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_调查报

合集下载

殡葬调查报告

殡葬调查报告

殡葬调查报告殡葬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殡葬行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为了解人们对殡葬的态度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殡葬调查,并整理出以下报告。

一、殡葬方式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社会人们对殡葬方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土葬仍然是主流,但火葬和海葬也逐渐受到青睐。

此外,一些人还表达了对绿色殡葬的兴趣,希望通过生态墓地或者树葬的方式,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殡葬费用的压力调查发现,许多人对殡葬费用感到压力。

尤其是在大城市,由于土地成本和服务费用的上涨,殡葬费用不断攀升。

这使得一些家庭难以承担,甚至不得不选择廉价的殡葬方式。

因此,一些人呼吁政府加大对殡葬行业的监管,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殡葬服务的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关于殡葬服务质量的问题。

有些受访者表示,在殡葬过程中遇到了不专业、不负责任的服务人员,导致整个仪式的不尊重和不顺利。

此外,一些人还提到了殡葬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监管和引导,确保殡葬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

四、殡葬文化的传承殡葬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死亡的回避和恐惧,殡葬文化的传承面临许多困难。

调查显示,许多人对传统的殡葬仪式和习俗知之甚少,甚至不了解。

因此,一些人提出了加强殡葬文化教育的建议,以增强人们对殡葬的认识和尊重。

五、殡葬行业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行业也在不断创新。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新兴的殡葬业态,例如电子纪念馆、虚拟殡葬等。

这些新技术和新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殡葬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一些人对这些创新持保留态度,担心其对传统殡葬文化的冲击。

六、殡葬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殡葬领域,许多人开始关注殡葬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发现,许多人希望通过绿色殡葬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他们也对殡葬业的环保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行业能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关于殡葬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可供参考)

关于殡葬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可供参考)

关于殡葬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篇一】一、各县(区)的基本情况和做法(一)**州**县。

全县辖4镇7乡93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傣、蒙古、仡佬8种民族。

该县于2017年8月启动殡葬改革,县殡仪馆正在组织建设中,遗体暂运往西畴县殡仪馆火化。

全县殡葬改革分阶段分乡镇集中推行,目前已实施**镇、**镇、**镇、**农场的殡葬改革工作,2020年实现殡葬改革全覆盖。

主要做法:鼓励引导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实行村民自治。

由各村组织召开群众会议,决定本村公墓选址、土地协调、筹资筹劳自主建设,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村规民约对村内殡葬事宜进行监督管理。

如**镇红岩村,按每户出资1800元并投工投劳建设,按现有人口数建墓穴,于2017年11月14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由群众会议抽签确定墓穴;**镇马鞍山公墓将镇级公墓与村级公墓合建,建设资金由上级补助40万元,土地由项目所在村委会协调,管理方式由项目所在村委会根据权属实行村民自治。

积极鼓励引导其它50户以上村组或连片村小组采取村民自治方式自建村级公益性公墓。

公墓建成后原则上不接纳异地骨灰安葬,便于各村管理村内殡葬事务。

**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以村民自治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小型、实用、便民”特点突出,不仅解决了殡葬改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公墓选址及建设报件审批难问题,还为后期推进殡葬改革和公墓运营管理增加持续动力。

(二)**市**区。

下辖5镇2乡6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8.5万人。

该区殡葬改革工作于2013年5月17日启动,2015年3月1日全面推行。

主要做法:一是采用BOT模式运作殡仪馆及经营性公墓(即民间资本建设+50年管理经营权后移交政府模式)与****福德陵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殡仪馆及经营性公墓建设投资协议,于2015年2月27日成功运营。

殡仪馆及经营性公墓位于**区大街街道朱家庄社区,总规划978亩,规划投资4.5亿元。

关于农村红白事消费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红白事消费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红白事消费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2月2日调查地点: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东岳庄调查人:居琳琳调查目的:自古以来,红白事都是农民家里的大事,每每遇到婚丧葬娶,总是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尤其是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浪费、攀比之风也随之上升。

通过对该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详细的了解现在农村“红白事”的消费情况,诣在引导广大农民朋友对旧风俗说“不”,积极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该村村民的“红白事”消费现状以及村名对此的看法,我对该村村民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走访调查,真实掌握了现在农村的“红白事”的消费情况以及村民的看法。

农村“红白事”基本消费情况近期我对该村近百分之七十的村民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记录了他们办“红白事”的消费以及他们对此的看法。

其中抽取部分家庭红事消费状况制成表1和部分家庭白事消费状况制成表2。

表1 该村部分家庭红事消费情况报告表单位/元表2 该村部分家庭白事消费情况报告表单位/元一、农村“红白事”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调查中发现,在农村造成盲目消费和不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旧的习俗根深蒂固,思想很不开放。

