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综述

三、结论
三、结论
综合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资本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 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风险控制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方法和背景不同, 这些理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 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权衡理论是在MM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企 业债务的增加会带来财务风险的增加,因此企业应该选择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 组合,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权衡理论认为,企业债务的增加可以带来税盾 效应,但是这种效应会随着债务的增加而递减,同时财务风险也会增加。因此, 企业应该选择最优债务水平,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西方资本结构理论
1、MM理论
1、MM理论
MM理论是Modigliani和Miller于1958年提出的,该理论假设市场无摩擦,企 业的税收环境为无税,以此为基础得出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的结论。1963 年,这两位学者对原来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考虑了税收的因素,发现由于债务利 息的抵税作用,企业价值会随着债务的增加而增加。
1、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力 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包括技能、知识、健康和经验等,这些因素对经济 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深入研究, 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
2、人力资本的计量与评估
2、人力资本的计量与评估
国内外资本结构理论综述
目录
01 一、西方资本结构理 论
03 三、结论
02
二、国内资本结构理 论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资本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研究文献综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来获得资金的方式和比例。
资本结构的优化对企业的财务运营和价值创造至关重要。
资本结构研究一直是财务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针对资本结构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优化策略以及实证研究成果。
一、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资本结构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机会、资产结构、行业特性等。
研究表明,企业盈利能力是影响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盈利能力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从而减少债务和股权融资的比例。
成长机会也是影响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
成长机会越大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以保持财务灵活性和持续成长。
资产结构和行业特性也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
资产相对流动性较差的行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以降低资产负债比,提高财务稳定性。
二、资本结构的优化策略针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
包括动态资本结构理论、金融工程工具和财务创新等。
动态资本结构理论强调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盈利能力、成长机会和行业特性来动态调整资本结构,以实现财务最优化。
金融工程工具和财务创新则是通过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工具,来满足企业的特定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三、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成果许多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盈利能力、风险和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较低的资本结构比率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并且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也有研究指出,过高的杠杆率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最终影响企业的价值。
还有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资本结构与企业规模、成长性、盈利能力、股东结构等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资本结构研究作为财务领域的热点之一,对企业的财务决策和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结构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机会、资产结构、行业特性等。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优.选)

文献综述1 前言西方学术界对资本结构的研究较早,且己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理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纷纷从各个方面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且釆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不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推动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为我国学者在研究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时带来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研究思路以及借鉴意义。
总的来看,国内外文献在影响资本结构的公司特征因素研究方面最为丰富,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资本结构的公司特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资产结构、公司风险、独特性、非债务税盾、获利能力、资产担保价值、行业因素、股权结构等等诸多因素,且文献得出的结论不统一,这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以及选取的样本存在差异。
宏观经济因素方面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宏观经济的因素无法可靠衡量,数据难以获取导致。
2主体2.1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纵观国外资本结构优化研究,可分为:结构优化理论研究和企业资本结构实证研究;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的发展史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经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优化理论。
1952年,David·Durand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上提交的学术论文《企业债务和权益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和问题》拉开了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研究的序幕,他将当时的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以及传统折中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优化理论都是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为零的前提下提出的,又同时考虑了资本结构对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双重影响。
由于这三种理论都是建立在经验判断基础上,因而缺乏实际运用价值,所以一直没有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
1958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揭开了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研究的新篇章,标志着经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的诞生。
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对资本结构优化的研究只是建立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之上,缺乏科学的数学推导与统计分析。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前言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前言文献综述摘要:当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已经涌现出诸多学术成果,但是缺乏总结。
本文旨在全面总结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并指出该理论现有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控制权理论;产品市场竞争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资本结构理论以mm理论为基础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取得诸多学术成果。
80年代以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则转向了公司控制权和产业组织结构理论,本文将重点研究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控制权理论80年代来,企业间兼并活动的盛行使得公司控制权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控制权理论。
