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生儿黄疸病例讨论87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生儿黄疸病例讨论》课件

黄疸的生理机制
解析黄疸与肝脏功能的关系。 探讨肝脏解毒和胆道排泄功能 的重要性。
黄疸的诊断
介绍黄疸的常见诊断方法和指 标。讨论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 估的重要性。
病因研究
探讨黄疸的潜在病因和触发因 素。了解最新的医学研究和发 现。
治疗方法与原则
分享黄疸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引导听众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管理黄疸,提供患者最佳护理。
结论 展望
总结病例讨论的关键发现和病情解决方案。强 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探讨黄疸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鼓 励听众参与推动黄疸医学的进步。
1
新生儿黄疸
讨论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病因和症状。探索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
2
成人黄疸
了解成人黄疸的不同类型和病因。讨论其与其他健康问题的关联。
3
特殊人群
探讨特殊人群,如孕妇和老年人,可能出现的黄疸病例。了解对他们的适当处理策略。
案例分析
通过详细的病例分析,深入研究黄疸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不同病例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诊断 的关键因素。
新生儿A
探讨新生儿A的黄疸病例。分析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成人B
研究成人B的黄疸病例。了解其病史、病因和其他相关因素。
特殊病例C
分析特殊病例C的黄疸情况。探讨该病例与潜在遗传因素之间的关联。
病因与诊断
深入了解黄疸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探讨不同病因背后的生理机制,以及如何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黄疸病例统计
分析最新的黄疸病例数据,探 讨其发生率和趋势。了解不同 人群中黄疸的普遍程度。
黄疸检测
新生儿检查
介绍各种黄疸检测方法和工具。 探讨其有效性和适用性,以便 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黄疸。
《生儿黄疸病例讨论》课件

黄疸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新生儿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 肝炎综合征、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等。
病理生理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健全,胆红素 代谢能力较弱;同时,新生儿肠 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影响胆红 素的排泄。
黄疸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组织;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嗜睡、尖叫等 症状。
诊断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通过观察和比较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临床表 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反应,评估现 有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利用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新生 儿黄疸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探索 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
流行病学调查
遗传学研究
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新生 儿黄疸的分布和影响因素,评估其社会经 济负担和预防策略效果。
研究新生儿黄疸的遗传因素和基因变异情 况,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研究成果与展望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新生儿黄疸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成果 ,提高了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未来有望发现更多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新知识和治 疗新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发病率。
生儿黄疸病例讨论
目录
• 黄疸概述 • 生儿黄疸病例分析 • 生儿黄疸预防与控制 • 黄疸治疗新技术与新进展 • 黄疸研究展望
01
黄疸概述
血液 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巩 膜等组织黄染的症状。
分类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 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一周内自 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持 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观察皮肤黄染程度,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 学检查。
《生儿黄疸病例讨论》课件

《生儿黄疸病例讨论》ppt课件
目录
• 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 • 病例介绍 • 病例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黄疸概述
黄疸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的症状。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
详细描述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引起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根据病因,黄疸可分 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一周左右消退,而病理性黄疸持续时 间长,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黄疸的症状与体征
总结词
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可伴有 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体征主要包括皮肤黄染、 肝肿大、大便颜色改变等。
详细描述
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有时可伴 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体征方面,皮肤黄染是 最明显的表现,根据黄疸程度可分为浅黄至深黄色。 肝脏肿大可能出现在肝炎性黄疸中,大便颜色改变也 是黄疸的重要体征之一,如变浅或变白。此外,不同 病因引起的黄疸可能伴有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如溶 血性黄疸可能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针对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停止母乳、蓝光 照射、药物治疗等。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需要进行换 血治疗。
预防
对于生理性黄疸,可以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多吃多排、 晒太阳等。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
03
病例介绍
病例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总结词
由母子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引发黄疸。
诊断依据
根据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黄疸症状,结合实验室 检查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且存在母子血型 不合的情况。
目录
• 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 • 病例介绍 • 病例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黄疸概述
黄疸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的症状。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
详细描述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引起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根据病因,黄疸可分 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一周左右消退,而病理性黄疸持续时 间长,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黄疸的症状与体征
总结词
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可伴有 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体征主要包括皮肤黄染、 肝肿大、大便颜色改变等。
