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原理

合集下载

吸盘原理设计实验报告(3篇)

吸盘原理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盘的工作原理;2. 掌握吸盘的构造及设计方法;3. 分析吸盘在不同压力、温度等条件下的性能;4. 提高对物理学、材料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吸盘是一种利用大气压原理来实现吸附功能的装置。

当吸盘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吸盘内部的空气被排出,形成局部真空,使吸盘与物体表面产生吸附力。

吸盘的吸附力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 吸盘内外压差:压差越大,吸附力越强;2. 吸盘表面积:表面积越大,吸附力越强;3. 物体表面粗糙度:粗糙度越大,吸附力越强;4. 环境温度:温度越高,吸附力越弱。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塑料吸盘、橡胶吸盘、金属吸盘、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物体(如木板、玻璃、塑料等)、温度计、压力计、电子秤;2. 实验设备:电子天平、压力计、温度计、显微镜、万能试验机。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并记录吸盘的构造特点,分析其吸附原理;2. 分别对塑料、橡胶、金属三种吸盘进行吸附力测试,记录数据;3. 改变吸盘与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积,观察吸附力变化;4. 在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物体上测试吸盘的吸附力,分析吸附力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5. 测试吸盘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力,分析吸附力与温度的关系;6. 对吸盘进行不同压力下的吸附力测试,分析吸附力与压力的关系;7. 对吸盘进行破坏性实验,观察吸盘的耐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盘的构造特点:吸盘由橡胶或塑料制成,内部为空心结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纹理,以增加吸附面积和吸附力;2. 吸盘吸附力测试结果:塑料吸盘的吸附力最强,其次是橡胶吸盘,金属吸盘吸附力最弱;3. 吸盘吸附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接触面积越大,吸附力越强;4. 吸盘吸附力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表面粗糙度越大,吸附力越强;5. 吸盘吸附力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吸附力越弱;6. 吸盘吸附力与压力的关系:压力越大,吸附力越强;7. 吸盘耐用性实验结果:塑料吸盘和橡胶吸盘的耐用性较好,金属吸盘耐用性较差。

实验设计的原理

实验设计的原理

实验设计的原理“哇,科学课好有趣啊!”我一回到家就兴奋地跟妈妈说。

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实验设计的原理。

我觉得这就像搭积木一样,有不同的部件,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的作用呢。

实验设计的原理有啥关键部件呀?嘿嘿,就像盖房子得有砖头、水泥一样,实验设计得有问题、假设、实验方法、数据收集和结论这些关键部件。

问题就是我们想知道啥,比如说为啥天空是蓝色的。

假设呢,就是我们猜猜答案是啥,像天空是蓝色可能是因为空气中的小颗粒散射了蓝光。

实验方法就是我们怎么去找出答案,比如用三棱镜去看光的折射。

数据收集就是把我们看到的、测到的东西记下来,就像记账一样。

结论就是最后我们知道了啥,是不是我们的假设对了。

那它的主要技术和工作原理是啥呢?这就像玩游戏有规则一样。

我们先有个问题,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接着用合适的实验方法去做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认真收集数据,最后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比如说我们想知道种子在什么条件下能发芽。

我们就可以假设种子在有阳光、水和空气的地方能发芽。

然后我们准备一些种子,一部分放在有阳光、水和空气的地方,一部分放在没有阳光的地方,一部分放在没有水的地方,看看哪些种子能发芽。

我们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最后就能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啦。

那实验设计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啥用呢?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

突然,我们看到一只小蝴蝶飞得歪歪扭扭的。

“咦,这小蝴蝶咋啦?”一个小伙伴好奇地问。

“会不会是受伤了?”另一个小伙伴说。

我就想,我们可以用实验设计的原理来找出小蝴蝶为啥飞得不正常呀。

我们可以先提出假设,比如小蝴蝶翅膀受伤了,或者小蝴蝶饿了。

然后我们想办法去验证假设,比如轻轻地抓住小蝴蝶看看它的翅膀有没有受伤,或者找一些花蜜给它看看它吃不吃。

如果小蝴蝶的翅膀受伤了,我们可以想办法帮它治疗;如果小蝴蝶饿了,我们就给它找吃的。

这样,我们不就可以帮助小蝴蝶了吗?实验设计的原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帮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让我们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弹性碰撞实验设计与原理分析

