。

17.红花酢浆草18. 打碗碗花旋花科打碗花属,别名:小旋花、兔耳草。

19.紫薇千屈菜科紫薇属,别名:百日红、满堂红、痒痒树。

20.大薸也称大漂,天南星科大薸属。

21.大叶黄杨卫矛科卫矛属,别名:冬青卫矛、正木、扶芳树、四季青、七里香、日本卫矛。

22.倒挂金钟柳叶菜科,倒挂金钟属,别名:吊钟海棠、吊钟花、灯笼海棠。

23.稻搓菜菊科稻搓菜属。

24.吊竹梅鸭跖草科吊竹梅属,别名:吊竹兰、斑叶鸭跖草。

25.兜兰兰科兜兰属,别名:拖鞋兰。

26.豆瓣绿胡椒科草胡椒属,别名:椒草。

常见植物名称中多音字集锦

常见植物名称中多音字集锦
万方数据
・74・
生堑堂塾堂!嗵生f箜!!鲞2箜!!塑
表1植物名称中的读音与生活中的常用音相同
字 百
读音
b缸 bi西m da dai
植物名称(例子) 百部百合百岁兰 扁柏扁豆扁桃 大白菜大巢菜 大黄 地丁丁香 番瓜番木瓜番茄 谷子 栝楼 核桃 夹竹桃
普通事物(例子)
一百
字 红
读音
h6ng
植物名称(例子) 红豆红花红藻 南瓜南天竹 石竹石蒜石刁柏 地丁地瓜地肤 无花果无根萍 烟草 旋花 藏红花 雀麦

读音 批
gai
植物名称(例子) 芥菜(gai傀i的变种) 芥菜芥蓝菜 桔(橘)子 桔梗 红苕(甘薯) 苕子苕(凌宵) 莨菪 薯莨 芦苇芦荟 葫芦 田叶苹 苹果

读音 鹋
j矗
植物名称(例子) 苣荚菜 莴苣 乌药乌木乌饭树 乌拉草 大花臭草 臭椿臭牡丹 芫荽 芫花芫菁 柚木 柚子
柏 槟 橙 大

芥 桔 苕 莨 芦 莹
普通事物(例子)
红色


形状 大小 大夫 丁(小块)男丁 三番五次 谷物 核心 夹具夹菜


n血
shI
南方
石头
丁 番
出ng
地 无


wd
土地 有无 香烟 旋转 西藏 雀斑麻雀


guQ

栝 核 夹
V∞
xu丘n
旋 藏

h6
●●一
zaIlg
JlQ
q蛇
表2不同植物名称中的读音不同

读音
bai b6
植物名称(例子) 侧柏柏木 黄柏(黄檗) 槟子树 槟榔 橙子 橙子 大白菜大巢菜 大黄 杉篙杉木 杉科水杉 荠菜荠芋 荸荠

《中国植物志》科名汉语拼音索引

《中国植物志》科名汉语拼音索引
2(2)
he ye jue ke
禾叶蕨科
Grammitidaceae
6(2)
hei san leng ke
黑三棱科
Sparganiaceae
8
hong dou shan ke
红豆杉科
Taxaceae
7
hong mu ke
红木科
Bixaceae
50(2)
hong shu ke
红树科
Rhizophoraceae
堇菜科
Violaceae
51
jin hu wei ke
金虎尾科
Malpighiaceae
43(3)
jin kui ke
锦葵科
Malvaceae
49(2)
jin lian mu ke
金莲木科
Ochnaceae
49(2)
jin lümei ke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35(2)
jin song ke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52(2)
hai tong hua ke
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
35(2)
han jin lian ke
旱金莲科
Tropaeolaceae
43(1)
he ben ke
禾本科
Poaceae
9,10
he nang jue ke
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
46
ci zao ke
茨藻科
Najadaceae
8
cu shu ke
槭树科
Aceraceae
46
da feng zi ke

