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论文-论文范文
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论文范文

资本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到随后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不断地被改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本文将从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对全球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浅谈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上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
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欧洲,在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逐渐兴盛起来。
这个时期,欧洲各国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工业化生产,不断地推进生产工艺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同时逐步形成了商品经济的基础,资本主义逐渐成形。
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家以劳动力的象征--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拥有更多的资本,进而资本家将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并享有这些价值的增值,逐渐成为社会的掌控者和经济的主导者。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经历了从最初的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到随后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演变。
1. 自由市场经济阶段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济市场运行自由,相对在制定规则和管制市场方面较为低效,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充分竞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特征。
2.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实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崩溃,资本主义进入成熟期后,由于竞争加剧、生产成本的增大等原因,企业尽可能地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并扩大自身的规模,从而形成了垄断,这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大企业的垄断降低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政府、企业合作紧密,并通过令人担忧的垄断行为逐渐扭曲了“市场自由、公正和有效运转”的理念。
三、资本主义对全球社会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的影响。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1. 积极方面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标志着物质发展的高峰,资本与技术在经济上起着预示着财富的作用,这种普遍的趋势有效地给了人类文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
民主资本主义论文

民主资本主义论文当代民主资本主义是生产工具私人所有制和政治民主相结合的妥协性结果。
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历程和他们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体现了这种阶级妥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民主资本主义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民主资本主义论文篇1浅析社会主义民主特征及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比较[摘要]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工具包括专制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在于不断改进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权利的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有着光明前途。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主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工具包括专制主义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世界各国及各种政治势力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导致一个国家民主的实现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个制度所处的内外环境。
历史经验证明,一种社会制度面临消亡危险越大,其政治民主化程度往往越低。
因为面对各种敌对势力进攻,民主不利于短时间内利用一切社会资源迎接挑战,而执政者的集中领导则可有效克服这一点。
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优先选择的价值,专制主义是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工具。
建立初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乃至现在许多欠发达地区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过独裁统治、军人专制,例如,英国的克伦威尔,法国的拿破仑。
而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甚至出现了法西斯国家,例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
现实中,专制主义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工具之一。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废除了沙俄各种暴政,实行了民主制度。
但面对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列宁不得不“用革命的恐怖主义对付反革命的恐怖主义”,才挽救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断完善的民主本身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早在几千年前的希腊雅典,人们就开始讨论和实行民主,经过几千年发展,民主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种类逐渐增多,形式逐渐复杂,所在地域也不断扩大。
资本主义民主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无产阶级的民主权利很少,争取利益的主要方式是大规模暴力斗争,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现在无产阶级可以参加投票,其政党也有了议席,在不少国家建立了工人全国总工会,主要通过与资产阶级和平、民主的协商、妥协争取自身利益,这既可维护双方共同利益,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不断进步,也为其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过渡提供了政治基础。
探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的优秀论文

探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的优秀论文探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的优秀论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从15世纪末西欧航海家和商人为寻求海外财富而纷纷扬帆远航开始,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在500多年时间里,世界实现了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合,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跨越。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由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欧洲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原有东西方商路的受阻不畅,加之知识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精神动力的支持等,西欧国家决定另辟蹊径,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到15、16世纪,欧洲人终于成功开辟了三条新航路并发现了“新大陆”,随着地理的大发现,远洋商业活动频繁,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拓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为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开始了早期的征服与掠夺,在随后的两个多世纪里,他们为殖民霸权而相互角逐,相继建立起殖民霸权: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建立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
