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危险因素分层及预防策略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一、脑卒中后跌倒的机制和危险因素1.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根据文献报道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是非脑卒中者的1.5 ~2.1 倍。
也有少量短期研究(平均随访 6 个月) 报道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不一定低于非脑卒中老年人,可能是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脑卒中后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从而掩盖了跌倒风险的增加。
脑卒中后患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脑卒中后肌肉无力或痉挛、感觉缺失、忽视、视野缺损、平衡功能障碍、注意力下降、视空间障碍均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
前循环脑卒中后患者跌倒大多是因锥体束损害导致的肌肉无力,而后循环脑卒中后患者则是因小脑或前庭功能不全出现眩晕、位置感和协调性损害。
前循环脑卒中还会影响感觉通路出现浅感觉缺失和本体感觉障碍,导致姿势控制障碍。
Ashburn 等认为下肢不稳定且上肢运动功能差的患者更容易跌倒,因为患者在接近跌落的时候无法用上肢自救。
非优势半球脑卒中常伴随肢体忽视、幻觉等,使得患者缺乏对环境危险的警惕,更易出现跌倒。
脑卒中还会引发各种眼部和视觉问题,如视神经麻痹、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上睑下垂、瞳孔障碍、眼肌麻痹、复视、追踪扫视障碍、皮质盲等,导致姿势稳定性变差、跌倒发生。
高级皮层功能损害特别是执行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脑卒中后患者执行运动任务过程中注意力下降、判断力受损、整合能力下降、姿势控制障碍,增加跌倒风险。
2.脑卒中后合并症合并情绪异常如抑郁症状、跌倒恐惧等的脑卒中后患者更容易跌倒,而跌倒本身也会触发情绪反应。
据文献报道,蒙哥马利-奥斯伯格抑郁量表( MADRS) 得分每下降1 个标准差,脑卒中后患者发生跌倒的相对风险增加1.5 倍。
许多老年人尽管以前未发生过跌倒或骨折,但由于抑郁症状和害怕跌倒的情绪,会表现出“谨慎步态”,如轻至中度的步速减慢、步幅减短及基底增宽,使得步态变异性显著增加,反而可能导致新的跌倒,在这些老年人中可发现额叶和锥体外系功能改变。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经济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一定下降趋势,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却持续上升[1]。
近年来,脑血管病在我国已升至首位疾病死亡原因[2]。
因此,了解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并依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2013年首次完成我国规模最大并有全国代表性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Stroke in China, NESS-China)。
此次专项调查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现场开展,包括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个县(区),最终完成调查的全年龄组人群约60万人。
2013年,NESS-China是我国首次方法规范、标准统一、质控严格并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脑卒中现况调查,填补了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缺。
此次调查结果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一)患病率此次调查结果的脑卒中患病率采用时点终生患病率(point lifetime prevalence),患病时点确定为2013年8月31日24时。
所有在此时点之前发生过脑卒中,并到此时间点仍然存活者均应计入患病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患病粗率为1 596.0/10万;加权率为1 114.8/10万。
男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768.7/10万和1 222.2/10万。
女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426.2/10万和1 005.7/10万。
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241.1/10万和854.5/10万;脑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252.3/10万和191.9/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70.1/10万和48.6/10万[3]。
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归分 析。计算各 危险因素的优 势比 ( R O )及 回归系数 ,以 尸>00为 . 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筛选 出主要 的危 险因素 。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资料
12 1例脑卒 中抑郁 的患者 ,脑卒 中均符合 19 中华神经学 会修订 96 的 《 类脑血 管病诊 断要 点》脑 梗死 的诊断标准 ,均 经过头颅 C 或 各 T
状 况 、居住地 、民族 、既往健 康状 况及教 育程度 。 ②合 并疾病 :糖 尿病 、肥胖 、高血压 ( 收缩压 、舒张压 )、高血脂 ( H L G、 C O 、T H 、L L I )、冠心病 等。③生活 习惯 :吸烟 、饮 酒。根据 患 DL D 、FB 者的家庭生 活背景 、职业特点 、个性特点 等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与患
静 脉血管壁的损伤三方 面采取措施。妇科肿瘤术后 加强观察 ,采取有
效护理措施 ,防治患者 发生D T V 才是关键 ,了解D T V 的产生原 因,掌 握正确积极 的预 防及护理 方法 ,降低D T V 发生率 ,促进手术患者早 日
康复 ,提高优质护理质量 有着重要意义。
43 下腔静 脉滤 器置 入 的患者 ,因医疗 费用 高 ,恢复 慢 ,易产 生焦 -
脑卒中一二级预防的干预标准

脑卒中一二级预防的干预标准一、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及一级预防依据以下8项危险因素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具备3项及以上即为高危人群(1)高血压病史(血压≥140/90 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130/8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和心瓣膜病(脑卒中风险增加3-4倍);(3)吸烟;(主被动吸烟均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
