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美在优美散文中的体现
论散文的诗意美

论散文的诗意美散文是“美文”(周作人)。
袁鹰认为“散文自当有浓郁的感情,即使直抒胸臆,也应该象诗那样醇净;散文也需要恰当的结构和剪裁,虽然能收能放舒卷自如,却应该象诗那样精粹;散文的语言如行云流水,甚至一泻千里,但也象诗那样凝练;散文也可以写得洋洋洒洒、大开大阖,但也要象诗那样蕴藉,含有余味。
”[1]可见,诗意美是散文的内蕴。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意境三方面论述散文的诗意美。
一.语言。
散文语言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它既有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洗练,又具有畅达、生动的特点。
周作人在《〈燕知草〉跋》中说散文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构成了缤纷的散文语言。
(一)语言的质感。
同一模样的艺术品,由不同质地的材料构成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如雕塑,用青铜塑成显得苍劲;用花岗岩的显得刚毅;用大理石雕成的显得温柔。
罗丹在观赏用大理石雕成的维纳斯像时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温暖。
”语言的质感类似于余光中所说的“质料”[2]。
它是字或词的质地和它所赋予的特定的美感,并决定了散文的旨趣和境界,也决定了散文的“弹性”和“密度”[3]。
如朱自清在《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用了“踞”、“浮”等字,不但将梅雨亭的位置、情状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且化静为动,充分展示亭的突兀险势,极尽描绘的能事,富绘画美。
“踞”字展示了亭的“稳”,任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遒劲精神内蕴;而“浮”字则传神地写出亭四周的空阔,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个字极写出梅雨亭的险、稳、奇、峻、俏等风韵,对于亭的形状虽然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古词新用也能加强文字的质感。
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杏花。
春雨。
江南。
”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们被赋予特定的内涵。
而余光中这里要表达的正是对故国的神思。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如李广田所说:“朱自清散文所以能历久传诵,而又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他善于精确地观察,细致委婉地把读者带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里。
一、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色彩(一)朦胧的诗意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诗意,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优美充沛的感情,二是丰富美丽的想象。
他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细致刻画同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
《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在这里想什么,不想什么极模糊,被迫着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说明。
但是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这样让读者去琢磨、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显得既深沉有力,又给人一种朦胧的诗的美感,达到“这是独处的妙处”。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的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的教学《桃花源记》的教学《桃花源记》以一个普通的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最后又有名士去寻访桃花源,却再也未曾遇见此源。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生名家优美散文

初中生名家优美散文初中生的文学创作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其中蕴藏着许多优美的散文,让人陶醉其中。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中生名家的优美散文。
一、《雨巷》——戴望舒雨巷,是一个寂静的地方。
在戴望舒的笔下,雨巷如诗如画,宛如一幅幅清新雅致的图画,给人以沁人心脾之感。
散文中流淌着对雨巷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
二、《记忆的河流》——郭沫若郭沫若的散文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追溯。
其中的《记忆的河流》以清新的文字,表达了记忆的河流是祖国的象征,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血脉。
这篇散文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沉而又崇高的情感。
三、《倾听花开的声音》——杨振宁杨振宁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其中的《倾听花开的声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开的美丽瞬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脆弱,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橄榄树》——艾青艾青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中的《橄榄树》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橄榄树的坚韧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篇散文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五、《青春之歌》——郁达夫郁达夫的散文充满了对青春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情。
其中的《青春之歌》以激昂的情感,表达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篇散文让人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爱。
初中生的名家优美散文,如一朵朵绽放的花朵,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些散文不仅展现了初中生的文学才华,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让我们一同欣赏这片初中生名家的文学海洋,感受到他们的独特魅力。
朱自清《春》(20页)3

二、欣赏朗读,感受文章优美的文字意境。
三、分组朗读,感受文章优美的情感表达。
了解《春》的美
《春》美在作者
《春》美在图画
了解《春》的美
《春》美在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的 散文家、语言文学家。代 表作:《荷塘月色》、 《背影》。
了解《春》的美
《春》美在图画
了解《春》的美
《春》美在图画
了解《春》的美
征的诗句。
如:春草图,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拓展迁移
春花图、春草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雨图、春风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雨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课堂总结
这节课,首先我们从动画中欣赏到 了春天的美景,感受到了春天的美。然 后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动画朗读,感受 到了《春》这篇课文的语言美。最后通 过欣赏图片,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了 《春》这篇课文的图画美。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感受,希望同学 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要置身于大自然中, 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学习目标
一、初步了解《春》这篇文章的内容,感受 《春》的图画美。
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春》,体会文中优 美的语言魅力。 三、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教学过程
朗
感 受 春 的 美
感受春的美
朗读《春》的美
一、初读文章,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魅力。
《春》美在图画
了解《春》的美
迎春图 春风图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雨图
了解《春》的美
迎春图 春风图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雨图
了解《春》的美
春草图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引导语:《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由此,小编将带大家欣赏一下诗人欧阳修在醉翁亭的陶醉之情吧!【作品原文】环1滁2、3皆4山也。
其5西南诸峰,林壑6尤7美。
望之蔚然8而深秀者9,琅琊也。
山10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1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12也。
峰回13路转14,有亭翼然15、16临17于18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19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20之者谁?太守自谓21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22醉,而年又最高23,故自号24曰25醉翁也。
醉翁之意26不在酒,在乎27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28之心而寓29之酒也。
若夫30日出而林霏31开32,云归33而岩穴暝34,晦35明36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37发38而幽香,佳木秀39而繁阴40、41,风霜高洁4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43负者44歌于途,行者休于树45,前者呼,后者应,伛偻46提携4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48溪而渔49,溪深而鱼肥。
酿泉50为酒,泉香而酒洌51;山肴52野蔌53,杂然54而前陈55者,太守宴也。
宴酣56之乐,非丝57非竹58,射59者中,弈60者胜,觥61筹62交错63,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64白发,颓然65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66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67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68、69,鸣声上下7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71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72,太守也。
太守谓73谁?庐陵74欧阳修也。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 环:环绕。
怀禅微刻《醉翁亭记》怀禅微刻《醉翁亭记》2.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醉翁亭记》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

