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寺导游词
宁夏南关清 真大寺导游词

宁夏南关清真大寺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宁夏银川,今天我们要一同参观的是宁夏南关清真大寺。
在正式开始介绍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提到清真寺,您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什么画面呢?也许是庄严的建筑,也许是虔诚的信徒。
而南关清真大寺,它有着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南关清真大寺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南街,是一座具有鲜明伊斯兰风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清真寺。
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宁夏地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象征。
当您走近南关清真大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宏伟壮观的建筑外观。
它的整体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寺门高大而庄重,门顶上方刻有精美的伊斯兰经文和图案,让人感受到宗教的神圣与庄严。
进入寺内,宽敞的庭院让人顿感宁静与祥和。
庭院中绿树成荫,花草繁盛,为整个寺庙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在庭院的一侧,有一座清澈的水池,其水清澈见底,仿佛在默默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寺庙的主体建筑包括礼拜大殿、邦克楼等。
礼拜大殿是整个清真寺的核心建筑,其内部宽敞明亮,装饰精美。
殿内的天花板上绘有绚丽多彩的图案,墙壁上挂着富有伊斯兰特色的挂毯和书法作品。
地面上铺着柔软的地毯,为信徒们提供了舒适的礼拜环境。
邦克楼则高耸挺立,是召唤信徒们前来礼拜的地方。
每当悠扬的唤礼声从邦克楼中传出,整个社区都能感受到宗教的力量和召唤。
南关清真大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阿文化的精髓。
它既保留了传统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如拱形门窗、尖顶塔楼等,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飞檐斗拱、红墙绿瓦。
这种独特的融合,使得南关清真大寺在众多清真寺中独树一帜。
在宗教活动方面,南关清真大寺每天都会迎来众多信徒前来礼拜。
尤其是在重要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信徒们身着盛装,怀着虔诚的心,共同庆祝节日,祈求平安和幸福。
除了宗教活动,南关清真大寺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它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的仁爱精神。
精选宁夏南关清 真大寺导游词

精选宁夏南关清真大寺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宁夏南关清真大寺,我是今天的导游_____。
接下来,就由我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这座宏伟壮观、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清真大寺。
南关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是一座具有典型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它不仅是回族同胞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宁夏地区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当我们站在寺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雄伟的门楼。
门楼以绿色为主色调,绿色在伊斯兰教中象征着和平与生机。
门楼上精美的图案和线条,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走进大门,我们便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整个清真大寺的布局严谨合理。
寺内分为多个院落,每个院落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其中,礼拜大殿是整个寺院的核心建筑。
大殿宽敞明亮,内部装饰简洁而不失庄重。
殿内的地毯柔软舒适,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礼拜环境。
大殿的屋顶采用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在阳光的照耀下,屋顶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显得格外壮观。
殿内的墙壁上挂着精美的书法作品和宗教壁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传递着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精神。
在寺院的一侧,有一个专门的讲经堂。
这里是阿訇们向信徒们讲解伊斯兰教经典和教义的地方。
讲经堂内布置得十分温馨,桌椅摆放整齐,为大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清真大寺的庭院中,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在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环境中,人们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个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
说到伊斯兰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回族同胞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饮食方面,回族同胞们遵循清真饮食的规定,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等不洁食物。
他们擅长烹饪各种美味的清真菜肴,如手抓羊肉、油香、馓子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服饰方面,回族同胞们的传统服饰简洁大方,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的帽子,女子则常戴头巾。
宁夏南关清 真大寺的导游词

宁夏南关清真大寺的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宁夏,今天我们要一同参观的是宁夏南关清真大寺。
宁夏南关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建筑风格的清真寺。
当您踏入这座清真大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寺门。
寺门高大而庄重,彰显着宗教场所的肃穆与庄严。
门前的广场宽敞开阔,平日里总有信徒在此虔诚地祈祷,也有游客驻足感受这里的宁静与祥和。