经过调查走访和搜集资料,将存在盲目消费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一)当地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已经成为恶性循环1、风俗一:大操大办当地长期以来都有“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这种风气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因此很难改变。

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这种风气便更难杜绝,而当地人也没有要改正的意向。

2、风俗二:往礼习俗,礼尚往来每当家里办“红白事”的时候都会仔细记下来参加的亲朋好友的名单以及每个人出钱出力的数目,等到下一次对方家里办事时作为往礼的参考标准。

而这之间相隔的年数越多,自己要增加的数目也就越多。

如果,亲戚朋友比较多的话,光是往礼的费用便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风俗三:必须的备用鞭炮开销过大,铺张浪费严重;火化后仍然购买棺材;纸扎香火、孝衣孝布开销过大;(二)爱面子、搞排场1、住房比“层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住房大体经历了“土草房-砖瓦房-楼房”三个阶段。

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调查目的与方法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民的思想并没有改变,许多传统的习俗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

习俗总是两面性的,这其中也肯定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不好的东西,继承良好的东西。

因此开展了一次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

俗话说,人生三件事,出生、结婚、死亡,可是葬礼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及其发展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三门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为展现三门农村地区葬礼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门,本人于20XX年7月中旬以花桥镇上潘村为样本,通过聊天的方式,对村中多次参与葬礼并熟悉葬礼习俗且15名年龄在45-60岁的男女行家进行了采访,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人7月12日亲自参加亲戚的葬礼。

二、葬礼的内容和形式葬礼习俗一直存在于当地农村,具体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当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出殡时大家要行此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

此习俗主要内容与形式:1、做坟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几月(年)才可做坟下葬。

本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好山中一块地方,再选好日子等吉时下葬(在当地人们选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地方和时间选的好,则可以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让逝者保佑活着的家人永远平安)。

2、送终长辈要去世时,家人召集回子女、孙辈后代等亲人来见最后一面。

在断气时,要喊着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离床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当地称呼棺材头)给死者换过寿衣、帽、鞋,将尸体抬出放在中堂的长板上,并且用红线绑住死者的手与脚,旁边点上青油灯,同时把死者睡过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垫被(稻草垫)、席等烧掉。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中,保持一个客观真实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调查报告是经常使用的文书之一,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篇1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想到礼仪廉耻孝等一些内容。

纵观中国五年前的华夏文明进程,文化之博大精深为我们所折服。

在这样包罗万象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中,祭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在原始时代,人们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

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

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

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同时,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

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

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

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

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农村红白事调查报告

农村红白事调查报告

农村红白事调查报告第一篇:农村红白事调查报告农村红白事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主题:调查农村红白事的消费情况、发展趋势及提出改进意见。

时间:2012.01.09~2012.02.15地点: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小郑家村正文:关于农村红白事的消费情况我主要是采取就近走访的方式,主要是走访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以询问他们家里最近以及历史上的红白事的时间、花销数额、主要花销事项等来确定农村红白事的消费情况、分析它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思考分析以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改进意见。

一、红白宴席的花销:(一)传统的丧事就以我奶奶的丧事(2003年举行)花销的为例(沿袭传统的习俗举行):1、主要花销还是在酒席上。

按照我们的地方习俗丧宴一般是一天半(共吃五顿饭)。

加上来帮忙搭造临时棚、租借餐具、灶具、搭建临时灶头等事宜的人员还要额外吃两顿饭(约两万元)。

2、花圈、鼓乐的花销等等(约五千元)。

3、由于我们当地依然采用土葬,所以花销中还要包含购买棺木、墓地以及车辆运输的费用(约四千元)。

4、烟酒、饮料的花销(约三千元)。

5、租借餐具、临时棚、灶具的花销(约两千元)。

6、祭品的花销(约五百元)。

7、爆竹的花销(约一百元)。

总计约三万五千元的花销,除去礼金收入约五千元及我三个姑姑家负责请鼓乐、购买花圈,自家总花销两万五千元约为当时一般家庭三年的积蓄。

传统的红白宴席都是由自家主办,采用搭临时棚、临时灶的方式,来宾主要是亲朋好友、街坊四邻。

由于无法象饭店一样能够按人数定饭量,所以一般比较浪费。

(二)传统的喜宴以我二表哥的喜宴花销为例:他举行于1997年的婚礼,以我姑家的经济情况来看婚礼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基本花销约五万元。

但对于当时的收入水平五万元(基本是一个中等家庭五年的积蓄)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花销情况如下:1、主要花销是置办房子(他家是在农村所以房价还算较低约三万)。