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保护植物三类388种

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保护植物三类388种

藤黄科
山铜材 Chunia bucklandioides H.T.Chang
金缕梅科
长柄双花木 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 longipes H.T.Chang
金缕梅科
山白树 Sinowilsonia henryi Hemsl
金缕梅科
四药门花 Tetrathyrium subcordatum Benth.
四数木科
狭叶坡垒 Hopea chinensis Hand.-Mazz.
龙脑香科
坡垒
Hopen hainanensis Merr. et Chun
龙脑香科
毛叶坡垒 Hopen mollissima C.Y.Wu
龙脑香科
云南娑罗双 Shorea assamica Dyer
龙脑香科
广西青梅 Vatica guangxiensis S.L.Mo
石竹科
金铁锁 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C.Wu et C.Y.Wu
石竹科
膝柄木
Bhesa sinensis(H.T.Chang et S.Y.Liang)H.T.Chang et S.Y.Liang
卫矛科
十齿花 Dipentodon sinicus Dunn
卫矛科
-可编辑修改-
金缕梅科
喙核桃 Annamocarya sinensis (Dode) Leroy
胡桃科
核桃
Juglans regia L.
胡桃科
皱皮油丹 Alseodaphne rugosa Merr.et Chun
樟科
舟山新木姜子 Neolitsea sericea(B1.)Koidz.
樟科