弹性碰撞实验设计与原理分析

弹性碰撞实验设计与原理分析引言:弹性碰撞是物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研究物体在碰撞过程中的受力和能量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弹性碰撞的实验设计和原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一、实验设计在进行弹性碰撞实验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1. 两个小球,分别标记为球A和球B。

2. 水平放置的平面。

3. 刻度尺。

4. 弹性碰撞仪器,用于测量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和动量变化。

实验步骤:1. 将球A放在平面上,并用刻度尺测量其初始位置。

2. 将球B以一定的速度沿着平面移动,使球A受到碰撞。

3. 使用弹性碰撞仪器测量碰撞前球A和球B的质量和速度,以及碰撞后的速度。

4.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以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5. 结束实验后,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

二、原理分析1. 动量守恒定律在弹性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定律适用。

即碰撞前后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m₁v₁i + m₂v₂i = m₁v₁f + m₂v₂f其中,m₁和m₂分别代表球A和球B的质量,v₁i和v₂i分别代表碰撞前球A和球B的速度,v₁f和v₂f分别代表碰撞后球A和球B 的速度。

2. 动能守恒定律在弹性碰撞中,动能守恒定律同样适用。

即碰撞前后物体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根据动能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1/2)m₁v₁i² + (1/2)m₂v₂i² = (1/2)m₁v₁f² + (1/2)m₂v₂f²其中,m₁和m₂分别代表球A和球B的质量,v₁i和v₂i分别代表碰撞前球A和球B的速度,v₁f和v₂f分别代表碰撞后球A和球B 的速度。

3. 弹性系数弹性系数是衡量碰撞过程中物体恢复原状程度的指标,它定义为碰撞过程中物体的相对速度变化的比值。

弹性碰撞的弹性系数介于0和1之间,其中0代表完全非弹性碰撞,1代表完全弹性碰撞。

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e = (v₂f - v₁f) / (v₁i - v₂i)其中,e代表弹性系数,v₁i和v₂i分别代表碰撞前球A和球B的速度,v₁f和v₂f分别代表碰撞后球A和球B的速度。

均匀试验设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均匀试验设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均匀试验设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均匀试验设计(Uniform design)是一种寻求试验样本的最优分布,以保证观测数据具有较高的效果评价准则的设计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确定试验点的位置,使得参数的估计结果更加准确,并且使得试验结果对可能存在的误差具有较高的容忍能力。

1.确定试验因素和水平:首先确定试验中的自变量(也称为因素)和它们的水平。

自变量是参与试验的控制变量,水平是每个自变量可能取值的范围。

2.确定试验点数目和试验空间:确定试验所需的样本数目和试验空间的范围。

样本数目是试验中所需的试验点的数量,试验空间是试验点的取值范围。

根据试验目的和可用资源,确定试验点数目和试验空间的大小。

3.建立均匀分布设计:使用数学方法,根据试验点数目和试验空间的大小,建立均匀分布设计。

均匀分布设计的目标是使得试验点在整个试验空间内的分布均匀。

4.进行试验数据的收集:按照均匀分布设计,在试验空间内选择试验点,并进行试验数据的收集。

试验数据可以是连续的数值数据、离散的分类数据或者有序的数据。

5.进行试验数据的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试验因素与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解释和理解。

使用均匀试验设计的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试验样本数量:均匀试验设计可以通过有效分布试验点,减少所需的试验样本数目。

这样可以节省实验资源和时间成本。

2.提高试验效果评价准则:均匀试验设计可以使得试验结果对误差具有较高的容忍能力,提高试验效果评价准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和优化试验结果。

3.保证试验的可比性:均匀试验设计可以保证试验点在整个试验空间内的分布均匀,从而使得试验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跨试验的对比和推广。