走进寺内,建筑布局严谨而有序。
整个建筑群以礼拜大殿为中心,周围环绕着讲堂、沐浴室等附属建筑。
礼拜大殿是整个清真寺的核心部分,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特点。
大殿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飞檐斗拱结构,精美的木雕和彩绘装饰使其更显华丽。
而内部的装饰则充满了伊斯兰元素,比如精美的古兰经经文壁刻和伊斯兰风格的吊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神圣的空间。
大殿的前方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地面铺着整齐的石板,周围种满了绿树和花卉,为整个寺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在庭院的一侧,有一座宣礼塔,每当礼拜的时间到来,悠扬的宣礼声便会从塔顶传来,召唤着信徒们前来礼拜。
在寺院的一角,是供信徒们沐浴净身的地方。
这里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体现了对宗教仪式的尊重和重视。
宁夏南关清真大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回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说到回族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每天的五次礼拜,是他们对真主的敬畏和感恩。
而在重大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清真寺更是热闹非凡,人们身着盛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节日,分享喜悦。
回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独特之处。
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以牛羊肉、面食为主,著名的美食有手抓羊肉、油香、馓子等。
在服饰方面,回族男子通常戴白色的帽子,女子则戴头巾,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
在参观过程中,请大家尊重宗教信仰和习俗,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触摸和破坏寺内的物品。
天津清真大寺导游词3篇

天津清真大寺导游词3篇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天津清真大寺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天津清真大寺导游词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
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
”初建时较为简陋。
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
1923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
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
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
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
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
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
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
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

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意义的宏伟建筑。
我们现在所处的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最高学府。
它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多次修缮、扩建,才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规模。
当大家站在大寺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气势恢宏的大门。
大门高达10余米,宽约20米,采用了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门顶是绿色的穹顶,穹顶之上,一轮弯月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这轮弯月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象征,代表着伊斯兰教对信徒的指引,也让整个大门显得庄严肃穆。
大门的两侧,是高耸的宣礼塔,它们像两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座神圣的殿堂。
宣礼塔上有着精美的雕花和几何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由技艺精湛的工匠们精心雕琢而成,展现出了伊斯兰艺术独特的魅力。
走进大门,我们就来到了大寺的庭院。
庭院十分宽敞,地面用青石板铺就而成,干净整洁。
在庭院的中央,有一座小巧而精致的喷泉。
喷泉中的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给整个庭院带来了一丝灵动之美。
在伊斯兰教文化中,水有着特殊的含义,它象征着纯净和生命的源泉。
每逢重要的宗教节日,信徒们会在这里进行净身仪式,以洁净的身心来参与宗教活动。
继续向前,我们就来到了礼拜大殿。
礼拜大殿是东关清真大寺的核心建筑,它可以容纳多达3000人同时进行礼拜。
大殿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精髓。
大殿的屋顶是重檐歇山顶式,这种屋顶形式在中国古建筑中较为常见,但在细节上又融入了伊斯兰建筑的元素。
大殿的正面,是一排精美的木雕门,门上雕刻着各种花卉、几何图案和阿拉伯经文。
这些木雕工艺精湛,每一刀都倾注了工匠们的心血,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走进大殿,内部的空间非常宏大,高高的穹顶由许多木质的拱券支撑着。
穹顶和墙壁上都绘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主要是描绘伊斯兰教的教义、历史故事和天堂的美景。
精选青海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

精选青海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精选青海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青海省西宁市的东关清真大寺。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东关清真大寺自清代至今已经经历了近300年的风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青海人民信仰的重要场所。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寺院的历史、建筑以及文化内涵。
一、历史东关清真大寺是清朝年间为纪念回族天主教会教主、清重臣马海德而建立的。