2、接下来的就是下聘礼(包括给岳父岳母现金,给未婚妻首饰等)的花销(约一万五千元)。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农村丧葬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发展的进步,人们对丧葬文化也产生了新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丧葬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对农村丧葬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农村丧葬的传统习俗和现状;2. 探讨农村丧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 提出改进农村丧葬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传统习俗与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丧葬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习俗,如丧家接受祭祀、村民为丧家送祭品等。

然而,随着农村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习俗也开始逐渐融入到丧葬仪式中,例如花圈、花牌等的使用。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丧葬存在以下问题:(1)花圈过度使用:花圈近年来在农村丧葬中的使用率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产生了过度使用花圈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丧葬费用的负担,也产生了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2)丧葬费用过高:农村丧葬费用逐渐增高,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丧葬费用的上涨主要是由于一些传统习俗的扩大和新兴习俗的引入所造成的。

(3)多余礼俗:在农村丧葬过程中,有一些无必要的浪费,如过多的酒席、礼品和红包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农民负担过重。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农村丧葬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传承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所引起的。

五、建议基于以上问题与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弘扬传统文化:对农村丧葬中的一些良好习俗进行保留和弘扬,同时要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礼仪。

2. 推广绿色丧葬: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的花圈和花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减少丧葬费用:倡导简约化丧葬,降低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降低丧葬费用。

4. 教育宣传: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农村丧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树立新型的丧葬观念。

六、结论通过对农村丧葬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农村丧葬的传统习俗和现状。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农村丧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治丧调研报告范文

治丧调研报告范文

治丧调研报告范文治丧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丧葬仪式的期待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治丧方式和习俗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人们对于治丧仪式的态度和期待,为制定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丧葬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范围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和地域的人群,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85%。

三、调研结果分析1. 丧葬仪式的形式调研结果显示,传统的安葬方式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首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在墓地或骨灰堂进行安葬仪式。

少数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其他形式,如海葬或树葬。

2. 丧葬仪式的花费约60%的受访者认为丧葬仪式的花费过高,特别是陪葬品和墓地费用。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改善管理和减少中间环节来降低花费。

3. 丧葬仪式的简朴化近80%的受访者认为丧葬仪式过于繁琐,希望能够简化仪式流程。

他们认为,丧葬是表达哀悼和送别的仪式,过多的繁文缛节并不能真正体现对逝者的怀念和思念。

4. 丧葬仪式的个性化大约5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丧葬仪式能够更加个性化,更好地符合逝者的个人意愿和喜好。

例如,可以通过音乐、诗歌或照片等方式来纪念逝者的生命。

5. 丧葬仪式政策的改善至少7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对丧葬仪式进行规范和管理,并且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减少墓地费用、规范陪葬品市场和鼓励发展个性化的丧葬服务。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需要进一步规范丧葬服务市场,降低相关费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减少墓地费用、规范陪葬品市场,并为困难家庭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

2. 应当推行简化丧葬仪式流程。

通过简化仪式流程,可以减轻丧家负担,并更好地体现对逝者的思念和纪念。

3. 鼓励个性化丧葬服务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丧葬仪式个性化的需求,政府可以提供相关支持和促进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p>三门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为展现三门农村地区葬礼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门,本人于20XX年7月中旬以花桥镇上潘村为样本,通过聊天的方式,对村中多次参与葬礼并熟悉葬礼习俗且15名年龄在45-60岁的男女行家进行了采访,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人7月12日亲自参加亲戚的葬礼。

二、葬礼的内容和形式
葬礼习俗一直存在于当地农村,具体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当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出殡时大家要行此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

此习俗主要内容与形式:
1、做坟
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几月(年)才可做坟下葬。

本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好山中一块地方,再选好日子等吉时下葬(在当地人们选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地方和时间选的好,则可以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让逝者保佑活着的家人永远平安)。

2、送终
长辈要去世时,家人召集回子女、孙辈后代等亲人来见最后一面。

在断气时,要喊着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离床
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当地称呼棺材头)给死者换过寿衣、帽、鞋,将尸体抬出放在中堂的长板上,并且用红线绑住死者的手与脚,旁边点上青油灯,同时把死者睡过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垫被(稻草垫)、席等烧掉。