17世纪初,荷兰通过强大的海上商业优势和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先后完成,及其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再满足国内市场,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而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使工业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力量大为增强,它们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在世界各地大肆侵略扩张,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有关资本论文范文

资本论是马克思撰写的一部经济政治学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学”。
这部书讨论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崩溃。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探讨资本论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主要集中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和运行机制。
其中,资本的概念是资本论核心。
资本被定义为在购买商品和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一种商品形式。
换句话说,资本就是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买卖来实现增值。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的积累,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展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追求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资本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中,雇主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创造价值,使工人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超过他们的工资。
雇主利用剩余价值来积累资本,而花费剩余价值是做到增加生产力的关键,因为资本家可以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促进生产力的增长。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并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资本论也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在从工人阶级中寻找这种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导致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不公平性和不平等。
雇主向工人们支付的工资不足以反映工人创造的价值,这样就导致了资本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垄断地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所难免。
资本论不仅仅是谈论这些基本的经济原理,还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一个混沌且复杂的系统,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存在其矛盾的方面,其中包括社会现实、政治、文化及道德等问题。
这些都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关联,并导致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不少社会和人道主义问题。
资本论不仅仅是一种设想或理论,而是一种提醒和警示。
它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及其运作中的全局意义和局限性。
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其更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物质实践基础,用以批判和改善现存的社会问题。
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引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和问题,并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改造思路。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人占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被买卖,生产和分配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私人占有和支配、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支配生产过程,劳动者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换取生存所需。
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出剩余价值,从中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其中最重要的批判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详细的分析剖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出剩余价值,并将其占为己有。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造成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对生产方式和劳动过程进行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提高生产力和降低劳动力价值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通过引入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压低劳动力价值。
这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资本主义的改造思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还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的思路。
他认为,要求劳动者摆脱剥削和压迫,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境界。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阶级对立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劳动分工和产品分配都由计划进行,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资本论学术论文

马克思资本论学术论文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马克思资本论学术论文篇一《资本论》论中国摘要:《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是论资本。
它以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英国为背景,深刻揭示了包含在资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剩余价值规律,从而阐明了资本主义随着内在矛盾的激化而必然灭亡的历史走向。
但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参照物和例证,对当时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世界大国一中国也论及33处之多。
主要有五个方面:(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稳固了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2)鸦片战争打开了进入中国的门户,中国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商品销售市场;(3)西方国家为了垄断市场在中国实施委托销售制度;(4)中国的小商品经济也加入到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中;(5)外国银行在中国汇票买卖中相互斗争。
可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决没有置于马克思《资本论》创作的视野之外,中国和《资本论》决不是无缘的。
所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还须关注中国的社会历史以及马克思对中国问题的论述。
关键词:《资本论》;家庭手工业;鸦片战争;委托销售;汇票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人都认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是“论资本”。
全部《资本论》数百万言都是围绕“资本”这一经济范畴展开分析的。
马克思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英国为背景,首先阐明了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继而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并系统地揭示了包含其中的剩余价值规律,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性矛盾,历史性地得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科学结论,从而使《资本论》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工人阶级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时期,即1840~1880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义的经济关系还根深蒂固。