总之,均匀试验设计是一种优化试验样本分布的方法,可以提高试验效果评价准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减少试验样本数量,保证试验结果的可比性。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试验目的和可用资源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均匀试验设计,并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设计和分析。

磁悬浮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

磁悬浮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

磁悬浮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一、悬浮原理磁悬浮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力的相互作用,使物体在空气中悬浮。

具体来说,磁悬浮实验是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产生一个交变电流,这个电流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当物体放置在这个变化的磁场中时,它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从而使物体悬浮在空气中。

二、设计思路1. 系统结构磁悬浮实验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控制系统、传感器、电源、导轨和载体。

其中,控制系统负责控制电源输出和传感器采集数据;传感器用于检测载体位置和速度;电源提供所需的电能;导轨是载体运动的基础;载体则是被悬浮在导轨上的物体。

2. 系统工作原理系统工作原理如下:(1)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载体位置和速度信息,并将其送回控制器。

(2)控制器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计算出所需输出的电流,并将其发送给电源。

(3)电源根据控制器发送过来的信号输出相应大小和方向的电流。

(4)导轨上的线圈受到电流的作用,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5)载体中的磁体受到变化的磁场作用,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使其悬浮在导轨上。

(6)载体位置或速度发生变化时,传感器会重新采集信息,控制系统会重新计算输出电流,并将其发送给电源,以保持载体在正确位置上悬浮。

三、关键技术1.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整个磁悬浮实验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它需要能够准确地控制电源输出和传感器采集数据,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计算出所需输出的电流。

因此,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控制精度、降低噪声干扰等问题。

2. 传感器传感器是另一个关键技术。

它需要能够准确地检测载体位置和速度,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霍尔元件、光电开关等。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其精度、响应速度等因素。

3. 电源磁悬浮实验中需要使用高频交流电源。

在选择电源时需要考虑其输出电流大小和稳定性等因素。

4. 导轨导轨是载体运动的基础,因此其设计也非常重要。

常用的导轨包括线圈导轨和永磁导轨两种。

在选择导轨时需要考虑其制造工艺、成本等因素。

如何做建筑平面方案设计实验原理

如何做建筑平面方案设计实验原理

建筑平面方案设计实验原理一、建筑平面方案设计的基本原理1. 空间功能需求:建筑物是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的空间载体,因此在进行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建筑物的功能需求。

设计者需要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用人群、使用频率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以确定建筑物的主要使用功能和空间分区需求。

2. 空间布局优化:在确定建筑物的功能需求之后,设计者需要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设计。

通过合理的平面布局,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舒适度。

同时,合理的平面布局也能够为建筑物的整体形态和空间氛围增添美感和视觉效果。

3. 空间流线设计: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流线对于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便捷性至关重要。

设计者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流线设计,确保建筑物内部各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通畅、便捷、流畅,避免出现空间交通堵塞或不便等问题。

4. 观感效果优化:建筑平面方案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使用效率,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观感效果。

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材料选择,可以有效地优化建筑物的外观美观度和空间氛围,增强建筑物的形象感和品质感。

二、建筑平面方案设计的实验原理1. 空间功能需求分析实验: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的初期阶段,设计者可以通过调研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求和对空间布局的要求。

然后,设计者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软件等工具进行空间功能需求分析的模拟实验,以模拟不同的功能需求下的空间布局效果和使用效率,从而找出最优的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方案。

2. 空间布局优化实验:在确定了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空间流线之后,设计者需要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设计。

设计者可以借助实验室模型、仿真软件等工具,模拟不同的空间布局方案的效果,并评估其使用效率、视觉效果、空间流线等方面的优缺点。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方案的实验结果,设计者可以找出最优的建筑平面方案设计。

3. 空间流线设计实验: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流线对于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便捷性至关重要,设计者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评估不同的空间流线设计方案的优劣。

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实验设计是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其主要功能是训练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它对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已知规律和应用已知规律去探讨研究未知世界有重要作用。

因此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对培养研究型、创造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研究基本程序大致包括立题、实验设计、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及得出研究结论。

(一)立题立题是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是研究设计的前提,决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立题的过程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它包括选题和建立假说。

