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1-总论)
第一章地籍管理解析

❖ (一)行政手段
❖ (二)经济手段
❖ (三)法律手段
❖ (四)技术手段
❖
测绘手段
❖
图册手段
❖
计算机手段
第三节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革沿
❖ 一、早期的地籍管理 ❖ 唐代中叶之前:地籍依附在户籍中
❖ 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地籍和户籍处于
平等地位
❖ 明代中叶之后:地籍地位高于户籍
一、早期的地籍管理
(一)夏商周井田制下的地籍工作
❖ 四、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土地调查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管理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 五、地籍管理的原则
❖ 1、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 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性确性 ❖ 4、保证地籍管理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六、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夏禹时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划界 “井田制” 夏商周为“贡助彻”服务的地籍管理
(二)秦汉时期的地籍管理
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建立封建土地关系 东汉:第一次全国性的土地清丈
❖ (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地籍管理
❖ 三国:屯田制 民屯
兵屯 ❖ 两晋、南朝:占田课田制 ❖ (四)北朝、隋、唐中叶 ❖ 均田制:土地分类 受田 : ❖ 租庸调制 课户每丁纳粟二石,此为租。蚕桑之乡,每丁输绢二丈,附加绵三两,
麻布之乡则输布二丈五尺,附加麻三斤,此为“调”。每丁岁役二十日,若不应役,折绢 或折布代役,此为“庸”
❖ (五)唐中叶至五代的地籍管理
❖ 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地税和户税 地位平等)
❖ (六)宋、元、明、清代重视地籍管理
❖ 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丈量、质量的确定、绘图造 册登记等❖ 明代的鱼鳞图册源自❖ 二、地籍的特性❖
地籍管理重点(最终版)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地籍的概念: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特性: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资料的连续性3、地籍的分类:(1)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3)按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4)按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5)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4、地籍的内涵和基本概念:以法定的土地权属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所需信息资料。
5、地籍管理的概念: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6、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的原则;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通;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7地籍管理的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簿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8、为什么说地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可以结合地籍管理的概念、目的、作用等进行阐述)第二章:土地分类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单位面积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茶地:种植茶树的园地其他园地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4、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牧草地5、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6、土地分类的体系: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7、土地利用分类:按照统一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排列组合在一起。
《地籍管理》(1-总论)

测量与制图学
统计学 档案学
管理信息系统
1.2.1 古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1)地籍为税而设(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水时期)
(2)户籍为主、地籍辅助时期(始于公元前359年战国末期)
(3)地籍与户籍平等地位时期(始于公元8世纪唐代中叶) (4)地籍地位提高时期(始于公元16世纪明朝中叶)
本 章 小 结
• 地籍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征收田赋和管理土地而建立的登载 土地的簿册 • 地籍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以土地科学领域中土地的产 权关系、界址坐标、数量结构、质量评价和利用用途等基本土 地要素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 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 地籍制度是国家对各种地籍要素的确定和变更规律所作的各 种规范化的政策规定和法律约束 • 土地登记制度是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土地统计制度是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科学研究的数据源;地 籍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政策参与 宏观经济调控的信息库。
1.1.1 地籍与地籍管理
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
• 地籍管理:指国家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 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 系。土地自然状况指土地的坐落、四至、形状、大小、地貌、 坡度、土壤、植被等;土地权属状况包括权属性质、权属来源、 权利状况、界址点线等;土地的经济状况指土地等级、宗地地 价、土地用途等 • 地籍管理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 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它揭示了土 地利用领域中人地关系这一特殊矛盾在时空上的运动规律 • 地籍管理是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 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5020 学分:2 总学时:34大纲执笔人:程效军大纲审核人:鲍峰一、课程性质与目的《地籍管理》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限选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限选的专业特色课程。