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合集下载

云南地理知识点总结

云南地理知识点总结

云南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4060公里,是国内连接东南亚与亚洲腹地的枢纽和通道。

二、地形地貌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

云南省的最高点位于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位于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海拔76.4米。

三、气候特征云南省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滇西北属高原山地气候。

冬夏温差不大,干湿两季分明,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

省内多数地区年均气温在13~20℃之间,年温差一般为10~15℃。

云南省的年平均降雨量大致为:澜沧江以西1250毫米,毕节、六盘水、宣威、曲靖一带1000毫米,其余地区1125毫米,横断山一带少于1000毫米。

四、自然资源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壤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其中,红壤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因此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此外,云南省地质资源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

五、交通运输云南省的交通运输网涵盖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云南省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文化特色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云南的地域分异

云南的地域分异

云南的地域分异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至106°11′,北纬21°8′至29°15′之间,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

全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东部为滇中、滇东高原,称云南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

西部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

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

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

总的地势特征是北高南低, 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递降, 地势高差十分悬殊, 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云南是一个低纬高原山地为主的省份, 地形海拔高差各异, 又受高原季风气候的影响, 使得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且具有显著的特点。

云南气候类型多样, 水平差异复杂, 垂直变化显著。

我国从西沙群岛到东北, 共划分9 个气候带和 1 个高原气候区。

云南除南热带和中热带外, 其余各个气候带和高原气候区并存, 即存在有从海南岛到东北的各种气候带类型。

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

云南特有的地貌、地形, 境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寒、温、热三带俱全。

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 低纬度与低海拔相联系的北高南低的地势, 导致了南北方向的年平均气温差异相当于广东的海南岛到东北长春的温度差异, 其差值之大, 可见一斑。

除前面的地理环境因素外,气候还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这两个的影响。

云南省大气透明度好, 干季晴朗少云, 空气十分干燥, 日照时数多,而雨季多以过程性降水为主, 夜雨多, 长时间连绵阴雨天气较少, 故全省大部分地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大。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1.1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1.1.2德宏、孟定中山宽谷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1.2.1河口中山低谷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1.1思茅中山山原盆谷区2.1.2临沧中山山原区2.1.3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2.2.1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2.2.2文山岩溶山原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1.1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3.1.2楚雄红岩高原区3.1.3曲靖岩溶高原区3.1.4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3.1.5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区3.1.6大理、丽江盆地中高山区3.1.7金沙江河谷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3.2.1保山、凤庆中山盆地宽谷区3.2.2腾冲中山盆谷区3.2.3云龙、兰坪高中山山原区3.2.4怒江高山峡谷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4.1.1滇东北边沿中山河谷区4.1.2镇雄高原中山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云南的地理知识

云南的地理知识

云南的地理知识
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

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平均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省境内河川纵横,湖泊众多,全省河川径流总量约222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469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

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在1100毫米左右,但由于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差异很大,干旱、洪涝、冰冻、冰雹、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云南省是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文旅大省,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洱海、滇池、抚仙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著名景点。

航拍中国云南篇地理知识点

航拍中国云南篇地理知识点

航拍中国云南篇地理知识点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以下将从地理角度介绍云南的特点和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临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接越南、老挝,西连缅甸,北与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相邻。

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也使得云南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地形特点云南的地形多样丰富,主要可分为高山区、高原区和盆地区。

1. 高山区:云南的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这里有许多高山峻岭,如梅里雪山、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苍山等。

这些高山区地势险峻,峰峦叠嶂,是登山爱好者和摄影师的天堂。

2. 高原区: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原地带,其中最著名的是昆明高原。

昆明高原地势较为平坦,海拔约1900米,气候宜人,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3. 盆地区:云南的东南部是盆地地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

这些盆地地区是稻米和茶叶的主要产地,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三、气候特点云南的气候因地形的多样性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1. 云南的北部和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这些地区气温适宜,适合农业发展。

2. 云南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属于高山季风气候,气温较低,雨量充沛。

这些地区多为山区,降雨量较大,有利于森林资源的生长和保护。

3. 云南的中部和东部属于高原季风气候,气温适中,雨量适度。

这些地区气候宜人,适合旅游和休闲。

四、地理景观云南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如高山、峡谷、湖泊、河流、盆地等。

1. 高山:云南的高山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山峰,如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等。

