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中医刮痧技术的操作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刮痧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痧器刮出皮肤表面的瘀血,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中医知识和技术,遵守以下规程进行操作。
2. 操作准备2.1 工具准备- 刮痧器:选择适当材质和尺寸的刮痧器,确保器具无损伤、无尖锐边缘。
- 消毒用品:准备消毒酒精、棉球等,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 保护用品:为患者准备好防护措施,如纸巾或干净的毛巾。
2.2 环境准备- 操作室:确保操作室的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 光源:提供足够明亮的光源以便操作者观察皮肤。
- 无干扰:操作室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患者的放松和专注。
3. 操作步骤3.1 前期准备- 患者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其健康状况和症状。
- 刮痧部位:确定刮痧的部位和范围。
- 皮肤准备:清洁和消毒患者刮痧部位的皮肤。
3.2 操作技术- 刮痧力度:选择适当的力度进行刮痧,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皮肤。
- 刮痧速度:以均匀的速度进行刮痧,避免过慢或过快。
- 刮痧方向:刮痧的方向应与血液循环方向一致,通常由远心向近端刮痧。
- 刮痧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要,刮痧时间可适当调整。
3.3 刮痧后处理- 清理皮肤:用清洁湿纸巾或棉球轻轻擦拭刮痧部位的皮肤,保持清洁。
- 护理指导: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提供相应的护理指导和建议。
4.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者的手部要干净,也需要合理膳食能量供给,以保持良好体力状态。
- 操作者应经常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状态良好。
- 患者有感染性疾病时,切勿进行刮痧操作,以避免传播病菌。
- 操作者需掌握患者的病史和相关健康信息,了解患者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5.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中医刮痧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操作准备、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者应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刮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刮痧操作规范

大余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范刮痧技术[诊疗技术名称]刮痧[简介]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禁忌症]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操作规范]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刮痧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擦皮肤,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排除病邪的效果。
下面是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的详细说明。
1.刮痧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病情:在进行刮痧疗法之前,医生应对病人进行一次全面的问诊,了解病情及病人的个人健康状况,以便确定适宜的刮痧方式。
(2)选择合适的工具:刮痧时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牛角刮、瓷勺刮、硬币刮等。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刮痧部位选择合适的工具。
(3)准备工作要充分:确保刮痧器具清洁卫生,在操作前洗净并用食用酒精或消毒液消毒,避免传播疾病。
2.刮痧操作步骤:(1)让病人采取合适的姿势:病人在接受刮痧时应采取舒适的姿势,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操作。
(2)擦涂刮痧部位:在进行刮痧之前,可对刮痧部位进行适当的涂抹。
可使用一些适宜的刮痧油或草药,在刮痧部位上轻擦数遍。
这样可以减少刮擦时对皮肤的刺激,并促进经络的畅通。
(3)确定刮痧力度:刮痧时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刮痧的力度应当根据具体病情和病人的承受能力来决定。
(4)刮痧的方向和节奏:刮痧时可选择横刮、竖刮、斜刮等不同的方向,并且可以在刮痧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节奏调整。
一般来说,病人体表肌肉结实的部位应刮得慢一些,而比较松软的部位可以适当加快刮拭的速度。
(5)主次结合、全面刮痧:刮痧时要注意重点刮拭与整体刮拭的结合,既要注重刮痧部位的重点刺激,也要保证全面覆盖,避免疏漏。
3.刮痧后的处理:(1)清洁刮痧区域:在刮痧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刮痧区域,可以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将刮痧油或草药残留物彻底清除。
(2)观察病人反应:刮痧后要及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如皮肤是否出现瘀斑、皮肤是否有红肿等情况。
如果病人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给予正确的护理:刮痧后,可以根据病情给予一些适当的护理,如轻柔按摩、涂抹药膏等,以促进刮痧的疗效。
综上所述,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包括刮痧前的准备工作、刮痧操作步骤以及刮痧后的处理等方面。
刮痧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刮痧频率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120次之间,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适当调整。
注意事项
在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刮痧,并采取 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避免在皮肤破损、炎症、肿瘤等部位进行刮痧。
04
常见病症刮痧治疗方案
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病症
刮痧部位
以背部膀胱经、督脉为主,重点刮拭大椎穴、风门穴、肺 俞穴。
腰椎间盘突出
通过刮痧可以放松腰部肌肉,缓解疼痛和麻木感 。
3
慢性疲劳综合征
刮痧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和身体不 适。
总结:提高刮痧法实践应用水平
熟练掌握刮痧技巧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刮痧的基本技巧 和操作方法。
加强安全意识
在刮痧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和意外事故发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BCD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暴露刮痧部位,涂抹刮痧油。用刮痧板与皮肤呈45°角,由上至下、由内向外刮拭,力度适中 ,以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同时可配合拔罐、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刮痧后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肌肉拉伤;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睡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
刮痧部位
解决方法
分析原因,调整刮痧方案,如增加刮痧次数、改变刮痧 部位等,或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
刮痧后皮肤护理与保养
01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刮痧部位接触污 染物。
02 刮痧后24小时内避免洗澡、游泳等接触水 分的活动。
03
可使用保湿乳液或护肤霜涂抹刮痧部位, 保持皮肤湿润。
04
避免在刮痧部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或护肤 品。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目的】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刮痧疗法标准版