1.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应该具有目的性、创新性、科学性及可行性。

目的性是指选题应明确、具体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理论或实际意义。

选题越具体明确,说明选题者的思维越清楚。

创新性是指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提出新见解、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或是对原有的规律、技术或方法进行修改完善。

科学性是指选题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与已证实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规律相符合。

一个好的选题必须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不应脱离科学规律作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可行性是指选题应考虑研究者的技术水平和所在实验室客观条件,去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

要综合考虑研究者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和实验室条件及研究基础,盲目地求大、求全和求新最终只能纸上谈兵,无从下手。

因此,选题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验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前人和别人对有有关课题已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只有充分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动向,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研究课题的关键,从而建立假说及确定研究课题。

2.假说的建立假说是预先假定的答案或解释,也是实验研究的预期结果。

科学的假说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原因、性质或规律的推测,其建立需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行类比、归纳及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

一旦课题选定后,就要建立这个课题的假说,假说是课题研究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是实验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在假说的指导下,实验设计就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就可全方位的周密、细致地安排实验设计的各个方面。

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

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

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
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实验设计方法,主要用于确定影响某个响应变量的因素及其各因素水平对响应变量的影响程度。

其原理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1. 因素及水平的确定:首先确定影响响应变量的因素,并确定每个因素所涉及的水平,例如因素A有两个水平(水平1和
水平2),因素B有三个水平(水平3、水平4和水平5)等。

2. 构建正交表:根据因素及其水平的确定,构建一个正交表。

正交表是基于一组数学规律得出的,通过该表可以保证不同因素及其水平之间的相互独立和均衡。

3. 分配试验条件:根据正交表,将试验条件分配给不同的试验组。

每个试验组都包含不同的因素水平组合,以观察其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4. 进行实验:按照试验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每个试验组的响应变量数据。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各因素及其水平对响应变量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通过以上步骤,正交试验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效率,同时还能全面考虑多个因素及其水平对响应变量的影响,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论和实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设计原理1.单一变量原则(1)概念①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即因果关系中所有的可能的因和果。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所有可变的因素,包括影响酶活性的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因素和酶本身的活性都属于变量。

②自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的“因”,是实验的操作对象,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①中的温度。

③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作因变量,也称为反应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的果,是实验的观察对象,应具有可测性和客观性。

例如①中的酶活性变化。

④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实验中应严格控制,否则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定,例如①中的pH和酶的抑制剂。

⑤额外变量: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叫做额外变量,额外变量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变量概念示意图(2)原理①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的本质是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实验中需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保证通过自变量影响因变量,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所以单一变量原则就是通过改变单一的自变量,同时控制无关变量,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1】下列有关“探究酶的特性”系列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自变量是酶的种类B.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不止一种D.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无关变量不止一种答案:D解析: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每一种酶都有其最适宜pH,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自变量是pH,无关变量有温度、酶的种类和量、底物的种类和量等,D正确。

2.对照原则(1)原理对照原则: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是单一变量原则实现的具体体现,通过不同组实验的比较,得出合理的结果和结论。

高中所有的探究类实验中,都应设置对照,但具体的对照形式可以是空白对照,也可以是相互对照或自身对照等,有些对照并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2)形式①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的对照组或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

但注意,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于实验组的自变量而言的,无关变量对应的处理需要和实验组中保持一致。

空白对照能对比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说服力。

通常未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对照组,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实验组;或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对照组,未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实验组。

【例2】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结果体现了2,4—D作用的两重性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C.该实验既有空白对照也有相互对照D.若要进一步探究2,4—D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则需要在A、B组之间设置一系列2,4—D浓度梯度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低浓度2,4—D 促进生根,高浓度2,4—D抑制生根,体现了2,4—D作用的两重性,A正确;该实验分成3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蒸馏水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B、C正确;若要进一步探究2,4—D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在A、C组之间设置一系列2,4—D浓度梯度组,D错误。

②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单独另设对照,通过改变自变量,观察实验前后的自身的因变量变化,得出实验结论。

