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式 PPT
第五章三部曲式讲解

第五章三部曲式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基本大型曲式结构“三部曲式”的基本原理,掌握高级曲式结构的构成及分析方法,指导分析实践二、教学要求:掌握三部曲式与各类小型曲式结构的根本区别,熟悉三部曲式的基本分类特点及每个乐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正确判断出运用三部曲式创作的各类音乐作品。
三、教学时数:预计授课时数7学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定义及基本特征第二节三部曲式的中部及三部曲式的基本类型1、呈示型中部2、展开型中部第三节三部曲式的两端部分第四节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五、教学步骤:(一)导入:关于曲式的结构层次,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并有不同的名称,一般来讲,按照由小到大的关系进行排列,可以分为:乐汇(动机)—乐节(短句)—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乐曲)。
关于乐汇、乐节、乐句、乐段等概念,在上几章中乐举讲授过了,之前讲过的几种曲式,都是以乐段为基本单位构成的。
如以一个乐段构成的“一段曲式”。
两个乐段构成的“二段曲式”,以带再现的三个乐段构成的“三段曲式”。
这些以单个乐段为基本构成单位的曲式结构都可归为“小型曲式结构”。
从本章起,我们将要接触较大型的曲式结构,这些曲式常常不以乐段为结构单位,而是以上述某一种小型曲式结构作为结构单位来构成。
这种结构单位我们称它为“乐部”。
乐部是一个较大型曲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常已经是二段式或三段式。
(二)展开讲授:一、定义及基本特征1、定义及结构原理由三个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乐部所组成的曲式,称为“三部曲式”。
每一个乐部本身可能就已经是一个二段式结构或三段式结构。
三部曲式也被许多教科书称为“复三部曲式”。
三部曲式与三段曲式一样,是按照三部性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
它的结构原理与第三章讲的三段曲式大致相同——即呈示、对比、再现。
其中,第一乐部称为“首部”,第二乐部称为“中部”,第三乐部称为“再现部”。
基本图示可以归纳为:二段曲式二段曲式或三段首部的重复或三段曲式曲式或展开性段(不变化或落;偶尔为乐段变化的再现)从图示中可以看到,三部曲式的结构比较复杂,它的每一个乐部(或者说至少其中一个乐部)的结构都是二段曲式或三段曲式。
复三部曲式

• 首部:单三部曲式或单二部曲式 • 中部:单三二部曲式或段落 • 再现部:首部完全再现或变化再现
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பைடு நூலகம்的不同
• 结构组合 →复: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组成的 →单:乐段 • 规模及复杂程度 →复三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比单三部曲式扩 大、提高了许多,通常会出现全新的对比 主题。 • 重复部分 →复:第三部分几乎总是重复第一部分的内 容。 →单:可能出现三部分各不相同的情况。
复三部曲式 复二部曲式
规范化曲式
• • • • • • • • 一部曲式 单二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与复二部曲式 回旋曲式 变奏曲式 奏鸣曲式 奏鸣回旋曲式
复三部曲式(三部曲式) 复三部曲式(三部曲式)
§定义及概论 结构
↓
按三部分原则构成 ↓ 每一部分结构为单三部曲式或单二部曲式
对比再现的大型三部结构
谢谢观赏
音乐课件-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典型结构图示
第十章 体裁
⒈ 音乐体裁的概念 ⒉ 音乐体裁类别
声乐体裁 器乐体裁
⒈ 音乐体裁的概念