植物读音及笔画

植物读音及笔画

四画爿pán(果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画艽jiāo(秦艽)艻lè(萝艻)//罗勒又称萝艻术zhú(苍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画芏dù(茳jiāng芏)芨jī(白芨)朴pò(朴树)七画诃hē(诃子)苎zhù(苎麻)芫yán(芫荽sui),yuán(芫花)芜wú(芜菁jīng)苈lì(葶tíng苈)苣jù(莴苣),qǔ(苣荬mǎi菜)芷zhǐ(白芷)苋xiàn(铁苋菜)芩qín(黄芩)芥jiè(芥菜),gài(芥菜,芥蓝菜)//待考苁cōng(肉苁蓉)芪qí(黄芪)芡qiàn(芡实)苡yǐ(薏yì苡)杉shā(杉木)杓sháo(杓兰)杞qǐ(枸gǒu杞,杞柳)岑cén(青岑)//待考八画苤piě(苤蓝lɑ)//待考苴jū(苴麻)苘qǐng(苘麻)苓líng(茯fú苓)茑niǎo(茑萝)苕tiáo(苕子),sháo(红苕)枇pí(枇杷pɑ)杷pá(枇pí杷)虮jǐ(虮子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画茳jiāng(茳芏dù)茭jiāo(茭白)荠jì(荠菜),qí(荸bí荠)茨cí(茨藻)茺chōng(茺蔚)茜qiàn(茜草)荙dá(莙jūn荙菜)荑tí(柔荑花序)荛ráo(荛花)荜bì(荜拨)茛gèn(毛茛)茼tóng(茼蒿)茵yīn(茵陈)茯fú(茯苓líng)荇xìng(荇菜)荩jìn(荩草)茖gé(茖葱)荭hóng(荭草)荬mǎi(苣qǔ荬菜)荨qián(荨麻)柾jiù(柾木)柯kē柘zhè(柘树)栌lú(黄栌)柚yóu(柚木),yòu(柚子) 枳zhǐ(枳椇jǔ)柏bò(黄柏)栀zhī(栀子)柃líng(柃木)栎lì(麻栎)枸gōu(枸橘),gǒu(枸杞qǐ)枹bāo(枹栎lì)柽chēng(柽柳)秕bǐ(秕鳞)枲xǐ(枲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画栾luán(栾树)珙gǒng(珙桐)莎suō(莎草)莨làng(莨菪dàng),liáng(薯莨)荸bí(荸荠qí)莕xìng(莕菜)莳shí(莳萝)荽suī(芫yán荽)莶xiān(豨xī莶)莪é(莪蒿)莠yǒu(莠竹)莜yóu(莜麦)荻dí莸yóu莙jūn(莙荙dá菜)荵rěn(花荵)莼chún(莼菜)栟bīng(栟柑)//待考桔jié(桔梗)栲kǎo桠yā(五桠果)桄guāng(桄榔láng)桤qī(桤木)桧guì(桧柏)栝guā(栝楼)桕jiù(乌桕)栒xún(栒子)豇jiāng(豇豆)瓟bó(赤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画菹zū(菹草)菪dàng(莨làng菪) 菀wǎn(紫菀)菅jiān(菅草)菁jīng(芜wú菁) 菾tián(菾菜)菝bá(菝葜qiā)菘sōng(菘蓝)菽shū(豆类的总称) 菵wǎng(菵草)萆bì(萆薢xiè)菔fú(莱菔)菟tù(菟丝子)菰gū(蛇菰)匏páo(匏瓜)桫suō(桫椤luó)梓zǐ(梓树)梾lái(梾木)桲po(榅wēn桲)梣cén(白蜡树)瓠hù(瓠子)牻máng(牻牛儿苗)绶shòu(绶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画洽(上加草字头)音未知萱xuān(萱草)葖tū(蓇gū葖)蒌lóu(蒌蒿,瓜蒌)萹biǎn(萹蓄)葶tíng(葶苈lì)葜qiā(菝bá葜)葚shèn(桑葚)葙xiāng(青葙)靰wù(靰鞡lɑ草)葳wēi(紫葳)葛gé(葛根),gě(葛仙米)蓇gū(蓇葖tū)萩qiū(一叶萩)葎lǜ(葎草)葇róu(香葇)椪pèng(椪柑)//待考楮chǔ(楮树)//构树又称楮椇jǔ(枳zhǐ椇)椤luó(桫suō椤)椑bēi(椑柿)//待考棣dì(棣棠)酢cù(酢浆草)翘qiáo(连翘)黍shǔ(野黍)稃fū(外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画赪chēng(赪桐)蒡bàng(牛蒡)蒟jǔ(蒟蒻ruò薯)蒺jí(蒺藜lí)蒴shuò(蒴果)蓍shī(蓍草)蒯kuǎi(蒯草)//待考蓟jì(大蓟)蓣yù(薯蓣)蒻ruò(蒟jǔ蒻薯)榉jǔ(榉树)榈lǘ(棕榈)椹shèn(桑椹)楠nán(楠木)楝liàn(楝树)榅wēn(榅桲po)楷jiē(楷树)楸qiū(楸树)椴duàn(椴树)稗bài(稗子)楤sǒng(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画榖gǔ//构树又称榖箬ruò(箬竹)蔻kòu(豆蔻)蔓mán(蔓菁jing)//芜菁又称蔓菁蔹liǎn(白蔹)蔊hàn(蔊菜)蓼liǎo(水蓼)槟bīng(槟榔lɑng),bīn(槟子)//待考槠zhū榧fěi(榧树)槜zuì(槜李)豨xī(豨莶xiān)箨tuò(箨叶)箣cè(箣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画麹qū(鼠麹草)蕲qí(蕲艾)蕙huì(蕙兰)蕺jí(蕺菜)蕈xùn(蕈树)薁yù(蘡yīng薁)樗chū//臭椿又称樗槿jǐn