详细描述
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有时可伴 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体征方面,皮肤黄染是 最明显的表现,根据黄疸程度可分为浅黄至深黄色。 肝脏肿大可能出现在肝炎性黄疸中,大便颜色改变也 是黄疸的重要体征之一,如变浅或变白。此外,不同 病因引起的黄疸可能伴有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如溶 血性黄疸可能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针对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停止母乳、蓝光 照射、药物治疗等。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需要进行换 血治疗。
预防
对于生理性黄疸,可以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多吃多排、 晒太阳等。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
03
病例介绍
病例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总结词
由母子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引发黄疸。
诊断依据
根据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黄疸症状,结合实验室 检查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且存在母子血型 不合的情况。
新生儿黄疸PPT课件-精选文档

产前已明确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后脐血 Hb<120g/l,或脐血胆红素>68μmol/l;伴胎儿水肿、肝脾肿达和心力衰竭者 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 342μmol/L 或出生12小时内胆红素上升>12μmol/h 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警告期) 早产儿及上一胎溶血严重者放宽指征
换血疗法指征
血源 Rh溶血症:Rh系统同母亲、ABO系统同新生儿 ABO溶血症: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血 换血量 150~180ml/kg
降低胆红素含量
光照法 换血法 肝酶诱导剂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血红素氧合酶(HO)抑制剂的应用 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肝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尼可刹米 作用:诱导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增加Y蛋白含量 利胆作用 高效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溶血病所致黄疸 活性炭 思密达 肠道微生态药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 血型(ABO和Rh系统) 红细胞脆性实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 G-6-PD活性测定 G-6-PD基因检测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实验室检查
血型抗体检查 新生儿溶血病 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转氨酶、血浆蛋白 病原体检测 新生儿肝炎 败血症 肝胆B超/CT 先天畸形
病理:海马、苍白球、基底节被未结合的胆红素黄染、引起神经毒性作用 严重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胆红素脑病-病理
临床分期及表现
2周
2月
非感染性黄疸-胆道闭锁 (biliary atresia)
病因 宫内感染致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 机制 胆汁排泄障碍 结合胆红素 特点 黄疸渐加重 大便灰白色 尿色深 肝进行性增大、3月后致肝硬化 肝功能异常 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障碍 腹部B超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PPT课件

12
(二)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肝受损表现、生后黄疸不
退、或退而复现,厌食、呕吐,肝大,大便 时黄,时白; 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增高。
2、新生儿败血症:缺乏特异性,黄疸不退,
进行性加重,伴局部感染灶及感染中毒表现, 血培养阳性。
13
(三)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病:轻重不一、重者胎儿水肿。
(1)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 (2)贫血:轻重不一,Rh溶血病出现早、重 (3)肝脾肿大 (4)胆红素脑病:胆红素≥342μmol/L,分 警告、痉挛、恢复、后遗症四期。
2、出院指导:
(1)可疑胆红素脑病的患儿,出院后继续 康复治疗,并每月到医院随访,了解神经行为 的发育情况,防止或减轻后遗症的发生。 (2)若为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 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 物的选择,以免诱发溶血。
45
(3)若为母乳性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 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 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母乳喂养。如黄疸加 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 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Kg, 输注速度要均匀。
⑤换血后处理:继续光疗,加强护理。
1次换血后,血清胆红素可再次上升,此时 可按指征考虑再次换血。
33
34
(3)药物治疗
①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 Kg.d),分
2~3次服;尼可刹米100mg/(Kg.d),分3次口 服。
②抑制溶血过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一般
用于重症溶血病的早期,用量为1g/Kg,4—6 h内静脉滴注。
37
(三)对症处理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 纠正贫血 保暖等
38
八、护理
(一)一般护理
(二)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肝受损表现、生后黄疸不
退、或退而复现,厌食、呕吐,肝大,大便 时黄,时白; 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增高。
2、新生儿败血症:缺乏特异性,黄疸不退,
进行性加重,伴局部感染灶及感染中毒表现, 血培养阳性。
13
(三)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病:轻重不一、重者胎儿水肿。
(1)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 (2)贫血:轻重不一,Rh溶血病出现早、重 (3)肝脾肿大 (4)胆红素脑病:胆红素≥342μmol/L,分 警告、痉挛、恢复、后遗症四期。
2、出院指导:
(1)可疑胆红素脑病的患儿,出院后继续 康复治疗,并每月到医院随访,了解神经行为 的发育情况,防止或减轻后遗症的发生。 (2)若为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 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 物的选择,以免诱发溶血。
45
(3)若为母乳性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 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 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母乳喂养。如黄疸加 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 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Kg, 输注速度要均匀。
⑤换血后处理:继续光疗,加强护理。
1次换血后,血清胆红素可再次上升,此时 可按指征考虑再次换血。
33
34
(3)药物治疗
①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 Kg.d),分
2~3次服;尼可刹米100mg/(Kg.d),分3次口 服。
②抑制溶血过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一般
用于重症溶血病的早期,用量为1g/Kg,4—6 h内静脉滴注。
37
(三)对症处理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 纠正贫血 保暖等
38
八、护理
(一)一般护理
新生儿黄疸病例讨论幻灯片课件

新生儿黄疸病例讨论
1
例1 早期黄疸
第1胎足月儿,顺产无窒息,体重3200g, 生后母乳喂养。第2d出现黄疸,第3d加 重,测皮肤胆红素14mg/dl。患儿精神好 吸吮有力,大便黄,尿不黄。 查体:除黄疸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思考:1.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需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3. 怎样治疗 4. 何时转院
血常规: 正常:1~3d:Hb 184178 g/L,
HCT 0.58 0.56 多血:RBC破坏多,胆红素产量增加 贫血:<14.5 g/dl,溶血病? 本例:Hb 170 g/L,HCT 0.54 母子血型:母O型,子B型 母/子血送血站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
本例:ABO溶血病?