即音乐的品种和类别,它是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作品 的篇幅等一切形式因素的总和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固定 形态;是用音乐语言的表现手法完成内容所需要的独特 形态结果。各种音乐体裁的产生、形成、变化、发展, 都是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社会文化生活需要 的产物。音乐体裁的分类标准是多样化的,无论从哪个 角度去划分都是为了在不同程度上去阐明不同体裁的固 有特征。
声乐体裁
⑴ 抒情歌曲 ⑵ 叙事歌曲 ⑶ 劳动歌曲 ⑷ 诙谐歌曲 ⑸ 歌舞曲 ⑹ 艺术歌曲 ⑺ 通俗歌曲 ⑻ 赞美诗
⑼ 弥撒曲 ⑽ 清唱剧 ⑾ 康塔塔 ⑿ 咏叹调 ⒀ 宣叙调 ⒁ 号子 ⒂ 山歌 ⒃ 小调
器乐体裁
⑴ 前奏曲 ⑶ 练习曲 ⑸ 谐谑曲 ⑺ 狂想曲 ⑼ 奏鸣曲 ⑾ 序曲 ⒀ 交响曲 ⒂ 室内乐 ⒄ 爵士乐 ⒆ 吹打乐
⑵ 进行曲 ⑷ 夜曲 ⑹ 幻想曲 ⑻ 随想曲 ⑽ 组曲 ⑿ 交响诗 ⒁ 协奏曲 ⒃ 圆舞曲 ⒅ 摇滚乐 ⒇ 丝竹乐
College Music
By Prof. Gaoxing
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 第二首
复三部曲式
是一种有再现部的、较大型的三部性结构。第一部分乐思 的呈示往往已构成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第三部分则是这 一部分准确或变化的再现,中间部分即第二部分往往与两 端部分形成对比,结构也比较自由。中间部分与再现部分 可能是单三部曲式或单二部曲式,也可能是乐段或相当于 乐段的结构
台湾歌曲 《酒干倘卖无》 VCD
复二部曲式
如果二部曲式的每个部分已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或者其 中一个部分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而另一部分是乐段或相 当于乐段结构,这样的曲式称为复二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

二、单三部曲式的类型
1、再现单三部曲式 、 基本图示:┌──A──┐┌──B───┐┌──A──┐ 基本图示: a a1 b b1 a a2 ┨┠──┼──┨ ┠──┼──┨ ┠──┼──┨┠ ┨┠ ┨ ┨ (1)结构特征: )结构特征: A 乐段 乐段——可能由各类乐段构成,包括复乐段、扩充展开 可能由各类乐段构成, 可能由各类乐段构成 包括复乐段、 型乐段。 型乐段。 B乐段 乐段——称为中部。 称为中部。 乐段 称为中部
三、单三部曲式的附加结构
作为其它曲式组成部分的单三部曲式一般没有引子、连接、 作为其它曲式组成部分的单三部曲式一般没有引子、连接、 尾声,而作为独立作品的单三部曲式则往往有引子、连接、 尾声,而作为独立作品的单三部曲式则往往有引子、连接、 尾声。 尾声。 由于单三部曲式的结构规模与乐思容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和灵活性,所以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连接或尾声。 和灵活性,所以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连接或尾声。连接一 般出现在中部与再现部之间, 般出现在中部与再现部之间,有时中部的尾部常化为连接 而形成开放性结构。 而形成开放性结构。
单三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9、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第一册第32页)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 第一册第 页 10、门德尔松《失掉的欢乐》(第一册第34页) 、门德尔松《失掉的欢乐》 第一册第 页 11、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二册第204页)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二册第 页 12、肖邦《玛祖卡》(第一册第81页) 、肖邦《玛祖卡》 第一册第 页 13、舒伯特《我的家》(第一册第75页) 、舒伯特《我的家》 第一册第 页 14、蒋祖馨《老人的故事》(第一册第59页) 、蒋祖馨《老人的故事》 第一册第 页 15、贺绿汀《摇篮曲》(第一册第56页) 、贺绿汀《摇篮曲》 第一册第 页
复三部曲式PPT课件

而具有总结性意味。
-
7
五、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及其它复曲式