(木槿)槲hú(槲栎lì)踯zhí(羊踯躅zhú)稷jì(糠稷)缬xié(缬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六画薄bò(薄荷he)薏yì(薏苡yǐ)蕹wèng(蕹菜)蕻hóng(雪里蕻)薤xiè(薤白)薢xiè(萆bì薢)薜bì(薜荔)錾zàn(錾菜)穇cǎn(穇子)//实为左“禾”右“参”,但字库里未发现该字的简化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七画薷rú(香薷)薹tái(芸薹)藁gǎo(藁本)薸piáo(大薸)鞡lɑ(靰wù鞡草)簕lè(老鼠簕)檗bò(黄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八画雜zá(狐尾藻)藦mó(萝藦)藨biāo(藨草)藜lí(蒺jí藜)檫chá(檫木)檵jì(檵木)//不知是否有其简化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九画蘋pín//字库中未见其简化字蘅héng(杜蘅)//杜衡又称杜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画蘘ráng(蘘荷)蘡yīng(蘡薁yù)蘖niè(分蘖)躅zhú(羊踯zhí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廿一画鳢lǐ(鳢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廿二画鹳guàn(老鹳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山词霸的部首检字表——木部木一画本未末术札二画朽东朴朳杀朱乐杂机朵朶权三画杆杇杠杜杕杖杌村杙材杏呆束杉杓条极杈杨杩杝杞李四画枉林枝枢杯柜枑枥枇杪東杳枣枏果枘枧采松枌杵枨枚析板枪枞柹枭杸杴构枫枊杰枓杭枋枕杼杷杻五画枰标栈柰荣某柑枯栉柯柄栊柘栋柩栌柬查枻相枵柚柟枳柺柵柙柞柣柃柂柎柏柝栀柢栎枸栅柳枹柊栁柒染柠柁柱柿栏柈柲柮柅树柽枲柔枷架六画梆栔桂桔栳栲栽桠栱郴桓栭栖栢栗桡挝桎框桄档柴桌桢桐栧桤桃栓桧栰株梃栝栞桥臬栿桦桕桁栘桀格桅栒條桉案栾桨校桩核样桊栟栩桑根七画梽桲彬埜婪梗梼棻梧棶桮梵械桺梘梩梿梣梐樫梢桯桿梱桴桵梏检梨梅梟梔桼桷渠梁梓梳桫棁梯桹桶梭梮棂梫紮八画棖棄棒琹棱楮楛棋棊椰葉葇植葈棼焚森椟棶棟棫椏椓椅椅椠棧棠棑棐椒棹椤椇棡棵棍棗棘棰棔椥椎棃集棉椑椈棚椋棓棕椗椀棺椁椉榔棨棪椪棬極棣椭椐楗九画楔椿楳椹楠楂楝樲禁榃楚楷槇業榄楊楬楫榲椳楒榀楞榾楥榆楩楯楤楹椶榘楸椴槐槌楓榉楦榇椸楢榈棄槎楼概槩楣椽十画橐榛構榧榎蕖槤槚槓榑槅榪榦榼榰樺模榥榻僰槛槑榿槍槄榫榭槔槃榤榴榠榕榨槟榜槁槀槨榱槊榮槠榷樋榍十一画椝槷蔾椠樗槥樁樯槿横槽標槭樞樫樘摣樏樓樱樊樂樅橡橥槲樑樟樀槺樣檰橄槳橢櫽檛樛十二画樲橈樾樹檠樷橐橐橛橜橱樸檝檃檎橇橋橪樵檇槹橹橦樽檨燊橤橙橘樨機橼櫞十三画隸藁檬檉檑檦槚檣檔櫨檢檜櫛檄檐檞檩檀檥檗十四画檯檮櫃檻櫆檫檸檳檾橺櫂櫈檰檵十五画以上橜櫜櫝蘂櫫櫧櫟麓櫓櫥櫪蘖櫨櫕樊櫽櫸櫬櫶櫳櫱櫻櫺權欋櫼欄欒欐欏欑欛欖欞欙鬱艹部一至三画艺艾艿艻艽节芋芏共芊芍芃芄芨芒芝芑芎芗四画芙芿芫芜芸苇芾苊芣苈苉苣芽芚芷芮苋芺芩芼苁芥芬芲苍苌花芹苅芪芡芟芴芳苎劳芯芦苄芘苡芭苏芤芧五画苹茉昔苷苦茇苯苛苤若茏茂苫苜苴苗苒英苢苘茚苓苶苲茌苽茑苑苟茆苞范苧茓茔苾茕茁茎苔茅苠茀茄苕六画荁荚荆茸茜茬巷荐荑荛荙荖草茧莒茼茵茴茈荜荃荟茶荅茱莛荞茯荏茗茖荇荀荈茫茳荡茭荠茨荒茺荄荣荤荦荧荥荬荨茛荩荪荍荫茹荔茘茲荮荭药七画莱華荸莰茝莕莆莽莢恭莲莖莳莫莧莴莩荽莶荼莉莠莪莓莅荷莜获莸莎荻莞莘莹莺莨荘莼莙八画菁菶菾菆萇菱菻菥著萅菢菝萚萁菘堇萊黄萘菴菨萋菋菽菲菓菖萌菵萜萝菌菙菜棻萎萑萸萆菂菊菔菟萄萏萍菏菹菠菪菅菀菩菨萃菸菼营萤萦萨菉菡菰菇菑箫九画葍葑葚葙葉葫葳葜葧惹蒇葢塟葬蒈韮募葺萬葛蒉葸萼蓇蒐葅萩董葆葠葩葎萲葡葱葹葓落蒎蒍萱葖蒂蒋葶蒌葷萹葒葵葭葦葈葇葤十画蓁蒱蒜蓍蓋蓮蓐輂蓝莳蓽墓幕蓦蒽夢蒼蓥蒒蓧蓨蓊蓓蒨蓖蓏蓬薆蒯蓟蒦蔀蒗蒲蒞蓡蓉蓂蒡蒟蓑蒿蓠蒺蓆蓄蒹蒴蒙蓣蒻蓀蒓蒳蔭蒸十一画蔧蔷蔫蓺蓴蔌蓷蔕暮摹慕蔂蔞蔓甍蔑蔸蔥蔦蓰蓯蔡蔹蔔蔊蔆蕖蔻蓿蔗蔴蔟蔺蔽蔼蓼蔚蔣薌十二画蕓蕡蕘蕙蕈斢薘蕨蕤蕋蕞蕺蕚瞢蕒蕢蕃蕣蒍蕪蕎蕉薁蕕蕆蔾蕫蕰蕩蕲蕊蕁蔬蕴十三画蕾蕻薔薑蟇黇薘薤蕗薨薯薟薈薆薐薙薢薊薛藑薇蕿薄薮薪薏薦蕹薋蕭薜薩薅蕷十四画薷薆藉薹藂藍薾雘藏謩藐藊薰舊藓薸薻藁薺薴薿藎十五画藕藝爇薉虉藟蠆藪藜藠藤薬藷藨藩藭藴十六画藿蘀藶蘆蘧躉蘋蘓孽蘅蘇蘢藹蘐藻蘑蘂藺十七画以上蠚驀蘡蘤蘩蘞蘖蘚蘘蘭蘼蘺虉蘽蘿蘸虆禾部禾二至三画利秃秀私秆秊和咊秈秉季委四画秬秕秒香种秗秭科秔秖秌秋五画秤秦秣秫乘租积盉秧秩称秘六至七画秸稆秽移秾稉嵇稍稈程稇酥稃稀黍税稂八画稜稙稞稔稚稗稠颓颖稣稖稟甃九至十画穀稬稭馝稱種稳稹稽稷稻黎稼稿稾稺穊稨十一画以上積穑馞穌穆穄穅麇頹穎穇穗黏穟穉穡穫穢穠馥穤穨穩黧穭穮龢穰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5)四、读音的统一要实现《植物志》的普通名读音的统一(包括普通话读音的统一和方言读音的统一,本文只讨论普通话读音的统一),需要完成以下几步工作:第一,普通名中多音字的整理;第二,单音字的准确定音;第三,白读的审订。