一天吸烟不超过20支者危险系数3.8;一天吸烟不超过40支者危险系数5.0;一天吸烟40支以上者危险系数6.3)(4)血脂异常或未知;(血脂异常:TC≥5.7mmol/L,LDL-C>3.6 mmol/L,HDL-C<1.0 mmol/L)(5)糖尿病;(糖尿病病程每年可增加卒中风险3%,如≥10年风险增加3倍,Ⅱ型糖尿病卒中风险增加2倍,有专家认为高血糖即可增加脑卒中风险)(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
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7)肥胖(BMI≥26 kg/m2)或腹型肥胖(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8)有卒中家族史。
(父母双方直系亲属发生脑卒中或心脏病时年龄<60岁即为家族史)一级预防是指在疾病发生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针对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根据个体危险程度不同,对其进行以下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忌烟限酒、控制肥胖、良好的心态。
健康饮食每人每天平衡膳食如下(2)适量运动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
具体要求:每天至少运动1次;运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次;运动时保持适宜心率。
适宜心率(次/分)=170-年龄。
(3)戒烟、限酒主、被动吸烟都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戒烟。
有大量饮酒习惯的人尽可能控制在每日3标准杯(1标准杯=14g纯酒精,即约为45ml低度白酒,或120ml的葡萄酒,或360ml的啤酒)但不推荐通过少量饮酒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探讨及干预措施

亡率 约 为 1 2 0 / 1 0万 。 以此 推算 , 我 国每 年新 发 病 例约 1 3 0 1 5 0万 人 , 每年死于脑卒 中者近 1 0 0万人【 ”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 势, 提高脑卒 中的预防及干预迫在眉 睫。 有统计 表 明人群 中真正 的健康者和 典型疾病 患者总数 所
居第 2位 , 仅 次于恶性肿瘤 。据国 内 1 9 8 3年一 1 9 8 5年几次 流 行病学调查结 果表 明, 我 国脑卒 中发病 率为 1 2 0 ~ 1 8 0 / 1 0万 , 死
于脑卒 中的预防 , 但 我们在 临床工作中对 脑卒 中更 注重的是 治 疗 而忽视 了预 防, 其实与卒 中的治疗相 比 , 脑卒 中的预 防对人 类健康 的影响更大。 S a c c o在 2 0 0 6年的 F e o b e r g 论坛上 , 就提 出
目前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 , 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
威胁 , 给患者带来 巨大 的痛苦 , 加重 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充
的 中医理论 经典《 黄帝 内经》 中就 已经有 了“ 不治 已病治未病 ” 的记载 , 中医所说的“ 治 未病” 实 际包含 三个层面 的意思 , 即未 病先防 、 既病 防变 和病愈 防复。未病先 防很容易理解就是在 E l 常生活 中养成 良好 的卫生健 康习惯 , 避免致病 因素 , 使人 体不 发生疾病 ; 既病 防变是指通过学 习保健知识 、 定期体 检等方式 做到对疾病 的早发现 、 早治疗 , 在病情轻微时及时阻断其进展 , 防止疾病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 ; 而病 愈防复则强调疾病康复过
压、 糖尿病 、 血 清胆 固醇水平及 吸烟等与心脑 血管病多发有 直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三级预防策略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管理和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关数据和案例。
一、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旨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主要措施包括:1. 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媒体等渠道,向公众普及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和早期症状等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 生活方式干预: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制饮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3. 控制危险因素:针对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治疗。
例如,通过合理用药、定期随访和监测,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水平,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旨在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复发率。
主要措施包括:1. 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及时进行早期识别和治疗,以减少脑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例如,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以恢复脑血流和减少梗死面积。
2. 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减少残疾和依赖。
3. 心理支持:脑卒中患者往往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困扰,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
三、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旨在减少脑卒中的并发症和残疾。
主要措施包括:1. 长期随访和管理:对于脑卒中患者,建立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和风险因素。
例如,对于房颤患者,应该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
