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马原余华

合集下载

文学考研余华专题复习

文学考研余华专题复习

余华专题人物简介: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父亲是外科医生,所以“小时候不怕死人…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太平间”。

中学毕业后做过5年牙医。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鲁迅文学院举办的文学研究生班就读。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短、中篇小说集真题:1,论述莫言(余华)小说艺术特色。

(2013复旦)2,就余华的作品《活着》,论述中国当代小说悲剧观的变化。

(1999 北大)3,鲁迅《狂人日记》与余华《四月三日事件》都以“非常态”人物为主人公,比较两者差异,并说明形成原因。

(2010 南开)4,以马原,余华等作家创作为例,评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及文学得失。

(2011 南开)自我分析:以余华为对象的出题点一般集中在“先锋小说”这一块儿,以及九十年代后作品的中蕴含的人性恶主体和其中蕴含的悲剧性,通过纵横比较体现出余华的转型和各个阶段的创作特色。

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读者对其褒贬不一。

关键词:时代转变形式内容余华与其他作家早期的余华与川端康成:《星星》(儿童文学)《老师》和《雪国》《伊豆的舞女》§“川端的作品笼罩了我最初三年多的写作。

那段时间我排斥了几乎所有别的作家。

”共同之处:1,忧郁的青少年;2,时代氛围。

创作的年代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作品又都远离时代的脉搏,描写对象集中在卑贱者、底层人物;川端的《雪国》,《伊豆的舞女》,余华初期作品《老师》、《小站》渗透着小人物的哀怨、甜蜜和情愁,朦胧的叙述中充满了忧郁感,直至后来90年代长篇,作品中也依然有生存的焦虑,这种“川端式”的底蕴依然隐约可见;在艺术上精细的描写,忧郁甚至病态美的追求。

后来的余华和卡夫卡:《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和《在流放地》、《变形记》§“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堆破烂。

不久之后我注意到了一种虚伪的形式。

”同卡夫卡相似,作品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对常理的撞击。

莫言与余华小说阅读感受的异同

莫言与余华小说阅读感受的异同

言就是高空玩蹦极 。莫言把想象写给你看 ,余华把想象指给你看 。 比如 《 丰乳肥阜 中上官鲁 氏分娩 ,莫言是这样写一对双胞胎 出生的 , 先 出来的是玉女 , “ 婴儿 又扁又长 的头颅脱离母体 时 ,发 出了响亮的爆炸
声 ,犹如炮弹 出膛 ” ;随 即是金童 , “ 伴随着鲜血 ,一个满头柔软 的黄 毛的 婴 儿鱼 儿一样游 出来 ” 。我承认我被吓到了 ,不是被这样 惊悚的生产场 面吓 到 ,而是被莫言敢想敢写 的胆子吓 到了 ,我愣在 当下 ,不知该 拒绝还是接 受这样夸张的描写 。如果 “ 炮 弹出膛 ”还嫌不够 劲道 ,是不是 可 以改 写成 “ 犹如火箭喷射而 出” ? 再 比如 日本人在 大栏 镇报复性 杀了很多 人 ,摞满尸首 的马车行进 在原 野上 ,这时莫言写道 , “ 高密东北 乡宽广地盘上 的乌鸦全部 到齐 ,像 一团 黑云悬在马车上空 ,它们呼啦 呼啦地上下 翻飞 ,发 出兴奋 的尖叫 ,排 成各
七年前买 了本 馍 言作 品精选》,看了第一篇
光斩》,感觉 不对路 ,
就撂下 了,直 到今年莫 言狂潮席卷 而来 ,被 冲击 得站立不 稳 ,又买 了莫 言
两本被提及最多的长篇小说 《 丰乳肥 荦 和 《 生死疲 劳》。坦 白地 说 ,如果
不是诺奖 ,我不 知道什么时候会再 读莫言 。七年前的那次 短篇阅读 ,只能 算对莫言的匆 匆一 瞥 ,所以是新读 。
是 用 电脑特技 加工过 的。莫 言还 觉不过瘾 ,又写道 , “ 众人 一拥 而上 ,与乌鸦 开战 ,骂声 、打击 声 、乌鸦 叫声 、翅膀扇 动声 ,混 成一片 。尸臭味 、汗 臭味 、血腥 味 、淤泥 味 、麦 子味 、野 花 味 ,
搅在 一起 ” , 莫 言 已 经 来 不 及 细

