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季风的形成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季风气候 青藏高原

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一、季风环流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环流格局中国1月气压平均流场1.从行星风系来看,中国大致35︒N以北为西风带;25︒N~35︒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25︒N 以南为东北信风带2.在东西风带交界处(25︒N~35︒N),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则受东风带支配中国7月气压平均流场中国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的东部连线为界,其东南部为季风区,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气流,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气流,气候湿热。
冬夏盛行风向中国1月海平面气压和盛行风向频率图冬季中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
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
中国7月海平面气压和盛行风向频率图夏季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偏南季风。
大陆热低压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伴随的极锋或赤道辐合带是夏季天气的控制系统。
二、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3 000m临界高度)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空间特征面积大:东西3 000 km,南北1 500 km,占中国陆地面积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高度大:平均4 500 m,占对流层高度1/3中低纬度:25︒N~40︒N,处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过渡区(一)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季风的分支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高中地理40个重难点归纳

高中地理40个重难点归纳1、光照与热量光照指的是太阳辐射,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
热量指的是温度,与纬度位置有关,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
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足,因为该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海拔较高,温度较低。
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足。
2、区时与地方时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
例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时),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
4、气候要素与气候因素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等方面去考虑)。
气候因素是指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5、积温与气温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映某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
而气温是某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6、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月均温与最冷月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引起的,常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导致海陆之间气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从而引起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会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成季风气候。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风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风?
地球上存在季风是由于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和气压差异所
导致的大气环流现象。
以下是导致地球上存在季风的主要原因:
太阳辐射差异:季风的形成与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在赤道附近,太阳直射地面,使得地表受到的日照和热量更为强烈,导致空气升温并上升,形成低压带。
而在极地附近,太阳斜射地面,照射强度较弱,地面受热不足,形成高压带。
这种温度和气压的差异导致了气流的运动。
大陆和海洋的差异:季风的形成还与大陆和海洋的分布有关。
海洋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夏季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后,释放出来的热量相对较少,使得海洋表面温度较为稳定。
而大陆地区的热容量较低,夏季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温度升高较快,冬季则降温迅速。
这种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导致了季风的形成。
地球自转和地形影响: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影响了季风的形成。
地球自转导致了气流的偏转,形成了各种气流系统,如赤道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的西风带等。
同时,地形的高低差异也会影响气流的运动和季风的形成。
总的来说,地球上存在季风是由于太阳辐射差异、大陆和海洋的
差异、地球自转和地形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季风现象对于地球上的气候、降水、农业生产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1、地理上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特点及其自身的特点(可按两者的异同点来说。
)非常感谢~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叫做季风气候。
我国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多吹偏南风。
冬季受冬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
夏季东部广大地区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
春、秋季节为冬、夏季风控制的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暖,晴雨多变。
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具有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的特点。
中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显。
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
中国东南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以季风雨为主,降水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北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具有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的特点。
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大,与同纬度世界各地相比,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较高(不如冬季差距大)。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为什么除青藏高原以外青藏高原,海拔高,不受夏季风影响,所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除青藏高原以外。
在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其他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我国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分为季风区(以东)与非季风区 (以西)。
