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必会知识点
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023文言文值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高考中文言文是必考题型,我们要学习哪些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文言文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文言文词汇1. 古今异义词:指古代文言文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2. 通假字:古代汉字中,由于音、形相近,某些字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3. 偏义复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素仅作陪衬。
4. 虚词: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词,如“之、者、也、乎、矣、哉”等。
三、文言文句式1. 判断句: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句子,常以“者……也”、“……者……也”等结构出现。
2. 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常见标志词有“被、见、为……所”等。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省略主语、宾语或谓语的句子。
4. 倒装句:文言文中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或现象来描绘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修辞手法。
2. 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等赋予非人事物的修辞手法。
3. 排比: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并列,起到强调和美化的作用。
4. 设问: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的修辞手法。
5.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五、文言文篇章结构1. 起兴:文章开头用景物或事物引起主题的写作手法。
2. 承转:文章中间部分,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
3. 议论:作者对某一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的段落。
4. 结尾:文章最后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段落。
六、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1. 抓住关键词: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词的含义。
2. 理清句间关系: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
3. 理解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文(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文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文(二)高考语文中,文言文是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部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文言文常识归纳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由官方所追加的称号叫谥号,非官方所加叫私谥。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就是他死后朋友所谥。
官方所加,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必会知识点
(一)、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1、文言实词: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实词的复习可以结合以前所考过的试卷。
2、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3、通假字: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二)、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可译为:……(不)是……)常见形式:……者……也;……乃(为、则、是)……;否定判断句……非……也
2、被动句(可译为:……被……)常见形式:……见(于)……;……见……于;……为……;……为……所……;……被……;无标志的他动词
3、省略句(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宾语、省介词)
4、倒装句
(1)宾语前置常见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介宾前置;以“之”“是”为提宾标志的前置
(2)定语后置常见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中心词+数量词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常见形式:谓语动词+于(以、乎)……
(4)主谓倒装(强调谓语如:甚矣,汝之不惠。
)
5、固定句式
1)诚……则……:如果……那么(就)……。
2)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4)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5)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6)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7)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8)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9)唯……是……:只。
10)未尝:从来没有。
11)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12)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13)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14)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15)向使:假如,如果。
16)以……故……:因为……所以……。
17)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18)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
19)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20)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21)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22)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2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2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办)呢?
25)孰与……?:与……相比,哪个……?
26)安……乎?:怎么……呢?
27)独……耶?:难道……吗?
28)何为……?:为什么……?
29)何……哉?:怎么能……呢?
30)何……为?:为什么……呢?
31)何……之有?:有什么……呢?
32)独……哉?:难道……吗?
33)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34)直……耳!:只不过……罢了!
35)无乃……乎?:恐怕……吧?
36)得无……乎?:该不是……吧?
37)其……其……也……?:是……还是……呢?
(三)、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①信、达、雅
②保留、对换、删省、增补、调整、意会
③切记高考按点给分,先要判断一下所给句子中哪些词语和句法结构会是给分点。
(四)、文言文的理解(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