《醉翁亭记》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醉翁亭记》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醉翁亭记》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原文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a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散文诗歌摘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优美散文诗歌摘抄“春天在林荫道上,带着阳光走了过来。
”“月儿弯弯照九州,秋风吹露白万家。
”“以阳光为笔,以柔和的空气为纸,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春天绿草如茵,夏天烈日炎炎,秋天金色如酒,冬天白雪皑皑。
”“风景随心,万物如意,时光如歌,生命如歌。
”“夕阳西下,沉默的山脉渐渐消逝,暮色被点缀成美丽的诗篇。
”“清风卷着黄昏的霞光,从晚风里带来了梦。
”“山静夜沉沉,月明如练;水静夜静静,银河如布。
”“月儿挂在林间,风儿掠过山谷,花儿开在山坡,春儿在林荫下。
”“把手插进裤兜,仰头看着天,心里充满着期待和未来。
”风吹过来的是花香,雨打湿的是心情。
我们终将成为那美丽的风景,为他人点缀心间。
看着天空,想起了你,心中有些不舍。
沿途的风景,只是生命的过客,真正的美景,是心灵的家园。
每一片叶子,都是生命的记录,每一段旅程,都是心灵的游历。
季节的变换,是生命的流动,时光的流逝,是心情的长河。
细雨绵绵,洗净心灵,世界静静,美丽无穷。
我们在旅途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归宿。
花开一季,终将凋零,人生如此,短暂如此。
星星划过天际,梦想的轨迹,铺展在我们心间。
远方的钟声,清晰可辨,如同我的心声。
夕阳西斜,红霞如血,绚烂多彩。
绿叶上挂着水滴,闪着晶莹的光彩。
风清云淡,游鱼穿越流云。
白鹤飞翔,翱翔在天空。
古树长青,积蓄了无数的风雨。
花开了,世界变得美好,我们也变得美好。
绿油油的田野,夕阳映照,如同一幅画卷。
雪山起伏,冰川闪烁,永恒不变。
树叶翠绿,轻风拂面,一片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是美地文学.美地思,美地情,美地景,美地色彩、音响,美地动与静.好地散文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还应当意境隽永.“状难写之景在于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优秀地散文,如同欣赏优美动人地画圈,使人得到愉快和休息.执着地追求美地散文家,总希冀从生活里提炼出美地本质,从而自如地提示生活地自然美,唤起读者地情感地强烈共鸣.读他们地散文,好似欣赏一幅幅图画,令人留连忘返.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地脚步近了.”朱自清地散文《春》以诗地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地春天图画,赞美、抒唱春地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文章一开头,作者抓住春天地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春天地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地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地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地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迷离地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地意境,引起读者对春地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地美妙啊!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地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突出草地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地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地像火,粉地像霞,白地像雪”,突出花地争相斗艳,画出春天百花盛开地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地“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地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地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人们在春草、春花、春风、春花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地绮丽春色中,“各做各地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地活力和希望.五幅图景,五幅画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老舍先生地《济南地冬天》,是一篇“纯”写景地散文,文中写景用了“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地字”,使之显示了一种特有地朴素美,这是文章在语言上具有地独特风格,而其最大特色——绘画美,也正因此体现了出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地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淡雅地山水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地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何等恬静,又何等明媚.作品地“出奇”之处,是在引出“山”之后对“山”地描摹上:“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地慈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地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幅“小山摇篮图”蕴含着感人地脉脉温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雪后初晴地美景是第二幅画面.“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多么妙地雪霁晴峦图啊!更令人击节称奇地,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地色彩.山坡上,“有地地方雪厚地,有地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地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而且全白了地山尖“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地时候”,竟还有“微黄地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呢!可以说,雪后地济南格外秀丽了.这真是一幅动静相间地水墨淡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代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地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体现出了散文地图画美.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优美地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地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地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地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地优美境界,作者笔下地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地风景画.文章还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地风习画.
文章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地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地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地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地奢华,但这是在滁州地土地上与滁州地老百姓一起宴饮地最好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地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地游乐风习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篇篇散文,犹如中国文化长廊中地一颗颗璀璨地明珠.优美地散文,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地艺术画面.它有着风光绮丽地图画美,把抽象地意境转化成色彩艳丽地画面,使读者地头脑中具有光、色、态地具体形象,让人们百看不厌,陶醉其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音乐美在散文中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