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部分地区,东北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千米。
中国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导论复习材料1.全球变化的定义及内涵全球变化: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命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如CO2浓度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三个方面。
2.全球变化研究的对象---地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
3.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目标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它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全球变化研究的内容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全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5.大地女神假说(Gaia Hypothesis)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在起着调节作用:只根据物理学和化学规律是很难解释的,必须同时考虑生物学规律。
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地球大气的组成、气温、海水温度、海水pH值等都是由生物圈积极通过自己的影响使地球的气候环境长期保持在适合自己的“稳态”上。
地球生态系统是一种进化系统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大地女神)具有新陈代谢功能——地球生理学(geophysiology)6.冰期-间冰期的转换机制一、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深海氧同位素序列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可检测出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特征周期。
说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能是第四纪环境周期变化的驱动力在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周期有明显差别:1.6-2.5MaBP期间,以偏心率周期(0.1Ma、0.4Ma)较明显,其它周期不明显0.9-1.6MaBP期间,以黄赤交角周期(41ka)较明显,其它周期不明显0.9BP以来,0.1Ma周期成为主要周期7.米兰柯维奇理论能否完美解释冰期间冰期的转换?偏心率变化(0.9MaBP以来)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分量不足以解释温度的大幅度变化不能解释地球温度变化在时相上落后于太阳辐射变化,以及转换过程的其它时滞现象不能解释转换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不能解释快速变化事件8.撒哈拉地区畜牧业文化的兴衰全新世之初,受到季风增强影响的撒哈拉沙漠和亚洲的类似地区,均是巨大的绿色地带,现代的撒哈拉沙漠中曾经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_2

9、气候: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0C等温线;(2)、800MM等降水量线;(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4)、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见教材40页。
主要是降水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和地形。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见教材38页。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旱涝灾害。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10、河流和湖泊:内流河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外流区的分布,见教材42页。
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
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
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
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
有三大外流区(1)太平洋外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
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地上河”。
流域水系,见教材49页。
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黄河几字形与凌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季风气候分布规律

季风气候分布规律
季风气候是一种常见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其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和南岸地区。
这是因为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大气的热力状况有关,大陆东岸和南岸地区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有利于季风气候的形成。
其次,季风气候的分布还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亚洲地区,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季风的深入和影响。
此外,季风气候的分布还受到洋流、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南美洲地区,安第斯山脉西侧的沿海地区和北回归线附近的阿拉伯半岛地区也存在季风气候。
这些地区的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洋流、纬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季风气候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其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掌握季风气候的分布规律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这是一种比较 普遍的传统论点, 其中周廷儒、张林源, 的 意见有一定代表性。前者指出, 上新世末和 第四纪初, 西部高山高原急递上升, 地势逐 级下降, 大陆和大洋对比关系的变化产生了 我国季风环流形势,后者认为,第四纪初期 青藏高原上升到2000m左右, 我国三个大的 地貌阶梯基本形成, 高原对大气的热力作用 和动力作用开始出现, 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型 式形成;
•
(二)我国的自然带的变化
我国现代自然带的分布
• 森林区分: • 1 寒温带针叶林区,包括黑龙江省最北部和内蒙古最东北 部 • 2 中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区,包括黑龙江大部、吉 林全部、辽宁北部 •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包括辽宁中南部,河北、山西、 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安徽和江苏省淮河以北地 区,陕西省秦岭以北地区,甘肃东部,宁夏南部 •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包括河南、安徽和江苏省淮河以 南地区,四川东部,重庆、湖北、湖南、江西、上海、浙 江、福建、广西、贵州全部,广东大部(除雷州半岛), 台湾北部,陕西南部,云南除西北部、南部外地区
• (2)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形成与发展 是青藏高原隆起的另一产物。我国西北 内陆本因距大西洋和北冰洋等水汽源地 距离遥远、东部夏季风影响徽弱而少雨, 青藏高原隆起至少从三个方面强化了我 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干旱程度,在西北内 陆盆地形成世界上,最干旱的荒漠环境:
• 一是阻档西南暖湿气流携带的水汽进入 内陆; • 二是高原与新疆干旱区之间所产生的地 区性环流使高原以北夏季受下沉气流控 制; • 三是高原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位于冷空 气不能顺利南下而集聚于西北内陆。
长沙 南昌
30 N
°
浙江
台北
湖南 江 福建 贵阳 西 福州 广西自治 区 广东
贵州
南宁
海口 海南 广州
台 湾
20 N
°
中国地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山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巴颜喀拉山 唐古拉山 冈底斯山