莫言眼中的余华:清醒的说梦者

莫言眼中的余华:清醒的说梦者

莫言眼中的余华:清醒的说梦者莫言眼中的余华:清醒的说梦者1987年,有一位古怪而残酷的青年小说家以他的几部血腥的作品,震动了文坛。

一时间,大部分评论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此人姓余名华,浙江海盐人。

后来,有幸我与他同居一室,进行着同学的岁月,逐渐对这个诡异的灵魂有所了解。

坦言地说,这是个令人不愉快的家伙。

他说话期期艾艾,双目长放精光,不会顺人情说好话,尤其不会崇拜“名流”。

据说他曾当过五年牙医,我不敢想象病人在这个狂生的铁钳下将遭受什么样的酷刑。

当然,余华有他的另一面,这一面与大家差不多。

这一面在文学的目光下显得通俗而平庸。

我欣赏的是那些独步雄鸡式的、令人不愉快的东西。

“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浴室里引吭高歌,余华则在大庭广众面前狂叫,他基本不理会别人会有的反应,而比较自由地表现他狂欢的本性。

狂欢是童心的最露骨的表现,是浪漫精神最充分的体验。

这家伙在某种意义上是个顽童,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个成熟得可怕的老翁。

对人的了解促使我重新考虑他的小说,试图说一点关于艺术的话,尽管这显得多余。

任何一位有异秉的人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都是一本难念的经,都是一颗难剃的头颅,对他的分注定是出力不讨好的营生。

这里用得上孔夫子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我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缩小范围,把这个复杂的性格抛到一边,简单地,从思想和文学的能力方面给他定性:首先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人。

他清晰的思想脉络借助着有条不紊的逻辑转换词,曲折但是并不隐晦地表达出来。

其次这个人具有在小说中施放烟雾弹和在烟雾中捕捉亦鬼亦人的幻影的才能,而且是那么超卓。

上述两方面的结合,正如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他的一批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于是余华便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这种类型的小说,我认为并非从余华始,如奥人卡夫卡的作品,可以说篇篇都有梦中境界,最典型的如《乡村医生》等,简直是一个梦的实录,也许是他确实记录了一个梦,也许他编织了一个梦,这都无关紧要。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分数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学生:熊风指导教师:何文善摘要: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

暴力,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采用零度笔触手法。

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A Study on the Violence and "Zero Writing"in YuHua's NovelsUndergraduate:XiongFengSupervisor:HeWenshanAbstract:YuHua's early novels applying many colours to a drawing blood, violence, and death. Among of them ,violent, bloody in novel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ually,yuhua in writing brush with zerotechnique.So,this text will zero the rise of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Key words: Violence ;YuHua's Novels ; Zero Writing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5)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6)㈡、“零度写作”的传播 (7)二、“零度暴力”的灿烂盛 (8)三、暴力盛开的原因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创作?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写作?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余华1.言说绝望的最高成就,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2.马原的第一步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3.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与他前期的中短篇相比,最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故事讲述、人物塑造、语言风格4.余华从先锋向世俗变化开始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地主之死》5.先锋小说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以及洪峰、北村、吕新等人的作品性质和特点: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悲剧性王安忆“性题材” 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阐发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和小说观念的作品《故事和讲故事》“女性写作”的概念是发过女性注意评论家埃莱娜.西苏1975年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提出来的强调是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小鲍庄》借中国淮北一个僻远、贫困,级近乎静止状态的小村庄,来审视传统文化的自救力问题,被认为是王安忆80年代中期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莫言莫言小说的民间性特征莫言最擅长以民间的身份描写”高密东北乡“命名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这是一种苦难丛生的生存状态,又是一种充满顽强和野性生命力的生存状态。

