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概述 •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 • 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 概述
• 1.1 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由这些要素组
成的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 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称为自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制约或支配地域分 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分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 大洋表层(大洋表面 以下200m深)纬向自 然带主要是太阳辐射、 温度、风向、降水等 气候地带性引起的大 洋温度、洋流、盐度 和含氧量差异,以致 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 区别,从而引起大洋 表层自然综合体,按 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 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 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省性分异
•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 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是最大一级的省
性。
省性分异
• 赤道带:气候省性差别不显著。 • 热带:西岸信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东
岸季风气候。 • 亚热带: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亚热
1. 概述
• 1.2 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 太阳辐射能 • 地球内能
1. 概述
• 1.3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 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
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 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称为地带性分异。 • 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 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 地带性分异。
洼地带、冲积洪积扇。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 地方气候决定于范围比较小的气候形成因 素,如大片森林、湖泊、中等地形、城市 等,气温和湿度的水平剃度和垂直剃度比 大气候大。

高三地理地域分异规律要点

高三地理地域分异规律要点

拓展1 地域分异规律默写要点1.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差异性2.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4.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5.自然带名称: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更替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山麓到山顶形成原因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表现亚欧大陆东部及沿海湿润地带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冰原带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地,自然带的带谱越复杂。

7.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8.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

是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9.影响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降水:迎风坡(降水多,冰雪量大,融化慢)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雪线高;温度:温度高,雪线高度高,反之亦然。

①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

②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地形:缓坡易积雪,雪线低;陡坡不易积雪,雪线高。

10.非地带性的形成原因:地壳物质组成、海陆分布、地形、局部环流和洋流、地壳运动、局部水分变化11.非地带性的表现:约束、改变、缺失、块状12.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13.三大自然分区比较:。

高二地理(中图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高二地理(中图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图5-2-2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FG E D
C B A
读图说出A-G七个自然带 的名称。
图5-2-3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FG E D
C
B
A
A
A
读图说出A-G七个自然带 的名称。
A:热带雨林带
图5-2-3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FG E D
读图说出A-G七个自然带 的名称。
C
B
B
A
B
B
B
B:热带草原带
图5-2-3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FG E D C B A
图5-2-3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读图说出A-G七个自然带 的名称。
C:热带荒漠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FG E D C B A
图5-2-3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读图说出A-G七个自然带 的名称。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读图说出① — ③三个自 然带更替的方向。 地带更替方向大致与 海岸线垂直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
图5-2-2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
二、地域分异规律
③ ②①
2.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思考: 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自然 带从沿海到内陆有规律 的更替?
图5-2-2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
二、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规律
③ ②①
读图说出① — ③三个自 然带更替的方向。
图5-2-2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
二、地域分异规律
③ ②①
2.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读图说出① — ③三个自 然带更替的方向。
图5-2-2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的 分 异 规
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5 规律)
基础的经度地带 性差异)

2、乘火车沿陇海—兰新线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
途看到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属于(B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3、读“坡向与自然带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
响的是(B )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如图:
北半球温带某山地的南坡


和北坡垂直带的分布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B、C的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分布 的海拔高度高?
4)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D C
A
B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北坡 4000 3500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成因: 随海拔高度的
变化
水热条件 变化
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图
②分布特征:
1)山体所在的 纬度位置决定了 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 纬度越低,海拔 越高,垂直带数 目越多,垂直带 谱越完整。
北坡
南坡
基带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观察两坡雪线的高低
积雪冰川
积雪冰川
高山垫状植物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
南坡
3000 2500 2000
针叶林 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1500 山地5草)原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
荒漠
荒漠草原
从赤道到两极的
分异(以热量为
基础的纬度地带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答案: B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答案: D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

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点睛】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答案: A 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

高三地理复习地域分异1

高三地理复习地域分异1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三级科目:地理授课人:课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课时考纲要求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规律。

中心发言人李晓春难点自然带的分布与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提问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一、考纲解读: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高考动向: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4、费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三、主干知识、学案设计: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学生资料P74【主干知识、学案设计】。

2、课堂教师利用【主干知识、学案设计】部分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

四、回归课本,全面复习:一、地理环境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带性规律——自然带(因素:热量、水分)(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二)、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技巧:五、知能训练.落实体验学生完成对点练习,教师点拨。

教后反思审核人签字:年月日。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




当水热对比相当时,水平地带明显地与纬线斜交伸展,像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气温的南北差异和于湿度的东西差异 共同起作用,两者势均力敌,致使这里的水平地带呈与纬 线方向斜交的排列。
比较简单的卵形理想大陆图式
比 较 复 杂 的 方 形 理 想 大 陆 图 式 ( 马 克 耶 夫 提 出 的)
南北半球地带谱基本对称
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路半球的海 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52.7%)

海陆分异具有重要的地理效应,表现为海洋和陆
地的强烈对比,使得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各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所组成的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
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两类
明显不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性质是地域分异的
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其它纬度出现了东西递 变的干湿度分带性。 大陆两岸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向两极过 渡到苔原地带。 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在大陆内部,自荒漠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 向两极过渡到苔原和长寒地带
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的是地中海型自然地带。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
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
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
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 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
显的纬向地带分异。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
流水作用强烈,等等。因此一些外力地貌,如高纬地区的
冰川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等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地带性 分异。
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 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不 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 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答案: B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答案: D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

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点睛】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答案: A 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

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4.(2017北京卷)(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第(1)题。

(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10分)答案:(1)热带草原带。

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

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

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

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解析】据图可知:该国大部分地区地处10°S~15°S之间的区域,结合降水柱状图不难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

每年1月份,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这里,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因此到处稀树高草,呈现一派草木葱绿的景象。

7月,信风带控制这里,受信风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响海洋,降水少,形成干季,到处草木枯黄,呈现一派萧瑟的景象。

5.(2017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分)(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分)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

阳坡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

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

6.(2017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材料一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图14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一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 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

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3分)(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

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分)(3)游客白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

(3分)(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

温哥华属于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

(4分)答案:(1)草原荒漠由沿海向内陆(2)莱斯布里奇比温尼伯冬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少(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和冰雪带(4)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盛行西风,迎风坡,地形雨;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解析】(1)根据图中经度值,可以判断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是从加拿大东部地区往西到西部内陆落基山山地地区,莱斯布里奇位于太平洋的背风坡,降水量少,所以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2)根据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知,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

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量少。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随着海拔升高,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依次是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和冰雪带。

(4)温哥华位于50°N太平洋沿岸地区、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风,沿岸受到暖流增湿作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所以降水量大。

考点:自然带分异规律、气候类型的成因。

(2016全国乙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7.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答案:A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8.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答案:C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

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

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

(2016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问题。

9.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答案:B判断教授目视方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由“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可知教授正在向高处看,“身后的森林”说明海拔较低的地方是森林带,站立地“簇簇花草”说明教授正站在高山草甸带。

10.阿尔泰山南坡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答案:D 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其南坡山腰抬升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因而多地形雨,并形成了森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以下为山地草原带、荒漠草原带,故草场不是仅分布在山麓地带;与阿尔泰山纬度相当的大陆东西岸,植被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阿尔泰山地处内陆且山腰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因而只能形成针叶林;教授描述了高山草甸带呈现“簇簇花草相映”的现象,故此时不可能是冬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