9
血型抗体
* 天然抗体 IgM
RBC 抗原:A型 B型 O型 AB型 血清抗体: 抗B 抗A 抗A、B (–) B型 + O型(抗A、B)→ 凝集(溶血)
给血者 受血者
本例:胎儿B 母(胎盘)O Ig免疫抗体 IgG
(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
母O型← 胎盘← 胎儿B型(RBC) IgG抗A抗B↗↘IgG抗B被血型物质中和
(菌、疫苗、胎儿) 致敏RBC 经多次刺激发生溶血
]
[
]
[
11
Coombs test 红细胞凝集反应示意图
1
+
→
凝
2
+
→
不凝
凝
↑
1 天然抗体(完全抗体) IgM 2 免疫抗体(不完全抗体)IgG
抗人球蛋白抗体 (完全)
12
ABO溶血病的诊断
直接Coombs 试验 阳性 子RBC + 抗人球蛋白血清 凝 间接Coombs 试验 阳性 母血清+ORhD RBC +抗人球蛋白血清 凝
1
例1 早期黄疸
第1胎足月儿,顺产无窒息,体重3200g, 生后母乳喂养。第2d出现黄疸,第3d加 重,测皮肤胆红素14mg/dl。患儿精神好 吸吮有力,大便黄,尿不黄。 查体:除黄疸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思考:1.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需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3. 怎样治疗 4. 何时转院
血常规: 正常:1~3d:Hb 184178 g/L,
HCT 0.58 0.56 多血:RBC破坏多,胆红素产量增加 贫血:<14.5 g/dl,溶血病? 本例:Hb 170 g/L,HCT 0.54 母子血型:母O型,子B型 母/子血送血站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
本例:ABO溶血病?
9
血型抗体
* 天然抗体 IgM
RBC 抗原:A型 B型 O型 AB型 血清抗体: 抗B 抗A 抗A、B (–) B型 + O型(抗A、B)→ 凝集(溶血)
给血者 受血者
本例:胎儿B 母(胎盘)O Ig免疫抗体 IgG
(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
母O型← 胎盘← 胎儿B型(RBC) IgG抗A抗B↗↘IgG抗B被血型物质中和
(菌、疫苗、胎儿) 致敏RBC 经多次刺激发生溶血
]
[
]
[
11
Coombs test 红细胞凝集反应示意图
1
+
→
凝
2
+
→
不凝
凝
↑
1 天然抗体(完全抗体) IgM 2 免疫抗体(不完全抗体)IgG
抗人球蛋白抗体 (完全)
12
ABO溶血病的诊断
直接Coombs 试验 阳性 子RBC + 抗人球蛋白血清 凝 间接Coombs 试验 阳性 母血清+ORhD RBC +抗人球蛋白血清 凝
新生儿黄疸课件ppt最新

药物治疗
使用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和 /或益生菌等药物治疗,促进胆
红素排泄。
光疗
通过蓝光和绿光照射下落血清胆 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状。
换血疗法
在光疗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采取换血疗法下落血清胆红素
水平,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研究热点与展望
基因治疗
研究特定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开发基 因治疗策略。
新生儿黄疸课件PPT最 新
汇报人:
202X-12-31
目录
Contents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 • 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与预后 • 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特殊导 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 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症状。
03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01
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确保孕期健康,预防早 产、难产等可能导致新生 儿黄疸的高危因素。
诞生后早期喂养
新生儿诞生后应尽早开始 母乳喂养,促进胎便排出 ,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再 吸取。
注意视察