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同学系统全面地掌握地籍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地籍测量、数据处理与绘图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地籍的相关概念;2、熟悉地籍管理基本内容;3、掌握地籍测量程序、方法和技巧;4、掌握地籍数据处理与绘图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内容(一)绪论1、地籍2、地籍管理3、宗地4、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3、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4、调查成果的整理和检查验收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级汇总6、数字摄影测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三)地籍调查1、地籍调查概述2、土地权属调查3、地籍编号4、变更地籍调查(四)地籍测量1、地籍测量控制网2、界址点测量方法3、地籍图及其测绘4、宗地面积量算5、变更地籍测量6、数字地籍图测绘(五)土地分等定级1、土地分等定级概述2、城镇土地定级方法3、土地定级因素分值计算方法4、农村土地分等定级特点5、城镇土地估价方法(六)土地登记1、土地登记概念和种类2、土地登记对象3、土地登记内容4、初始土地登记5、变更土地登记6、土地登记信息系统(七)土地统计1、土地统计的基本原理2、土地统计设计3、土地统计调查4、土地统计整理5、现行土地统计制度(八)地籍档案管理1、地籍档案管理概述2、地籍档案的收集与整理3、地籍档案的鉴定与统计4、地籍档案的保管和利用5、电子地籍档案四、实验或上机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验2、界址点测量实验3、数字地籍图测绘实验五、前修课程要求测量学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地籍管理》,林增杰、严星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参考教材:《地籍测量》,王侬等主编,测绘出版社,1996年。
地籍管理第一章

二、地籍的分类
(一)按地籍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 1、税收地籍 、 内容——税收 内容 税收 辞海》 《辞海》(1997):中国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 ) 技术手段——实地丈量、图解测量 技术手段 实地丈量、 实地丈量 赋根据的册簿。 赋根据的册簿。 拉丁文“ 课税的对象“ 拉丁文“Caput”—课税的对象“Capitastrum”—课税 课税的对象 课税 对象登记簿册 希腊文“ 征税登记簿册。 希腊文“Katastikon”—征税登记簿册。 征税登记簿册 2、产权地籍 法律地籍 、产权地籍/法律地籍 内容——税收 内容 特点:实施有法律效力的土地登记。 税收、 特点:实施有法律效力的土地登记。 税收、产权 技术手段——解析测量 技术手段 解析测量 3、多用途地籍 现代地籍。 现代地籍。 、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 内容——税收、产权、利用 税收、产权、 内容 税收 技术手段——多、精度高 技术手段 多 地面——多维 多维 地面
(二)为土地管理服务 及时发现土地利用中的不足、 及时发现土地利用中的不足、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的 缺陷:耕地保护、 缺陷:耕地保护、利用结构优化 开展土地利用的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监测、 开展土地利用的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监测、实行土 地管制等
四、地籍的主要作用
(三)为征收土地税费服务 为税收提供了信息 保障国家土地税收的稳定、科学、及时、 保障国家土地税收的稳定、科学、及时、准确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的原则 政策、 政策、体制上要统一 工作内容上要统一 技术规范上要统一,指标含义、统计范围也要统一, 技术规范上要统一,指标含义、统计范围也要统一,甚 至在表格形式、 至在表格形式、操作方法 合格标准等方面也需保持一定程度的统一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
地籍管理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知识的簿册。
2,地籍的特征:①地籍是关于土地的信息资料,具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未知信息;②地籍是由政府监管的,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③地籍是关于土地完整而现势的证明,可作为历史资料;④地籍是人们处理土地事务的一种依据。
3,地籍的功能:税收功能;产权保护功能;保护土地交易运转功能;土地管理功能;多目标服务功能。
4,地籍的分类:①按照主要功能变化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②按照开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③按照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④按照手段和成果形式可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6,地籍管理的总目的:随时清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其他需要服务。
7,地籍管理的总任务: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8,地籍管理的性质:1,鲜明的阶级性;2,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措施的法律规范性;4,行政的权威性和保障性。
9,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①土地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
②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③土地登记: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
④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⑤地籍档案管理。
10,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原则;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地籍管理放入连贯性和系统性;地籍管理的衔接性和完整性。
地籍管理教案(1-2课时)

2013 至 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10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15分钟点所决定的;地籍的公信性体现了地籍图册资料的权威;地籍的精确性表现为地籍资料运用先进的测绘手段获取;地籍资料的连续性是现势性的最好体现。
1.地籍分类按发展阶段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按特点和任务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分: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按地域和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2.地籍的功能与作用地籍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地籍是合法权益保障的基础地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地籍为国家税收提供基础资料3.地籍制度国家建立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地籍调查制度、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制度、土地统计制度、地籍档案和信息化管理制度等地籍制度。
地籍制度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完整的规范化体系。
1.1.2 地籍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1.地籍管理的研究对象地籍管理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它揭示了土地利用领域中人地关系这一特殊矛盾在时空上的运动规律。
地籍管理是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2.地籍管理的内容体系完善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是中国建立世界上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是保护资源、促进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
地籍信息数据是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的基石,它也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支持。