o℃等温线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依据:地貌、气候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两大要素 东部季风区
高寒气候
三大自然区
西 区 北 干 东 旱 半 干 旱 长城 部
季
青 藏 高 原
风
区
项目 东部季风区
植被 多为森林,部分 为草原,黑土地. 土壤
多为外流河, 水文 雨水补给为主, 从西向东流入 特征 海洋 人类影响广泛 而深刻,是我 国最主要的农 耕区.耕作业. 坝子农业. 黄土地.红壤.水 稻土.紫色土.
•
综上所述, 不论是黄土、泥石流的沉积,还是红土的发 育、生物群的演化和分异等, 均证明现代东亚季风始于第 四纪中期, 并非传统的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而黄土沉 积速率的加快、黄土剖面自下而上化学成分的变化、黄土 颗粒越到第四纪晚期越粗以及沙漠的不断扩大、黄土分布 上的超覆等现象, 则反映季风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 大陆 性日益增强。也就是说, 早更新世末期以来高原隆升对东 亚季风的维持和加强作用, 主要表现为冬季风势力增大, 控 制时间增长, 冷空气频频南下。夏季风虽亦得到增强, 但影 响范围相对缩小, 控制时间减少。季风强度最终于全新世 达到现有规模, 干冷的冬季风与暖湿的夏季风约作之比, 是 为大陆性季风。
• 第二, 当高原达到2000m—3000m时, 其动力效应 以爬越和绕流作用为主, 西风带在我国大陆上空不 可能出现南北分支, 不利于冬季风的南下。此时, 高原对流经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最大, 亦即处于最 大降水高度附近。加之高原南侧和西侧山地对暖 湿气流的屏障作用还较小, 故第四纪早期整个青藏 地区云雨量达到峰值, 柴达木盆地第一成盐期中止, 希夏邦马峰等少数高山得以发育以海洋性冰川为 主的山岳冰川。
4、我国季风的特点
• 第四纪冰期季风阶段,冬季风非常强大,而现代 季风阶段:冬夏季风都强大。 • 我国季风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风 向更替明显。 • 中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 显。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 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
•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北部冬季干 冷、夏季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 方大,具有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 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的特点。 • 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气温 年较差大,与同纬度世界各地相比,冬季 气温低,夏季气温较高
50 N
哈尔滨 长春
黑龙江
乌鲁木齐
° °
呼和浩特
银川 宁 夏 自 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甘 青 海 西藏自治区
拉萨
成都
吉林 治区 沈阳 自 蒙古 北京 辽 宁 40 N 内 河
北
太原 天津 石家庄 济南
°
西宁
兰州
肃 四川 云南
昆明
陕山 西 西
西安
山东
郑州
重庆
江 安 苏 河南 合 肥 南京 湖北 武汉 徽 杭州
• 根据研究, 高原面为3000m时的年平均温度分布型式, 已与 现代年平均温度的分布型式比较接近。这意味着高原地气 系统的热状况, 在高原隆升达到时接近现代, 从而开始高原 季风现象。另据数值试验, 当地形尺度超过3000m时, 高原 动力效应以绕流作用为主, 爬越作用退居其次 , 西风带的 平均环流型接近现代的形势。由此可以认为, 青藏高原达 到3000m以上, 是现代季风环流系统得以建立的临界高度。 • a.季风型冰期一间冰期模式 • b. 温带荒漠、沙漠的出现 • c. 黄土的堆积和红土的发育 • d. 季风型泥石流沉积 • e. 动植物的演化与生物地理区的分异
• 第四纪中期(1.0+-0.2MaBP)至今大陆性季风 • 早更新世末期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使青藏高原又 一次大幅度抬升。至1.0MaBP或中更新世, 高原 面已达海拔3000m, 山地可达4000m-5000m, 许多 高大的山峰进入雪圈范围。与此同时, 西北各盆地 长期沉降和连续堆积过程终止, 大兴安岭、太行山、 秦岭、天山等山脉也渐次接近现代高度。 • 因此, 我国三级地貌阶梯主要定型子早更新世末至 中更新世。
(三)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80 E
°
9O E
° 中国地形
100 E 110 E
120 E
°
130 E 50 N
° ° °
准噶尔盆地 天 山 塔里木盆地 青 藏 高 原
° °
40 N
华 北 黄土高原 平 原
30 N
°
四川盆地
20 N
°
80 ° E
9O E
°
100 E 110 E
120 ° E
° 130 E °
• 由此可见, 造成上述意见纷乱的原因, 主要 在于青藏高原隆升达到多少高度才能导致 现代季风形成, 其次是青藏高原不同地质时 代的抬升幅度各家推论结果不等。近年, 不 少学者对该问题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 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2、我国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
• (1)青藏高原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 以10%的高原高度间隔、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对 季风影响的系列数值试验和地形高度和地球轨道参数对风速、大气湿 度等影响的系列数值试验。高原隆升达到现代高度的一半是东亚北部 出现近地面风冬、夏反向的重要条件,并且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 影响远大于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收集、整理和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 邻近地区大部分台站有器测记录以来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结合 NCAR/NCEP的全球四维同化系统获得的再分析资料,提出青藏高原 可视为东亚季风气候变率的放大器。 • 通过数值试验研究提出青藏高原为东亚季风轨道尺度气候变率的放大 器,这一观点可以解释大约自3.2MaBP开始中国黄土记录的东亚季风 气候地轴倾角和岁差周期分量振荡的显著增强。 • 高原抬升对我国环境演变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引起现代季风的形成。 季风出现的年代难以直接测定,但从间接证据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
分界线: 400mm等雨量线.长城 3000 米等 高线
2.划分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分界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青藏高寒区 画图:在空白图上画出三大自然区的界线,思考: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和哪些地理界线相吻合?
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项目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东,内 蒙古高原以南,青 藏高原东部边缘以 东的地区 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云贵高原、横 断山区、沿海三大 平原和丘陵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 仑山—阿尔金山— 祁连山和长城一线 以北的广大地区 青藏高寒区
5、我国季风的形成与我国黄土的堆积有 什么关联.
• 一般认为, 黄土是干冷草原气候的产物, 其 沉积过程与冰期冬季风强盛有着密切的关 系。离石黄土下界原在布容正向期与松山 反向期界线附近, 而现在下移到松山晚期、 哈拉米洛事件之下, 表明中国黄土大面积堆 积普遍始于前后。
结论
1.季风环流系统的建立并非一曦而成, 经历了 早第三纪的无季风、晚第三纪的准季风、第四纪 早期的海洋性季风和第四纪中期以来的大陆性季 风四个阶段。 • 2.根据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晚新生代中国境内 的气候环境演变, 现代东亚季风应是青藏高原隆升 达到以上、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相结合的产物, 大 致定型于1.2+(-)0.2MaBP。 • 3.我国第四纪气候环境可以分为两个最大时间 尺度的特征期, 即更新世早期的暖湿及中后期的干 冷。
范围 主要 地形 区
北起昆仑山—阿尔 金山—祁连山,南 抵喜马拉雅山,东 起横断山,西至国界 青藏高原,柴 达木盆地
内蒙古高原、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 地
地势 海拔较低,属地 特征 势第二、三阶梯
海拔较高,但差别 海拔很高,属地 显著,属地势的第 势的第一级阶梯 二级阶梯
热带、亚热带、温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 带季风气候
3、我国季风可分类为大陆性季风和海洋 性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