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合集下载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新基础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基础教育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环节,容易使学生学习内容停留在书本上,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而新基础教育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考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实践,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而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考试分数,往往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而新基础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创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提升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传统教育强调集体为重,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容易忽视个体差异。

新基础教育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特长和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提升。

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新基础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基础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传统教育往往以升学率和分数为导向,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成长。

而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精编文档).doc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新基础教育”宗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

一、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概述1.新基础教育概述新基础教育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的概念,是全面而系统地对传统基础教育予以深入改革和优化升级的全新教育理念。

新基础教育是相对旧基础教育而言,具体涵盖了以下“新”的元素:其一,新基础教育强调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大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基础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其二,新基础教育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以及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整体性创新;其三,新基础教育重视实践应用,通过建立新型学校对理论加以推广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其四,新型基础教育理念摆脱了传统“认知”教育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五,新基础教育强调了动态发展,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始终保持先进性;其六,新基础教育要求教育从业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学生[1]。

2.从旧基础教育到新基础教育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提升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素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旧基础教育越来越凸显了其不适应性,严重限制了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职能的发挥,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弊端频现,一方面对于教育环境而言,教育相关管理者不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使得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工资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生存条件都很难满足,相对应的是贫困地区或家庭的学生无法上学,人文关怀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质量而言,很多学校教育还停留在“认知”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甚至在教学阶段就问题频发,这些都暴露了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一定程度的教非所用和力不从心。

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叶澜为首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教育理念同时代需求的适应性,开始推动基础教育变革,新基础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

过去,教育主要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基础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新基础教育”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新基础教育”就是一种直面“人”的教育,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基础教育”及其意义。

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所作为。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体魄和意志。

新基础教育还要求学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

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新基础教育还要求学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创造。

“新基础教育”还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人不能独善其身,只有关心他人、关爱社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加强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愿望。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最新资料推荐------------------------------------------------------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观点一:四个还给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 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 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

在这过程中,教师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

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 ,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1/ 24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育改革。

---------------------------------------------------------------最新资料推荐------------------------------------------------------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无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新基础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而“人”则是指教育的核心对象,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新基础教育”就是直面“人”的教育,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潜能为出发点,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传统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过分依赖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

而“新基础教育”则倡导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基础教育”重视能力培养。

传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它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课程设计,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引进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应对社会变化,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新基础教育”关注社会性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新基础教育”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倡导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提倡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

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公民。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观点一:四个还给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

在这过程中,教师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

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育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无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新基础教育理论逐渐崭露头角。

新基础教育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和突破,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

第一,强调个体发展。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发展。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新基础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追求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交能力和身心健康。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基础教育理论倡导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倡导实践教育。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要教学工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基础教育理论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主动学习,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实验研究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追求终身学习。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新基础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学习资源,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起来,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强调个体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倡导实践教育和追求终身学习。

这些论点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在实施新基础教育理论时,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
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
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

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

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