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第八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国家,东经73°40’到135°05’,北纬18°03’到53°45’之间,南北跨度大约为3,900公里,东西跨度大约为5,500公里。

它地跨东经170度,西接阿尔泰山,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北毗邻蒙古、俄罗斯和朝鲜。

中国的疆域很大,是亚洲甚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总面积为9,596,961平方千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

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四个层次: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23个省(包括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及1个省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这些地区又被分为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市、地区或州)和2,851个县级行政单位(县、市辖区、区、旗)。

最高层次是省级行政单位,它们是由各自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成。

每个省都由省主席领导,也被称为省长。

当地的自治区和直辖市由自治区主席或市长领导。

有些省份,如山东省、湖南省等是由多个地级行政单位组成的。

而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则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下分辖若干的县级行政单位。

地理位置和疆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占据了亚洲的东部和中部,这也是中华民族广袤的疆土所在。

中国南部的湿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纬度上相当于北部的沙漠地区,因此中国拥有的气候类型也十分复杂。

由于中国的地理疆域十分广阔,各个地区的自然地形和天气条件各不相同。

这种多样性的地域分布导致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的地形和地貌大致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盆地和海岸等七种。

高原和山地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以上,其余三种地形类型包括基本农田面积和人口的居住比重最高,其中平原地区的粮食产量最高。

由于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并且人口众多,一直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灾害,例如洪水、地震、滑坡和污染等。

为了适应中国独特的地理特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就已经了许多抵御灾害的经验和方法。

中国地理划分线

中国地理划分线

中国地理划分线
中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特征和景观。


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
地理区域。

1.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地理区域之一,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

这个地区以其壮丽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和多样
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2.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地区,包括甘肃、宁夏、
青海、陕西和新疆。

这里的地貌以高原、沙漠和戈壁为主,还有壮
丽的自然景观如祁连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3. 北方平原:北方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新疆伊犁河谷。

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拥
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4.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包
括湖北、湖南和河南,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著
名。

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和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

5.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是中国
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与港澳地区有密
切的经济联系。

6. 西南诸岛:中国的西南诸岛包括台湾、海南和南海诸岛。


些岛屿拥有优美的海滩、珊瑚礁和热带气候,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这只是中国地理划分的一个简单概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
特点和资源。

通过了解中国地理的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注意:以上内容为创作,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中国地理课件8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中国地理课件8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3、华中地区 区域范围:北界,西峡-方城 -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均温0 oC等 值线,活动积温4500 oC等值线; 南界,忻城-梧州-怀集-河 源-永春-福清,1月均温10~12 oC,活动积温6500 oC等值线; 西界,武当山-巫山-武陵山 -雪峰山,海拔1000m等高线。 区域特征: 1)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的地貌结构; 2)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 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 配比较均匀; 3)丰富的陆地水,湖泊众多;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 景观。
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第二节 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三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高师教材方案)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五节 经济区划
第六节 综合景观区划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一、定义: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用 一定指标将研究地区分区划片。 可分为要素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属于综合自然景观区划。
二、意义:区划既是对区域进行分析、认识,深入研究的 一种方法,也是区域开发活动进行空间组织的一种途径。 具体来说,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反映中国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性与相似性,帮助认识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2)总结中国自然地理研究成果; 3)为生产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三、区划原则 1)发生学原则:景观形成、发育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2)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应全面考虑多要素对 区域特征形成的作用,同时,区分主导因素与非主导因素影响。 3)相对一致性原则:划分的区划单位内部具有相似性。 4)共轭性原则:区划单位空间上是连续的地域单位。 四、区划结果 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区划图。 五、区划的理论根据 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摘要:一、北方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二、南方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三、西北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四、青藏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五、东北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六、华东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七、华南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正文:一、北方地区1.地理位置: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黄河以北,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山脉。

3.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4.人文特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2.南方地区1.地理位置:南方地区位于我国南部,长江以南,包括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多样,有丘陵、盆地、高原等,长江、珠江、闽江等河流流经。

3.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4.人文特点:江南水乡文化、岭南文化等,注重饮食、民俗等传统。

3.西北地区1.地理位置: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高原为主,有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山脉。

3.气候特点:干旱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干燥。

4.人文特点:多元文化交融,草原文化、丝路文化等,民族风情浓郁。

4.青藏地区1.地理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高原为主,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山脉。

3.气候特点:高寒气候,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

4.人文特点:藏传佛教文化,民族风情浓厚。

5.东北地区1.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平坦,有长白山、大兴安岭等山脉。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小学三年级社会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它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是小学三年级社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吧!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达960万多平方千米。