控制权理论以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的起点,认为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控制权分布,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找出公司的最优配置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控制权理论的早期研究成果归功于harris、raviv、stulz三位学者。
harris和raviv(1988)提出了harris-raviv模型,该模型假定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是经理人、被动投资者和潜在收购者,股东是公司的经理人。
股东可以通过股份分红获得收益,可以获得控制权收益,例如装修豪华办公室,购买高档汽车。
当企业被潜在收购者收购,更换经理人时,原经理人就丧失控制权收益。
但是如果新经理人具有更强的能力,原经理人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分红来弥补丧失的控制权收益。
面对潜在收购者,原经理人会选择不同的财务杠杆来抵御或促进收购,从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stulz(1988)与harris-raviv模型很相似,唯一的差别在于该模型不是以经理人的期望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得出最优的资本结构,而是以被动投资者的期望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得出最优的资本结构。
随后,aghion和bolton(1992)把不完全契约理论融入控制权理论的研究,指出在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控制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种最优的控制权分配方式及其相对应的资本结构。
关于资本结构的文献综述

关于资本结构的文献综述摘要:资本结构决策一直是财务领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因为资本结构决策直接决定企业的融资方式以及各种融资方式所占的比重,进而影响股东、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控制的程度。
相比于国内对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研究的历史要比国内相对长很多,研究也更深入。
但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因素和上市公司发展背景,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也有其本身的特色,如与国外融资结构理论显然不一致的现象,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需要结合中国特有的因素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本文归纳了近50年国内外关于资本结构研究的文献。
关键词:资本结构;文献综述;股权分置改革1.国外关于资本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1958年,modiglian和miller在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即在完善的资本市场等假设条件下,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因为其假设条件太过严苛,因此该理论并无多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却使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进入科学的轨道,许多学者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拓展,期望使该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条件。
modiglian和miller又于1963年对之前的mm理论进行了修正:在企业有所得税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负债率越高,则企业的价值越大,因而最佳的资本结构应该全部是债务。
随后,jenson和meckling(1976),ross(1977)以及myers 和majluf(1984)等人又引进了破产成本、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理论,从而使资本结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
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除了资本结构的主流理论外,还有大量学者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baxter和cragg (1970)选取了1950-1965年期间129家工业企业作为样本,发现企业的规模会对资本结构的选择产生影响: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发行债券。
taub(1975)选取1960-1969年期间89家公司的经验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的负债-权益比、具有偿债能力的时间长度、税率、未来盈利不确定性、预期收益与利息差异和规模等6个变量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增加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利息差异会导致企业债务融资的机会增多;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虽然总是显著,但是却呈负相关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债权融资;对于税收影响因素,taub的结论与mm理论以及传统理论相悖;而对于具有偿债能力的时间长度这一变量的研究中,taub承认对于该变量的衡量方法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方法;负债-权益比率的系数如taub预期的一样是负的,但是却并不显著。
关于资本结构的理论综述

关于资本结构的理论综述2019-09-21摘要:研究资本结构是试图为企业构建⼀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从⽽使企业价值达到最⼤。
这需要从企业资本结构、市场价值、及其管理模式之间寻找到联系。
本⽂通过回顾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并对其主要流派观点进⾏综述。
关键词:资本结构;企业价值;理论回顾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发展,国内企业⾯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为了提⾼竞争⼒,企业需要⼀个合理资本结构,本⽂将对国内外主要的研究理论进⾏回顾。
⼀、资本结构的含义资本结构系指长期负债与权益(普通股、特别股、保留盈余)的分配情况。
阐述了企业负债、企业价值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最佳资本结构便是使股东财富最⼤或股价最⼤的资本结构,亦即使公司资⾦成本最⼩的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结构有⼴义和狭义之分,⼴义的企业资本结构代表⼀个企业的主要权利,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例关系。
狭义的企业资本结构单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构成及其⽐例。
⼆、国外关于资本结构的概述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是由戴维·杜兰特(Durand,1952)在其论⽂《企业负债及权益资本的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中提出的,包括了三个主要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如果以100%的负债⽐例进⾏经营,将可以把资⾦成本降⾄最低,获得最⼤的收益,则公司价值也能达到最⼤;净营业收益理论认为资本结构对企业加权资本成本⽆关,因为随着债务增加,在获得⼀个节税收益同时投资者会要求更⾼的报酬,把债务经营所带来的收益抵消了,加权成本正好保持不变;传统择中理论中,认为在债务与权益资⾦规模适度的情况下,对公司价值的提⾼是有利的。
现代资本理论结构的形成于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中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关。
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率由零增加到100 %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资本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研究文献综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融资与投资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的一种资金结构关系。
它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资本结构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许多研究资本结构的文献。
本文将就国内外重要研究资本结构的文献进行综述。
国内文献综述1.“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研究”(2005),陈柳等人该文提出了一种以资本结构为中心,财务、法律环境、行业因素、公司规模等因素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探究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因素。
研究发现,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税负、行业环境和股权结构。
2.“中国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研究”(2011),杨晔该文以常州市56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中国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情况和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受到公司经营规模、成长性、税负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企业投资策略、所有权结构、机会成本等因素也对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3.“企业法人治理、主要股东及财务决策对公司负债率的影响”(2012),沈伟亮等人该研究考虑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融资环境及经营决策等因素,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财务数据,探究了企业法人治理、主要股东及财务决策对公司负债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化改革、工资水平升高以及主要股东股份占比对公司负债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外部融资环境对企业的债务水平也产生了影响。