具体说来,多音字的整理显然是普通名读音统一首先要做的工作,它们往往是造成读音混乱的主要原因。

知道了普通名中有哪些多音字,在以后的拟名中,就可以有意地回避使用这些字的破读音。

而且对于计算机检索来说,如果不将多音字的读音弄清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按音序排列。

在多音字整理完成之后,下一步自然是单音字的准确定音。

当然,这里的单音字,指的是在普通名中只有一个读音的字;有的字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是多音字,但其他的读音并不用于普通名,如中有zhong1、zhong4二读,在一般语境中都很常见,但在普通名中,就只有zhong1这一个读音,这种字也属于这里所说的单音字的范畴。

这两步工作完成之后,普通名的文读读法就得到了统一。

普通名的文读读法(一般用普通话读音代表)是它在汉语一切方言中的白读读法(如果存在的话)的基础,有了这个统一的文读读法基础,就可以根据各方言自己的特点,规定某些普通名在各方言中的白读读法。

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京方言的白读非常丰富,所以普通话的白读也很丰富,对普通名来说,主要体现在儿化、轻声和部分字音白读这三点上。

由于时间精力所限,笔者未能对种的普通名的白读进行审订,下文仅对科属普通名的白读进行了论述。

为了行文方便,部分字音白读的问题提前放到“多音字的整理”一段中讨论。

1. 多音字的整理:经整理,《植物志》的普通名中共有55个多音字(壳、爪、芥这三个字属于普通话的文读和白读的区别),占所使用的全部字数的2.2%。

其中属的普通名和种(含种下等级)的普通名中都有的多音字有20个,仅在种(含种下等级)的普通名中出现的多音字有35个,下面分别讨论(均按该字的破读音音序排列):属的普通名和种(含种下等级)的普通名中都有的多音字(举属的普通名以赅该属中种和种下等级的普通名):(1)藨: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植物名用字,读音一直比较混乱。

《说文解字》只记载它的一个意义是指“鹿藿”,这个意义已经不见于《植物志》的普通名了。

它还有另外两个意思,一指悬钩子属Rubus(蔷薇科)的一些结多汁、可食的果实的植物,一指藨草属Scirpus(莎草科)植物,则均见于普通名。

《现汉》虽然收录了此字,但只记载了一个读音biao1,在这个读音下也只记载了“藨草”这一个义项。

因此,“藨草”的“藨”读biao1是没有问题的,但用做“悬钩子”一义的“藨”字,是否也应读biao1呢?传统上,这个义项有两读,一为biao1(《广韵》为甫娇切,下引反切均出自《广韵》),一为pao1(普袍切)。