那么,《资本论》和中国能有什么关联呢?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关注到中国了吗?并有所论及吗?为此,作者重温《资本论》雄文四卷,可以认真地讲:中国虽然不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未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但中国一直在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视野之中,他把中国作为研究典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参照物。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2)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2)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二通向《资本论》之路作者简介:魏小萍(1955-),女,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
迄今,无论是在政治、哲学、经济学,或者其他任何社会科学领域,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那样同时承受着冰火两重天的待遇,这种现象激励着我们从更加理性、科学、客观的视角去研究这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出版为满足我们的这一要求提供了机遇。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分化的必然趋势从社会机理的意义上进行了论证,这一论证程序在《资本论》中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但是这一逻辑性的论证程序与马克思研究思路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回事。
借助于MEGA2提供的全方位的资料信息,我们不仅能够通过对前《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手稿的研读了解其研究思路的客观进程,而且了解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特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起始于对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后者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分析、解释和合理性论证,马克思的研究宗旨则从一开始就是尝试着去认识形成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与政治经济学或者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有所不同,马克思的研究出发点是批判现实存在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且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论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原则与结果之间的悖论关系。
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有两个维度,其一是现实进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二是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
前者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后者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前者的批判必然导向对前者进行合理性论证、进行辩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
在政治经济学这里就有一个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以现实社会为依托的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就更有一个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无论在国民经济学那里,还是在马克思这里都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问题。
有关资本论文范文

有关资本论文范文资本充足率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本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资本论文篇1浅析知识资本与企业成败2013年9月,微软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
昔日的手机巨头,如今工厂关门、总部出售,直到被微软收购,短短几年时间的巨变,不得不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思考。
与打败诺基亚的最大对手苹果相比,诺基亚缺少的究竟是什么?从公司要素资本的角度出发,是否可以在寻找苹果与诺基亚的区别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路呢?笔者主要就苹果与诺基亚的案例进行要素资本的知识资本分析。
一、案例简介(一)诺基亚发展简介诺基亚是从纸浆生产和造纸业务的企业发展至通信设备产业的。
90年代初,诺基亚果断地将与电信无关的橡胶、电缆等非核心业务剥离,将战略重点转移到通信设备商生产上; 1998年,诺基亚生产出第一亿部移动电话,成为世界最大移动电话生产商,并保持了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2002年,诺基亚通过最初的塞班S60系统将手机带入了智能手机的新世界,并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一直保持着智能手机市场的优势。
直到2007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拥有触摸屏以及表现优秀的操作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定义。
2008年,谷歌公司发布智能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触屏智能手机瞬间成为市场主流。
诺基亚开始在3G时代中,在智能手机的大战中节节败退,甚至到2012年第一季度以19.1%总体市场份额被三星的22%超越。
而在手机获利表现和能力上更是比占据手机市场最大利润的苹果差之甚远,最终于2013年9月被微软收购。
(二)苹果公司发展简介苹果公司以电脑起家,并以首款个人电脑Apple Ⅰ获得成功,随后几年稳步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但苹果从1986年到1996年的十年间并没有很好的发展。
从1997年乔布斯重掌苹果公司后,苹果公司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并不断地为这些电子产品做全新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资本主义论文: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1日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已经存在了近400年。
从亚当·斯密开始,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进行了讨论,也得出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一般均衡理论为资本主义的长久存在提供理由,马克思主义者则宣称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使其必然走向崩溃。
但现实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情况,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和重大技术一经济范式创新的交替作用使资本主义呈现出矛盾一协调的趋势。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根源及形成机理,以免让世界遭受史无前例重创的大危机再次爆发,从而更好地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目的所在。
一、资本主义长波理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从1788年英国第一次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到2008年的二百多年中,资本主义世界遭受过一次又一次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打击。
回顾资本主义经济二百多年来的表现,尽管每次危机都各具特色,但其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是相同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伴侣,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只能做到缓解危机,而无法根除危机。
所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可以通过整个经济中有规律重现的周期运动来描述。
这些周期运动包括短周期(平均每3__4年一次)、中周期(平均每9—10年一次)和长周期。
从概念上说,长周期的含义有一个发展过程。
最先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产量、收入、价格等重要经济指标的长期波动或循环升降,这是早期长波概念提出时的含义。
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又由于对经济周期的研究重点转入增长期,长波概念也相应转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波动和涨落的再现。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长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期约50.60年的价格与产出周期。
长期以来,它又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大周期、长波、趋势周期、长期趋势、次级长期波动、趋势周期等。
?由这些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名称我们可以发现,对长周期的研究与短周期和中周期相比,更偏重于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更关注于经济性质而非仅仅数量方面的变迁。
这里应当注意,西方学者在使用上述名称中最为常见的两个即长周期(1ong cycle)和长波(1ong wave)时是有区别的:提到前者时一般着重探究长期上升和下降时期经济变量的变动及其原因;提到后者时则侧重分析波动的周期循环的整体结构特性,或者说主要探究经济是否确实在长期经历了某种类似钟摆的循环运动。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长波研究的先驱当属马克思和恩格斯。