2. 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帮助脑卒中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掌握自我监测和自我调节的技巧,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能力。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一、前言脑卒中(Stroke)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危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本方案旨在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二、目标1.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3. 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三、工作措施(一)预防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2.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3. 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积极开展早期筛查和干预。
4.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脑卒中预防服务能力。
(二)治疗措施1. 建立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2. 提高脑卒中诊疗水平,推广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3. 加强多学科协作,形成脑卒中综合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加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和康复工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康复措施1.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复训练。
2. 加强康复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3. 推广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4. 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工作,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
2. 加大财政投入,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脑卒中防治队伍的整体素质。
4. 加强监督评估,定期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五、总结与展望本方案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旨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策略和方法,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预防卒中的两种策略。
一级预防是指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首次卒中的发生。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等。
一级预防的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戒烟等。
二级预防是指通过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来预防已经发生过一次卒中的人再次发生卒中。
这些治疗手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降脂药物等。
二级预防的目标是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应该采取一级预防措施来预防首次卒中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过一次卒中的人,应该采取二级预防措施来预防再次发生卒中。
同时,对于所有人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锻炼、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等,都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措施。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卒中预防的问题,建议您咨询医生或健康专家。
他们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建议和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极度增加
危险极度增加
危险极度增加
Hale Waihona Puke 危险极度增加危险极度增加
SBP:收缩压, DBP:舒张压, CV:心血管,HT = 高血压,OD = 亚临床器官损害, MS: 代谢综合征
起始降压治疗
Blood pressure (mmHg)
Grade 1 1级高血压 SBP 140~159 SBP 140-149 或DBP 90~99 or DBP 90-99
NCEP ATPIII, JAMA. 2001;285:2486-2497
不同风险分层,给与不同强度干预
危险性分层
LDL-C目标(mg/dL)
冠心病和冠心病等危症
多重(2+)危险因素 0-1个危险因素
<100
<130 <160
NCEP ATPIII, JAMA. 2001;285:2486-2497
不同危险因素的分层
血压的分层
血压的分层
血压 (mmHg)
其他危险因素, OD或 疾病
正常血压
SBP 120~129 或 DBP 80~84
正常高值血压
SBP 130~139 或 DBP 85~89
1级HT
SBP140~159 或DBP 90~99
2级HT
SBP 160~179 或DBP 100~109
3级HT
SBP ≥180 或DBP ≥110
无其他危险因素
平均危险
平均危险
危险低度增加
危险中度增加
危险高度增加
1-2 个危险因素
危险低度增加
危险低度增加
危险中度增加
危险中度增加
危险极度增加
≥ 3个危险因素, MS, OD或糖尿病
危险中度增加
危险高度增加
危险高度增加
危险高度增加
危险极度增加
明确的CV疾病或肾 脏疾病
明确动脉粥 样硬化证据 严重脑供血 动脉狭窄 低灌注 事件 非低灌注 事件
试验性降压 CCB ACEI/ARB
其他
轻中度脑供 血动脉狭窄
不用降压药
CCB ACEI/ARB
ACEI/ARB CCB
TIA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决策
TIA患者发现有高血压
心源性TIA
动脉源性TIA
栓塞性TIA
低灌注TIA
降压治疗
积极控制血压
停用降压药 扩容剂/升压药
血脂的分层
ATPIII:风险评估是风险处理的第一步
危险因素 10年冠心病危险评估 冠心病及/或冠心病等危症 >20% 2个以上危险因素 10%-20% 0-1个危险因素 <10%
危险因素: •吸烟 •高血压(BP≥140/90mmHg或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低HDL-C(<40mg/dL)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首发<55岁,女性<65岁) •年龄(男性≥ 45岁,女性≥55岁)
(100-129mg/dL:考虑用药)
中危病人: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
(10年危险性10-20%)
高危病人: CHD或CHD等危症
(10年危险性>20 %)
女性 27%
( (%) (%)
0
25
50
卒中常见病因
小血管疾病
卒中 常见 病因
心源性栓子
大动脉疾病
颅内出血
卒中病因众多
动脉栓塞 穿支动脉 疾病 颅内动脉 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血流减少 血流减少
颈动脉斑块破 裂形成栓子