它的东部、南部、东南部与辽阔的海洋相连,西部、北部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位置不仅给它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使得它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之一,中国拥有多样的地形和气候。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分为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

目前,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1. 省级行政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3个省,每个省都有一个省会城市。

例如,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直辖市,其下辖16个区。

上海、天津和重庆也是直辖市,分别下辖16、13和38个区县。

2. 自治区中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这些自治区拥有更高的自治权力,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权益。

3.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它们拥有独特的行政体制和高度自治权力。

这两个地区在行政、经济、教育等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有一些不同。

4. 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下一级,包括市辖区、县、县级市和自治县。

它们是各省级行政区下属的行政区域,有自己的政府和行政管理机构。

总结:通过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政治组织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和悠久的历史,它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使得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原创2:5.4中国地理分区

原创2:5.4中国地理分区

小试身手 [问] 2.某旅行社组织了“重走霞客路”大型旅行考察活动。下图 为考察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旅行社在本次考察中设计了下列主题活动,其中不可能实现 的是( ) A.a—c:喀斯特地貌之旅 B.c—d:江南奇山异水之旅 C.d—f:南北景观之旅 D.g—f:农牧文化之旅 (2)旅行考察队员们对沿线四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其 中合理的是( ) A.甲地—立足气候优势,发展彩色农业 B.乙地—利用土地优势,发展粮食生产 C.丙地—瞄准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农业 D.丁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1)D (2)A
2.精准组织答案 (1)答案的方向性:就是实现“实践”问题与“理论”基础 知识的对接,分析解决该问题所应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 识的迁移和应用。 (2)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 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 识链”的起点是已知条件,终点是问题。 (3)答案的全面性: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
确定 ――→
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判断 ――→
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区域图
确定 ――→
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判断 ――→
某区域的人 文地理特征
―→
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区域 三江平原 伊犁河谷 河西走廊 秦岭南北 横断山区
特殊特征 湿润的气候、生长水稻、湿地广布
气候温凉湿润 荒漠化问题、时令河的变迁 气候、植被、水文差异显著 山水相间分布、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

第八章-第一节-我国经济区的划分

第八章-第一节-我国经济区的划分
仪器仪表、乙烯及后续加工材料和深加工、轻纺产品等,并积极发展第三 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中心与金融、贸易、信息中心。
二、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
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 西、安徽,面积87.12×104km2, 人口3.13亿。
4.中部五省经济区
郑州
① 区域特点
地处中国中部地带中段,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带向西部的过渡 带和上海、连云港、广州三个对外开放“窗口”的连接地带。水 土光热等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色金属、水能、铁、非金 属等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和科技力量比较雄厚;交通运输条件便 利。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状况对整个长江流域影响重大。虽以内陆为主,但漫 长的边境线使之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开放的前沿。
② 专门化部门
以地方资源及资源组合优势为基础,重点发展高耗能的 重化工业,成为钢铁、有色金属、磷化工、机械、轻纺、食品 等的工业基地。
二、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
7.西北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
② 专门化部门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为主体,重化工业比较发达,汽车、钢铁、
石化等产值占全国同类行业的1/3~1/2;沿江地区以纺织、轻工业为主,
重化工业比较发达。在城市化进程中,该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是全国最 大的对外开放基地。今后的方向宜积极开拓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
海洋工程等新技术,重点发展微电子、汽车、造船、发电设备、通讯设备、
② 专门化部门
该区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水稻、棉花、淡水产品、油菜籽等 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部门已 成体系,今后的重点是以大运量、高耗水工业为主体,建立由冶金、 纺织、汽车、化工等组成的沿江工业地带,担负起我国经济开发中“ 承东启西”的桥梁和基地作用。

中国地理分区

中国地理分区

地理分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分区对资源 分配的影响:地 理分区有助于合 理分配资源,促 进区域经济的均
衡发展。
地理分区对产业 结构的影响:地 理分区可以优化 产业布局,形成 合理的产业结构, 提高区域经济的
竞争力。
地理分区对交通 物流的影响:地 理分区可以有效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交通效率, 促进区域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
旅游资源:中部内陆地区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
西部边疆地区
人口分布:西部边疆地区人口稀疏,主要 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交通沿线。
民族构成:该地区民族众多,包括汉族、 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具有丰富的 民族文化多样性。