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产权登记、土地信息统计分析、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与地籍电子政务等。
地籍管理的内容体系见下图:。
地籍管理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地籍:依据法律规定,对每一宗土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载在案的信息集以及其载体。
其核心意义在于反应土地权利之归属。
地籍分类:按其主要功能分:税收产权多功能按其开展的先后顺序:初始日常按其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城镇农村按其地形手段和成果形式:常规数据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
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原则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地籍成果简便实用第二章:土地分类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单位面积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茶地:种植茶树的园地其他园地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牧草地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调查的工作:地类图斑的调绘:指实地为同一地类的连片土地,在外业调绘片上形成的一个斑状图块各种界限的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指河流铁路公路固定沟渠林带道路管道用地等。
零星地物得调绘土地调查: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第四章地籍调查地籍调查的内容:由于建立地籍的目的地籍制度的不同,地籍调查的内容也不近相同。
根据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地籍管理的实际需要,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时调查的主要内容。
权属调查的基本程序:拟定调查计划物质准备调查底图的选择调查工作区的划分发放调查通知书收集分析和处理土地权属资料实地调查资料整理第六章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兵鉴定结果等极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 典型国家地籍制度特点
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
(1)俄罗斯国家地籍系统
• 俄罗斯地籍法律制度
2001年制定《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 1999年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地籍法》 俄罗斯联邦土地管理实行垂直体制,由联邦地籍局统一管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土地从国有化向土地私有化发展 1990年俄罗斯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
1.1.1 地籍与地籍管理
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
• 地籍管理:指国家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 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 系。土地自然状况指土地的坐落、四至、形状、大小、地貌、 坡度、土壤、植被等;土地权属状况包括权属性质、权属来源、 权利状况、界址点线等;土地的经济状况指土地等级、宗地地 价、土地用途等 • 地籍管理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 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它揭示了土 地利用领域中人地关系这一特殊矛盾在时空上的运动规律 • 地籍管理是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 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ALK实现的地籍管理主要功能是:自动化处理点文件、宗地草图文件和测量元素 文件,保证地籍与测量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充分考虑到制图学对数据交换的要求,实 现地籍与其它房地产信息系统数据库之间的连接
1.3.2 典型国家地籍制度特点
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
(3)日本地籍调查与对抗要件登记制度
• 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的基本体系包括一笔地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1.2.1 古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1)地籍为税而设(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水时期) (2)户籍为主、地籍辅助时期(始于公元前359年战国末期) (3)地籍与户籍平等地位时期(始于公元8世纪唐代中叶) (4)地籍地位提高时期(始于公元16世纪明朝中叶)
1.2.1 古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1.1.1 地籍与地籍管理
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
• 发展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 特点和任务: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 行政管理层次: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 地域: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 • • •
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 地籍是土地权益保障的前提 地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 地籍为国家税收提供基础资料
1.1.2 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
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
比 较 规 范 化 的 地 籍 管 理 内 容 体 系
1.1.2 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
1.1 地籍管理研究体系
• 地籍管理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 的知识,并同它们共同形成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涉及 的相关学科有
产权经济学 土地法学 行政管理学 测量与制图学 统计学 档案学 管理信息系统
1.2.2 近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4)社会主义时期地籍管理制度的理性回归 • 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地籍为土地改革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为税收服务 城镇地区开展了土地登记工作 •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及“文革”时期的地籍管理 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土壤普查 人民公社六十条对农村土地权利归属意义重大 城乡土地分管 “文革”期间既无政府也无地籍