该寺最初名为“清真寺”,1931年改为“东关清真大寺”,目前是西宁市规模最大、较为完整的回族清真寺之一。
东关清真大寺曾经是青海回族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二、建筑东关清真大寺建筑规模巨大,占地25公顷,大门高8米,宽18米。
这座寺建筑群分三大院区:中院、东院、西院。
中院的主体建筑为布达拉宫式建筑,中央位置有艾青书院、学碑、群雕台等建筑。
东院有书法表演厅、礼拜厅、办公区以及保卫部等,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中东风格。
西院屋檐飞檐有层次感,俯瞰大寺,一派寺院气息。
此外,东关清真大寺还有跨度达20米的支撑结构、高23米的明清双塔等建筑,此寺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值得一看。
三、文化内涵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的知名景点,也是当地回族信仰的中心。
在历史上,东关清真大寺是一些重要节日和活动的场所,如开斋节、古兰经朗诵比赛等,吸引了众多的信众前来参与。
此外,东关清真大寺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
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回族知识分子和学生们学习伊斯兰教仪礼、宗教文化、汉语和藏文等知识的重要中心。
在东关清真大寺,也可以感受到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的吸引力。
寺内壁画、木雕、陶塑等艺术品不仅是民间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分珍贵的遗产。
总体来看,东关清真大寺历史悠久,建筑壮观,文化内涵丰富,非常值得一游。
感受西宁市的宗教文化氛围,了解青海回族民族文化,是这趟旅行的不错选择。
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够收获美好的回忆与体验,感受宗教和文化的魅力。
谢谢大家。
导游词之西安大清真寺

Word文档仅供参考Word文档仅供参考导游词之西安大清真寺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鼓楼街北隅的化觉巷内。
因为它与大进修巷的清真寺对象遥遥相望,同时局限较大,故又被称为东大寺或清真大寺,为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实,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汗青。
历经宋、元,专门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观,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清真寺前后分四个院落,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构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前院紧临照壁的木牌坊,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极为壮观。
南北双方为仿古构筑的迎接室。
那个地点位于西安鼓楼西北角,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是一处以我国古典建筑艺术形成的伊斯兰教寺院。
和人们印象中拥有圆圆穹顶的清真寺不同,这寺内建筑带着浓浓的“中国风”。
院内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分四进院落,层层深入,每一重院落布局不同。
院内环境清幽,树木成荫,各式各样的植物生长在花圃中,与一墙之隔人群鼎沸的商业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这一区域也叫回坊,是西安回民最集中的地点,保留着好几座伊斯兰教清真寺,这座是最大的,也是西安最早的一座清真寺。
我们常见的清真寺从外观看就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一般是石材砌成,具有伊斯兰风格,大圆顶的礼拜殿非常醒目。
只是西安大清真寺没有这些特点,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古建筑群,殿宇式布局,建筑材料以砖、石、木为主,亭台楼阁,绿树成荫,以中轴线布局,遵循严格对称,石坊、斗拱、琉璃瓦、歇山顶、飞檐翘角,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风格在大清真寺都能看到,尤其是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是那个地点最多的,俨然一座园林是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院内的建筑带着明清风格,各种殿、楼、厅、堂等共有180多间,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紧凑和谐。
石坊、斗拱、琉璃瓦、歇山顶、飞檐翘角等古典建筑风格美轮美奂。
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更添细节之美,寺内还珍藏着历朝历代的匾额牌联。
陕西西安清真大寺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陕西西安清真大寺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陕西西安清真大寺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陕西西安清真大寺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西西安清真大寺导游词1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鼓楼街北隅的化觉巷内。
由于它与大学习巷的清真寺东西遥遥相望,而且规模较大,故又被称为东大寺或清真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
经宋、元、明、清几次重修和护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
清真寺前后分四个院落,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前院紧临照壁的木牌楼,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极为壮观。
南北两边为仿古建筑的接待室。
第二院是悬挂“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
院内树木成荫,花圃对称排列,石制牌坊矗立其间,碑阴镌刻有著名书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题字。
第三院是敕赐殿,院中央是三层结构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楼。
南北两厢是经堂、宫殿,里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汉文翻译的《古》及珍贵字画等。
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凤凰亭,南北各有面宽七间的厅房。
南厅后有石碑廊,陈列着创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
一真亭后有海棠形鱼池喷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
进石门,走上广阔的大月台,大殿就在正端。
