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 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备)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经典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五册文言文注释汇总

树:种植
• 1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 18、鸡豚狗彘之畜 畜:蓄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五册文言文 注释汇总
目录
• 必修一 • 必修二 •《烛之武退秦师》
•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 •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 •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辞:推辞 犹:尚且 • 4.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 5.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 15.若属皆且为缩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 16.常以身翼蔽沛公 • 翼蔽:掩护。翼,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 17.把剑切而啖之 啖:吃 • 1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放如恐不胜 • 举、胜:都有“尽”的意思 • 19.窃为大王不取也 • 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 20.何辞为:何必告辞呢? • 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 21.大王来何操 • 操:拿,这里是携带的意思 • 22.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弃、丢下 • 23.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 24.再拜献大王足下 •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 25.竖子不足与谋 • 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 26.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属:我们这些人
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13.以试人,血濡缕 濡:浸湿,沾湿 •14.人不敢忤视 忤:逆 •15.往而不反,竖子也 竖子:对人的蔑称 •16.入不测之强秦
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 1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 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 • 辞决:辞别,告别 • 18.既祖,取道 •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 19.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20.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比:并、列 给:供
•12、不违农时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 耽误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语文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的重要部分。
下面将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习文言文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的特点1. 以典故、典章、古代文献为主要内容,古代文化知识众多。
2. 以字句精练、形式多样为特点,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会对我们的现代汉语产生很大的影响。
3. 语序灵活,但有些固定的语序要注意。
4. 有时态,但无语气。
5. 以文辞为主,注重运用修辞手法。
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 聚散贯通:指文章的段落结构和思路的条理性。
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每段之间要有联系,整篇文章要有逻辑性、连贯性和层次感。
2. 古今通轨:指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联系。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用法,还要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相通之处。
3. 众贤所共传:指文言文采用的基本文体(如:诗、词、赋、文、记、传等)和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衬托等)。
三、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 整体阅读法:整体阅读是通读全文的阅读方法,通过整体阅读,我们能够获得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和基本信息。
2. 逐句阅读法:逐句阅读是按照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语义结构逐句进行阅读的方法,主要是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和语法。
3. 循环阅读法:循环阅读是把整体阅读和逐句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多次循环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准确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
四、文言文的基本写作方法1. 注意用词精准:文言文的语言精练严谨,得用字得当,避免用现代词语或口头语言。
2. 注意句式简练:文言文的句子要求简练,语法和修辞的运用要符合古人的写作风格。
3.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比喻、借代、拟人、排比、对仗等,要熟练掌握。
4. 注意段落层次:文言文要切分段落,划分段落层次,注重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使全文思路逻辑清晰。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需要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熟记、灵活运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诗经》两首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1、言: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 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诗经》两首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1、言: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叫做,称作。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说。
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靡:浪费。
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无,没有。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倒下,后退。
如:左右皆靡。
6、思:思考。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念,挂念。
如:已行,弗不思也。
心情,情思。
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助词,无实义。
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雨:众多。
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离散。
如:一别如雨。
动词。
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
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灌溉。
如:水能自雨田。
润泽。
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形容词作动词: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三、古今异义词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四、一词多义1、之: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修:茂林修竹(意为“高”)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虽: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死生亦大矣。
(语意山构成判断)倒装句:状语后置: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于欣于所遇。
3、终期于尽。
4、不能喻之于怀。
定语后置:1、仰观宇宙之大。
2、俯察品类之盛。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一、虚词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