这些高山峻岭壮丽险峻,吸引了大量的登山爱好者和摄影师。

2. 峡谷:云南有许多著名的峡谷,如虎跳峡、澜沧江峡谷等。

这些峡谷地势险峻,风景秀丽,是徒步旅行和漂流的绝佳地点。

3. 湖泊:云南有许多著名的湖泊,如滇池、洱海、泸沽湖等。

地质学知识:云南省地质灾害与规划管理

地质学知识:云南省地质灾害与规划管理

地质学知识:云南省地质灾害与规划管理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其地处环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且地质构造复杂,其中多山地区的地质灾害在其自然灾害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由于地质环境的限制,云南省地质灾害的频率、规模及影响较大,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一、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内部因自然或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或变化,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云南省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其中滑坡灾害是云南省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每年因滑坡灾害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泥石流灾害是云南省主要的二次地质灾害之一,除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外,还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分布在昆明市等地,也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1.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云南省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云南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影响,必须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

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科学规划和建设工程为了避免在施工中对地形地貌进行破坏,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工程。

例如,在山区建设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情况,避免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建设或过境。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做到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密度,合理布局建筑,减少人员密集区域。

3.提高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尤其在山区,人民是首先面对地质灾害的群体,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灾后应对能力对于防治地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地质灾害应对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知识和应对能力。

三、云南省地质灾害规划管理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云南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影响,云南省明确了防灾救灾工作思路,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中心,以综合防灾和工程防灾为主要手段,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规划管理工作。

云南省区域环境特征

云南省区域环境特征

云南省区域环境特征§1.1自然环境特征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北纬21。

8'32''~29('15'8",东经97。

31'39''~106',11,47"之间。

其西部、西南部与缅甸为邻;南部与老挝、越南交界;西北、北部和东部则分别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四省(区)接壤。

全省土地面积38.4万平方公里,2000年全省人口4280万人。

云南省位于中国大陆西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南缘与西南部云贵高原的结合部位,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以山地高原为主的边疆内陆省份,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

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云南省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是:①地貌、陆地水、气候、生物区系等都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②纬度和海拔高度同向叠加,由于非地带因素作用,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堪称全国自然环境的缩影;③高差悬殊、地形复杂,自然生态环境的垂直变化异常明显;④自然带幅窄,自然生态系统容量小,自我调节能力弱,易受外界干扰,自然灾害频繁。

1.1.1地形地貌云南省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南与东南呈阶梯状下降。

省内地形起伏,高差悬殊。

最高点为滇西北与西藏交界处的太子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为滇东南河口县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米。

两地直线距离仅约842公里,高差达6663.6米。

云南省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新生代初(约7000万年前),云南省为一准平原,后地壳上升成为高原。

西部受河流切割成为陡峭山地,但保存有平坦高原面遗迹;东部经差异性抬升,形成北高南低的多山高原。

全省山地和高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94%,坝子(山间盆地),包括湖泊在内,仅占6%。

据统计,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442个,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云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除具有褶皱、断层地貌、火山地貌、风化重力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外,还有各种特殊地貌。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分析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分析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分析第三次讨论稿(2009-11-22)自然地理讨论稿第二小组组长:刘韬一、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发言人:周祎)云南是一个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美誉的地方,其来源即是指云南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生态系统多样性云南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

云南的六大水系(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红河、珠江)和“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异龙湖、程海、杞麓湖、星云湖)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并且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2.物种多样性云南省各种分类群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已知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000多种,科、属、种分别占全国的88.4%、68.7%、62.9%。

此外,云南的珍稀物种资源也非常丰富,占了全国的67.5%,居第一位,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151种,占全国总数的42.6%;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99种,占全国总数的59.4%,其中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在我国仅云南独有。

3.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一是丰富性,云南各类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特别是野生稻、野生茶树、花卉以及药物资源等都是未来云南、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持续农业极为重要的资源基础;同时,云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独特,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

二是独特性,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所不可替代的,它是我国特有属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还拥有一大批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全球仅西畴小桥沟有7棵桦盖木、仅巧家有36棵白皮五针松;被国际社会认为仅次于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滇金丝猴,虽经多年的保护现也仅有11个种群870多只。

三是脆弱性,云南由于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确实导致云南物种多,但种群稀、数量少,分布区域小,没有像草原生态系统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那样的多级食物网结构,并且相互间的捕食关系单一,所以生态适应能力很低,对外界的干扰非常敏感,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干预和破坏,很容易使该地的物种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

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

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

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

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

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

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

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

一是灾害种类多。

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

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

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

二是灾害分布广。

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

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

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

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

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

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

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四是灾害强度大。

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

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

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

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

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

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

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

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

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

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

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

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

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

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

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

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

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

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

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

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

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

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

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

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

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