恩格斯早在1845年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已经在一般意义上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某些规律,并准确预言了1847年危机是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更加猛烈、更加持久的危机。
恩格斯还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讨论了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几次商业周期有规律的变化,指出造成这些规律变化的可能原因——运输系统和通信技术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并提出这些情况可能使资本主义周期在一定时间内可能缓和,周期持续的时间可能延长。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和时期的划分。
此后,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承认了恩格斯有关商业周期缩短的评论,并且通过引述斯克罗普的观点初步考察了长周期现象。
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深知工业和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马克思明确讨论了这些过程,大致描绘出与重大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就业和产量长期波动的一种理论轮廓。
这事实上也是在马克思着作中所能找到的暗示长波的最贴切描述。
“在此期间,技术革命并不显着,积累似乎首先表现为新技术基础上的数量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一条法则开始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发挥作用,不管实际资本结构如何,劳动力需求与资本按同比例增长。
但是,当资本吸引的工人数量达到高峰时,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时候,销售出现困难,社会机制似乎也陷于停顿。
这是大批劳动力不断被资本异化的过程,异化过程极其激烈、立竿见影,生产过程中断迫使资本家绞尽脑汁地节省劳动力。
在所谓高压下,细微改进一点点积累起来,他们发现自己是推动所有重大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生产领域资本结构革命化的技术变革的具体体现” 5 J。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长波理论的最初建立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注意到资本主义发展兴衰交替的规律以及与之相伴的大规模结构变化,提出了固定资本更新周期,这些在后来影响了大量的研究者。
此后,约翰·克拉克(J.B.Clark)、赫尔普汉(A.Helphand)、杜冈一巴拉诺夫斯基(M.I.Tugan— Baranovsky)和维克赛尔等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长期扩张和萧条的循环过程这一点达成共识,并分别对其变动过程做出时间划分。
皮埃迪一托内利(Pietri—Tonelli)、布热斯亚尼一图罗尼(Bresciani —Turroni)、帕累托和阿夫塔利昂(A.Afialion)等学者则试图研究经济运动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为证明长波假设提供证据。
上述理论虽然“没有说明产生长周期的基本原因机制,甚至对周期转折点的解释也不能令人满意”,但它们为长周期的正规研究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在康德拉季耶夫之前,为长波理论作出最重要贡献的当属荷兰的社会主义学者范·盖尔德伦(Van Gelderen)。
他1912年的文章《春潮》最早为经济长期运动提供了严格的统计和证明,这篇文章现在也被公认为长波理论的起源。
按照他的观点,在l850一l873年间以及1896—1911年间,出现了两次资本积累的春潮。
他认为,两次长期经济扩张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大产品创新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主导部门;(2)周期性的资本过度投资;(3)信用的扩张;(4)基本原材料的稀缺和丰裕;(5)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移民浪潮;(6)黄金的生产。
_6 资本积累春潮的必要条件是生产扩张带来总需求的扩张,而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又会推动成本增加,也为经济危机以及随后的下降趋势创造了条件。
2O世纪2O年代,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D.Kondratief)首次正式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假设——熊彼特将其命名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是对长波理论决定性的贡献。
他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The Long Waves in Economic Life)一文中,认为价格遵循着一个为期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50年左右的不规则正弦状曲线变动,而产出仅仅在其增长率上显示出变动;随着产出的变动,价格成亲周期运动,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而通货紧缩则伴随着经济的缓慢增长。
康德拉季耶夫的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1)使用社会系统有机性的观点,强调长波的上升和下降阶段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2)提出经济学应当是对多样性创造的研究,将现实社会运动过程视为有机的、整体的和非原子式的认识论的反应对象;(3)认为多样性与均衡可以相容,系统在历史中趋于移动均衡,长周期是均衡水平本身变化的过程。
他提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构成了之后在这一问题上“趋势一分解”分析程序的基础。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增长时期,长波理论逐渐被主流的均衡经济学所排斥,几十年中仅处于经济史研究的边缘。
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周期理论无法解释现实情况和提出有效对策,于是,对长周期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复兴趋势。
总结起来,着眼于长波内在运动机制的不同解释逐渐形成了两派影响较大的长波理论:由熊彼特开创的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以及曼德尔构造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
其中,“新创新熊彼特学派”(The new innovativeSchumpeterian,也称新熊彼特学派)沿着熊彼特开创的道路,集中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长波的作用。
这些学者主要包括门施(G.Mensch)、克里斯·弗里曼、范·杜因(Van Duijn)、佩雷丝(C.Perez)和罗森伯格(N.Rosenberg)等人。
德国经济学家门施把技术革新看成经济增长和长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础创新的前提和环境以及长波的变形模式。
他区分了三种创新:创造全新产业的基础性创新、能够为新产业添加动力的改进性创新以及并不属于真正创新的“伪创新”。
在他看来,其中只有基础创新才能够真正推动经济长波的上升。
同时,通过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题目: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门施试图验证熊彼特的创新峰聚假说,并提出了“萧条引致创新蜂聚”的理论,因为他发现资本主义历史上有若干关节点,如1830年、1880年和1930年。
在这些时点上大批的基础性创新蜂拥出现,而这些时点均为经济萧条时期。
【8 这一假说也引来了很多批评,但在门施的基础上,新创新熊彼特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逐渐形成。
弗里曼也认为基本技术的发现和突破很可能引起与之相关技术的一系列变革,当这种集群式的技术发明和改进引起实际盈利需求的可能时,随着投资的加入,创新的集群也可能会产生,这就会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繁荣起来,进入经济的上升时期。
但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成本(特别是工资成本)的增加和需求程度的下降,会使边际利润发生下降,这就引起对这些产业和技术新增投资的减少。
而原有的已建产业和技术的继续改进,也会因盈利下降而停顿下来,产业规模、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因此缩小,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减少了需求和盈利。
于是经济出现停滞或萧条,进入下降时期。
只有当下一轮创新集群出现时,又才会推动整个经济重新进入上升时期。
与门施不同的一点在于,弗里曼认为,虽然创新并非一直持续,而且创新的密集将会导致经济波动,但这种密集来自于模仿和扩散过程,也来自技术上有关系的创新和发明簇的集群,但不是来自于萧条引起的一系列各种基础创新的集群。
在长波理论的研究中,另一影响较大的是由比利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E.Mande1)构造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
他曾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拒绝承认和研究经济长波是错误的,这造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无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观测和提出科学的预见(这里需要对马克思和传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区分,前者是指马克思本人,而后者则包括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以及西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观点的左派或激进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