民间文化心态是莫言创作的生命之源,也是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之源。

●出身于农民的莫言,是在民间乡土文化的下成长起来的,他的潜意识中活跃着无数的民间“故事”。

农村生活经历一级民间文化的滋养培养了他与众不同的想象力。

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下层人民的情绪在他的小说世界中生机勃勃。

●新世纪以来,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一系列长篇小说更是在形式和精神上像民间回归,呈现出别样的光彩。

莫言在《檀香刑》中的艺术时间接续了中国民间俗艺中最本真的叙事精神和以俗为美的民间美学理想,以“土腔土调”有力地抵抗了文学上的中产情调,将一出土得掉渣的猫腔大戏唱的铿锵有力、九曲回肠、荡人魂魄。

●民间写作的立场,在《生死疲劳》中表现的十分突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莫言所提出“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就是用老百姓的视角、语言、思维方式去掂量历史,汲取民族文化、民间精神资源,去恢复历史的真实、还原具体的生存场景和民间社会的本来面目,去表现现存的民间生活史和生命史。

漏洞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

漏洞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

漏洞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1.莫言:阅读两三部长篇和几部中篇即可。

长:丰乳肥臀、檀香刑、蛙、酒国、生死疲劳中:红高粱、透明的胡萝卜《丰乳肥臀》是偏史诗性的巨著,《生死疲劳》也很体现作家的才气。

《透明的胡萝卜》是处女作,已经能看出他的写作风格,《红高粱》是成名作,毕竟经典。

2.余华:首推80年代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我胆小如鼠、战栗。

上面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加粗的是我比较推荐的。

《活着》的确感人、厚重,但多少人对它的喜欢是由于张艺谋的同名电影加了buff。

作为小说来说,它其实有些过誉了,倒是《许三观卖血记》可看性更强一些。

都不长,很短的长篇小说。

而且读起来很顺,没有压力。

《兄弟》属于很有野心,但普通读者看了,估计对余华都要有偏见了。

《第七天》普遍评价很低。

余华真正体现语言才华的是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也是他独步文坛的起点,他克制冷漠地书写着残酷的故事、话题和情节。

《现实一种》是其中的代表作。

如果不是对余华有一定了解,可能会觉得早期残酷的他和《活着》中温情悲悯的他不是同一个人。

3.王安忆的中篇《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岗上的世纪》,长篇《长恨歌》王安忆名满天下,创作丰富,但写的最好的,不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长恨歌写上海传奇女人的一生,但写得有些闷。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就认为《叔叔的故事》这部1990年的王安忆转折之作,是她写的最好的作品。

写了一位非常独特的叔叔形象,也用了先锋的叙事手法。

此外,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写爱情,以小城之恋最好,写两个文工团演员的畸形爱情。

《岗上的世纪》尺度比较大,和“三恋”一样,都是80年代中期写性的代表作品,当然还有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

茅盾文学奖小说叙事方式

茅盾文学奖小说叙事方式

茅盾文学奖小说叙事方式对于长篇小说的学术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展开。

本文将主要从叙事方式的角度切入,对于第八届茅奖的获奖作品以及那些没有能够获奖的优秀作品进行一番专门的考察与研究。

虽然从根本上说小说这种文体乃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体,但是,如果我自己的记忆没有出现误差的话,那么,小说叙事之成为文学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情。

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1980年代中后期,以马原、格非、余华、莫言、孙甘露等一批先锋作家的创作在中国文坛逐渐地开始引人注目。

这些作家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特别地注重于所谓叙事形式的创新。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过根本性影响的马原。

关于马原这位作家,我一直有一种看法不吐不快,正好借此机会写在这里以与同道交流。

那就是,我始终以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文学史意义不同的作家。

一种是虽然没有写出过足称杰出的文学文本,但是这位作家的文学书写却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这种作家可称为重要作家。

