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赏析_1191
《七律长征》赏析_古诗鉴赏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叶培舟
我从小到大学习过许多诗句,可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七律长征》。
他的作者是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别看他写得这么轻巧,长征的过程有多么艰辛,只有红军战士们知道。
毛主席写的是就像去山水之中游玩一样,毫无压力,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写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经历了让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各种天险的阻隔。
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
他们充满智慧,巧妙与敌人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从诗中最后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体会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他们不仅在战场战斗,还要面临环境恶劣,粮食不足,但他们却依然开开心心过每一天,我十分佩服。
如今,我们过着幸福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历史,不能忘记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更不能忘记国家的创始人。
这都是他们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以后要认真学习,报效祖国!
点评:
小作者通过赏析《七律长征》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义,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由浅入深、赏析透彻,最后还倡导读者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篇很棒的诗歌赏析之作!。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
【引言】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军长征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无数英勇的事迹和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其中,毛泽东主席创作的《七律·长征》更是成为了描绘长征精神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这首诗词进行详细赏析,以此展现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诗词背景介绍】
《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红军历经艰辛,成功突破敌人的围剿,开始了长征。
这首诗词以激昂的语言,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诗词内容赏析】
诗词开篇便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红军战士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精神。
接下来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则形象地描绘了长征途中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红军战士们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诗词意境分析】
在《七律·长征》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长征途中的高山峻岭、激流险滩等自然景观与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崇高的意境。
这种意境体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事业,彰显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
【诗词中的历史意义】
《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部艺术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
它反映了我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
【结论】
总之,《七律·长征》以激昂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这首诗是毛主席于1935年10月写于甘肃,当时正是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与磨难。
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律•长征》正是此时创下不朽的杰作。
全诗仅用56个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不畏艰险,松柏后凋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中心。
一开始就概括了红军其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千山万水对他们来说只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长征之艰辛,众所周知,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而在毛主席的诗中则将这一切的困难用“万水千山”四个字来形容,紧接着用“只等闲”二字回应。
诗人从“不怕”“只等闲”两个不同角度深刻阐释了红军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二、腐索奔马,力挽狂澜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诗人接着从首联所营造出的浩大、虚无的“万水千山”作出的进一步具体描写。
在作者的笔下,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如此庞然大物被喻为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夸张新颖。
是把藐视困难这种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主席却运用得很成功。
同时,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儿童赏析《七律长征》

儿童赏析《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诗歌,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以下是一份适合儿童赏析的《七律长征》赏析:
1. 诗歌形式:七律是一种古典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一组,共十四句。
2. 内容概述:这首诗歌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 重点句子:诗歌中有几个重点句子,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形象地描绘了红军经过的地形地貌,表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
4. 赏析方法:可以引导儿童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
比如从形式方面,可以引导儿童了解七律的格律特点;从内容方面,可以引导儿童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从语言方面,可以引导儿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力。
总之,赏析《七律长征》可以帮助儿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精
神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引言《七律长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首重要的诗歌作品,由著名作家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意象和激情澎湃的表达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对《七律长征》进行详细的赏析,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诗歌赏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七律的形式,表达了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壮丽场景和英勇精神。
诗歌以磅礴的叙事手法和饱满的情感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腾飞的壮丽景象,同时表达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的奋斗精神。
诗歌的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经问世,立即让读者感受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和无畏精神。
这两句诗表达了红军前进必将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念。
接着,诗人首先在形象上展示了长征的壮丽景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路上蜿蜒的山脉和泥泞的土地,给人以磅礴而壮丽之感。
在诗歌的中间部分,毛泽东运用反复并列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危险:“胜利沉重来酬庆,边庭倒属凤凰池。
四万万人民共一心,挺起国家脊梁骨”。
这些表达方式以强大的气势将读者引入到长征的历史背景中,唤起他们对长征时期英勇奋斗的纪念和敬意。
诗的结尾部分,毛泽东展现了长征胜利后的豪情:“砥砺奋进千锤百炼,胜似蜀道更辛苦。
人间正道是沧桑,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句表达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同时体现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牺牲的深切思考。
文化内涵《七律长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首诗歌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英雄”的形象。
从古代到现代,英雄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高度推崇,代表了无畏的勇气和崇高的精神。
其次,诗歌中对长征壮丽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山水的独特魅力。
中国山水被认为是中国人“故乡”的象征,具有诗意和哲学意味。
通过描绘长征路上的山川景色,毛泽东使诗歌达到了凄美和壮丽的统一。
此外,诗歌还表达了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大众的期望。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一、作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以豪迈磅礴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用双脚踏破万里山河的壮志豪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中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自然环境和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整首诗语言简练,韵脚鲜明,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七律·长征》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课文原文及赏析

长征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此篇。
《七律长征》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此首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
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赏析篇一: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43年7月1日东北出版的杂志《知识7卷6期(总42期〉上。
建国后又发表在1957年4诗刊)1月号。
[注释][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律诗的“律”,为古代“正声音之器”,即正音之标准,亦有规律之意。
