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15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C.名字: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命名;字,成年举行加冠仪式 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字,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如陶潜,字渊明。
D.田园诗: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 等的生活为题材。东晋谢灵运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恬淡悠远的诗风对唐代 田园诗人有着深远影响。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狗吠深巷中 答案 C
解析 C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4.有关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 引、曲等。 B.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周代学子之服,后因以称读书人。曹操《短 歌行》中“青青子衿”指代有学识的人。
亭记》中则以“

”两句,描写禽鸟之
乐的情状。
(2)《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
句描写了绿树成荫的清幽环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7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两句,借鸟写出早春的生机;《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用远镜头描绘出村庄的平静、朦胧、安详。
⑭(远处的村庄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⑮(顶端,上端)。 户庭无尘杂,虚.室.⑯(空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词,往,朝某方向走,到……去。D 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2
部编版高一3.语下文上列册句第二中单与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采”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
A.薄言采.之 B.古有采.诗之官 C.天下想闻其风采.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答案 A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B.薄言捋.之 捋:用手大把地摘取 C.薄言袺.之 袺:一手提起衣襟兜着 D.薄言 之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答案 B
解析 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握取,或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课前•自主梳理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 之。
17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劳动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 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 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D.“掇”“捋”“袺”“ ”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是:




(4《)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答案 (1)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答案不唯一)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山 (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4)黄发垂髫 并怡然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 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 B.作家刘庆邦继短篇小说《鞋》荣获鲁迅文学奖后,中篇小说《神木》 在《中国作家》全文发表,再一次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
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
答案 (1)忸怩 (2)执拗 (3)虔诚 (4)局促不安 (5)磕磕绊绊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3.辨析词语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松松爽爽·轻轻松松

地复习一个月,就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接到通知后,便去梦
寐已久的西藏
9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C.《百合花》中的英雄人物——通讯员,并不是一位“高、大、全”式 的完美英雄,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他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普通人。
D.写新媳妇,也是借“我”之眼来描写的:“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 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段神态描写使得漂亮而 鲜活的年轻媳妇跃然纸上。
B.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口语,放,搁) 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形容难为情,不好意思) D.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指处境困难,不好处 理) 答案 B
解析 句中“撂”的意思应为“抛、扔”,口语。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2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答案 清新 俊逸 时间 百合花被 □01 借被 □02 盖被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解析 恪尽职守: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指忠诚地对 待自己的职业岗位,尽力地遵守自己的职业本分。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 去。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 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 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精益求精:比喻已 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精雕细琢: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C.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精 神追求。
D.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人们精益求精的精 神追求和职业精神。
答案 C 解析 A.无主语,去掉“由于”。B.偷换主语,把“精益求精”前的 “人们”改为“古人”。D.重复累赘,去掉“职业精神”。
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
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
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
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
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
课前•情境学习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1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2.[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文章说“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 质”,什么是“工匠精神”?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讲究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力求完美。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材料】在浩瀚的宇宙中,星星是夜空中最迷人的存在。

它们如同散落在宇宙深处的璀璨明珠,静静地散发着光芒。

而在这繁星点点的夜空中,总有一颗星星与众不同,它就是我们的邻居——月球。

月球,一个直径约为3474公里的天体,距离地球大约38万公里。

它不仅是我们唯一的自然卫星,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跳板。

自古以来,月球就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科学家为之倾倒。

它那圆缺的形态、皎洁的光辉,以及与地球的相互作用,都构成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和探索的源泉。

(1)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B. 月球距离地球大约38万公里C. 月球直径约为3474公里D. 月球是地球探索宇宙的障碍(2)文章开头提到“星星是夜空中最迷人的存在”,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3)根据文章内容,简述月球对人类探索宇宙的作用。

(4)文章中提到“自古以来,月球就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科学家为之倾倒”,请举例说明。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月球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材料】绿皮火车赵瑜绿皮火车,是火车中的“平民”。

它是我国特有的,在火车家族中独树一帜。

绿皮火车的命运多舛,曾经风光无限,也曾经默默无闻。

如今,随着高铁、动车组的普及,绿皮火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那朴素的身影,仍然让人怀念。

1.绿皮火车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2.绿皮火车有哪些独特的特点?3.文章中提到绿皮火车“命运多舛”,请举例说明。

4.文章最后提到绿皮火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为何“仍然让人怀念”?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我国台湾。

清政府为收复台湾,任命刘铭传为台湾巡抚。

刘铭传上任后,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台湾局势逐渐稳定。

刘铭传在军事上主张“以守为战”,加强沿海各要塞的防守,以陆制海,以海辅陆,实行海陆联防。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

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嚇”等区别。

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

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

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

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

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

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

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1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名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契.阔.谈 B.何时可掇. C.枉.用相存 D.海不厌.深
契阔:久别重逢 掇:拾取、摘取 枉:枉驾 厌:讨厌
答案 D
解析 厌:嫌。
10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 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 天下的雄心。
答案 D 解析 “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错,应是运用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课前•自主梳理
鼓.瑟吹笙
(4)鼓一鼓.作气
钟鼓.之音
答案 (1)缘故,原因 老朋友 所以 (2)嫌 满足 讨厌 吃饱 (3) 使……归附 回家 归依 (4)弹奏 击鼓 指鼓这种乐器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7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来自课堂•整体自探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解析 A 项是宾语前置句,B、C、D 三项是省略句。B 项,省略“之”,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C 项,省略“之”,“可以(之)一战”;D 项,省略“之”,“便要(之)还家”。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解析17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 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代指酒。 B.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答案 B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解析 A 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竞”,竞相。C 项,“万 户侯”在本词中借指大军阀、大官僚。D 项,“击水”在文中指“游泳”。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解析15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解析8
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内容,语言力求简洁。
答案 □01 独立寒秋图 □02 峥嵘岁月图 □03 中流击水图
□04 静 □05 动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0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
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答案 D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1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解析 结合所处开篇的位置和内容,“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说法牵强。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解析12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闹意气”。义气:①由于私人
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义气凛然”;
②有这种气概或感情。“义气”往往适用于牺牲自己利益的场合,而“意气”
往往指精神状态。语境中有“昂扬”,故用“意气”。(3)辽阔:广阔,宽广。
新时期,新目标,广大干部要抵制腐败,发扬
的优良作风,切
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全国人民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