4、守夜
老人去世,尸体摆放在中堂长板上后,本户的子孙或亲戚要来陪夜。

一方面,表示对死者行孝之礼仪;另一方面,预防动物(如猫、老鼠等)来偷食,但也有传说四脚动物跑在尸体上过,死人要座起来,是不吉利的。

5、入殓
入殓也叫落棺。

择日子先生择出吉辰,尸体入殓后儿子拿来一碗米饭,用筷子夹一口在死者嘴上,然后把碗打在地上(当地称海材头),接着棺材头按顺序盖上子孙被、女儿被、媳妇被、客被等。

6、报丧
报丧也称报信,丧家差亲戚朋友的男人,戴白帽带雨伞,雨伞要侧夹,报丧人到客人(亲眷)家,雨伞钩要朝上,吃点东西或喝碗茶,报丧人走出客人家,客人要哭几声或把报丧人座过的凳子扳倒,但是报丧人不能回头。

(现农村有50%左右用通信设备代替)
7、吊孝
遗体(现骨灰盒)摆放在中堂,设孝堂,亲戚朋友前来吊孝,儿媳、女儿答谢亲戚朋友要哭,还要每天早晚各哭一次。

8、送葬
送葬这天下午,长子穿麻布孝衣,头戴白帽加“稻杆帽”,腰缚稻草绳,长媳穿麻布孝衣,头戴麻布孝头丝,其余儿子和儿媳,还包括女儿和女婿都应穿白长衫戴白帽。

举行祭礼仪式,由道士先生主持祭礼,一边念祭语一边传食祭品,意思是要求晚辈敬献给死者食用,儿子跪接祭品,再送上供桌,一件件传食完毕,再三叩头敬拜,接着儿媳、亲戚、女儿等其他孙子、亲戚成横行跪拜。

叩拜完毕,道士先生宣读祭文,颂经超度,这样棺材(现骨灰盒)才可以被抬出大门处,引路长幡、旗、喇叭、棺材(儿子护棺材左右),送行队伍跟着行至。

但有个别村还有村口祭、桥头祭。

9、下葬
棺材(现骨灰盒)抬到山上,道士灵前祭语并行子孙米和讨彩。

回家时,男子孙的孝衣孝帽不能脱下,其他送葬人员都要在回家路上脱掉白衣白帽,丧家派亲戚在回路口发钉(钉表示子孙兴旺)和红布或红纸(表示吉利),并泼几滴香火水(表示干净,好运回来)。

10、做七
人死后,第六天做第一个七,为死者树魂开路七,共七个七(分什么子孙七、女儿七等),做七要叫道士念经。

11、念佛经
晚上,道士和和尚主持念经,儿子、儿媳、女儿等下跪朝拜,直行之下半夜。

三、调查情况的分析
1、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农村葬礼习俗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

从农村习俗看,是民族特殊的表现方式,在农村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被大家采纳的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从过程看,既是信仰,又是习俗,同时又是艺术,意取团结、和谐,使人有笼罩天地、点击万物、触及芸芸众生之感。

所以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只有从科学的方法去改进。

如七个七合起来做,既达到习俗礼节,又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2、增进家族情感与和谐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

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

葬礼习俗给家庭搭建了平台,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

在我们家族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

在调查中得到一例,有一家族的二兄弟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发生矛盾二年多,在父亲去世的葬礼上,设孝堂都为兄弟着想,这样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状况通通没有了,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这也让他们的母亲激动不已,并说:没有他们父亲的葬礼,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亲情相辅而行?再比如近年来的“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女
娲祭典”、“太昊陵人祖祭典”等,无不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活动。

3、弘扬孝道文化
“孝”---这一中国的传统美德。

“孝子膝下有黄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

事实上,就是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

所以用农村传统习俗道德教育塑造孩子的孝道意识意义重大。

农村习俗葬礼,一是过程贯穿着“孝”字,如穿和戴、行和礼、祭品和祭语等;二是孝道美德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并不是仅仅将孝语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忽视了他人。

也就是说,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只有在下水后才会游泳。

四、现实的思考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葬礼既然是文化,当然应该保护。

一些人认为: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葬礼存在着佛
教及“神灵”,因此,对所有与宗教和信仰有关的文化,都应该斗争而不是保护。

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本身便违背了辩证唯物论的核心。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大量的宗教文化及与原始信仰有关的文化。

当然要传承与发展,但并不等于弘扬。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葬礼要不断改进,对有些迷信及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必须考虑:一是死者为大和遵守法律的关系需进一步落实监督,如送葬车在送尸体火化及下葬的途中,拖拉机或卡车载人及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我们应该制止。

二是葬礼过程的迷信活动(如念佛等),要用科学的方法取代或科学的解析。

三是农村葬礼比原来更加浪费(如火化中加送别等开支),需进一步宣传,倡导文明习俗。

总之,民政部门要有管理的活力和张力,有效督查和教育,使农村葬礼习俗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科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