1.2.2 近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3)解放区地籍工作 • 1928年12月,共产党颁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律《井岗山 土地法》;1931年12月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 1932年到1934年,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查田运动,进行了土地 调查、清帐等地籍工作 • 1946年5月4日,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 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各解放区轰轰烈烈地进行了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运动 •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施行,它是一个比较 彻底和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入了 一个新阶段;为配合土改,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土地清丈、划 界埋桩、确权登记发证、建立土地台帐等地籍管理工作
提高阶段 1997年-2000年
①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 ②土地登记制度基本建立 ③土地统计制度基本建立 ④启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 ⑤地籍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1.3.1 外国地籍现代历史
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
•《旧约·创世纪》记载,古代埃及早期就有全国土地资源进行 普查的制度,并为埃及王国历朝法老所沿袭 • 公元前450年罗马最古老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编定完成,其 中第七表为土地权利法,可见当时的土地经界分明,权属明确 • 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自动化地籍簿(ALB)
自动化不动产地籍簿(ALB)的主要内容是对地籍描述信息的管理,自动化地籍 簿允许根据用户需要扩展不动产地籍簿的数据内容。自动化地籍簿主要由宗地文件、 土地所有者文件、登记地点文件、地籍分区文件、行政管辖范围文件、建筑物文件 (正在建设中)、实施表格和查询文件组成
• 自动化地籍图(ALK)
• 对抗要件登记制度
1899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法》 1898年颁布《日本民法典》。日本系采用意思主义立法例的国家,物权变动仅以 当事人意思表示而发生,无须公示;在日本登记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 日本不动产登记的特点
物的编定主义 形式审查主义 登记种类较多:土地标示的登记;建筑物标示的登记;所有权的登记;所有权以 外权利的登记
1.2.3 现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 1980年代后地籍管理实现大跨跃
提高阶段 1997年-2000年
①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 ②土地登记制度基本建立 ③土地统计制度基本建立 ④启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 ⑤地籍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巩固阶段 1994年-1996年
①开展城镇地籍调查 ②土地总登记完成 ③启动地籍信息化建设 ④采用新技术提高地籍管理水平
1.2.2 近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2)国民政府时期的地籍整理 • 1923年设置了土地局,推行“平均地权”理念 • 1926年公布《土地登记征税法》,规定一切土地权利均需申请登记,领取 证书后才享有法律保障 • 1930年《土地法》、1935年《土地法施行法》颁布施行,是国民政府地籍 整理的发展时期 • 1933年内政部颁布《土地测量实施细则》,标志地籍测量制度的正式确立 • 1932年5月,江西省南昌县首次运用航空摄影测量 • 1934年8月国民政府成立土地委员会;1942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下设地政 署,实行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1944年公布《地籍测量规则》;地政署于194 6年公布《土地登记规则》 • 国民政府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籍整理制度,但是由于其政治上的原因, 以及受当时科技水平、人才等限制,地籍整理的收效甚微
本 章 小 结
• 地籍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征收田赋和管理土地而建立的登载 土地的簿册 • 地籍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以土地科学领域中土地的产 权关系、界址坐标、数量结构、质量评价和利用用途等基本土 地要素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 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 地籍制度是国家对各种地籍要素的确定和变更规律所作的各 种规范化的政策规定和法律约束 • 土地登记制度是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土地统计制度是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科学研究的数据源;地 籍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政策参与 宏观经济调控的信息库。
1.2.2 近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1)北京政府时期的地籍整理
• 北京政府在1913年秋于内务部设立了全国土地调查筹备处, 筹办土地调查和经界整理工作 • 1915年3月全国经界局成立,制订了《经界条例》、《变更地 籍章程》、《土地清册》等有关经界整理办法和规则;1916年3 月,经界局在河北试办经界整理 • 1922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土地登 记法规;同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施行细则》,意味着我国 地籍整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进程
12世纪初物权登记制度萌生于德国,登记记载后才能发生效力 1722年德国颁布《抵押权及破产令》,承认先取特权在效力上优先于抵押权 1750年德国发布《抵押权令》,对抵押权和先取得权享有的优先权必须以登记为 要件,相互间的顺位先后由登记先后决定 1896年颁布《德国民法典》,将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力作为物权制度的一 项重要内容 1897年3月德国颁布《土地登记条例》,1935颁布《土地登记条例施行法》,1936 年颁布《土地登记官职责条例》,1951年颁布《以土地登记规则处理住宅所有权事宜 法》等。至此,德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日趋完善
英国在1862年设置了政府登记局,统一管理英国城乡土地 1862年英国颁布《威斯伯里勋爵法》,将权利登记体系引入英国 1875年英国颁布《凯恩勋爵法》,规定对占有性权利实行自愿登记 1897年英国颁布《土地转让法》,对不动产权利实行强制登记原则 1925年以后英国颁布了《土地登记法》、《土地负担法》、《财产管理法》等 我国历代的地籍管理制度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本位而建立的,以私的产权保护和交易 安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产权登记在我国始终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观念,也没有形 成比较完整的产权登记法律体系,严格的产权登记制度在引进西方法制之前并不存 在。我国现行的产权登记制度虽然带有产权登记的性质,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有中国 传统登记的痕迹,如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地籍管理制度及产权登记制度,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 国家地籍系统
土地登记:俄罗斯联邦国家土地登记包括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地上物的权利, 如建筑物、地下或地上设施等的登记 土地统计:俄罗斯联邦国家经济统计的一种类别 土地评价:按土地用途、土地收益、供求状况确定土地价值
• 地籍信息系统
地籍信息系统目标:建立全俄罗斯统一的地籍自动化系统 地籍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建立土地资源管理过程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各级 管理机关间的网络信息传输,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