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

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3.朗读伴奏音乐。

(教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

(学生)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2.辨字组词。

至()断()到()继()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回: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出:_______________孤帆:_________________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水怎么样?(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通过“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3.指导学生朗读。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讲解古诗背景
总结词:知识普及
详细描述: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古诗的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 内涵和意义。
讲解古诗内容
总结词:文本解析
详细描述: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感和深 层含义。
课堂互动与讨论
总结词:互动交流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 诗三首》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难点与重点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三首》中的生字、 生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能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自我评价
01
总结词:自我认知
02
详细描述: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 相应的改进计划。
教师评价与反馈
总结词:专业指导
详细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 业情况,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帮 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 的地方。
重点二
古诗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重点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解决方法
方法一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古 诗的背景和情境,帮助
学生理解
方法二
结合注释和教师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和
特殊语法结构
方法三
通过朗读、背诵、讨论 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
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方法四
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 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版三上语文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版三上语文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sòng tiǎo送挑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认识多音字挑tiāo挑水、挑选t iǎo挑战、挑拨3、古文识字送,金文=(彳,行进)+(“伞”的变形)+(双手)+(二,两人)+(止,行走),本义:左右伴娘给新娘打伞陪同。

挑,篆文=(手)+(兆,预见),本义:预判,捡选4、开展识字游戏,出示要求:(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3)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5、出示生字卡片6、小组派代表,上台认读,比一比谁读的最自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生了解生字的演化识字游戏生自读古诗,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环节是理解古诗大意,通过理解题目及字词,进而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第三个环节是再读古诗,感受韵律,通过把古诗进行解剖,一一展开,借助图片理解古诗,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本课的理解;第四个环节是链接课外延伸,拓展《枫桥夜泊》,赏析《枫桥夜泊》;第五个环节是生字书写,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第六环节是课外阅读《乡愁》,感悟诗人的情怀;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们来读一读。

(1)出示《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2)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苏东坡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你们喜欢吗?自己读读吧!
2.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二、学习《望天门山》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对于李白,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呢?
2.是啊,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就是李白在游历天门山时写下的。
3.自读:请读3遍,前2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3遍试着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4.个读:你们想读吗?谁来读读?(生个读)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5.节奏读:同学们,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些,请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3.对比学习苏轼的“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和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都是“铜镜",一个用来比大海,一个用来比洞庭湖,哪个更恰当?
4.学生展开思辨。
5.体会诗人运用比喻思维之缜密。
四、总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美景一诗画
西湖喻西子
洞庭湖立白银盘
君山诗青螺
太湖心粮仓
设计思路
美读和欣赏古诗,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宏伟壮观,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反思时间:年月日
10.李白就像一位天才的摄影师,用“青山”“碧水”“孤帆”“红日”组成了一幅迷人的连环画。看着图,试着背诵一下吧!
三、学《登庐山五老峰》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公开课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公开课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4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三课时《夜书所见》【课时目标】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sònɡ tiǎo送挑(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_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_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读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1.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3.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1)按照字的结构划分识记生字;(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四、品读释疑1.课件出示原诗;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2.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前两句:诗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字的读音。

3)自学诗中的生字。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2.解诗题。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练习朗读。

4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5作业: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