从减少字音复杂性、使植物中文名易读、易记的原则考虑,这个义项似乎应该同样读biao1,从而使“藨”成为一个单音字。

但是《植物志》悬钩子属中有许多带“泡”字的普通名,如“空心泡”“插田泡”“大乌泡”“高粱泡”“蛇泡筋”“栽秧泡”之类,上文第三节“正字”中的“异体字的改正”一段中已述,这些“泡”字实际上是“藨”的别字。

很显然,在这些俗名来源地的方言中。

“藨”和“泡”是同音的,对应的是普通话的pao1,只不过因为“藨”字较为冷僻,当初记录这些名字的学者一时找不到这个读音的本字,就用“泡”字做了替代。

既然“藨”的这个pao1的读音在方言中还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如果将藨字规定统读为biao1,则《植物志》收录的这些带“泡”字的普通名在正字之后读音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而混乱,最好的解决的方法,当然是承认“藨”字pao1的读音,并用它作为“悬钩子”这个义项的唯一的正读。

这样一来,不仅上述植物名中误写为“泡”字的“藨”字应读pao1,其他如藨寄生属Gleadovia(列当科,因寄生在悬钩子属植物根上而得名)、茶藨子属Ribes(虎耳草科,部分种结的果实和悬钩子一样多汗、可食)、莛子藨属Triosteum(忍冬科,所结红色肉质果实虽不能食,但外貌似悬钩子)中的“藨”,也均应读pao1。

因此从涉及类群的数目和使用频率上看,pao1实际上才是“藨”字的正读,而藨草的“藨”的读音biao1是破读。

(2)柏:这个字作“松柏”的“柏”讲时,读如字,即bai3。

但《现汉》还收了它bo2、bo4两个破读。

其中,读bo4时仅用于“黄柏”,这时它是“檗”的异体。

读bo2时则是译音用字,虽然《现汉》仅举了“柏林”一例,但其他如柏拉图(Plato)、库柏(Cooper)等音译词中的“柏”也都读bo2。

柏拉木属Blastus (野牡丹科)中的“柏拉”也是该属学名的音译,因此也应该读bo2,而不读bai3。

(3)薄:这个字是个入声字,原本只有一个读音,但在普通话中,却发展出了bao2、bo2、bo4三个读音,而且意义已经各不混淆了。

其bao2的读音专门指“厚薄”的“薄”,bo2表示“稀疏”之义,bo4则专门用于“薄荷”一词。

因此,薄荷属Mentha和美国薄荷属Monarda(均为唇形科)这两个属的普通名中的“薄”读bo4,“薄雪火绒草”“薄毛茸荚红豆”“薄毛粗叶榕”“薄毛委陵菜”等个别普通名中表“稀疏”之义的“薄”读bo2,其他表“厚薄”之义的“薄”均读bao2,“薄”字也就成为普通名中唯一一个有三个不同读音的多音字。

(4)藏:普通名中绝大多数的“藏”是“西藏”的简称,读zang4,唯独在藏掖花属Cnicus(菊科)、藏药木属Hyptianthera(茜草科)和藏蕊鸡骨柴Elsholtzia fruticosa f. inclusa(唇形科,即《植物志》上的“鸡骨柴藏蕊变型”)三个名字中表示“隐藏”之意,读cang2。

还有一个武藏山枇杷Eriobotrya deflexa f. buisanensis(蔷薇科,即《植物志》上的“台湾枇杷武藏山变型”)中的“藏”也读zang4。

(5)大:这个字在普通名中极常见,绝大多数情况下读da4,仅在大黄属Rheum(蓼科)中读dai4。

除了这个属的植物外,其他读dai4的仅有大黄橐吾Ligularia duciformis一个(指其叶子像大黄),而“大黄檗”“大黄药”“大黄柳”“大黄花堇菜”等名中的“大黄”和大黄属毫无关系,“大”仍读da4。

(6)倒:大部分情况下读dao4,为形容词,表示“颠倒的”之意,但在熏倒牛属Biebersteinia(牻牛儿苗科)和攀倒甑Patrinia villosa(败酱科)这两个名字中,为动词补语,读dao3。