另外一种是或许并没有对于文学的发展演进产生过足够大的影响,但他自己却写出了杰出作品的作家。

这种作家可称为优秀作家。

很多时候,重要作家与优秀作家呈现为重合状态。

文学史上留存下来的大部分作家,皆可做此种理解。

但也还有特殊的例外情况存在。

有一些作家,可能只算得上重要作家,却不能够被看做是优秀作家。

比如说,那位后来曾经因为在中央电视台开坛说红而引人注目的刘心武,就只是一位重要作家。

回顾刘心武的文学创作,你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承认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但细细地考究起来,刘心武究竟有哪些作品真正称得上优秀,却实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马原的情况同样如此。

《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上下都很平坦》,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认真地想一想,这些中长篇小说还真的没有哪一篇称得上是优秀。

但是,由马原所开启的那样一种曾经被批评家称之为“马原的叙述圈套”的叙事方式,对于当时以及此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却又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忽视的。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这些描述亳不带感情色彩,零度叙述的效果是山岗作为“人”的属性 被剥离殆尽,他成为一件科学显微镜下的“物”,而余华在显微镜的另 一端细致而精确地描绘一切。“零度情感叙述”,对血腥暴力直白而精 确的描写。共至有人这样表述对余华作品的观感:“他的血里流动者 的,一定是冰渣子。”⑹
余华在创作《现实一种》时,他以零度的笔触中性客观的描述着山岗 山峰一家。鲜血横飞在这个冷漠的家庭里,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亲人 残酷的夺走。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最终全部走向毁灭 的命运。赵毅横先生称之为“对中国的家庭伦理的无情颠覆”。⑴难道 余华写作时就没有一幺幺情感吗,他变得麻木了吗?自然不是,余华在进 行写作时,是幣铸了丰富而恢弘的情感的。他只是把内心的情绪压在理 性的脚下。将这桩事件客观,冷静的叙述出来。他相信,最真实的才是 自己作品所追求的。他的文字是疯狂的,而是最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 源于内心。他自称“《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 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汹涌般涌动着,这是从丽梦出发抵达 梦魇的叙述。"⑻
前言
“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 创作?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 写作?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一起感受余华小说的暴力美学,领会“零度写作”的独 特魅力。
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colours to a them ,violent,
zero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官鲁氏的故事有其现实的意义,身陷于父权制 的神话之中的妇女对儿子的强烈渴求和对家 庭的无私奉献 ,这种奉献近乎宗教的虔诚和狂 热, 去获得作为女人的伟大和庄严。
(四)《蛙》 1、主题:以妇产科医生姑姑万心的人生经历为 主线,勾勒了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在民间的景 象,是一部当代生育史。有对政治与人性的反 思,商品经济给社会以及人性的冲击。思索了 人类社会中生命繁衍与民族现代化进程间的复 杂关系。 生育繁衍的意义不仅是绵续种族;已经渗透进 伦常道德、民族心理,成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的 一部分。生育不仅是乡土中国社会生活的中心 ,也是人们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立体时空小说”《爆炸》小说写的是“我 ”带妻子去医院流产的经过,半天时间。可 他在天上调来一支飞行部队,若干飞机漫天 盘旋,连连打炮;在地上弄了几十个人带着 一群狗拚命撵着一只狐狸东奔西突,满草甸 子乱窜;还在公路上支使一对青年男女骑着 一辆摩托来回兜风。真是产房内外,天上地 下贯通一气,四条线索纵横交织立体推进。 独特的艺术感觉:追求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 ,富有创新精神,使其小说呈现出奇特的想 象性与神奇感。
《生死疲劳》:2006年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8年获第2届红楼梦奖。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 学奖。 《蛙》: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诺贝 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 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 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 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白狗秋千架》:1988年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根 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第16届东京电影 节金麒麟奖; 《红高粱》:1987年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 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 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高粱家族》:2000年,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 小说100强; 《丰乳肥臀》1997年“大家文学奖”,得十万元 奖金。 2001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酒国》:2001 年(法文版)获法国儒尔· 巴泰庸 外国文学奖;
上官玉女、上 官金童(双胞 胎,父瑞典传 教士马洛亚)
上官来弟、 上官招弟 (于大巴掌 姑父)
上官领弟 (父 土 匪)
上官求弟 (被4名 逃兵强暴 所生)
上官鲁 氏
上官想弟 (父江湖 郎中)
上官念弟 (父智通 和尚)
上官盼弟 (父高大 膘子)
2、通过母亲艰难的抚育着儿女,视上官金童 为生命一般重要,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 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 的,“种”的繁衍生殖。 在生命礼赞的同时,折射出世事无情、男性生 命萎缩的悲剧意识。
2、人物