大殿面阔7间,进深9间,面积约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同时作礼拜。
殿内天棚藻井,有画600余幅,彩画图案不一,墙壁刻蔓草花纹,套刻,构图着色,均表现中国伊斯寺院建筑和宗教彩画的特色。
陕西西安清真大寺导游词2西安化觉大清真寺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巨大古建筑群规模。
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清真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真寺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参观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的化觉巷内的清真大寺。
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胡,也可以叫我胡导。
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尽全力帮助大家。
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大清真寺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的化觉巷内,因规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
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建筑雄伟、环境清幽、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并驰名世界的伊斯兰寺院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提起清真寺,我们得先谈谈伊斯兰教是何时兴起何时传人中国的,回族是何时形成的。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系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来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 (约570-632年)所创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
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据《旧唐书·西域传》等史籍记载,公元651年,大食帝国第三任哈利法奥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来华。
中、阿两国正式缔交后,大食使节和“贡史”不断来中国访问。
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东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通过海上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他们来华后,有的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
由于当时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番客”、“番商”、“胡商”等。
他们中有很多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并和汉族妇女结了婚,成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说4000)回兵助唐平乱,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为他们修建清真寺,准许娶中国妇女婚配。
他们谨守伊斯兰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成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
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国则在13世纪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断融合其他种族、壮大自已的时代,也是回族共同体主体形成的时代。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伊斯兰教在我国内地回、东乡、撒拉、保安和边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10个民族中,已拥有2000万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汉族中,也有数量不等的穆斯林,现在西安约有7万穆斯林。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0多平方米。
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
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
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
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该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
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进入悬挂有“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
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你们可以猜猜。
猜不着?这不奇怪,《正大综艺》有一期节目就是让观众猜清真大寺这4件圆形器物的用途。
结果没人能猜对。
好了,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它们的用途: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
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盖得尔夜”。
盖得尔夜是伊斯兰教对《古兰经》“始将之夜”的敬称。
“盖得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大赦之夜”,又称“平安之意”,意为“前定”、“高贵”。
“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 (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
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前定之夜”。
这一夜,安拉通过枷百利天使开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颁降《古兰经》,众天使和精灵都奉命降临人间。
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高贵之夜”。
《古兰经》第九十七章即以“盖得尔”命名,认为是高贵的夜间,胜过平时一千个月。
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贵之夜,都要依各个民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