栓子 房颤 瓣膜病 主动脉弓斑块 心源性栓子 心室附壁血栓
卒中危险因素的定义
归因危险度(PAR)
PAR是指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可能是暴露 于一种特异性的危险因素或一群危险因素:差异 在于总人群的危险和未暴露人群的危险。
相对危险度(RR)
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RR) 两个人群某病发病 率(或死亡率)的比值,通常为暴露于某致病因子 的人群的某病发病率与非暴露人群(或指定的参照 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用比值比(Odds ratia,OR)估计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 RR)
卒中危险因素分层及预防策略
赵性泉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
中国卒中再发率高,二级预防有待改进
中国城市急诊卒中登记研究(n=1091)与加拿大卒中登记的比较
房颤 高血压
8.8 13.0 58.5 56.0
中国卒中事件急诊登记数据库( CARDs China )结果
高 危 因 素
心肌梗死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卒中史/TIA史
13.0 16.3 22.0 17.9 29.0 41.5 20.0
地区
中国 加拿大
吸烟
16.9 21.0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构成比(%)
中国复发性脑卒中位于世界之首
男性 27%
CHN-BEI RUS-NOI FIN-TUL RUS-MOI LTU-KAU GER-RHN GER-KMS RUS-MOC DEN-GLO SWE-NSW YUG-NOS FIN-KUO GER-HAC GER-RDM FIN-NKA ITA-FRI POL-WAR SWE-GOT 50 25 0
无其他危险因素 不需干预 不需干预
2 SBP 160~179 or SBP 160-179 或DBP 100~109 DBP 100-109
改变生活方式,持续数 周后,若血压未得到控 Moderate 制,则开始药物治疗
Grade 2级高血压
SBP ≥180 SBP 180 or 或DBP ≥110 DBP 110
added risk Moderate
added risk Very High 改变生活方式 +立 added risk
即药物治疗
1–2 risk 1-2 个危险因素 actors
改变生活方式,持续数 added risk 周后,若血压未得到控 制,则开始药物治疗
3 or more Moderate isk factors added risk or TOD or diabetes ≥ 3个危险因素, OD 改变生活方式
(WHO-MONICA)
CHN-BEI RUS-MOI RUS-MOC RUS-NOI GER-KMS GER-RDM SWE-NSW DEN-GLO GER-HAC FIN-KUO FIN-NKA FIN-TUL YUG-NOS LTU-KAU GER-RHN POL-WAR ITA-FRI SWE-GOT
危险因素的识别分层 已知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 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危险因 素 – 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新的卒中危险因素 新的可能的卒中危险因素
已知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已知的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脂,尤为血胆固醇升高 颈动脉狭窄 房颤
已知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高度危险 (High risk)
中度高危 (Moderately high risk)
中度危险 (Moderate risk)
低度危险 (Low risk)
Circulation. 2004;110: 227-239
ATPIII.5:不同危险层的干预强度
LDL-C的目标值 低危病人:0-1个危险因素 中危病人: 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是一个个体特有的,和 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相比,该个体缺血性 卒中的危险增加。 危险因素不是必然导致卒中,只是造成卒中危 险的一个标志 。 某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降低卒中发病率;某 些因素只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他们的控制 并不能降低卒中发病率。 在研究中还不断发现新的可能的卒中危险因素。
ATPIII.5进一步强调分层
极高危 (Very high risk) 存在确立的心血管病,加以 (1)多种重要危险因子,尤其糖尿病 (2)严重和控制不良的危险因子,尤其是继续吸烟 (3)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危险因子 (尤其是TG 200mg/dL+非HDL-C130mg/dL且HDL-C<40mg/dL) (4) 急性冠脉综合征 极高危有利于作出将LDL-C水平降至 <70mg/dL的决定
已知的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吸烟 糖尿病 缺血性心脏病(IHD) 心脏瓣膜病 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并不能肯定降低卒中发生率
新的卒中危险因素
新的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活动减少:每周锻炼时间少于4小时 腹型肥胖:体重指数(BMI)增高 水果和蔬菜摄入低 饮酒 :每周规律饮酒少于3次 Apo-B/ApoA升高 同样是心梗的危险因素
新的可能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新的可能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型 炎症标志物 病原体 血脂相关因子 止血/凝血/纤维蛋白融解作用的生化标志 血小板相关因子 其它因素 功能标志物
卒中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
有合理的可信的证据显示所有的缺血性卒中的60-80% 可以归于血压升高,血胆固醇升高,颈动脉狭窄,房颤 和瓣膜病(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吸烟,糖尿病 。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10-20%可以归于其 它的。包括:最近证实的MI的危险因素:apoB/apoA1比 率升高,肥胖,缺乏锻炼,饮酒不足,摄入蔬菜和水果不 足。然而,它们的致病作用有待于证实,没有RCTs研究 证实减少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 还不清楚以上所提到的任何一种新出现的可能的卒中危险 因素是否是卒中的病因,如果是的话,它们对于卒中的贡 献有多大 。
卒中危险因素
有来源于人类试验的证据吗? 暴露于危险因素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相 关性吗?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证实是独立于 其它的可能相互作用的危险因素或混杂的 危险因素? 相关性强吗? 各个研究之间的相关性一致吗? 当时的联系正确吗?(暴露于危险因素是 发生在卒中之前吗?)