姑姑 受人尊崇的由天使沦为“杀人魔王”。退休后 作为一个成功的计生干部和一个失败的女人, 沉浸在无尽的忏悔和梦魇之中。终日供奉着泥 娃娃,等待他们获得灵性,投胎于人间,希望 以此获得救赎。
3、文本 前四部为书信体,第五部则为九幕话剧。由剧 作家蝌蚪写给日本老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和 一部短剧构成。

(二)莫言的叙事特别注重感觉,以立体的 感觉的方式展开体验和表述,构成整体的时 空体验。 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民间化叙事和生命力的洋 溢,特异的故事和非常规叙述方式(语言爆 炸)使小说形成了语言和内涵上的极大张力, 显得瑰丽而神奇。 《红高粱》以“我”的主观视角展开叙述, 打通时空,自由而随意地抒写体验。作者有 意强化作品中人物的感觉,让人与物在感觉 中存在与行动。

莫言:“《丰乳肥臀》里的上官金童身上最大 的弱点就是懦弱,这是我的精神自传。我小说 《红高粱》里面写了一些像余占鳌这样的一些 敢作敢为的男子汉,就跟自己身上缺少这些东 西有关。(我)认识到懦弱是自己巨大的弱点, (在很多时候)不敢坚守自我,在我很多小说 里面出现了这样的一些敢于表达内心,敢于坚 持自己的人物。”
“我”奶奶死前在蓝天、白云、红高粱的辉映下, 她看见“一群雪白的野鸽子,从高空中扑下 来”,借助于意识流手法,抒写一系列幻象, 尤其是“红高粱”的幻象,歌颂了它们顽强的 生命力。
莫言吸收了大量现代派表现技巧,大量运用反讽、 黑色幽默等技巧,给人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 蕴。 (三)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反讽和调 侃是莫言常用的手法,写到惨烈处,笔峰一转, 把读者带入貌似“尴尬”的境地,给人以广阔 的想象和复杂的感觉。
各个时期的作品
莫言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山东高密接受媒 体采一种火红的高梁般的民族性格——那种 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 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原生态的描述。 《红高粱》充满了血腥味和神秘感,充满了生命 激情的欢歌。展示了“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 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 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 地方”。
《檀香刑》: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 2002年首届“鼎钧文学奖 ”; 2004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年度杰出成就奖”; (《月光斩》) 2004年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李锐和余华); 2005年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 《四十一炮》:2005年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 士学位。