• 1、复三五部曲式 (类似单三五部曲式中的变化反复) • 2、复二部曲式 A B C B (相当与有再现单二的成
倍放大)
-
8
复三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 1、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二册第105页) • 2、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二册第204页) • 3、贝多芬《第18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一册第87页) • 4、贝多芬《第9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一册第94页) • 5、贝多芬《第4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一册第90页)
织体、和声、结构缩减等方面。
-
5
三、复三部曲式的复杂化
• 1、倍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已形成小型复三部 曲式。
• 2、扩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中部超出单三部曲式结构。 • 3、扩充展开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再现部插入展开性段落。
-
6
四、复三部曲式的附加结构
• 1、引子——根据作品内容需要或有,或无。 • 2、连接——中部之后有连接,并在主调属功能为再现
• 2、中部——有两种类型:
• ①三声中部(Trio)——呈示性中部。(有完整曲式,较稳定)
• ②插部——展开性中部。(无完整曲式,较动荡)
•
两种中部均由新材料构成。
-
4
二、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结构特征
• 3、再现部——有两种类型: • ①静止再现——严格再现。包括 Fine D.C • ②动力再现——变化再现。一般表现在:旋律装饰、改变
-
9
复三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 6、柴科夫斯基《四季——八月收获》 (第一册第42页) • 7、肖邦《夜曲》 (第一册第101页) • 8、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册第107页) • 9、比才《卡门序曲》(第一册第119页) • 10、莫索尔斯基《小鸡的舞0
音乐一部、二部、三部曲式结构类型

再现三部曲式(再现三段体)
三曲式
A BC
A段
乐句 乐句 乐句 乐句 乐句 乐句
a b c c+d e f
并列三部曲式
B段
C段
三部曲式 AB A
乐句 乐句
aa
乐句 乐句
bb
乐句 乐句
aa
再现三部曲式
A段 B段
A段
四、总结与习题
曲式结构的分析要领:
• 1. 要观察共有几个乐段,确定是几部曲式 • 2. 找最后一部分,是否有再现结构。
作业:
• 一部曲式:《香槟》《晨景》《肖邦前奏曲no.2》《Baby Song》 • 二部曲式:《游击队之歌》《大海啊,故乡》《摇篮曲》 • 三部曲式:《我的歌声里》《送别》《梦幻曲》等
谢谢观看
二部曲式
A
B
再现二部曲式(再现两段体)
二部曲式
A
B
A
B
乐句 乐句 乐句 乐句
C
三部曲式
并列三部并再曲列现式两三(段并体列三段体)
三部曲式
再现三部并曲列式两(段再体现三段体)
三部曲式 A
B
AC
乐句 乐句 乐句 乐句 乐句 乐句
A
B
C
三、作品实例分析
典型的乐句:4小节 典型的乐段:8小节
A
乐句a
乐句a
一部曲式
a a
一段体
二部曲式
无再现
有再现
并列二部曲式(并列两段体)
再现二部曲式(再现两段体)
二部曲式
A
B
乐句 乐句 乐句 乐句
a
bc
c
c
c
并列二部曲式(并列两段体)
a b
三段曲式

A + B+A
三段式与有再现二段式的关键区别在 于再现是构成乐段还是乐句。
三段式 有再现二段式 A:乐段 A:乐段 B:乐句、乐段、 多个乐段 b:乐句、类似 乐段 A:乐段 a:乐句
三段式中的多种反复:
①‖:A:‖+B+A=(A+A)+B+A(区别于起承转合
四段式)
②A +‖:B+A:‖=A+(B+A)+(B+A)(带回旋
三段式的附加结构
① 引子(Int.):一般不长,目的在于引 出呈示段的主题,不需要完整的结构,所 用材料也无一定之规。② 尾声(Coda): 一般也不长,作为补充终止,或终止式主 功能的延长,有时会引用中段材料,形成 综合性再现。③ 连接(Tr.):篇幅短小, 为段落间的过渡准备。
Hale Waihona Puke 明其潜在关联。综合性三段式