1.“Capital structur 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selected business companies in Ethiopia”(2018),Tilahun Jemal该研究选取了10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作为样本,探究了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资本结构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影响,同时根据企业规模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是确保企业财务稳定的重要决策。
【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资本结构基本理论相关研究 (1)1.2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1.3 资本结构优化及方法相关研究 (2)1.4 文献述评 (3)参考文献 (3)1.1 资本结构基本理论相关研究20世纪50年代,Durand建议应该结合营业利润法、净收益法和传统的折中方法来计算企业的资本结构[1]。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经典的MM理论,他们认为公司的市值和其资本结构无关在忽略公司所得税情况下,而不考虑其负债规模[2]。
1963年,Miller又对该理论进行了改进,在原有模型上加入了个人所得税这个影响因素,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债务越大[3]。
1977年,Warner 提出权衡理论,认为如果公司在负债经营带来的税盾利益和破产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则能够确定其最佳资本结构[4]。
1984年,Myers和Majluf提出了融资优先理论。
他们认为,当一家公司筹集资金或进行融资组合时,它会首先选择从公司内部筹集资金,接着选择债券融资,最后进行股权融资。
1995年,我国张维迎率先介绍了信息传递理论、激励理论和控制理论,让读者对这三种理论以及相应的模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然后,他从其他更多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发现因为内部影响因素的不同,不同的企业资本结构不相同[5]。
因此,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时,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内部结合外部环境共同分析。
2003年,潘敏认为,公司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下,找到的资本结构是最适合其自身发展的。
尽管她没有使用实证检验方法得出结论,但她为中国学者今后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作用。
研究中,她关注的融资模型,财务合同和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也已成为学术讨论和分析的焦点[7]。
1.2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2005年,Nichiren Fashionista和Kohinoor Baba基于德国公司从1990年到1999年的数据得出的调查结果得出如下[8]:首先他们发现企业如何进行融资会影响企业资本结构,进而得出行业因素会影响公司融资方式的结论,最后发现一家公司资本结构受到其内部结构的影响很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和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净收益观点
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越高。
2、净营业收益观点
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多寡,比例的高低,与公司价值没有关系。
3、传统折中观点
增加债务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务资本规模必须适度。
如果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MM资本结构理论观点
1、基本观点
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
在完善的市场中,即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非各类债务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2、修正观点
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又合作发表了“公司所得税与资本成本:一项修正”。
该文取消了公司无所得税的假设,认为若考虑所得税的因素,公司的价值会随财务杠杆系数的提高而增加,从而得出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的理论。
类似的其他学者,比如Farrar(1967)、Stapleton(1972)等人也引入税收制度和各类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税差学派”。
Stigliz(1969)、Baron(1974)等人引入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形成“破产成本学派”。
Scott(1976)、Myers(1984)、Krause(1973)等人将“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的观点融合,认为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企业债务所带来的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权衡理论”。
Miller(1977)对权衡理论进行了尖刻的批评,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负债的税收利益正好被个人负债的税收付出所抵消。
De Angelo和Masulis(1980)、Bradley(1984)等人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进一步扩展到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同时,另一方面又把税收利益从原来的负债税收利益引申到非负债税收利益方面,实际上扩大了成本和利益所包含的内容,把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看成是税收利益与各类负债相关的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修正后的权衡学派。
由于静态的权衡理论的困境,学者们开始研究动态的权衡理论。
Fisher、Heinkel和Zechner(1989)以及Goldstein、Ju和Leland(2001)提出了投资和分配原则外生情况下的动态权衡模型。
Brennan和Schwartz(1984)、Titman和Tsyplakov(2003)则分析了投资内生情况下的动态权衡模型。
三、新的资本结构理论观点
1、代理成本理论
Jensen和Meckling(1976)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务资本的增加,债务人的监督成本随之提升,债务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这种代理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比率过高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
根据代理成本理论,债务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
2、信号传递理论
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传递有关获利能力和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公司如何让看待股票市价的信息。
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会增加债务资本,反之,公司价值被高估时会增加股权资本。
Ross(1977)提出激励-信号模型。
他认为如果负债比例高,当企业经营失败时,经历的补偿就将受到损失。
因此,负债率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向市场表明企业质量的高低。
3、优选顺序理论
公司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比如保留盈余,因之不会传导任何可能对股价不利的信息;如果需要外部筹资,公司优先选择债务筹资,再选择其他外部股权投资,这种筹资顺序的选择也不会传递对公司股价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
Myers和Majluf(1984)提出新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应该遵循先内部融资、后债务融资、在外部股权融资的顺序。
Narayanan(1988)用一种略为不同的方法得出类似结论。
4、财务契约理论
财务契约理论在代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有所差别。
财务契约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Smith和Warner(1979)是早期财务契约理论的代表人物。
Townsend(1978)、Diamond(1984)、Gale和Martin(1985)的研究使财务契约理论日趋完善。
财务契约理论开始主要是从债务条款设计角度来降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后来扩张到其他包括可转换债券、期权等债券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卢凯.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评析[J].商业时代,2006(34):45-46.
[2]雷星晖,刘万才.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战略观点:一个新视角[J].兰州商学院学
报,2007(2):1-6.
[3]徐子尧,牟德富.现代金融契约理论研究述评——资本结构理论的新发展[J].金融教学
与研究,2006(4):7-10.
[4]张玉明,刘凤娟,张娜.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优化[J].山东大学学报,2006(6):75-80.
[5]张兆国,高芳,何威风.资本控制权理论评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
报,2006(6):115-119.
[6]杨娟,金成武.资本结构研究的行为金融视角[J].经济学动态,2007(4):82-85.
[7]张艳丽,田月昕.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新发展及其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
(3):61-62.
[8]王娟,杨凤林上市公司筹资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
[9]赵蒲,孙爱英.产业竞争、非理性行为、公司致力于最有资本结构——现代资本结构理
论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综述[J].经济研究,2003(6):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