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还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纪念日这一天,白天人们要在这些灯座上插上这些菜油灯盏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将油灯点亮,直至通宵。
本寺灯架除了在“盖得尔夜”使用之外,在这些灯架阳面,还刻了四个汉字:“祈求和平”,长年摆放在五间楼对面。
好了,现在请随我进入二进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进院内树木成阴,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
这个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4个大字,这 4个字出自《诗经》。
分别在《大雅·大明》和《周颂·敬之》二诗中。
《大明》里有“天监在此,有命既集”的诗句,而《敬之》里有“涉降撅士,日监在兹”的诗句。
“兹”和“此”这两个字以前通用,意思是“此地”。
题额人将两诗中的相关内容,化成一句话,意思是上天正在监视着我们在此时此地的行动。
两侧坊棉分别镌刻“钦翼昭事”和“虚诚省礼”,东西有踏道,约建于明代。
石牌坊西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一座为明万历年间立的《敕赐重修清真寺碑》,文为冯从吾所撰,碑阴镌刻宋代大书法家米芾 (回族)手书“道法参天地”;一座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1621~1627年间礼部侍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
均为我国书法珍品。
现在我们到第三进院参观。
这个殿叫敕修殿,在1522-1566年间重修时系当时寺院的正门,是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内藏有两通石碑。
大家看,这通碑叫《长安礼拜无相记碑》,1455年刻。
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长小西宁用阿拉伯文撰写的。
《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训》为理论原则,推出并规定了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若干准则。
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众计算斋月日期。
这里是第三进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又名省心楼,巍然挺立,极为壮观。
该楼是“穆安津”(宣礼员)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
宣礼楼两侧各有厢房10余间,南侧正中5间叫南宫殿,上面写有一副对联:“难解网蛛,兵销呼鸽;信传战马,约复放獐。
”这副对联是叙述穆罕默德圣人的故事。
“难解网蛛”是说穆罕默德圣人遭敌人追杀,逃到骚尔洞避难,蜘蛛随即在洞口结起网。
后来敌兵追到,见到洞口有蜘蛛网,认为无人在洞内。
“兵销呼鸽”的意思是:此时有人怀疑洞内有人,就把石头往洞里投。
这时两只斑鸠从洞里飞出来,于是敌人相信洞内不会有人。
“约复放獐”的意思是:以前一个外道人猎得一头活獐,他对圣人说:“你如果能使獐说人话,我就做你的信徒。
”圣人把獐招到面前问道:“你怎么落到猎人的手里了”,獐流着泪央求说:“请圣人作保,让他们放我。
等我给小獐吃了乳我一定回来。
”圣人答应担保它。
外道人说:“獐是畜类,去了一定不会回来。
”后来獐按时回来。
南宫殿内迎面陈列一张鱼骨镶嵌床,在床的靠背正中镶嵌着一只贝雕雄鹰,神采奕奕,伫立在岩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独立床”。
大家看,床的上方悬挂有4幅木板书法作品,分别由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苏东坡、米芾 (回族)和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书写。
该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汉字,再将字一个个粘贴在木板上。
这样不容易被人拓片复制。
楼北侧是讲经堂,里边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麦加图》和一套《古兰经》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贵字画、瓷花瓶等。
我们现在去第四进院。
这个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又名“风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子为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造型特异,独具风格。
亭东瞻下悬有“一真”雕龙小立匣,系1399年兵部尚书铁铉 (回族)手书。
亭西还挂有田中玉所书“包罗宇宙”匣一面。
亭南北两侧各有面阔7间的厢房,原为接待朝廷宣谕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员所建,故名官殿。
南厅迎面有副对联:熟羊告毒,烹鲤言机;巨蟒道安,羸驼转健。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副对联的意思。
“熟羊告毒”是一个典故,出自《天方至圣实录》,说的是,昔日圣人与外道人交战,走在路上,饥饿难忍,一人以熟羊献给圣人,羊就说道:“我的肉有毒,不能吃!”试了试,果然如此。
“烹鲤言机”一事见穆罕默德登霄的传说。
有一次,穆圣登霄返宫的第二天早上,到礼拜寺里礼拜,礼拜完了后,他对众人讲述登天宫的事,其中一个叫诛获歹的人怀疑,认为不可相信,自言自语:“哪有在片刻之间游历几层天空,经历无穷路途,见了无数恩典的人呢?”于是他返身回家,在集市上买了一条鲤鱼,叫妻子烹调。
自己则挑着桶到河边汲水。
到河边后,他脱下衣服洗澡。
洗完登岸才发现自己已经变为女人。
再去找衣服,衣服已经无影无踪,他又羞又悔只得躲到树丛中藏身。
不久走来一位男子,心中可怜这位藏身树林的女子就把她 (他)带回家,二人结为夫妻,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她 (他)时时想起当年的情景,既感叹又惊讶。
于是又回到河边,只见衣服、水桶仍放在原地,她 (他)的身体又变成男子。
他急忙换了衣服,挑水回家。
回家后,买来的那条鱼还没有烹熟。
他因而醒悟穆罕默德说的事是真的,登天宫的经历并非虚构。
他又重返身回到礼拜手中,穆罕默德看见他说:“你过来,把你的经历讲给大家听听。
”于是他把自己下河洗澡变成妇人、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回家后鱼还没熟等一系列经历讲述一遍,并表示从此仟悔,永远做一个顺从真主的人。
北厅为文物展览室,藏有唐天宝元年《创建清真寺碑》。
此外还有两件文物最为有名,一件为“日晷”,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推算时间的,但这里的日晷与中国传统的日晷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原理、构造和性能。
目前全国只有4件日晷,故颇有研究价值。
另一件为“试官石”,该石面缝间钉了不少旧式铁钉,全入者,钉盖紧贴石面,半入者,距钉盖部分弯曲不入。
倒于石面,一说举人钉之能预卜是否考取,新进士钉之能预卜是否速得美官,一说官吏钉之,以证明是清官还是污吏。
凤凰亭西面有海棠形鱼池两个,池深约2米。
池底筑盆叠石成峰,高约4米,泉顶泉水四溅,池侧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围柱间置木栏杆,亭内各竖石碑两座,北边有一座是记载1392年敕建该寺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