(7)杆:上文第三节“正字”中“别字的订正”一段中已述,这个字有gan1、gan3二读,表示“有一定用途的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之义时,读gan1,仅见于“花旗杆”、“旗杆芥”二名;表示“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之义时,读gan3,如“扁担杆”“箭杆风”“箭杆杨”“酸脚杆”“秤杆树”等均取这个读音。

(8)干:此字一般读gan1,但在绿干柏Cupressus arizonica(柏科)和直干蓝桉Eucalyptus maideni (桃金娘科,《植物志》误作“直杆蓝桉”)中做“树干”讲时,读gan4(这时其繁体字为“幹”或“榦”)。

射干Belamcanda(鸢尾科)的“干”字不是“幹”或“榦”的简化字,故只能读gan1,而不读gan4。

至于“射”字,古有she4、ye4二读,其中ye4是一个十分冷僻的破读音,宜废,只读she4。

(9)葛:此字用于普通名时一般读ge2,但在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十字花科)中读ge3。

在作译音用字时,也读ge3,所以葛萝槭Acer grosseri(槭树科)、锐颖葛氏草Garnotia acutigluma(禾本科)中的“葛”均读ge3。

(10)行:在一般语境中,这个字读xing2为读如字,读hang2则为破读,但在普通名中,读hang2的情况和读xing2的一样多。

所有带地名“太行”的普通名如太行菊、太行花、太行铁线莲、太行阿魏等,以及二行芥属Diplotaxis(十字花科)、单行节肢蕨Arthromeris wallichiana(水龙骨科)、单行贯众Cyrtomium uniseriale(鳞毛蕨科)、行柑Citrus reticulata cv. Hanggan中的“行”都读hang2,读xing2的则有阴行草属Siphonostegia(玄参科)、独行菜属Lepidium(十字花科)、平行鳞毛蕨Dryopteris indusiata(鳞毛蕨科)、留行草Blastus ernae(野牡丹科)、独行千里Capparis acutifolia(山柑科)、爬行马先蒿Pedicularis reptans(玄参科)、匍行狼牙委陵菜Potentilal cryptotaeniae var. radicana (蔷薇科)这些普通名。

(11)壳:这个字也是入声字,原本只有一个读音,但在普通话中有qiao4和ke2两读,前者为文读,后者为白读。

显然,若用普通名的文读读法,所有的“壳”都应读qiao4。

但鉴于“壳”的这两个读音相差太大,而且声母也不相同,把它看成一个多音字也是可以的。

带“壳”字的普通名,如贝壳杉、红厚壳、厚壳桂、厚壳树、壳菜果、山壳骨等,其中的“壳”字基本都出现在口语中很少使用的复合词(如“壳菜”)和准复合词(如“红壳”“厚壳”之类)中,仅“贝壳”在口语中比较常见。

植物中文普通名本身是一套书面语系统,所以口语读音能少用就应少用,鉴此,笔者建议,在属种的普通名中,除“贝壳杉”的壳读ke2外,其余“壳”字宜一律读qiao4。

此外,蕨类植物还有一个科的普通名叫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模式属我国不产)。

和“贝壳”类似,其中的“壳”字也以读ke2为好。

(12)蚂:在普通名中,这个字只出现在“蚂蝗”“蚂蚁”和“蚂蚱”这三个原本表示动物的词中。

前二者中的蚂读ma3,“蚂蚱”的蚂读ma4,是不难区分的。

(13)蒙:读如字时,音meng2,作音译字时,音meng3。

在普通名中,这两个读音都很常见。

纯大多数读meng3的场合,“蒙”都作“蒙古”解,如蒙椴、蒙菊、蒙桑等,或出现在“蒙古”一词中,如蒙古韭、蒙古蒿、蒙古葶苈等,仅一个蒙氏马先蒿Pedicularis monbeigiana(玄参科)中的“蒙”是其他专有名词的音译字。

读meng2时,意义则比较多样,主要是出现在“蒙自”(县名,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和“乌蒙”(山名,在云南、贵州交界处)这两个地名中,此外还有蒙蒿子属Anaxagorea(番荔枝科)、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马钱科)、罗蒙常山Dichroa yaoshanensis(虎耳草科)和蒙山附地菜Trigonotis tenera(紫草科)四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