1、特点: 中段既有对比又有展开,常引起结构扩大。 2、两种类型: ① 先展开后对比 ② 先对比后展开
单三部—五部曲式
又称二重三部曲式,是三段曲式的中段 和再现段反复一次的结果,图示为: A +‖:B+A:‖=A+B+A+B’+A 其中第四部分B’在调性、结构或主题发展方 法上有所扩展,因而这种结构比较接近回 旋曲式。
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
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三
部性关系(必须带再现)构成的曲式类型。
① 三段曲式是三句式乐段中具有三部性特点 的那些类型的单位升级。 a+a’+a(展开再现三句式)——A+A’+A
a+b+a(对比再现三句式)——A+B+A
复三部曲式(课堂PPT)

2、主题上:引进新主题,与第一乐部形成 鲜明的对比,主题材料比较统一,比较平静 和稳重,两端与中部的对比通常是动与静的 对比;
3、结构上:常为三段结构、二段结构或乐 段,结构完整,段落分明,收拢性终止;
4、和声、调性:引进新调性,调性较稳定 ,有一个中心调
6、结束时通常会有起连接作用的段落来准备 再现;
7、写法:内部变化较大(因调性、和声多变 引起的)。听觉分析:柴科夫斯基《四季》中 的《六月-船歌》
19世纪以后的作曲家常把三声中部和插部的特 点结合起来,二者的差别已逐渐消失
作业:
分析:1、马思聪的《思乡曲》
2、肖邦的《夜曲》OP.48 NO.1
作业:
1、分析:柴科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 船歌》第一乐部。
2、分析:柴科夫斯基《四季》中的《八月- 收获》第一乐部。
注意:动机、乐句、乐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动 机所表现的意境!
第二讲:复三部曲式的中部类型
一、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的特点 二、复三部曲式的插部的特点
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呈示型 中部)的特点:
2、在主题材料的运用上: 三段曲式的中段常用第一部分的主题展开; 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主题则与第一部分主题形
成对比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
典型结构是:二段曲式或三段曲式,以单主 题的形式较为典型.
如:柴科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船歌 》的第一乐部。
中部的结构类型
1、三声中部(呈示型中部) 2、插部(展开型中部)
5、调式:与两端部分形成对比。“小调部 分”“大调部分”
6、在速度、力度、音色、节拍、织体等方 面与两端部分形成对比
7、写法:三声中部的内部对比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曲式的各部
中 部 ——属中间型功能。音乐的发展、
长度比例等等的伸缩性很大。
两种典型类型:
1、对比中部-又称“三声中部”(Trio)。常用三重奏; 与前后结构形成对比;独立性强。
2、插部中种类型。
动力再现:以减缩再现的情况居多,常只保留第 一乐部的第一个乐段。
⑤浪漫派时期以后,传统的三声中部的写法出现了一些改变。如速 度关系的改变;体裁对比程度的提高(第一、三部分与中部形成 更鲜明的体裁对比)等。此外,为了色彩变换,在19世纪以后的 作品中,三声中部有时也出现在远关系调上。
古老的三声中部写法通常都采用收拢性结构,即最后和声作完满 终止,以突出它自身就是一种完整的二段式或三段式(可能单独 抽出来演奏的小曲)。而后来也变化了。如实例分析1。
二、中部:使用展开性中段的有再现的三段式。
1、呈示段:并行的二句式(4+6),后句多出的两小节是扩充,终止在属 上,开放调性得以巩固。
2、再现段:同样省掉扩充的两小节。
三、再现部:静止再现(D.C.)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四、两种典型类型的特征及区别
关于三声中部三部式的特点: ①它是一种与呈示部分相对比的新的呈示性结构。它会
在主题、速度、织体、以及体裁等方面,均与呈示部 分形成鲜明对比。
②它有自己清晰完整的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是二段式或 三段式,但有时也用乐段或复乐段)。
四、两种典型类型的特征及区别
关于插部中部三部式的特点:
①其中部通过插入一个“新”的乐思,并进行展开性处理。因此, 属于结构不稳定的展开性陈述部分。之所以不用“展开部”这一 名称,大概因为通常展开部是指展开第一部分已经呈示出来的那 些音乐材料,而不是展开新插入的对比性材料(即插部材料)。 它与三声中部最大的不同在于,三声中部是通过自己的“稳定” 来与其前后部分形成“动-静-动”的鲜明对比;而插部则是要 通过自己的展开和动荡来打破其前后部分的平静。所以从宏观看, 这是一种“静-动-静”的三部曲式布局。
④调性布局在这种三部曲式中并不总是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有时, 中部和呈示部同在一个调(如贝多芬《第18钢琴奏鸣曲》第三乐 章,呈示部是bE大调,中部也是bE大调。 但是,更多见的情 况是通过调式色彩变换来实现第一、二部分的对比。即:呈示部 是小调,中部常是大调式;或反过来。为此,中部除经常 用”Trio”标识之外,还经常用Maggiore (大调的)或 Minore (小调的)中部标识。如:贝多芬《第9 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是e 小调,中部改C大调,乐谱上方标明 “Maggiore”。又如贝多芬《第15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呈 示部是 D大调,中部为b小调。
②插部性中部写法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具备完整稳定的主题、稳定的 调性,也没有清晰稳定的曲式。所以,在插部性的中部,我们一 般看不到有曲式部分的反复等现象,它也不可能作为一种相对独 立的乐曲抽出来独立演奏。
③另外,插部的“进入”与“退出”与三声中部的陈述方式也很不 相同。它不仅不强调并置进入,有时,还可能有小连接引入。在 插部的最后,也不见“D.C”一类的标志,
③在古典时期,第一个基础部分大都用“小步舞” (Minuetto)或“谐谑曲”(Scherzo)等体裁标识, 并且大都使用快速度和比较活跃的陈述方式;中部则 更换另一首舞曲或器乐曲,即“三声中部”(Trio) 写法,这种特定部位的对比舞或特定部位的器乐性织 体写法在速度和陈述方式上都比较平稳、气质庄重, 所以足以与其前后部分音乐形成对比。 如贝多芬 《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中部即具有这种特征。
五、三部曲式的其它类型
1、使用展开性中部的三部曲式 中部使用呈示部材料进行发展,有时甚
至像奏鸣曲式的展开部。
2、使用混合中部的三部曲式 中部中综合了三声中部、插部中部和展
开性中部三种类型中两种以上的特征。
3、使用 双重中部的三部曲式 包含有两个相对独立、功能不同的中间乐部。
详细分析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一、定义
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部为基础,按照三部 性原则构成的曲式类型。
二、结构原则
三部曲式可视作三段曲式的结构升级 A BA
A BA
三部曲式的各部
呈示部-中部-再现部
呈示部 从理论上说可以用二段曲式及其以上的
结构(常见的是二段曲式或三段曲式)构成。 通常在呈示部内部,材料对比不大,多
为展开性的曲式。
实例分析
实例1:对比中部的三部曲式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Mv.3) P.151
一、呈示部:使用展开性中段的有再现的三段式。
1、呈示段:1-14小节,并行对比的三句式(或4+6+2补充),不方正, 结构不平衡,收拢调性
2、再现段: 28小节开始的再现,动机完全呈示,并接着模进多次。总长12 小节,与呈示段基本一致,省掉补充的两小节。
三、三部曲式与三段曲式的关键区别
乐段: A
B
A
乐句/多个乐段
乐部 : A
或是任何大于 二段式的结构
B
A
乐段
乐部(静止再现)
乐段(缩减-动力再现)
可能相似
四、两种典型类型的特征及区别
四、两种典型类型的特征及区别
关于三声中部三部式的特点: 所谓“三声中部”(Trio),只是一种约定俗成
的用语。它使人联想到古组曲中的对应舞(即交替出 现的第二支舞曲),正因为如此,在三声中部开始的 部位,乐谱上有时常会出现“交替部分” (Alternativo)或、“第二小步舞”(MinuetⅡ) 之类的标识。而“Trio”的标识可能与古代这种音乐结 构部分多由三件乐器演奏有关。它还很容易使人联想 起古代大协奏曲中“合奏部分”与独奏“小组声部” 的交替竞奏(即“Tutti”与“Solo”的交替),当然, 待后来运用到三部曲式的对比中部时,已经并非一定 要由三件乐器或小组乐器演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