经济特点: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 滞后,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但近 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植被覆盖:以草原、 荒漠为主,植被稀 少,生态环境脆弱
青藏高寒区
地理位置:位于中 国西南部,包括青 藏高原和川西、滇 西北地区
气候特点:高寒、 干旱、大风、冰雹 等恶劣气候条件
自然景观:以高原、 雪山、冰川、湖泊为 主要特征,是世界上 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
资源优势:拥有丰 富的太阳能、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资源
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理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绿色发展:推动绿 色产业和清洁能源 的发展,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区域合作:加强地区 间的合作与交流,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深化地理研究与教育普及
地理研究:加强地理科学研究,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教育普及:开展地理教育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地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跨界合作: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太原、呼和浩特 等城市为核心
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
蒙古东部盟市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
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
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
南、江西、安徽
5、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两省
二、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一)地理相关法 (二)主导标志法 (三)聚类分析法 (四)遥感分析法 (五)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
三、自然区划的历史演进
《禹贡》——划分全国为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
四、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一)罗开富方案 (二)黄秉维方案
政区划
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一)1982年行政区划 (二)2005年行政区划
四、行政区划的问题与改革
(一)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区划改革趋势
第四节 中国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二)生态原则 (三)社会原则
二、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
(一)“三分法”综合经济 区
(二)“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三))“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四))“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五))“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六)“七分法”综合经济区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 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 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 任-包方案于1988年发表,仅两级,包括8 个区、30个亚区。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一级区为三大区,之下又分 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
(五)席承藩方案
第八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一、地域分异规律
景观地域分异的规律性是指整个景观或地 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 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 两种基本因素
第二节 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一)发生学原则 (二)综合性和主导因素原则 (三)区域共轭性原则 (四)应用性原则
1980年完成,1984年出版 采用大区(3个) 、自然带(14个)、自然 区(44个)三级单位
(六)《中国自然地理》教材方案
1995年完成,1999年修订 采用大区(3个) 、自然地区(7个)、自 然地理副区(35个)三级单位
第三节 中国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分原则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宋代以前的行政区划 (二)元、明、清三代的行政区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
人口、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提高
(一)经济协作区
东北区:黑、吉、辽 华北区:京、津、冀、晋、内蒙古 西北区:陕、甘、宁、青、新 华东区:鲁、苏、皖、沪、浙、赣、闽、台 中南区:豫、鄂、湘、粤、桂 西南区:川、贵、滇、藏
(二)三大经济地带
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
82.42 88.36 81.90 76.85 82.2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部
246 137.4 128.4 163.12
64.08 71.04 62.46 56.80 63.39
(三)2005年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33个地级行政区:283个地级市、17个
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
中部 286 30 433354 35.74 34.5 34.5 25.4 28.5 2.67 27.2 24.2 11.58
西部 538 56 27979 23.07 15 17.4 9.2 15.3 1.47 13.7 12.1 4.11
(三)七大综合经济区
1、环渤海经济区: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
(七)“八分法”综合经济区
(八)“九分法”综合经济区
(九)“十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十)“十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四)、经济协作区、三大经济地带和
七大经济区
(一)经济协作区 (二)三大经济地带 (三)七大综合经济区
第五节 中国地理分区
一、地理分区的理论依据 二、地理分区的原则
(一)一级分区体现东、中、西 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二)二级分区体现南北的区域 差异
(三)二级分区体现区域土地利用和可 持续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四)二级分区保持少数民族自治区和 大地貌单元区域的相对完整性
(五)分区界限保持省级行政区完整性 (六)体现区域地理特征,为中国地理
教学服务
三、地理分区方案
4个地理地带,14个地区 东部地带:含辽吉黑地区、京津冀鲁豫地区、
100
17.9
自然资源人均拥有综合指数 100 36.6
经济技术水平
人均社会总产值指数
100 135.92
人均国民收人指数
100 133.28
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指数
100 136.83
人均工业产值指数
100 144.83
人均经济产值综合指数
100 137.52
中部
82 96.3 177.05 111. 82
面积/(104km2) 面积占全国/% 1996年底人口总数/(104人) 人口占全国比例/% 非农人口数占全国/% 农业总产值占全国/% 工业总产值占全国/% 年用电量占全国/% 固定资产占全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 银行存款余额占全国/% 利用外资额占全国/%
东部 129 13 49962 41.19 50.5 48.1 65.4 56.2 5.86 59.1 63.7 84.31
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粤桂闽澳台地区
中部地带:含内蒙古地区、晋陕甘宁地区、
川渝地区、云贵地区
西部地带:含新疆地区、青藏地区 海洋地带:含渤海区、黄海区、台湾岛与东
海区、海南岛与南海区
三大经济景观地带的两个梯度
全国 东部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人均拥有指数
100
33
矿产资源人均拥有指数
100
83
能源资源人均拥有指数
2862个县级行政区:852个市辖区、374个
县级市、1464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 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和1个林区
43275个乡级行政区
(一)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层次多而乱 2、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 3、行政区划缺乏标准
(二)行政区划改革趋势
1、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小省区 2、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理,综合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