刮痴疗法
【适应症】感冒、哮喘、便秘、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禁忌症】患部皮肤破损、溃疡、严重皮肤病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心力衰竭。
【操作】
一、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暴露刮痴部位。
二、将刮痣油均匀抹在患处。
一手持刮戒板,倾斜45°,按气血运行方向,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阳后阴的顺序刮拭。
三、刮后患部皮肤充血,有舒适感,2〜3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治疗。
四、每次刮箱后可饮一杯白开水,以协助排毒。
五、保健强身仅刮颈、背部。
【注意事项】
一、治疗室温暖、舒适,勿冷风吹和寒冷侵袭。
二、刮痣板边缘必须光滑,防止损伤皮肤。
三、刮癌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疲劳等,可立即刮涌泉、百会、人中、合谷穴或稍休息。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
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与介质1.器具: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等)。
2.介质: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二)握持及运板方法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二)刮痧次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见图2);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见图3);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见图4);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见图5);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见图6);四肢宜向远心端方向刮拭(见图8、9)。
图2 头部刮拭方向图 3 面部刮拭方向图4颈肩部刮拭方向图 5 胸部刮拭方向图 6 腹部刮拭方向(四)刮痧时间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刮痧疗法的操作

刮痧疗法的操作
刮痧指用汤匙、硬币等蘸豆油或香油,选定一定部位,以一定方向轻刮,至皮肤出现一些紫红色条痕(痧)为止。
可采用食指和中指,蘸白酒或水,夹住皮肤用一定力量捏,滑落后再捏,重复此动作,至局部出现痧痕。
刮痧时要注意用力适当,避免刮破皮肤。
急性传染病、急腹症不宜刮;毛发部位、静脉曲张部位不宜刮。
(1)头痛、头晕:刮前后颈部6~8条,前部用提法,后侧用刮法。
(2)恶心、胸闷:刮前胸及两锁骨窝。
(3)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刮胸部、背部。
(4)关节炎:刮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二、操作方法:
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
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
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三、主治病症:
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
并休息15-20分钟。
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撮痧疗法又叫挟痧疗法和抓痧疗法,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点,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选用的穴位
根据民间治疗的经验,选穴多在前额、前后颈部、胸部、背部、腹部。
1、头部:印堂、太阳(双侧),共3处。
2、颈部:前颈取廉泉、天突、廉泉与天突连线之中点及中点左右旁开1寸处,共5处。
后颈取大椎、大椎直上后发际处、大椎与后发际连线之中点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5处。
前后颈共取10处。
3、胸部:从璇玑起,分别向左右每隔1寸取一点,共取7处。
4、腹部:下脘、石门、天枢(双侧),共5处。
5、肩部:肩井(双侧)。
6、背部:陶道分别向左右每隔1寸取1点,共取7点。
7、腰部: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