家长应密切视察新生儿的 皮肤、巩膜是否出现黄疸 ,以及黄疸的进展情况, 如有特殊及时就医。
心肌炎
心肌炎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心肌细胞受损,导致心 脏功能不全,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
肺炎
新生儿黄疸并发肺炎的情况并不少见,肺炎会导致肺部感染,出现咳 嗽、气促等症状。
低钙血症
过高的胆红素会影响钙的吸取和代谢,导致低钙血症的产生,表现为 惊厥、手足搐搦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讲课PPT课件

定义和症状
新生儿黄疸是由 于新生儿时期体 内胆红素代谢异 常引起的一种常
见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皮 肤、巩膜等部位 发黄,同时可能 伴有嗜睡、食欲 不振、体温异常
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 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类型,生理性黄疸 通常在出生后2-3 周内自行消退,而 病理性黄疸需要及
时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发 病机制较为复杂, 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新生儿肝炎、 先天性胆道疾病
等。
分类和病因
分类: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病因: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病理性黄疸由多种疾 病引起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观察症 状、检测胆红素水 平、肝功能检查等
鉴别诊断:区分生 理性黄疸和病理性 黄疸,以及与其他 新生儿疾病的鉴别
诊断标准:胆红素 水平在一定范围内 ,持续时间不超过 一定天数等
宣传科学合理的喂养和护理方 法,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避 免延误治疗时机
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识别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和护理
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家长应 了解新生儿黄疸相 关知识,及时发现 并就医
社会宣传:医疗机 构、社区等应加强 新生儿黄疸防治宣 传教育
家庭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 洁,避免感染。
定期测量体温,保 持体温稳定。
合理喂养,避免过 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
定期到医院进行体 检和筛查。
喂养和饮食注意
母乳喂养:新 生儿黄疸患者 应尽量母乳喂 养,增加喂养 次数,促进排
便和排尿。
饮食调整:对于 母乳不足或需要 混合喂养的情况, 母亲应适当调整 饮食结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母血清中免疫性抗 B 效价 1:16
母血清抗体筛选为
效价
子血清中游离抗体测定:与A细胞(-) B细胞 W+ O细胞(-)
子RBC释放液 与A RBC 与B RBC
与O RBC
木瓜酶:破坏RBC表面的唾液酸,降低表面电荷,使RBC靠拢, 不完全抗体可发挥凝集作用ຫໍສະໝຸດ 本例:ABO溶血病?临床无溶血
母IgG抗体与子ABO溶血病发病的%
辅助诊断:1 检测COHb(胆红素产量)
溶血病的COHb增高,与总胆增高成正比
COHb的检测
日龄d 总胆μmol/L mg/dL COHb%
溶血病75例 2.9 ±1.8 333.8 ±130.6 19.5 3.7 ± 0.8 对照 40例 2.7 ±2.0 130.6 ±72.2 7.6 2.4 ± 0.4
(菌、疫苗、胎儿) 致敏RBC 经多次刺激发生溶血
]
[
]
[
Coombs test 红细胞凝集反应示意图
1
+
→
凝
2
+
→
不凝
凝
↑
1 天然抗体(完全抗体) IgM 2 免疫抗体(不完全抗体)IgG
抗人球蛋白抗体 (完全)
ABO溶血病的诊断
直接Coombs 试验 阳性 子RBC + 抗人球蛋白血清 凝 间接Coombs 试验 阳性 母血清+ORhD RBC +抗人球蛋白血清 凝
IgG高限值: 1.59+2×0.79=1.59+1.58=3.17
> 3.17者: 直孔+ 组 82 %
直孔-组 92 %
王亚娟等,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9(4):223~225
本例ABO溶血病?