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理清实验处理前后对象变化的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例3】某研究小组欲探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说法错误的是()A.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两组制备成患糖尿病的小鼠B.对照组除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也要注射等量的桑叶提取液C.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D.患糖尿病小鼠既可以作为实验组又可以作为对照组答案:B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故自变量应为是否注射桑叶提取液,其他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应该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一组小鼠正常,另外两组制备成患糖尿病的小鼠,A正确;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注射桑叶提取液,则对照组应该注射等量的不含桑叶提取液的溶剂,B错误;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小鼠的血糖浓度,因此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C正确;患糖尿病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为实验组,同时其前后可以自身对照,也可以作为对照组,D正确。

③相互对照相互对照也称为对比实验,是指不单独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其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也是其他组的对照组,由此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的相互对比,确立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的关系。

在没有空白对照的情况下,各实验组之间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例4】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对桂花进行了插枝生根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以上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促进桂花插枝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是10-11mol·L-1B.本实验的对照方法有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C.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吲哚乙酸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D.实验表明2,4-D的生理作用是高浓度促进生根,低浓度抑制生根答案:B解析:分析表中数据,以2,4-D溶液浓度为0作为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作为相互对照,同时使用了两种对照方式对结果进行分析。

在因变量及生根数平均值中,随2,4-D 溶液浓度的上升,促进生根的效果越来越好。

所以在实验范围内,2,4-D溶液浓度越大,促进生根效果越好。

虽然2,4-D溶液浓度为10-11mol·L-1在各组实验浓度中最适宜,但是没有出现峰值,不能确定最适浓度,A错误;题中没有涉及有关吲哚乙酸的实验,不能说明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吲哚乙酸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C错误;表中没有浓度能体现2,4-D 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D错误。

④条件对照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此处理并非实验的自变量,同时此处理可以更好地证明实验结论,此处理也被称为条件变量。

通常施以条件因素的对象组为对照组,施以实验因素的对象组为实验组。

【例5】在做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时,甲组实验用只含尿素做氮源的培养基,乙组实验用另加入硝酸盐的培养基,其他成分都相同,在相同条件下操作、培养与观察,则乙组实验属于()A.空白对照B.标准对照C.相互对照D.条件对照答案:D解析:实验应遵守原则包括: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等;对照原则包括空白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及条件对照;空白对照: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标准对照:指以已知经典药物在标准条件下与实验药物进行对照;相互对照:几种处理(或水平)互为对照;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3.平行重复原则(1)原理:每组实验需要多个实验对象、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避免偶然误差,使得出的结论准确。

反之若实验对象过少,重复次数不足,则容易由于实验对象出现偶然误差形成错误的实验结论。

(2)形式①数量重复:通常实验每组对象应在三个或以上,例如,取生长发育状态相同的白兔若干只,平均分成若干组,保证每组具有多个实验对象,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后去除有明显误差的数据,剩下的数据取平均值。

②次数重复:每次实验需要重复三次或以上,使实验结果可重复出现,若实验重复次数不足,则可能造成错误结果,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每组实验均重复多次,并对每次的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

【例6】某同学为了模拟标记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答案:B解析:由于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而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因此设置该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的操作应为: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佘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由抓取的白粒数占总抓取数的比例等于50粒白种子占烧杯中总种子数的比例,可求出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即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B正确。

4.其他原则在生物学实验设计中,还有其他几个原则,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结论的合理性,但在试题中很少直接考查,总结如下。

(1)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

其目的包括:①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著性测验有意义;②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在实验描述中,通常体现为随机获取一定数量的实验材料。

在样方法取样中,获取样方需要随机取样。

(2)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用来检验和修正实验过程中失误的依据,因此它必须是经前人总结或经科学检验得出的科学理论。

例如,在颜色反应中,不同物质和不同的检测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的颜色是特定的,符合科学性要求。

(3)简便可行性原则:简便是指在设计生物学实验时,要尽量做到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药品比较便宜,实验操作比较简便,实验步骤比较少,实验时间比较短。

可行是指在设计生物学实验时,要考虑现有的实验条件,要保证现有的条件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