由“凤头—猪肚—豹尾”组成,首尾两部分以孙媚娘 、赵甲父子、钱丁县令、孙丙等人物的戏剧化说 唱方式,将民间英雄孙丙的抗德故事抒唱得淋漓 尽致。针对同一事件,既有庙堂话语(如赵甲) ,有知识分子话语(如钱丁),有民间话语(如 孙媚娘,赵小甲)。这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让 事件人物从各自立场粉墨登场,使处于话语弱势 地位的底层民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第七节
莫言
一、作者简介 原名管谟业,生于1956年,山东高密人。1976 年入伍,1986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 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香港公开大学 荣誉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 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二)、《檀香刑》 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 "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 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 体戏剧。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展示了封建王权 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折射出专制权 力赖以存活的土壤和阴暗法则。它张扬了生命内 在的强悍美、悲壮美。同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 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 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三、重要作品
(一)《透明的红萝卜》:自传性作品 通过红萝卜传达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小黑孩的敏 锐的感觉力和他的情感经历。小说充满了神秘 色彩和象征意味,红萝卜象征着美好,也具有 虚幻的意味。小说的主题是朦胧的,但强烈的 色彩(黑暗的现实和虚幻梦境的金色形成强烈 对比),奇特的感觉(晶莹剔透的红萝卜), 使小说焕发出浓厚的抒情意味、鲜明的写意风 格,给人美感。
2、莫言的小说创作一直坚持自觉的、不断的艺 术探索,实现了民族特色与现代艺术的高度融 合。 莫言的小说追求狂放不羁的语言,放纵无拘的 想象,四通八达的感觉,表现出对传统叙事方 式的颠覆,对更为自由、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 力的追求。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 创作思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 儿” 。 ——莫言:《天马行空》
回到个人体验的生命本体,回到叙事语言的本 体。 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1至1984:《春夜雨霏霏》 《售棉大道》《民间音乐》《黑沙滩》等十几部 作品 特色: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方式 符合传统规范,情绪基调清晰明朗,基本上保 持了现实主义风格。

第二阶段.1985至1986(莫言创作的爆发期): 《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球状闪电》 《白狗秋千架》和《红高粱家族》(含5个 中篇《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 道》《奇死 》)。 特色:以天马行空的气势,以激烈的反传统 姿态大胆探索,以瑰丽奇谲的想象,扩展了新 时期小说的创作空间。 第三阶段.1987以《红蝗》的发表为标志: 《檀香刑》 《丰乳肥臀》 《酒国》 等 特色:注重铺展和宣泄,感觉描写被大量抛 洒,艺术想象信马由缰。
(三)《丰乳肥臀》(1995) 1.是一部‚史诗性‛大书,是莫言民间史诗书 写的成功试验。通过上官鲁氏及八个女儿、一 个儿子在半个世纪的战乱与动荡中艰难生命历 程,礼赞了母性的伟大,写出了历史的混沌感.

母亲是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她的女儿构 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 力和民间组织以及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联系, 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 些的力量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 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 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 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
“我爷爷”余占鳌“:集“人性、匪性、理 性、感性”于一体,既是劳动者,又是土匪 ;既是干将,又是英雄好汉。具有一种狂放 不羁的生命力。从余占鳌的身上,看到中华 民族的种性是有顽强生存能力和强悍生命意 志的,他不管伦理道德、礼仪习俗和美丑真 伪,顽强自由地生活下去。 “我奶奶”:豪放坦荡、自由任性,面对世事 的不公,她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自己的幸 福。她悲壮地牺牲在高粱地里,抒发了对人 性本身生命力的赞美和抑制自由生命现状的 鞭笞。

丰富的想象力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慢慢地 倾斜,慢慢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 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 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 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 杨树又倏忽挺直。在渐渐西斜的深秋的阳光里, 白花花的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 色的空气。冰一样澄澈的天空中,一绺绺的细 密杨枝飞舞着;残存在树梢上的个把杨叶,似 乎已经枯萎,但暗蓝的颜色依旧不褪;随着枝 条的摆动,枯叶在作响。 ——《枯河》
莫言还将感觉和想象结合起来,将时间与空间、 现实与幻想揉合在一起,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 界。 《红高粱》“我”父亲在伏击的路上看见王文 义脸上的血: “他的腮上,有一股深蓝色的东西在流动。父 亲伸手摸去,触了一下粘腻发烫的液体。父亲 闻到了跟墨水河淤泥差不多、但比墨水河淤泥 要新鲜得多的腥气。它压倒了薄荷的幽香,压 倒了高粱的甘苦,它唤醒了父亲那越来越迫近 的记忆,一线穿珠般地把墨水河淤泥、把高粱 下的黑土、把永远死不了的过去和永远留不住 的现在连系在起,有时候,万物都会吐出人血 的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