母子血型不合,母O 子B 总胆轻度增高,无贫血,无溶血
直孔 W+,间孔+ 母免疫抗体 1:16
影响直接Coombs T的因素
1.带抗体的RBC所占的% 密度高才能凝集
2.每个RBC上IgG>80~120个分子,直孔+ 3. IgG的类型
IgG 3、IgG 1(量少):浓度低,可与Fc受 体结合有强的溶血活性,但量少,直孔- 或 w+ IgG 2 (量大) :不与Fc受体结合不发生溶 血,但可致直孔和间孔+ IgG 4 (量少) :不发生溶血
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性黄疸)
≤3d 母乳少 喂奶少 入量少 热卡少 饥饿
脱水?血清渗透压正常,HCT正常,给水总胆增高 肠肝循环增加:入量少,大便排出少,胆红素在
肠道停留时间长,再吸收增加 饥饿:成人和动物饥饿时也有黄疸,与肝功有关 COHb:母乳=人工,胆红素产量未增
勤喂:≥9次/d,不喂水和糖水,黄疸减轻 促进肠蠕动和肠道排空,减少肠肝循环再吸收
ABO溶血病可疑,或为轻症
高胆红素血症(间胆)的诊断步骤
直孔(-)者,COHb增高,可辅助诊断
黄疸出现时间 h
直孔+ 61例
24.6±10.3
直孔- 10例
29.6 ±16.0
入院总胆μmol/L 336.0±14.4 316.0±156.3
总胆峰值
353.6±158.2 322.5±147.7
Hb<145g/L (%)
13
10
网织RBC>0.05 (%) 36
P<0.001
P<0.001
>3.2 % 异常
COHb与总胆增高成正比
高胆 μmol/L mg/dL COHb%
24例 <257 15 3.5 ± 0.5
11例 337 20 3.7± 0.5 有核黄疸风险
10例 513 30 5.0± 2.0 核黄疸7例:
5.8 ±1.7
COHb辅助诊断ABO溶血病
本例:ABO溶血病?
血型抗体
* 天然抗体 IgM
RBC 抗原:A型 B型 O型 AB型 血清抗体: 抗B 抗A 抗A、B (–) B型 + O型(抗A、B)→ 凝集(溶血)
给血者 受血者
本例:胎儿B 母(胎盘)O IgM分子量大,不通过胎盘
* 免疫抗体 IgG
(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
母O型← 胎盘← 胎儿B型(RBC) IgG抗A抗B↗↘IgG抗B被血型物质中和
20
母免疫抗体≥1:64 (%) 44
50
COHb %
3.7±0.9
3.6±0.6
王慧欣等: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29~31
2 RBC表面抗体IgG的检测
抗体多少与直孔结果相关
RBC表面抗体IgG检测ABO溶血病50例
直孔 例
+
38
- 12
对照 30
IgG(%) 12.6 ± 16.8 4.54 ± 2.54 1.59 ± 0.79
新生儿黄疸病例讨论87
例1 早期黄疸
第1胎足月儿,顺产无窒息,体重3200g, 生后母乳喂养。第2d出现黄疸,第3d加 重,测皮肤胆红素14mg/dl。患儿精神好 吸吮有力,大便黄,尿不黄。 查体:除黄疸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思考:1.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需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3. 怎样治疗 4. 何时转院
本例?
2. 需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正常:1~3d:Hb 184178 g/L,
HCT 0.58 0.56 多血:RBC破坏多,胆红素产量增加 贫血:<14.5 g/dl,溶血病? 本例:Hb 170 g/L,HCT 0.54 母子血型:母O型,子B型 母/子血送血站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
(1年中2105例产妇有527例母子血型不合脐血证实)
母IgG抗体效价
1 :8 1 :16 1 :32 1 :64 1 :128 1 :256 1 :512 1 :1024 1 :2048
子ABO溶血病发病率%
5.4 27.8 41.7 57.5 87.2 92.3 98.4 96.6 100.0
中华儿科杂志1984,22(4):222
地区:高原 > 平原,Hb↑ RBC破坏多 遗传:意大利研究遗传与RBC膜稳定性有关
喂养:>12mg/dl:母乳 13% 人工 4%
>15mg/dl:母乳 2% 人工 0.3%
母乳喂养儿<7d 超过峰值的发生率:(美) >12 mg/dL;>12.9mg/dL 1975年、1994年 33% 1985年、1991年 50~60%
(子)
直孔+:有致敏RBC,可确诊,不一定有溶 血
间孔+:有免疫抗体,不能确诊
化验结果
直接Coombs试验: w+
间接Coombs试验:+
母血型 O
子血型 B
反应物
盐水介质 木瓜酶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母血清+子RBC
中和母血清中 子RBC
W+
(-)
天然抗体 B后 对照RBC
2+
1+
母血清+OR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