律诗是有一定规格的,因此,亦称为“格律诗”,这种诗也称为“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始见于南北朝,完成于唐代。
作者必按照它的规格去作,不能自由地越出它的规格范围,因此,才称之为律诗。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
首先,要求有固定字数。
五言律诗,全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全酋人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
其次,要求有固定的平仄形式。
不管五言或七言,都有仄起和平起两种格式。
其三,要求用韵,五律要求:第一、三、五、七句末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一般情况,第一句不入韵,但个别的也有入韵的,七律:第三、三、七句不入韵,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
但也有个别的第一句不入韵的,其四,要求对仗。
一般是中间两联(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要求对仗。
[等闲]平常,无足轻重之意。
[五岭]总称南岭,包括大庾(yǔ)岭、骑四岭、萌渚(zhú)岭、都庞(páng)岭和越城岭。
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逶迤](wēi yí),别作“逶迆”或“委蛇”。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祥子。
如《淮南子》:“河逶迆故能远。
”[乌蒙]山名。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部交界处。
海拔约二干三百米。
有十二座山峰,蜿蜒不断七十余里,主峰在云南,统称乌蒙山脉。
北临金沙江,悬崖峭壁,山势雄伟。
[磅礡](páng bó),广大无边、气势雄伟之意。
如陆机诗:“磅礡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泥丸]小泥球。
[金沙]指金沙江。
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至四川省宜宾的一段江水。
据云,因产金沙而得名(或说因江沙色如黄金得名)。
[云崖]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源出于四川、青海两省交界的果洛山,上游叫大金川,南流再折而向北,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长1200公里。
两岸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与乌江和金沙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桥头碑上刻两行诗句:“泸定桥边万重山,高耸入云千里长。
”[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位于泸定县西,泸定桥是由四川通往西藏的要道。
[铁索]横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长约三十丈,是用十三根粗铁链,固定在两岸上的悬崖峭壁上凌空架成。
因此,泸定桥也叫铁索桥。
“铁索”即指十三根粗铁链而言。
铁索上铺木板,下距水面数十丈,形势极其险要。
[岷山]岷(mín)山,绵延于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之间的山脉,是北岭的一段。
岷江即源出于此。
岷山山脉的最高峰在海拔五千公尺以上,山顶终年职雪,故居民又称之为大雪山。
山上空气稀薄,行人极少。
[三军]古时军队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为主军。
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此处“三军”是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而言的。
[赏析]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
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九?一八”后,日本军国主义战领了东北三省及热河,1935年又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
此时,蒋介石不但不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来保家卫国,反而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
而且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聚集大量兵力进攻北上抗日的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因此,红军为了达到北上抗日的目的,尽可能躲开敌人的进攻,保全实力。
不惜绕远路,爬高山,越峻岭,多少悬崖峭壁都踩在红军脚下,多少急流险滩都被红军飞越。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毛浑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曾这样说:“??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事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这里以准确而有力的描写和评述,揭示了长征的伟大意义。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两句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这是对长征的战斗历程相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
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无数个艰难险阻,天上有儿十架敌机不住地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同时党内还有“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
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
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
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或“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在话下”等意)“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
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夸张已极。
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
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换句话说,就是把死的东西写活了。
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强渡大渡河时的困难就更大了。
五月下旬,红军到达了极为险恶的大渡河畔。
当时的情况十分火急,前面有敌人重兵扼守的大河拦路,后边有几十万敌军猛追。
两岸都是悬隘峭壁,河床里到处是游涡和暗礁,水流湍急,如万马奔腾,咆哮震耳。
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长三十丈,距水面高数十丈,由十三根铁索架成的泸定桥。
铁索上的桥握板被敌人撤掉,桥头又被敌人以重兵把守,怎样才能渡河呢?这并没有难倒红军,他们由党员和积极分于组成突击队,在红军炮火的掩护下,手攀铁栏,脚绕铁索,这样爬过三十丈长。
距水面几十丈高的铁链桥,冲向对岸,打退敌人,大部队以迅雷不且掩耳之势,迅速过河。
获得长征途中又一个伟大胜利。
蒋介右妄想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破产了。
飞夺泸定桥和巧渡金沙江不同,这是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战斗的场面。
诗中用一个“寒”字。
显然不是对时令说的,这时应比渡金沙江时还要“暖”才对,但这里却写“寒”字。
主要写人的感受。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这个胜利可真是来之不易呀!事后想,真是有些让人心里发冷啊!作者用这个“寒”字,既烘托了险恶的自然再境,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又反衬了红军战士那种奋不顾身、勇往向前、战胜困难的英雄形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战士特别喜爱峰峦叠嶂岷山上的千里积雪,全军越过去以后,可以说是人人欢天喜地、笑逐颜开。
继强渡大渡河之后,卫翻过几座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遍布沼泽的大草地。
现在又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最艰苦的行程,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已经不远了。
不仅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而且又摆脱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具有这种心情的红军战士,怎能不欢欣鼓舞、欣喜若汪呢?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句中的“更喜”和“尽开颜”。
与诗的开头两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闲”相呼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对长征战斗过程的高度艺术概括,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
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很强。
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的对仗又十分严谨、工整,如“五岭”对“乌蒙”。
“遥远”对“磅礡”,“腾”对“走”,“细浪”对“泥丸”,“金沙”对“大渡”,”水拍“对”桥横”,“云崖”对“铁索”,“暖”对“寒”。
此外,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艰险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气概。
篇二: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
而《七律·长征》正是对这一伟大壮举的生动写照和热情讴歌。
在诗中,毛泽东以史诗性的笔触,形象地概括了长征的光辉历程,突出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工农红军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全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闪耀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是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
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宗明义,笼罩全篇。
诗人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一方面用“远”、“难”、“万水千山”等词语突出长征之难,另一方面用“不怕”、“只等闲”突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乐观豪迈的精神。
“不怕”,尤其是“只等闲”,形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颔联、颈联,承接首联,具体写“万水千山”,依次展开几幅有代表性的场景,结构严谨,对仗工丽。
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
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与首联之“不怕”、“只等闲”暗相关合。
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视通千里”、“心游万仞”,驰骋想象,诗思纵横。
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也只有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作为三军统帅和伟大诗人的毛泽东,才有此等胸怀、此等气概!至于围追堵截、疲于奔命、气急败坏的敌人,还值得一提吗?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
“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
“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机智灵动、游刃有余的高超的战斗艺术,所以用“暖”来表现;“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所以用“寒”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